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外文學流派發展特點,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雖然美國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歷史相對短暫,然而卻不乏多樣的文學風格和流派、優秀的作家和作品。美國特有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美國人求“新”、求“異”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在其文學作品中得以充分體現。從清教韻味濃厚的詩歌、革命思想鮮明的宣傳冊,到浪漫主義的散文、現實主義的小說,再到族裔特色紛呈的當代文學,無不盡顯美國文學的藝術魅力。 在這座文學圣殿中,“自然”這一名詞有著非常耐人尋味的特殊意義,因為美國文學中的“自然”風格作品蘊含著不同的文學發展階段、流派及特點。 第一個典型的“自然”流派出現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后期,是美國浪漫主義的一個支流,嚴格意義上是指被稱為超驗主義的“自然寫作”(naturewriting)。超驗主義的主要思想觀點有三。首先,超驗主義者強調精神,或超靈,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力量。其二,超驗主義者強調人的首要責任就是自我完善,自我依靠。其三,超驗主義者認為自然界是超靈或上帝的象征。 因此,超驗主義主張回歸自然。這種觀點的自然內涵是,自然界萬物具象征意義,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體現。典型作家為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和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 梭羅到沃爾登湖生活,通過簡樸的生活來檢驗自己的超驗主義信仰。他在《沃爾登》一書中記錄了自己的湖畔生活。全書以篇幅最長的“節儉”開場,敘述的基本是枯燥瑣碎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開支等。然而在這些似乎毫無“文學性”可言的數字背后,是梭羅的生活信條:人應當盡可能地降低物質欲望,而將精神追求作為第一要義。 閱讀梭羅的《沃爾登》,人們不難發現兩個內容并行發展,一是說自然,一是說人,總的是說人應該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梭羅接近自然界和生活,他的意象多從大自然和生活中來。 他在1859年的一則札記中說;“文學的根基是事物。自然物體和現象是表達我們思想與感情的原始象征物或符號。”可見,這種自然寫作蘊含著濃郁的唯心主義色彩。 第二個典型的“自然”流派是十九世紀末形成的一股文學思潮,即所謂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以及西部邊界的封閉,“美國夢”驟然破滅。在法國作家左拉的影響下,一批青年作家開始沖破現實主義的傳統,開始反映人在環境和遺傳兩種力量的支配下毫無自由意志,任憑擺布的狀況,這便開始了自然主主義創作。自然主義代表性作家包括史蒂芬•克蘭(StephenCrane,1871-1900)、西奧多•德萊賽(TheodoreDreiser1871-1945)、弗蘭克•諾里斯(FrankNor-ris1870-1902)、杰克•倫敦(JackLondon,1867-1916)。克蘭,以自傳體“中部邊地”系列小說聞名。他的代表作《紅色勇士勛章》文字簡潔,意象清晰獨特,書中有意識地將法國印象派畫法用于文學。克蘭寫出了譏諷與憐憫、幻想與現實間的緊張關系,以及絕望中尚存一線希望的雙重情緒。總之,自然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手法,一方面排斥浪漫主義的想象、夸張和抒情等主觀因素,另一方面輕視現實主義對現實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絕對的客觀性,崇尚單純的描摹自然。 第三個典型的“自然”流派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引起極大關注的,被文學批評家稱為“生態文學”的流派,其核心特點是關注對自然界的保護。我國生態文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王諾先生給生態文學下的定義是:“生態文學是以生態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考察和表現自然與人之關系和探尋生態危機之社會根源的文學”。 在表現自然與人的關系時,生態文學特別重視人對自然的責任與義務,急切地呼吁保護自然萬物和維護生態平衡。這一流派最受關注的作家當屬卡森(RachelCarson,1907-1964),她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她的所有作品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其特殊性只是人能改變自然,而且,這種改變往往是不可逆的。一九六二年,她發表了代表作《寂靜的春天》,指出濫用殺蟲劑已傷害許多生命、影響了自然生態,如果再不改變,人類面臨的將是寂靜的春天。《寂靜的春天》出版后,發行了22種語言譯本,影響遍及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立法取消DDT的使用。1992年,美國推選《寂靜的春天》為近5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書。 綜上所述,美國文學史上的“自然(主義)”文學潮流基本上貫穿于整個美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們也表現出不同的基調和特點。概括來說,文中所介紹的第一個流派著眼點在于感受自然的淳樸、神秘與美好;第二個流派著眼于對自然的敬畏與無奈;第三個流派著眼于保護自然。這些“自然”風情形成了美國重要的文學傳統,其所標記的美國社會價值觀變遷成為21世紀美國價值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