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外國文學中的多媒體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開設有中文專業的高校教學中,外國文學是一門傳統的專業學科,這門學科涉及到兩方面的特點:一是它屬于文學課,對文學作品的介紹是其重要內容。二是它屬于非中國的異域文學,因此它將不可避免地聯系到相關的西方文化,比如宗教生活、風俗禮儀、音樂建筑、繪畫雕塑等豐富斑斕的西方社會生活和多姿多彩的精神面貌。面對如此龐雜的教學內容,傳統的授課方式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面前,就或多或少地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比如在涉及到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的相關介紹時,多媒體教學明顯地會較好地滿足上述要求,將內容生動直觀地傳達給授受者,從而有效地使學生體會和感受西方文化的面貌特征,這也將對整個外國文學的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多媒體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多媒體手段的直觀性強,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最適于做文化陶冶和師生互動的平臺,這是它在講課過程中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的最直接的原因。對于學生來說,增廣見聞,在有限的學習空間中大量涉及各種有效信息,多媒體手段比起傳統的教學、學習手段來說優勢多多。由于紙質媒介的局限性,在查閱各種資料的時候這種手段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隨著對多媒體手段的教學效果的大力提倡,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嘗試運用它來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具體說來,多媒體教學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通過對不同時期各個國家的歷史背景、文化成果,如影像、音樂、繪畫、建筑、宗教、民俗等相關材料的補充,學生可以更為直觀地掌握特定文學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環境。當教師在介紹某位作家的重要作品時,可以配上一致的影像資料,比如在教授古希臘文學中的《荷馬史詩》時,可以將好萊塢花巨資拍攝的電影《特洛伊》以剪輯的形式讓學生欣賞。在教師對史詩背景及大致情節講述的基礎上,輔以鮮明的畫面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言行,這將會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史詩主人公阿喀琉斯的多重性格就不難把握。在講授中世紀基督教文學時,可以配上歐洲各大著名教堂的圖畫,從恢弘莊重的教堂建筑和高聳入云的教堂尖頂中,使學生感受基督教的神秘主義與彼岸主義;同時,播放《圣母頌》等經典宗教樂曲,使學生盡量去體會中世紀的宗教氣息。當教師在講述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時,就可介紹文藝復興時代的各國的文化成果,通過如繪畫、建筑和雕塑上對中世紀神本觀的突破,所表現出的對人的形體本身的積極態度,對美特別是人體美的追求和個人時尚的表現形式,使學生感受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思潮來自于中世紀又沖破中世紀的獨特風格。再比如,在講授19世紀法國小說家梅里美的小說《卡門》時,可以讓學生欣賞由法國作曲家比才改編譜曲的《卡門序曲》,熟悉的曲調,優美的旋律,讓學生不失時機地在文學課上欣賞到了經典名曲,在感受文學之美的同時,也使他們不禁感嘆西方藝術的魅力,從而收獲到超越文學之外的知識和思索。另外,在講到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淵源時,就會提到英國自中世紀就出現的哥特式小說。這類小說得名最早是借鑒了歐洲中世紀的一種建筑藝術,即哥特式建筑。這類建筑多體現于歐洲各個大教堂之中,如果教師僅用口頭描述還不能使學生完全明晰于心,因此如果借用多媒體手段,將著名的米蘭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風格的建筑呈現于學生眼前,這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同時,這種多媒體教學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人在長時間聆聽的過程中很容易走神,產生聽覺疲勞,但如果聽覺、視覺等多個感官都被調動起來了,就不容易有困倦感了。多媒體介入課堂,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直觀、立體、生動、豐富的景象。如在描述某個故事情節時,伴隨著一張張插圖、一幅幅劇照、一個個影視片段的出現,學生們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并由此產生更為豐富的聯想,由此激發了學習的熱情。相比之下,傳統的教學就顯得沉悶些。 第二,對于學生而言,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他們做更細致的筆記。做筆記是學生課堂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課堂上教師的講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而且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結束之后無可復制,因此,如何使學生把所學知識固態化、長久化,這就需要做好筆記,這會有助于課下的梳理復習,而多媒體的運用使他們能夠更直接地記錄知識要點。當然把幻燈片中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是不切實的,因此學生應該有選擇性地記錄,這就如同在做讀書筆記。從長遠看來,收效應當是非??捎^的。 第三,以上是從學生接受的角度考慮的,其實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多媒體教學同樣有著優越性。 由于多媒體教學的信息量大,資料豐富多彩,因此,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教師將會通過上網、圖書館等多種途徑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搜集更多更好的文學文化資料,以符合多媒體教學的這種特點。對于外國文學課的教學而言,傳統知識的更新和新時代文學的補充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從長遠看來,多媒體教學更加便利,這使得教師在外國文學知識存貯上能夠不斷擴展更新,既開拓了知識視野,又可以聯系文化、歷史、哲學等更多的相關學科知識,使教師本人朝向既深又博的教學和科研復合型人才的方向靠攏。例如在講授古希臘羅馬文學時,可以補充一些古希臘王國和古羅馬帝國的歷史發展及其文化特點,并使這兩種國家的文化及文學特點作一對比參照,而這些相關的文化歷史知識的補充在傳統的黑板書寫中,是難以做到的。再比如,在講授中世紀文學時,教會文學是比較普遍的文學創作,而教會文學的產生和基督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使知識更加系統和邏輯化,教師有必要對基督教的發展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做到知根知底,即使由于時間和課時安排的限制,關于基督教的知識不一定在課堂上詳細講述,因為這畢竟不是教學大綱中所要求的,不過作為教師,在備課時是需要搜集到超越講課內容多倍的資料的,而這是多媒體教學中易于做到的工作。多媒體的形式是可以承載更多的信息內容,這比傳統的黑板書寫更有優勢,作為知識的補充,學生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瀏覽或閱讀。 二、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p#分頁標題#e# 第一,有的教師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教學,大量地展覽幻燈片,或者僅僅傳達幻燈片中的內容,多媒體手段僅成為大綱的羅列與展覽,成為傳統板書的替代品。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時,要充分認識到它的輔助作用,不能代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和分析,課堂教學還是要以教師和學生的情感和理性訴求為主,不能以程序化的課件喧賓奪主。所以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授課內容設計制作課件,以體現每位教師的授課思路和教學風格。 第二,阻礙了教師與學生的近距離交流。教師與學生的近距離交流能夠使學生增加親切感、信任感,從而喜愛上該門學科。由于多媒體教學要求教師隨時操作,教師很難離開操作臺,這樣一來,客觀上減少了教師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進行師生互動的機會,阻礙了教師與學生的近距離交流。 第三,制約了教師的即興發揮。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容易導致靈活性的缺乏。由于多媒體課件必須事先準備好,并且課堂上幾乎都是按部就班地進行,這就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即興發揮,而無法很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教學理念。這使得教學缺乏一定的激情,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表演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教學作為一門藝術的特點似乎也逐漸被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所替代。因此,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和傳統的教學以一定方式融合起來,這個話題比任何一種單一的教學手段都將更富于挑戰性,也更值得今后教育工作者們思索和探究。 三、解決的對策 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既讓多媒體發揮出它的優勢,又能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呢?針對多媒體給教學帶來的種種問題,關鍵是要清楚地認識到: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內容,更不是教學目的。在文學課中,首先是要立足于文學作品去研究分析,然后才考慮結合什么音像資料,有助于喚起學生更加豐富的聯想,達到一個情境交融的和諧境界。也就是說:既要主次分明、靈活運用,又要使二者在教學中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多媒體教學現在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剛應用于教學的初期階段可直接參考、借鑒的現成課件的確不多,這就要求我們敢為人先,具有開拓精神。 教師要有自我犧牲精神,要提前安排好備課時間(尤其是利用好寒暑兩個假期),做好第一遍必須要投入大量時間的思想準備。在好的課件的基礎上,日后的教學只需結合學生的反饋、教學的具體要求做適度的調整就行了。精美的課件正是這樣,在不斷的完善中誕生的。 至于“制約了教師的即興發揮”和“阻礙了教師與學生的近距離交流”等問題,關鍵在于教師要時刻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怎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就怎樣講授。學生聽乏了,播放一段影視片段;學生興趣濃厚,不妨乘勝追擊,進一步引申出更多的相關話題,讓問題更加明朗化……當然,在教學中要想達到這種程度,不但需要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及時洞察到學生的神情變化、捕捉到教學的最佳時機,還需要教師熟練地掌握相關的多媒體技術,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隨心所欲,不讓多媒體這個工具牽著鼻子走,真正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 作為一種蘊含科技含量的教學工具,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面對多媒體給教學帶來的喜與憂,我們應不斷地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及時地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盡快地完善多媒體教學,從而使多媒體在教學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更好地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