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學作品中的美育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應以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為理論基礎,采用各種藝術手段,通過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高尚的鑒賞美的情趣,發展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美的才能。因此,美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現代化復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美育修養是文化修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因為我們的教育目標,就其根本而言,是要培養全面發展適應高科技的時代新人。因此,全面發展不能不包括美育;開展美育在文學作品中的教學,教師就不能不具備必要的美育修養,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許多優秀的大學語文教師的成功實踐證明了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了必要的美育修養,才可能在實踐中落實美育的任務。關于文學作品的教學,要提高課文的教學質量,這就需要教師豐富自身的美育修養,進而從審美的角度去把握課文,創造美的情境,提高美的教學效果。 美育在文學作品教學中起著巨大作用,這從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的關系都可以看出。 從美育對德育的作用來看,美育較一般的道德說教更具體、更生動、更易為人所接受。例如教學《土地》一文,教師可先帶領同學誦讀激情充沛的段落,然后,有表情地復述課文,由淺人深地引導學生品味其審美價值。這樣,作者對土地的熱愛,認識土地與人類產生的直接關系,從而對勞動者真情的歌頌與贊美,就會在學生心靈的深處激起感情的浪花,道德教育也就自然寓于其中了。 從美育對智育的作用來看,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由此可見美育與智育是“相輔而行”的。美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它本身就包括了觀察、聯想、想象、評判等智力因素。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智育與美育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如課文《一件小事》、《項鏈》、《失街亭》、《變色龍》等都是美育與智育的優秀教材。在學生受到審美情感陶冶的基礎上,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是車夫還是“我”?《項鏈》中的路瓦裁夫人是否值得同情?誰承擔失街亭的責任?別里科夫是舊制度秩序的代表,沙皇統治的忠實追隨者嗎?學生面對這樣一些有爭議而又有趣的問題,通過反復熱烈地討論,不僅使審美感受更深刻,同時也使求異思維受到良好的鍛煉。 美育之所以適合在文學作品中進行,原因在于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性,用的是形象思維的方式。審美教育就是要通過各種具有藝術魅力的形象來打動人心,使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文學作品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如屈原的悲天憫人、祥林嫂的善良凄苦、阿Q的精神勝利、水生的機智勇敢、林紅的堅貞不屈、路瓦裁夫人的追求虛榮、夏洛克的貪婪狠毒、竇娥的感天動地等,這些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其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個性特征都會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對這些形象的審美感知與評價,將深刻地啟迪學生認識什么是人世間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當然,審美創造是非常復雜的,它建立在審美感受、欣賞、判斷能力的基礎上。要創造美,還必須懂得美的規律、形態、表現美的方法,掌握必要的美的藝術知識,并有目的、有選擇、有批判地學習古今中外的審美經驗。這樣,對美的創造才能由必然王國進人自由王國。 審美教育能培養學生審美的創造能力。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本質力量所能達到的程度為依據去創造美。由于每個人的具體條件各異,審美創造能力也就存在差異。 就是水平相似的學生,在審美創造上也各有千秋。 美是通過人的視聽感官進人人的心靈的,感知美和領會美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是審美能力的核心。人們對美的感知又是一種社會意識活動。它雖側重于感性直觀,但必然積淀著一定的理性思維因素,因而人們對美的形象的感受,也就只有與情感體驗、想象、認識和心理功能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審美判斷的藝術欣賞能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科學。審美教育呢?則是指為了培養學生在接受、正確理解、評價和創造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這種能力日臻完善而形成的一套理論和方法。文學作品的教學本身就蘊藏著豐富多彩的美學因素,在教學活動和審美教育活動之間,魚水相交,密不可分。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這段話簡明地說明了美與客觀物質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一篇篇優秀的課文的特殊關系。因此,教學活動中的審美教育,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文學教學與美育是相輔相成的,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文學作品的教學美育的實現,和教材的性質與研究對象是分不開的。在課文中有不少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作者通過美的語言、構思,為我們塑造了美的形象、意境。在這些課文中,幾乎包容了美的各種范疇。例如:《蘇州園林》的優美、《長江三峽》的壯麗、((松樹風格》的崇高、《威尼斯商人》的滑稽、《楊修之死》的悲劇、《白毛女》的大團圓結局等均各具特色。課文中的名篇佳作,還體現了多樣的美學風格,如白居易《憶江南》的柔和、《荷塘月色》的淡雅、《小桔燈》的雋永、《花城》的華麗,以及體現在柳永、李清照詞中的婉約,蘇軾、辛棄疾詞中的豪放等風格,在課文中都有所體現。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是原課文的欣賞者,即審美主體,又是學生的欣賞對象,即審美客體。作為審美主體,他必須在備課時,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實踐,對課文的美進行再創造,用富有魅力的方式,積極地實現教學目的。另一方面,教師作為審美對象—審美客體,不僅要善于傳授美感,還要善于創造使學生易于接受、能引起美感的“情境”,使師生之間自然地形成一種能引起知識、情緒和情感交流的“審美關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語)用審美的眼光來看,把學生從消極、被動的接受對象轉化為積極、主動的“審美主體”,使學生獲得求知的快感,從而萌生出一種創造美的欲望,這正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產生的一種美感效應。#p#分頁標題#e# 我們再從第二課堂來看,也包容著豐富多彩的美學因素。我們一旦接通了課內課外美的電流,就能更好地陶冶學生美好的心靈、情操,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美感能力。比如:通過欣賞名著、電影、電視、文藝表演、參加詩歌朗誦會、故事講演會、參觀名勝古跡、參加書法比賽、寫作比賽、與邊防前線戰士通信等等活動,不僅使學生的美感可以得到更大程度地滿足,還會不斷產生創造美的意愿。上述諸方面還雄辯地說明:教學與美育乃是魚水相依的關系。 在教學活動中,還應該特別注意社會美。社會美包含了人性美、人格美、心靈美、行為美、語言美、環境美等方面的內容。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樣就把人性美和人格美有機地統一起來了。保爾•柯察金有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就是心靈美的光輝典范。又如課文中夏明翰寧死不屈、岳飛精忠報國、魯智深拳打鎮關西、貧賤不移、白求恩專門利人等等,都為倫理美學寫下了行為美的篇章。歷代文學藝術家,都是環境美的追求者。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這是王維筆下山間的幽靜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這是李白筆下的飛瀑美;“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是楊萬里筆下的六月西湖美。課文中描寫環境美的佳作還有很多,認真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領略祖國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 從古至今,有許多優秀的文學名篇,都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這是因為文學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就對作品所描寫的內容,有一種設身處地的非同一般的特有感受。這種感受,往往是文學家們經過長期的觀察,才把握了這種不同于一般的獨特性。教師只有指導學生理解了課文獨特的藝術感受,才算抓住了課文顯著的美學特征。如秦牧的散文《花城》,以優美凝練的詞語,描繪了“十里花街”的絢麗圖畫,其獨特的藝術感受是通過三方面來表現的:一是勞動創造了美;二是美與社會現實的關系;三是美要靠斗爭去創造。以上三方面,就是作者獨特的藝術感受。 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堅持不懈地用美學觀點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就會使自己長期沐浴在美的陽光下,在對美的感受與理解中,逐漸深化自己的審美觀,陶冶自己高尚的、逐漸穩固的審美情操。這樣,也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發現、追求、創造美,從而煥發出捍衛美好世界、建設美好祖國、獻身美好未來的巨大能量。 教師必須具有美的職業情感,必須具有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的美好心靈。只有這樣,在備課時,才能為課文中的美感因素所陶醉,充當好審美主體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也才能把教師看作一個有吸引力的審美客體,在教師的啟發下,癡情地受到美的感染。 教師要成為一個美的使者,必須全面加強美的修養。從文學教學角度講,應特別注意美的感受能力的修養,美的鑒賞能力的修養和美的表達能力的修養。教師要把自己在鉆研教材中所獲得的感受、美的鑒賞,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自身必須加強美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修養,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做到精練、準確、生動形象、感情充沛,才能用美的語言吸引住學生。從書面表達能力來看,教師要教育學生寫出各種新美如畫的作文,自己先要練好“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的基本功,親自體會一下寫作的甘苦。教師還應該不斷加強撰寫各種教研論文,教學科研論著(包括美育方面的著作)的修養。這樣,也才能使自己的審美能力、科研能力不斷得到更大的提高。 綜上所述,美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中,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在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中顯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它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培養高尚的精神品格,崇高的道德風尚。教材中那些獨具個性的愛國主義英雄人物,他們那不怕犧牲、不畏艱險,對黨、對革命、對祖國無限忠誠的崇高品質,將永遠鼓舞學生們在現代化的大業中奮勇前進。為了適應現代化高科技的發展,教師的教學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