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wǎng)用心挑選的換位的敘事手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換位》(1975)是戴維•洛奇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小說。”(Arizti39)該小說榮獲霍桑登獎(HawthorndenPrize)和約克郡郵報最佳小說獎(YorkshirePostBookAward),“奠定了洛奇最佳英國小說家之一的文學地位”(Moseley58)。關于這部小說,國外學者從互文性、親密關系(in-timacy)、元小說特征、對話理論、結尾入手進行了研究。芭芭拉•阿雷茨蒂(BárbaraArizti)說:“《換位》所使用的過分夸張的模式似乎是一種人為設計,這使小說引人注目。”(39)艾達•蒂阿茨(AídaDíaz)認為,《換位》采用了一種削弱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技巧而并沒有將其摒棄的狂歡化風格(265)。國內學界對《換位》的探討涉及了戲仿、復調理論、后現(xiàn)代技巧、二元結構等內容,但總體上看,研究專論不多。在討論《換位》時,一些學者將其與《小世界》、《好工作》放在一起,如姜兆霞以學者冒險為切入點對“三部曲”的主題進行了探討(110—15);另一些學者將其作為洛奇小說創(chuàng)作的部分內容,如歐榮從標題入手對《換位》標題的多義性給予觀照(92—93)。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國內外學者都注意到了《換位》形式、風格的獨特性,但是深入、細致的探究還不多見。而“對形式的關注是洛奇作為小說家的責任和批評家的興趣的中心意識”(Bergonzi59)。鑒于此,本文將采用熱奈特、里蒙—凱南等人的經(jīng)典敘事學理論及研究方法,從敘述聚焦、平行結構、人物塑造三個方面對《換位》進行分析,以期讀者深入、細致地闡釋該小說,進而準確把握洛奇小說的思想主旨及藝術風格。 一、靈活多變的聚焦模式 “敘述視角”(pointofview),通常也被稱為“敘述聚焦”(focalization),指敘述者與所述故事之間的關系(申丹52)。敘述視角對小說敘述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盧伯克曾在《小說技巧》(1921)中宣稱,小說技巧中最復雜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視角問題;馬克•肖勒的力作《作為發(fā)現(xiàn)的技巧》(1948)則將視角躍升到了“界定主題”的地位。顯而易見,視角問題是敘事學界的關注焦點。在眾多研究中,法國學者熱奈特(GerardGenette)具較高權威性。他選用了“聚焦”一詞,并分敘述聚焦為零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三大類。下文將采用熱奈特的聚焦理論對洛奇小說《換位》的聚焦模式進行探討。 (一)雙重紀事的全知敘述 《換位》共有六章。第一章“飛行”這樣開始:一九六九年的第一天,在北極的高空,兩位英國文學教授以兩機相加一千二百英里的時速向彼此飛近……接下來的六個月他倆要交換教職,此刻正前往就任……由于飛機彼此相距太遠,用肉眼根本難以看到另一架,所以他們的軌跡在轉動的地球上那一個靜點相交時,任何人都不曾留意,除了這部雙重紀事的敘述者。(2)如果通過這段閱讀,讀者還不能確定“這部雙重紀事的敘述者”是一個全知敘述者,那么請看這樣的描寫:“我們可以從我們有利的敘述高度(比任何噴氣飛機還高)一眼看出眾多區(qū)別中的一點。”(3)熱奈特在有關空間的概述中說:“當敘述者描述全景、鳥瞰廣闊的視域和眾多人物時,他注意到的是敘述者至高的位置。”(225)“飛行”一章通過“故事”(兩架飛行于北極高空的飛機上的事件場景)與“話語”(設想在整個故事之上的敘述者)的巧合,巧妙暴露出“敘述者至高的位置”。不言而喻,這種高于故事的敘述權威,就是我們所說的“全知”或“無所不知”。在小說開始不久,敘述者寫道:(1)“雙重”,既有廣義的“兩重”之意,也適用于電報行話所指的“可以同時雙向發(fā)送信息的系統(tǒng)”(《牛津英語詞典》)。(2)如果你樂意,你可以想象這兩位英國文學教授中的每一位(兩人碰巧都四十歲)都靠一根彈力無窮的臍帶與本土、工作地和家中的壁爐相聯(lián)結。所謂臍帶,乃由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構成……再進一步想象,當他倆在北極冰帽上面對面飛過時,他們各自的波音機駕駛員……開始做出一系列頑皮的特技動作———像一對交尾的藍鳥般做十字交叉飛行、俯沖、高翔和翻圈飛行,從而把上文提到的兩根臍帶徹底糾結成一團。這樣,當兩人踏上對方地盤并從事工作和享樂時,其中一方傳回老家的任何震動都會被另一方所感知,反之亦然……(3)換句話說,如果兩個人換位達半年之久,盡管兩種環(huán)境迥異,兩個人的性格有別,而且他們對整個交流安排的態(tài)度不同,但他們對彼此的命運相互產(chǎn)生影響,甚至在某些方面反射出對方的經(jīng)歷,也不足為奇。(2)引文中序號為筆者所加,(1)中敘述者對“雙重”(douplex)的概念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解釋,目的是向讀者傳達他們不知道但對文本的理解又非常重要的信息。縮寫詞OED(《牛津英語詞典》)的標示,引號、引語的使用,表明敘述者信息源的可靠、知識的廣博與精通。這些都是無所不知的敘述者必備的特征。對“雙重”的解釋既為引文(2)的敘述作了鋪墊,又引出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在引文(2)的敘述中,作者使用了具有隱喻意義的詞語“臍帶”———由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所構成,還將兩位教授所乘坐的兩架飛機比喻為一對交尾的藍鳥,最終將兩個人物、兩根臍帶、“同時雙向發(fā)送信息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向讀者預示出第一章“飛行”之后可能發(fā)展的故事及人物之間的種種關聯(lián)。暗喻(臍帶)、明喻(像一對交尾的藍鳥)等修辭手法的使用,使敘述更為生動、形象,為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敘述者通過“你可以想象”、“再進一步想象”等語句,與受述者、讀者直接交流,邀請讀者加入文本當中,從而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入“雙重”紀事和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上。引文(3)通過對前面隱喻性內容的解釋,將兩個主人公目前的狀況和將來可能的結局進行了簡要概括與預設。《換位》中的全知敘述者不僅能夠預示人物的未來,對人物的過去也是了如指掌;不僅描述人物的動作,而且透視人物的內心活動。更重要的是,還穿透人物的無意識,或討論“有可能發(fā)生而沒有發(fā)生的事情”(qtd.inChatman228)。如:他(菲利普)從沒想過與蜂擁在盧密奇英語系走廊的哪個年輕女性有染而對希拉里不忠。換言之,那種想法從未出現(xiàn)在他英國式的自我意識中。至于潛意識如何自又另當別論。也許在他潛意識的最深處可以發(fā)現(xiàn),他此刻喜不自禁的根源正是對性獵奇的期望。果真如此,則尚無相關的零星暗示到達菲利普的本我。(23)敘述者對菲利普的潛意識作了剖析,這一剖析是深刻的,它暗示出菲利普的潛意識有可能變成其意識、行動,因為盡管在菲利普“英國式的自我意識”中,放蕩、風流沒有位置,但是在美國文化中,這一切并非不可能發(fā)生。這種潛意識的再現(xiàn)具有預示之功效,為菲利普的后期變化埋下了伏筆。此外,“果真如此”的使用,表明了敘述者的預示是有條件的,而并非必然確定的結果。米克•巴爾(MiekeBal)認為:“故事的其余部分對開頭部分所呈現(xiàn)的結果做出解釋。”(95)因此,只有在讀者讀完“故事的其余部分”,才能完全理解這里“所呈現(xiàn)的結果”的含義。這樣,這種閃爍其詞的預敘又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某種期待。#p#分頁標題#e# (二)再現(xiàn)人物思想的內聚焦敘述 德國敘事學家斯坦?jié)蔂?F.K.Stanzel)說:“從實際目的出發(fā),在一部小說中,不存在貫穿始終的全知敘述者。幾乎每一個開始表現(xiàn)出全知職能的作者敘述者,他的全知視野遲早會受到限制,或說他將會被迫暫時地失去對人物或事件做出最終判斷的能力。”(89)《換位》正如斯坦?jié)蔂査裕肆憔劢?即全知視角)之外,還使用內聚焦敘述。內聚焦包括固定式內聚焦、轉換式內聚焦、多重式內聚焦三種類型。(Genette189—90)《換位》第五章“交換”使用了轉換式內聚焦,前半部分敘述采用了斯沃洛的視角,后半部分轉為扎普的視角。在關于斯沃洛的敘述中,敘述在兩個層面同時展開,一個是斯沃洛的意識活動,另一個是其言語行為。在第一個層面中,斯沃洛一直構思著給希拉里寫信,想告訴她自己同德絲蕾的戀情。斯沃洛寫道:“你知道,一切都始于土地滑坡的那天晚上,扎普太太和我又被邀請同赴一場社交聚會,她主動提出開車送我回家……”(201)緊接著,斯沃洛的意識回到了德絲蕾邀請他們到她家暫住及他同她家人一起生活的場景。斯沃洛接著寫道:“你一定要相信我,希拉里,這種安排絕對與性毫無關系……”(209)隨之,斯沃洛回憶了他和德絲蕾第一次做愛之后的情景。后來斯沃洛又寫道:“事情得從我被捕開始……你知道,是德絲蕾保我出獄的……”(212)即刻,斯沃洛的腦海中展現(xiàn)出德絲蕾如何保他出獄,以及他被保出來之后又如何同德絲蕾首次發(fā)生性關系的一幅幅畫面。顯然,斯沃洛的信成為其意識流的源頭,信中每談一個問題,他的意識立刻轉入相關的回憶。需要注意的是,在斯沃洛追憶他與德絲蕾戀情的同時,他的行動沒有脫離眼前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他開車到“帝樂堂”,參加了守夜活動。在對守夜活動的描述中,敘述者更多地記述了斯沃洛的行動及與其他老師的對話。這里,意識與行動同時發(fā)生,回憶與現(xiàn)實并存,過去與現(xiàn)在相互交錯。守夜結束,回憶停止,兩個敘述層最終合二為一。驀然間,斯沃洛產(chǎn)生頓悟,感到:他平生第一次弄懂了美國文學,明白了它的豐富多彩和粗魯不雅,還有對它多樣性的認可;他也理解了沃爾特•惠特曼何以會把除了字典之外從未相互搭配過的詞放在一起……他明白了所有一切……最后他也知道了他想告訴希拉里什么。 因為我變了,希拉里,變得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220—21)通過對與德絲蕾之間關系的回顧與自我審視,斯沃洛不僅認識到,美國文化使自己在思想情感、價值觀、文學觀等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且能夠正視這些變化并積極接受。此處作者采用人物視角再現(xiàn)了人物的變化過程,客觀、真實地凸顯出小說“變化”的思想主題,值得稱道。第三章“通信”使用了多重式內聚焦,即“書信體小說可以根據(jù)幾個寫信人的視點多次追憶同一事件”(Genette190)。這里除第三人稱敘述者之外,四個人物在信中都提及了斯沃洛和梅勒妮之間的風流韻事。其中,斯沃洛在給希拉里的電報中寫道,這是“胡說八道”(洛奇156);后來當他搞清楚扎普和梅勒妮的父女關系時,又寫信解釋了此事,但這使他“陷入了道德困境”(159)。關于此事,扎普在給德絲蕾的信中說:“斯沃洛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暗殺了我的學術人格,現(xiàn)在接著搞我的女兒。”(157)在相關的種種描述中,除了第三人稱敘述者的描述客觀、符合事實,其他人的描述都不可靠,因為他們或是通過輕描淡寫的敘述隱瞞事實真相(斯沃洛的解釋),或是根據(jù)自己的想象隨意猜度(扎普的猜測)。因此,通過這種敘述模式,我們不僅能夠進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斯沃洛徘徊于道德與欲望間的矛盾心理,扎普心胸狹隘和貶毀他人的不良心態(tài),而且領會了小說的主題意義:通過對英國文化的相對保守、排斥隨意性關系、維護道德良知與美國文化的開放、追求性解放、信奉享樂主義的比較,對它們進行了溫和的諷刺。 (三)作者隱退的外聚焦敘述 熱奈特認為,外聚焦敘述的特點是敘述者說出的比人物知道的少(189)。《換位》第四章“讀報”和第六章“結局”使用了外聚焦模式。“讀報”由報紙剪輯拼貼組成。這些剪輯是對與盧密奇、尤州兩地相關的人、事的客觀報道。這些報道為后面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給讀者的閱讀留下了懸疑。第六章用電影劇本的形式寫成,記載了斯沃洛和德絲蕾、扎普和希拉里分別乘坐飛機到紐約商議如何解決四個人關系問題的全過程。該章一開始就介紹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天氣、人物等要素。在介紹人物時,敘述者只對他們的動作、表情、神態(tài)進行描述,對其思想、言行沒作任何透露與評論。敘述者只充當“攝像機”,而對所制作的“錄像”的內涵與目的,敘述者、隱含作者都沒有作任何交代,要讀者自己領悟。對此,洛奇說:……我自己很不愿意解決這個換妻故事的沖突問題,因為那意味著要解決文化沖突的問題……作為隱含作者,我不想被迫作出有利于這一對或那一對、這種文化或那種文化的決定……我怎樣才能“脫身”,結束小說,給它一個全然不確定的結尾呢?用電影劇本的形式來寫最后一章的想法似乎一下子解決了所有這些難題……它使我這個隱含作者不必再去對四位主要人物的要求作出判斷或進行裁決,因為電影劇本中只有對話和對人物外表行為予以的非人格化的、客觀的描述,從正文中聽不到作者的聲音。(TheArtofFiction227—28)可以看出,洛奇采用電影劇本結束小說,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攝像機式的外聚焦模式。而這種模式所具備的逼真性、客觀性、不確定性、引起懸念等特點巧妙契合了小說的內容,圓滿地實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旨。《換位》中多種聚焦模式的運用,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興趣、沖突、懸念,乃至情節(jié)本身”(Mar-tin,RecentTheoriesofNarrative131);另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對小說形式的關注與探索。 二、平行、對稱的故事線索 #p#分頁標題#e#
羅伯特•莫雷斯(RobertMorace)曾說:“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結構、主題甚至句法的雙重特征在洛奇早期的作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換位》中,這種雙重特征的作用尤為突出。”(156)《換位》講述了斯沃洛和扎普分別去美國尤福利亞州大學和英國盧密奇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的故事。洛奇構思兩條故事線發(fā)展情節(jié):一條是關于斯沃洛在美國的經(jīng)歷,另一條是關于扎普在英國的故事。在第一章“飛行”中,斯沃洛在去美國尤州州大的途中,在飛機上碰到了以前的學生布恩;與此同時,扎普在飛往英國盧密奇大學的飛機上認識了去英國墮胎的美國姑娘瑪麗。在該章結束時,兩架飛機在相距六千英里的兩地同時著陸。在第二章“安頓”中,斯沃洛在畢達哥拉斯道租房,去“帝樂堂”檢查工作環(huán)境,參加霍根舉辦的雞尾酒會,認識扎普的妻子德絲蕾,與梅勒妮發(fā)生性關系,最后去厄瑟普的南部濱水區(qū)觀看脫衣舞表演。與此類似的是,扎普租歐士家的住房,去盧密奇英文系亮相,認識斯沃洛的妻子希拉里,得到伯納黛特的性暗示,最后去索霍區(qū)觀看脫衣舞表演。第三章“通信”中,希拉里收到匿名信,得知斯沃洛和梅勒妮發(fā)生了性關系,斯沃洛寫信解釋;德絲蕾也收到匿名信,得知扎普幫瑪麗找住處,扎普寫信解釋。第四章“讀報”中,斯沃洛因參與學生運動而被捕,扎普被遴選為學生運動的調停人;斯沃洛住所的房屋滑坡,扎普的房頂被冰凍尿團毀壞。第五章“交換”中,斯沃洛和德絲蕾發(fā)生了性關系,他去學校參加守夜活動;扎普同希拉里發(fā)生了性關系,他和校長交流。在最后一章“結局”中,斯沃洛與德絲蕾、扎普與希拉里雙方飛往紐約,協(xié)商四個人未來的關系問題,在途中兩架飛機差點相撞。此處,兩條故事線交匯,小說結束。通過對以上事件的簡單勾勒可以看出,關于斯沃洛和扎普的兩條故事線同時展開,平行發(fā)展,在結尾匯合;而且,各章的標題和所列出的重大事件表明,文本的敘事在故事發(fā)生期間大體上呈線性發(fā)展。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文本的線性又因為對同時發(fā)生事件的再現(xiàn)和敘述時間倒錯等因素而中斷。 在《換位》中,為了再現(xiàn)同時發(fā)生的事情,文本的線性敘事常常被打斷,致使兩條故事線平行發(fā)展。“接著發(fā)生什么”的敘述模式被“此時別處正在發(fā)生什么”的模式所代替。新的情節(jié)通過“此刻”等詞語被引出。為此,對事件同時性的再現(xiàn)———即時間上的同時發(fā)生———成為《換位》敘述的一大特色。由于構成兩條故事線的事件不僅在時間上同時發(fā)生,而且全知敘述者通過一種近似同時發(fā)生的方式進行處理、展現(xiàn),這些事件在本質上也具有了類同性。因此,盡管參與事件的人物、環(huán)境不同,其結果有時也有所不同,但標示事件的抽象特征所反映出的事件模式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這樣,由這些事件構成的兩條故事線顯現(xiàn)出了平行而且對稱的特征。誠如邁瑞特•莫斯利(MerrittMoseley)所言,“洛奇決心在《換位》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對稱,以試探對稱的極限”(65)。敘述時間倒錯是造成文本線性中斷的另一因素。敘述時間倒錯往往由倒敘和預敘引起。倒敘指“對故事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Rimmon-Kenan46)。倒敘是《換位》的重要技法,幾乎貫穿整部小說。第一章中,敘述者通過“外倒敘”(在時間跨度上遠遠超出文本的時間起點1969年第一天)為受述者和讀者提供了關于人物求學、結婚、提職、參加交流項目等的細節(jié)。第五章“交換”通過“內倒敘”(在第一敘事時間場內的倒敘)填補了第三、四章留下的故事空白。第五章以斯沃洛和德絲蕾在扎普家床上的情景開始,接著是斯沃洛第二天的守夜活動。斯沃洛在守夜過程中,一直思考著給希拉里寫信,而且每寫一封信就會引出相關回憶,這樣最終解釋了為什么在第二章中斯沃洛對扎普的妻子德絲蕾粗魯?shù)男园凳颈硎痉锤校瑢υ张畠好防漳萁醢V迷,而現(xiàn)在卻同德絲蕾發(fā)生了性關系,并同扎普家人住在一起。 因此,由寫信引發(fā)的內倒敘填補了故事的信息差。下面是一例:你一定要相信我,希拉里,這種安排絕對與性毫無關系。直到那時以前,在我們?yōu)閿?shù)不多的幾次碰面中,我們對彼此都沒有什么特別的好感,而且無論如何,德絲蕾剛剛開始熱衷于“婦女解放”事業(yè),對男人普遍極端敵視。事實上,這正是目前這種安排吸引她之處……“喲,我的天!”他倆第一次做愛后德絲蕾嘆息道。“怎么了?”“要是我們能保持下去,該有多好。”“妙不可言,”他說。“我的高潮來得太快嗎?”“我不是那個意思,傻瓜。我是說我們的貞節(jié)要是保持下去多好。”(209)這段引文字體為文本的原始狀態(tài),未做更改。引文的仿宋部分是斯沃洛參加守夜時在大腦中給希拉里寫的信,楷體部分為斯沃洛對信中提到的事情的相關回憶。這一部分中,敘述主要通過這種形式向前推進。平行、對稱的故事線索成為小說發(fā)展情節(jié)、塑造人物、揭示主題的有效手段,同時暗示出作者對情節(jié)、結構的精心安排與人為設計,突出了小說的虛構性。 三、對立、互補的人物 在一次訪談中洛奇說:“我傾向于把事物放在一起,使它們相互平衡;我的小說傾向于二元對立結構———例如,有著對立的人物。”(qtd.inHaffenden152)洛奇的這一創(chuàng)作主張在《換位》等小說中得到貫徹。“當兩個人物通過相似的環(huán)境進行再現(xiàn)時,他們行為的相似或對照突出了其性格特征。”(Rimmon-Kenan66)《換位》中“雙重紀事的敘述者”對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物斯沃洛和扎普從多方面進行對照描寫。“人物名字與其性格之間存在相似性。”(Rimmon-Kenan68)這一陳述在《換位》中有著充分的表征。《換位》中兩位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出其性格特征的某個方面。Swallow一詞具有“忍受、忍氣吞聲”的含義,這一意義同菲利普•斯沃洛的形象有吻合之處。Zapp(扎普)可以看成是zap的同音、同意詞。zap意為“攻擊,打倒,殺死”。zap一詞所表達的“攻擊性”在扎普身上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寫道:“扎普充分具備那種職業(yè)殺手才有的本能。”(9)“自有敘事虛構作品以來,外表一直用來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Rimmon-Kenan65)《換位》也如此。第三章中,德絲蕾在信中寫道:“菲利普•斯沃洛大約六英尺高,體重我看在140磅左右———也就是說,他又高又瘦,而且有點佝僂……握手時……只是手有點綿軟無力。”(149)關于扎普,小說寫道“短腿”(95),“長相有點像原始人,舉止又比較粗野”(152),“體格健壯”,“40歲的發(fā)福之人了”(262)。通過描寫,兩種迥然不同的形象———斯沃洛:瘦—高—弱,扎普:胖—矮—壯———躍然紙上,而這種形象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其性格特征。#p#分頁標題#e# 斯沃洛和扎普的性格特征在“交流計劃”之前可概括為以下方面:順從/咄咄逼人,自卑/自信,對妻子(希拉里)忠誠/對妻子(德絲蕾)不忠,熱愛東道國(美國)/鄙視東道國(英國)等。在“交流計劃”之后兩人都發(fā)生了變化,在尤州,斯沃洛變得自信、開放但不節(jié)制;到了盧密奇,扎普變得節(jié)制、檢點,人也變“好”了,“好得不像莫里斯•扎普尋常所為”(99)。《換位》中的對立人物除了斯沃洛和扎普之外,還有他們的妻子希拉里和德絲蕾。她們的對立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就身體特征而言,希拉里有著“瓜狀的大乳房”(266),德絲蕾是“平胸”(189);就性格而論,希拉里“拘謹”(93),德絲蕾“有咄咄逼人之勢”(136);希拉里屬于家庭型女性,德絲蕾表現(xiàn)出事業(yè)型女性的態(tài)勢。但是,兩位對立的女性人物都對正在興起的婦女解放運動感興趣,而且在對方丈夫無處可住時,慷慨地接納了他們,并最終同他們發(fā)生戀情。在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的情況下,女性人物的思想情感也發(fā)生了變化。斯沃洛幫助德絲蕾照管孩子,支持她參加婦女小組討論,使德絲蕾感到了徹底的自由;莫里斯在希拉里生日當晚,邀她下館子、去夜總會,希拉里感到開心,同時體驗到斯沃洛從沒有給予的關愛。社會大環(huán)境與家庭小環(huán)境的變化最終促使兩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發(fā)生變化。德絲蕾變得更加獨立、自強;希拉里盡管以家庭為中心,但也開始獨立、關注自我。從這一點來看,女性人物的變化過程同男主人公的變化過程是平行發(fā)展的,只是程度不及男主人公的鮮明而已。 如果說故事的平行、對稱結構強調了人物行動的相似,那么,人物外表、性格之間的對照則突出了他們的差異。仔細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斯沃洛和扎普之間的一系列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他們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英國和美國———之不同。在經(jīng)歷變化之前,斯沃洛和扎普代表著各自的國家。在經(jīng)歷了的東道國的文化之后,他們發(fā)生了變化。斯沃洛說:“我不覺得自己是個英國人了。”(195)與此相似,扎普也在認真考慮是否應定居英國。因此,《換位》中“雙重紀錄的敘述者”、兩條平行對稱的故事線、兩組對立互補的人物、兩種不同的文化構筑了洛奇小說的二元世界及這個二元世界的溝通、對話、包容與最終的接納。 結語 “《換位》發(fā)表于1975年,創(chuàng)作年代正值現(xiàn)代主義晚期,或稱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潮流挑戰(zhàn)50年代占主導地位的現(xiàn)實主義之際。”(轉引自《換位》291)傳統(tǒng)的小說形式、結構和藝術技巧受到強烈的沖擊。《換位》無不體現(xiàn)出這一文學潮流。“《換位》每一章都用不同的形式或風格寫成。“(Lodge,TheArtofFiction227)第一、二章分別采用零聚焦、內聚焦敘述,前者使用現(xiàn)在時,后者轉入過去時,第三章是以人物聚焦為主體的書信體形式,第四章是由報刊摘要、廣告、聲明、傳單、宣誓、讀者來信等碎片構成的拼貼畫,第五章是采用內聚焦模式的順敘與倒敘的有機結合,第六章是電影劇本。這種變化紛呈的敘述形式使《換位》呈現(xiàn)出濃郁的實驗主義色彩。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實驗主義色彩并未脫離傳統(tǒng)小說開始—中間—結局的線性發(fā)展的故事情節(jié);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通過靈活多變的視角轉換,對人物意識進行逼真再現(xiàn),對人物言行進行細致描摹,塑造出個性鮮明、真實可信的人物。因此,《換位》中多種聚焦模式、多種敘述形式、平行結構以及對立人物刻畫手法等的運用,一方面反映出洛奇的創(chuàng)造傾向,即“基本上是反現(xiàn)代主義的(antimodernist),但又糅合了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成分”(Lodge,WorkingwithStructuralism16);另一方面,又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小說的人為設計和虛構性,使其成為一部“問題小說”(problematicnovel),為處于困境的當代英國小說家提供了有益的參照。 洛奇認為“一切皆形式”,洛奇所指的形式“包括所有的文學再現(xiàn)形式:大到情節(jié)、敘述視角、敘述者的語氣、象征、修辭語言,小到最簡單的句子結構”(WorkingwithStructuralism107—108)。經(jīng)典敘事學對文學創(chuàng)作及鑒賞的指導作用由此可見一斑。誠如洛奇在對海明威《雨中的貓》的分析中所說的那樣,這種研究方法“通過挖掘一些其他方法所無法涉及到的深層、細微的意義,能夠豐富對文本的解讀,解決闡釋問題、糾正誤讀”(WorkingwithStructuralism18)。就此來看,《換位》———一部“體現(xiàn)洛奇對其早期小說中各種問題與風格整合,形成其頗為自信創(chuàng)作風格,同時確立此后洛奇小說參照標準及發(fā)展趨向”(Martin,DavidLodge39)的作品,它的經(jīng)典敘事學解讀,對于深入、細致地闡釋該小說,準確把握洛奇整體的小說創(chuàng)作及批評趨向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