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學作品審美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情感,從審美感受的角度講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以語文教學的角度講,情感是教師為再現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講臺的感情,也就是一種激情。 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占的比例很大,這些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進步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歌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丑,有著巨大的審美價值。在這些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如果將情感活動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必然會使文學篇目的教學陷人一種枯燥乏味,呆板無趣的泥沼之中。那么如何使學生感悟文章的情與美,去達成與創作者的心靈共鳴呢? 一、以情激發,產生共鳴 教師先要動情,以自己的激情促發學生的感情,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這種共鳴正是一種心靈上對文章中情與美的感悟,在感悟中,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也就一步一步地形成,對提高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無論從教多少年,都應保持火一樣的激情,只有在教學中融進了自己全部的情,融進了自身對作品的美的感悟,才能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有了這種情的感悟,那么一種健康高尚的美也就塑造于教者與學生心中了。 二、以情朗讀,先聲奪人 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就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要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這樣學生才會興趣盎然地讀課文,才能深人課文,發現和領略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結構美、形象美等,而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詩歌、散文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韻出神人化地渲染給學生,或用自己的激情去指導朗讀,可以使學生發現文章的美,得到藝術的熏陶和感染,而且心靈也會得到的凈化。 例如,教學《有的人》、<,你在哪緲、《沁園春•雪》等詩歌時,教師若能以自己的激情讀出對魯迅的敬佩、贊揚,讀出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嘲諷,讀出對的深切懷念、呼喚,讀出當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胸懷、氣勢,根據不同內容.輔之以悲債的情感,低沉渾厚的語言,緩急交錯的節奏,或則以愉悅的情感,明快的語言,舒展的節奏讀出,或配以不同風格的樂曲,均能達到先聲奪人引導學生進人作品意境的作用。 當然,美之極乃情之至!朗讀的效果如何,取決于教師真情的表現如何。因為聲情并茂地朗讀是一種時空藝術、一種聽覺美感,也是語文教師一項最重要的藝術功底、專業功底,需要較高的技巧。 三、以情鑒賞.出神入化 散文的意境、小說的氖圍、詩歌的畫面感,是需要通過教師加以渲染描繪并藝術地再現出來的,使學生步人美境之中,盡情地投人,全身心地領會,達到文情融匯、物我合一的境界,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華。 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寫了許多美麗的景物—山、水、草、樹、花、鳥、風、雨等等。寫春草,描繪得細,寫它旺盛的生命力—“鉆”,寫它的色彩—“綠綠的”,寫它的質感—“嫩嫩的”,“軟綿綿的”,寫它的覆蓋面—“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樂,寫風的助興。這樣細筆描繪,具體形象,使人有親目所睹和身歷其境之感。寫春花,描繪得立體。先寫樹上的繁花似綿,次寫樹中的昆蟲喧鬧,再寫樹下遍地的野花;寫眼前的花兒爭春,又寫想象中樹上結的果實;寫花的色彩,又寫花的甜味;明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寫風與太陽。這樣動靜結合、色味結合、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的描寫,就繪出一幅色彩鮮艷、春意盎然的立體感很強的春花圖,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爛漫的美景之中。寫春風的柔和,繼而由“風”的“撫摸”引出泥土的氣息,引出草味花香,引出鳥的呼朋引伴,引出輕風流水的聲音,引出牧童短笛的燎亮聲,重點描繪聲音,鳥鳴聲、輕風流水聲、短笛燎亮聲應和著譜寫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春天交響曲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寫春雨,抓住“細”和“密”表現春雨的特征。寫雨的形態后,寫雨中景色—雨中云、雨中樹、雨中草、雨中人,雨中景是靜的但靜中又有動。筆筆緊扣春天,“綠綠發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樹木、小草經春雨沐浴后的鮮艷色彩描繪得十分逼真。“逼”,把“青”直送到你眼前。寫人寥寥幾筆,寫出地域、情態、思想、著重在人的思想。“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在老老小小身上都注滿了活力,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春天本無形、無聲,是“空靈”之物,描寫出春天的形象很是不易。而朱自清先生把春寫活了,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情,充滿詩情畫意。這是由于:作者對春天無比熱愛,觀察景物十分精細,運用語言的功夫很深。教師若從這三個方面引導學生以情鑒賞,必能使學生領會文章真諦。 四、以情感知,雖幽必顯。 文學作品的深刻性往往表現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許多作品的美學意味也并不是一目了然,垂手可得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挖掘、探索,以情披文,才能做到“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例如《社戲》一文,魯迅先生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最后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而實際上,戲,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氣得少年們破口大罵;豆,也只是滴著露水、帶著泥土的普通羅漢豆,好在哪里?仔細分析原來這是在“樂土”看的戲,是在“樂土”吃的豆,這是日后看戲、吃豆所無法比擬的。這樣寫,是為了突出那夜的生活的難忘,突出對鄉間少年朋友誠摯情誼的懷戀,從而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擺脫封建束縛的自由生活的向往。#p#分頁標題#e# 再如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最后一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句中“大約”、“的確”用在一起似乎有些矛盾,然而聯系全文,認真分析,就可明白其深刻含意:說到孔乙己的結局,只可猜測沒有確鑿的消息,掌柜只在結賬時提起過孔乙己,他關心的是自己的收人。人們根本不過間孔乙己的死活。用猜想結尾,留給人們廣闊的想象空間,更有無窮的悲劇意味,而這種悲劇也是必然的。 五、以情寫作,體味美感。 對學生的審美情感的培養,除了在表現美、鑒賞美中加以實踐升華之外,也還包括著創造美的實踐。這就需要教者本身要有創作的激情,用這種激情鼓蕩學生寫作的熱情,從中感悟到一種創作的美。否則,審美教育只能被識為一種假大空并束之高閣的花瓶而已。 語文教學始終貫穿著美的旋律,學生學文章、寫文章都是一種心靈的感悟,而這種心靈的感悟是需要教師用激情去啟動、去激發,“教師本身首先要具備這種品質,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出這種品質。如果照著教學法指示辦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熱情,那是未必會有什么效果的”(贊可夫語)。 總之,語文教學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對學生進行審美素質教育,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每個語文老師都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充分利用這個條件,把審美教育科學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挖掘一切美的因素,與學生共同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