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學批評的科學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進入20世紀以后,文學的發展帶動文學批評的隊伍也日益壯大,不同流派的批評理論相繼粉墨登場,都力求能占據文壇的主導地位。從新批評到原型批評,到后來的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等等,無論是哪一套“批評”或“主義”,都有獨到之處。但是這些理論中,大部分所建立的體系只是對文學局部的分析。能在形成獨特的批評模式的同時又兼顧對文學作整體關照的理論,卻是寥寥可數,而加拿大學者諾斯洛普•弗萊的批評理論可算是其中之一。弗萊雖以原型批評理論著稱,但他也相當注重對文學的整體的把握。他建立了許多不同的文學坐標,力圖對文學進行精確的科學分類;又為批評本身設置活動的框架,把文學批評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看待。弗萊打破了各種批評理論的界限,將不同的理論熔于一爐,他將“原型”觀點嵌入了文學批評理論中,形成了一套“整體觀照”的批評方法論。他的理論不但具有獨特性,更有科學性和系統性,在這方面,其代表作之一《批評的剖析》就有明顯的表現。本文從《批評的剖析》中列舉幾個關鍵詞,力求通過關鍵詞的形式概括性地梳理出其獨特的理論系統,勾勒出理論的大致輪廓,并淺析弗萊的批評理論的特色所在。 二、理論要點梳理 (一)文學模式 指文學作品中各種不同的表達類型。弗萊從文學的原型理論、歷史演變、文學修辭等多個角度提出了多種分類標準,試圖從各個方面和層次科學地對文學作品進行劃分。在原型理論中,弗萊從意義原型和敘述結構原型展開論述,原型的意義可分為神啟意象、魔怪意象和類比意象;而在敘述結構中,他將西方文學對應春、夏、秋、冬四季劃分為喜劇、浪漫故事、悲劇、反諷和諷刺四種,神話則是包涵了這四種結構模式的基本文類。在歷史演變方面,弗萊借鑒亞里士多德《詩學》中根據主人公品格劃分文學作品類型的觀點,提出了文類劃分的新標準。他認為在文學創作中,根據情節的構成和人物的活動能力,可以將作品分為神話、傳奇、高級模仿、低級模仿、諷刺五種文學模式。在文類的修辭上,他又對散文、史詩、戲劇等幾種文類模式作了節奏、比喻、音韻等方面的分析,力求從修辭的角度區分各種文學模式的特征。此外,弗萊還把文學在“相位”意義上的不同作為標準來劃分作品,形成了文字、描敘、形式、神話、總解等多種相位模式。 可見,弗萊在《批評的剖析》中為我們建構了一套嶄新的、多樣的文學知識模式理論。這套模式理論不僅體現出弗萊努力將文學批評往獨立科學的方向發展的眼光,其理論從各個角度產生出各種的劃分標準和類型更表明弗萊的批評理論打破了不同原理的框架,融合了前人各種理論精華,體現出廣闊的批評視野。 (二)循環說 指的是某種文學模式內部的具體運行或流動的方式。循環說是配合“文學模式”而提出的,同時也是對文學作品的發展趨勢作有規律的整體把握。 弗萊認為文學的發展始終沿著一個循環的軌跡運行,無論是文學作品的表現意象還是創作主題,其發展都有一個變形與回歸的過程。如原型理論中劃分出來的三種意象類型在作品中就表現出環形的發展特征;而弗萊在變形理論中不但指出文學類型與四季相對應,而且指出文學的演變也與四季循環過程相一致;在歷史演變上,他同樣指出西方文學發展呈現“神話-傳奇-悲劇-喜劇-諷刺”的循環發展態勢。總之,文學循環演變是文學模式的內在發展規律,也是對不同標準下的文學模式的發展共性的概括。不僅如此,弗萊在批評方法上也采用了“循環”的模式。弗萊主張用歸納的方法,即閱讀——歸納——自行產生批評的原則,形成批評的理論框架。這三個步驟不斷循環進行,讓概念框架在批評行為中逐步得到明晰。弗萊認為歸納法是讓批評自身形成體系的關鍵所在,所以不能忽視。 文學循環說是更好地理解弗萊的原型理論和文學模式的關鍵所在,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弗萊始終在為建立一門系統的、不依附于其他學科的,有自身發展規律的學科作出最大的努力。 (三)概念框架 即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文學批評體系。弗萊花了很大的力氣建構了一個文學批評應有的活動范圍,或者說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為了從根本上維護批評的存在權,就要假定批評是一種思維和知識的結構,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其所討論的藝術而言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性。”“批評是按照一種特殊的概念框架來論述文學的。這個框架不是文學自身,但也不是某種文學之外的東西。”弗萊認為,文學批評決不能被歷史的或哲學的批評所取代,更不能由于單純的加入個人情感而成為社會價值判斷的附屬品。 批評自有一套科學的體系和原則,它是一種思維模式,能讓整個體系內的批評有所關聯,能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弗萊特別強調批評與作品的關系。批評雖然孕育于作品中,但不應總依賴于作品,它必須獨立出來,形成自己的概念框架和內容,反過來去統攝具體的作品。這樣,弗萊就把文學作為一個獨立整體來觀察,并且注意到文學本身的發展的連貫性和規律性。 (四)獨立學科 弗萊很注重文學批評作為一門學科的重要性。 因為只有這樣,批評的理論才能穩固下來并得到細致和深入的發展,其理論框架才談得上是系統的。他在文中十分重視學科建設,還以生物等自然學科作類比,指出文學作品的類型應該進行細致的區分。確定作品的文類是進行批評的先決條件,但從前的批評總是忽視這一道程序。因此,要建立體系完善的學科,就必須現有文類區分。此外,弗萊還強調批評作為學科的獨立性。他認為盡管文學批評有許多形形色色的相鄰學科,但批評家必須在保證自己的獨立性的前提下才能與其他學科發生聯系。總之,弗萊主張批評學科的內部發展和完善,保持學科的獨立,同時也要注意批評內部各方面的聯系和批評外部學科之間的聯系。#p#分頁標題#e# (五)權威性 一方面指批評存在的原因。弗萊主要從正反兩方面肯定文學批評的必要性。首先他從反面列舉了“推崇大眾趣味”和“為藝術而藝術”兩種批評觀并加以否定,從而將其與真正的文學批評區分開來。其次他從正面精辟地論述了批評的必要性:“批評可以講話,而所有的藝術都是沉默的。批評的要義是,詩人不是不知道他要說什么,而是他不能說他所知道的。”正因為藝術是沉默的,所以即使它們有再豐富的意義和內涵,都無法、也不能自己表達,只能依賴于批評。這便是批評的權威性。 權威性的另一個指向是對批評主體的要求。我認為弗萊最精彩的論述在于他對作品創作者進入文學批評的限制。“詩人作為批評家所說的話并不是批評,而只是可供批評家審閱的文獻。”他認為作者本人對作品的批評并不見得比批評家更有權威,批評活動的主體必須是獨立的專業批評者,他們不應該寄生于學者和社會批評家中間,而應具有廣泛和更專業的學術知識,從而形成一種學術式的精確批評走向科學之路的文學批評——淺析弗萊《批評的剖析》的理論要點而非淺顯的“藝術欣賞”。權威性保證了批評的合理性,是弗萊批評理論體系得以確立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連接批評活動各個方面的關鍵之一。 (六)“向后站” 在《批評的剖析》中,弗萊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套新穎的文學分類和發展理論,而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科學的批評視域,那就是“向后站”。正如欣賞一幅圖畫,如果站在近處,我們可以評論畫的細微之處,但卻無法觀照畫的整體。因此,弗萊建議文學批評要從較近的前方逐漸向后站,那么文學的整體就都可以盡收眼底了。弗萊采取這種視角看文學,他既站在全部文學作品的高度統照分析,又依據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歸類,再從細處將作品進行具體評論。“向后站”既關照文學的整體,又兼顧作品細部,其科學性比新批評或結構主義都更為見長。弗萊運用的這種科學的批評視角讓我們對文學作品有了更全面、更系統的認識和把握。 (七)價值判斷 這主要是對批評主體的素質要求。批評家在批評活動中難免會表現出自己的價值判斷。他認為如果批評家的這些價值判斷直接引入到文學理論中去的話,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批評的效果。他以阿諾德的“高雅莊重”論為例,指出批評家的個人偏見只是“不適當的演繹推理”,盡管我們不能拋棄倫理批評,但絕不能獨尊此一種,而應該與歷史的批評聯系起來才能得到有效的批評結果,正如他所說的:“反對某些事物并不是批評的任務,批評應顯示出穩步地向著一視同仁的寬宏大度進展。”而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如果讓批評話語完全取代了價值判斷的話,那也沒有體現作品的真正意義。可見,弗萊推崇的批評觀念是要寬容和客觀,同時又不能泯滅個人主見。 三、結語當然,弗萊的理論也有不足之處,如他的原型批評導致理論有相當濃厚的神秘色彩,這對理解和運用理論有一定的阻礙。但是如果撇開不足,可以說弗萊的批評理論是一個兼容并包的理論體系。弗萊在《批評的剖析》中不僅向我們勾勒出了他的原型批評理論體系的基本輪廓,而且還向我們展示了一條文學批評的科學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看到弗萊努力將批評納入到純科學的領域中。他力求以客觀、精確的態度來對待文學,盡管有時他的精確有些過火,但是他的理論中科學的、大度的視野是其他門派的理論所不能代替的。他將文學批評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看待和要求,同時又考察學科內部、學科之間的聯系,這對于文學批評自身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通過這些關鍵詞,我們在了解了他的批評走向同時,也看到了他為融合各種批評理論而作出的積極貢獻。總之,弗萊在《批評的剖析》中體現出的理論建構的科學方法和宏偉視野,是弗萊理論體系的最重要的特色所在。而這種科學的勇氣和視野正是我們在新世紀里面對各種新文學現象時所不可缺少的批評氣質。因此,學好弗萊的批評理論,對于我們更好地展開文學批評工作無疑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