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意識視域下的老人與海,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重要的代表作,他所塑造的桑迪亞哥這一形象為讀者所震撼。從生態矛盾觀來看,《老人與海》中從不同程度上表現了這種矛盾。 一、《老人與海》內容介紹 《老人與海》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之一,是著名的小說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之一。《老人與海》整篇文章中并沒有特別曲折的故事情節。《老人與海》主要講述了文章中的女主人公古巴的老漁夫桑迪亞哥一直堅持捕魚。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桑迪亞哥的堅守下,一條碩大的大馬林魚上鉤了,出乎意料的是這條大馬林魚如此之大以至于桑迪亞哥的小船被它在海上掙扎了三天。終于,第三天,桑迪亞哥憑借著智慧將大馬林魚成功制服。怎料,在回去的途中,桑迪亞哥又受到了鯊魚的進攻,桑迪亞哥被迫將大馬林魚拿給鯊魚以挽救自己的生命。最終,回到海港時,桑迪亞哥的船上僅剩下了一些魚骨和魚頭魚尾,盡管如此,桑迪亞哥依然不后悔。整部小說篇幅較短,但是所揭示的哲理卻是深刻的,桑迪亞哥說出的“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等就是經典的哲理。[1] 二、《老人與海》的生態矛盾觀表現 《老人與海》中涉及到的矛盾觀是極為明顯的,主要表現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人類敬畏自然與征服自然的矛盾以及塑造了人物形象———硬漢的矛盾。筆者下面就這方面的矛盾進行具體的論述。 (一)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 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是《老人與海》中表達生態意識中主要的矛盾之一。《老人與海》主要講述的就是老人桑迪亞哥與大馬林魚的殊死斗爭。整個斗爭過程中充滿了險惡,二桑迪亞哥最終以勝利者的姿態的姿態制服了大馬林魚。海明威在進行語言描寫的過程中,流露出的是一種表達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戰勝自然。海明威筆下的桑迪亞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將對自然的悲壯的抗爭視為人維護尊嚴的必然和必需,桑迪亞哥殺死魚并不是為了得到魚肉,而是為了一種人類的自尊心,是為了讓人們和他自己相信“你永遠行的”(———摘自《海明威》),在與大馬林魚斗爭的過程中,桑迪亞哥無數次地想要放棄,但是,每當精疲力倦的時候,他總是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制服它,感謝上帝它們沒有我們這些要殺害它們的人聰明”(———摘自《海明威》)。海明威描寫的大馬林魚足夠大,但是依然敗給了桑迪亞哥。海明威通過桑迪亞哥的口吻道出了他自身的思想:“我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兒(———摘自《海明威》)”、“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摘自《海明威》)”。這幾句話形象生動地道出了人類在與自然抗衡的過程中必須具有老人那種“人定勝天”的精神。同時,他還認為,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可以充分地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人類可以通過人類的智慧和力量以及拼搏改變現狀,絕不應該向包括自然在內的任何外力屈服。海明威對在贊頌桑迪亞哥的大無畏精神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共榮共生,這種生態觀的表達是極為矛盾的。海明威通過桑迪亞哥的角度描繪了浩瀚而五彩繽紛的大海。桑迪亞哥是一名漁夫,因此他對海洋擁有別樣的情懷,他認為海洋就是女性,是海洋賦予了人類恩惠。當桑迪亞哥清晨踏上遠航的行程時,他看到了生機勃勃的大海,聽到了各種海面上美妙的聲音,桑迪亞哥感到快樂,“它們是他海上的主要的朋友(———摘自《海明威》)”。同時,桑迪亞哥也喜歡海鳥,海中的各種魚,在他看來,海洋、人類、魚類、鳥類、植物等諸多的群體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生存圈,構成一個共生共榮的整體。老人桑提亞哥在多年的捕魚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可以根據海豚的不同聲音辨別出雌雄,他說“它們一起嬉戲玩耍,互相關愛。它們像飛魚一樣,是我們的弟兄(———摘自《海明威》)”。雖然桑迪亞哥通過斗爭贏得了大馬林魚,但是當在返航的途中,他看到大馬林魚被鯊魚吞食時,心中也極為痛苦———“大魚被吞噬好似他自己也被吞噬(———摘自《海明威》)”。這種痛苦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自身經濟收入的擔憂,本來大馬林魚的收獲可以緩解其經濟危機,改善他的是生活。另一方面就是桑迪亞哥對自然的熱愛。在這里,人不再是獨立于自然之外的生物,自然里的其它生物也不再是與人類相對立的客體,天人融為一體,共存共榮。因此,桑迪亞哥捕獵大馬林魚與它對自然的熱愛是極為矛盾的。如果是熱愛自然,那么他會拒絕去捕獵大馬林魚。如果是不熱愛自然,那么在大馬林魚被鯊魚吞噬時,他不會表現得如此痛苦、悲傷。 (二)人類敬畏自然與征服自然的矛盾 人是否要敬畏自然也是《老人與海》中生態價值觀矛盾的又一重要表現。自然是具有創作性和毀滅性,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人類是自然發展的一種高級階段。作為大自然中渺小的一分子,人類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唯一生物對大自然進行改變。在《老人與海》中,就涉及到主人公桑迪亞哥敬畏自然與征服自然的矛盾。敬畏自然是在尊重自然資源基礎上對自然進行改造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征服自然而是不考慮自然的諸多因素與生物,對自然進行主觀意向改變的一種措施和方式。[2]縱觀整部小說,主人公桑迪亞哥僅僅是極為簡單的、一個普通的、貧窮的老漁夫,他熱愛自然,并且由于對自然的熱愛并沒有靠捕魚發家致富,也沒有像“有些較年輕的漁夫,用浮標當釣索上的浮子,并且在把鯊魚肝賣了好多錢后置備了汽艇”。對于桑迪亞哥來說,捕魚僅僅是他能夠維持自己最基本生活的一種方式,他所捕的魚也只是滿足他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并沒有構成對魚類的威脅,沒有破壞生態的平衡。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桑迪亞哥的捕魚行為根本就稱不上對自然的殘酷掠奪。之所以出現桑迪亞哥周圍的人都富裕而他貧窮,就是因為他對大自然的一種尊重,敬重。就像《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迪亞哥所說:“也許殺死這條魚是一樁罪過。我看該是的,盡管我是為了養活自己并且給許多人吃用才這樣干的。不過話得說回來,什么事都是罪過啊。別想罪過了吧。現在想它也實在太遲了,而且有些人是拿了錢來干這個的。讓他們去考慮吧。你天生是個漁夫,正如那魚天生就是一條魚一樣。”桑迪亞哥自言自語的這段話中就表現了對自然的一種敬意。然而,桑迪亞哥在內心深處又有著征服自然的欲望,表現極為明顯的就是桑迪亞哥與大馬林魚的斗爭和抗衡。海明威處理極為恰當的是在起初桑迪亞哥與大馬林魚進行抗爭過程中,老人也表現出了對自然的敬意。海明威在描寫桑迪亞哥第一天與大魚較量的時候,,老人就說“很尊敬你(———摘自《海明威》)”然而,隨著桑迪亞哥與大馬林魚的進一步抗衡,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人類的征服欲望。他想打敗大馬林魚,征服自然。最終,桑迪亞哥打敗大馬林魚時,他為人類的智慧和勇敢而驕傲。#p#分頁標題#e# (三)塑造人物形象———“硬漢”的矛盾 《老人與海》的主人公是桑迪亞哥,海明威塑造的桑迪亞哥是硬性與柔性的結合、簡單與復雜的結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桑迪亞哥都是一個有點懦弱的、淡定的老漁夫,他僅僅為了溫飽而進行捕魚。于是,在桑迪亞哥這種情況和背景下,他的處境逐步惡化,天天出海,但是都沒有釣到一條魚。桑迪亞哥的這種堅持是柔性的、執著的、堅韌的。在這種情況下,桑迪亞哥沒有放棄,一直堅持,出乎讀者意料的是桑迪亞哥打出的竟是一條大馬林魚。高潮部分就是桑迪亞哥與大馬林魚的抗爭,他所表現出特有的硬漢風格讓讀者極為意外。桑迪亞哥在征服一條比他大無數倍的大馬林魚,他是一名老人,海明威在描寫這個過程中重視細節描寫,“他注視著那幾根釣索,看見它們一直朝下沒入水中看不見的地方”從這種細節處,我們可以看到桑迪亞哥決心戰勝大馬林魚的決心和毅力。[3] 如果我們將桑迪亞哥定位為硬漢,但是,其在日常的生活中并不符合這一標準,這就導致了海明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矛盾———硬漢矛盾。桑迪亞哥是海明威筆下一個極為有名的、簡單的主人公,桑迪亞哥一直都是將自己當作自然界中的一分子,雖然他經歷極為豐富,但是他依然喜歡以很單純的眼光看待各種生物的。桑迪亞哥敬畏自然,但是,并不是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他都喜歡,也有一些生物是他不喜歡的,在桑迪亞哥的世界里,對于大自然中的不同生物它可以不同對待。正是從這些不喜歡的情感中,我們才認識到這是一個將自己融入環境,而并非從萬物靈長的人類的高姿態眼光俯視各類生物的老漁人。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桑迪亞哥在出海中看到僧帽水母的時候,他就會對著僧帽水母罵“你這婊子養的”,并很高興看到海龜把這些“海里最欺詐成性的生物”吃掉。即便是老人當作兄弟的飛魚、大馬林魚、鯊魚等,也是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他喜歡綠色的海龜和玳瑁”、“他還對那又大又笨的蠵龜抱著不懷惡意的輕蔑”、“他非常喜愛飛魚,拿它們當作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鳥兒傷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鷗,它們始終在飛翔,在找食,但幾乎從沒找到過”。海明威的這些細節描寫極為生動,桑迪亞哥對著這些不同動物的情感并不是子虛烏有的,而是在自己常年的捕魚經驗中獲得的。桑迪亞哥在與大馬林魚進行斗爭的過程中,雖然筋疲力盡,但是對于自然以及自然之外的生物,桑迪亞哥依然保持了自身柔性的尊重與敬仰。而桑迪亞哥所有表現的硬漢子形象和勇者形象從很大程度來說是體現了《老人與海》整篇文章的主題———“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再讀《老人與海》中就會發現,海明威表達的不僅僅是從中看到的老人與自然、大馬林魚的抗爭,從某種程度來說,更是的是命運的抗衡。在老人桑迪亞哥與大馬林魚進行抗衡的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思考是關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而在維持生態平衡過程中所存在的矛盾又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從桑迪亞哥這一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和諧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