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外國文學中國影像化發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視覺文化的發展,影視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等)已開始占據大眾文化生活的主體地位。人們已從若干年前“閱讀文本”的時代步入了一個“影像敘事”時代。“攝像機在一種比話語所建立的敘述更快更直接的敘述中控制了人類。”[1]。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特別是經典文學作品被搬上了銀幕,例如,西方的《傲慢與偏見》、《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中國的《紅樓夢》、《聊齋志異》等。成功的影視改編大大提升了傳統文學的價值,在視覺文化時代背景下,加快了文學作品的傳播,同時創造出巨大商業價值。 許多學者已對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進行了深入研究[2][3][4][5],但大多集中在基于文本影像化改編的探討,特別注重文學文本的影像化詮釋,把影視作品與被改編文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下對原著進行影像化的表達,倡導影視作品對原著的忠實性,強調站在原作創作時代背景下去理解原作者的創作意圖,要保持原著的既定敘事風格[6],把改編視為“在不傷害原作主題思想和原有風格的原則之下……使它成為主要通過形象化訴諸視覺、聽覺的形式。”[7]。關于外國文學作品的中國影像化———跨文化改編的研究報道則較少。本研究以英國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和中國導演馮小剛執導的《夜宴》為例,從文化視角探討了外國文學作品的跨文化改編,包括跨文化改編中的文化碰撞或沖突和中國影像化策略,以及跨文化改編的文化意義與商業價值。 一、外國文學作品中國影像化改編中的文化碰撞 不言而喻,不同文化之間客觀上存在著固有的差異。在跨文化交流活動中,不同文化之間的震蕩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文化碰撞同樣也發生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國影像化過程。此外,不同的文化類型之間的差異,例如,本文討論的文學作品與其影像化作品之間的矛盾沖突也是難以避免的。 (一)中西文學藝術內涵的碰撞 外國文學作品跨文化影像化改編是文學影像化改編中重要的一類,但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改編。它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改編那樣,要求改編形成的影像作品忠實于原著以及在主題思想、情節安排、敘事結構上都要與原著相同或相近[2][8],而是對原著進行重構,改編形成的作品往往與原著有極大差異,甚至完全顛覆了原著的主題思想、情節設計和敘事結構。作為外國文學經典作品中國影像化的一個案例,改編自《哈姆雷特》的影片《夜宴》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主題思想是表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倡導人文主義精神,強調精神力量、人性的力量。 而這一主題對于中國受眾來說,鑒賞時缺乏西方的文化背景而影響大眾對作品的接受性。為了克服這種文化沖突,《夜宴》的導演將其主題改為能被廣大中國觀眾所接受的古人對愛情和權力的欲望。這樣便實現了外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對外國文化進行了徹底“歸化”和“本土化”,跨越了中西文化的鴻溝。 另一方面,在中國電影史上成功作品當中,有很多是歷史題材的影片。中國電影工作者喜歡用中國的歷史來突出中國“特色文化”,從而達到在國際影壇中獨樹一幟的目的。 但由于西方人對中國文化認識的不足,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同樣存在障礙。而跨文化影像化改編———依托自西方經典文學的創意,通過情節重新設計、敘事重新建構改編成的中國電影,為中西文化的交流傳播架起了橋梁,有利于中國觀眾對西方文學的感悟,也有利于西方人在他們原有思維基礎上進一步貼近中國文化,既促進西方文學經典在中國的傳播,也增強了西方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接受性,因而也實現了對文化鴻溝的跨越。這種影像化演繹的結果,雖然失去了原作中宏闊廣奧的文化意蘊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并使受眾不能再感受到《哈姆雷特》給予的強烈的思想震撼,但卻能夠使受眾得到大眾化文化的娛樂享受。 (二)文學經典與大眾視覺文化的碰撞 在視覺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時代背景下,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一方面增加了經典作品廣泛普及、傳播的機會,實現了社會學家萊特•拉斯韋爾倡導的大眾傳媒向公眾“提供娛樂”的功能。另一方面,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也有其得失。 成功的改編可為經典文學提供再現平臺,也可為現代文學提供創作動力。然而在文本與視覺作品互動的過程中,會面臨諸多技巧處理,若處理不當,效果反而差強人意。匈牙利著名電影評論家貝拉•巴拉茲曾指出:幾乎所有藝術上嚴肅又聰明的電影改編都是對原著的重新闡釋[9]?!兑寡纭纷鳛橹袊娴摹豆防滋亍罚S多學者、評論家對其褒貶不一。作為一個以中國文化背景闡釋西方文學經典的影片,《夜宴》體現了《哈姆雷特》著作中對人性、欲望的思索,整部影片更是加入了意識流的處理效果,使得觀影者得到對電影的主觀理解,但原著文本所蘊涵的人文主義精神在影片中卻蕩然無存,因為后者多是用文本語言對哈姆雷特內心的剖析,而影像則缺乏文本的這種內在力量。影視給觀眾的是直觀、形象的感官體驗,而閱讀文學作品則需要讀者游走在抽象符號、意象之間。因此,影視作品的娛樂性相對較強,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二、外國文學作品中國影像化改編策略 在外國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影像化改編過程中,為了克服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影像改編工作者往往采用各種策略加以處理,使影像化作品更加易于使觀眾接受。我們將常見的影視化改編的策略概括總結為以下四種。 (一)主題遷移 外國作品的中國影像化過程中,盡管形式與架構上與原作相似,但是其主題往往發生轉化或遷移,這樣可以適應本國受眾的觀賞興趣。我們仍以《哈姆雷特》和《夜宴》為例,在戲劇《哈姆雷特》當中,莎士比亞借助一個丹麥王子的復仇故事來隱喻人文復興的困境,在表現出王子思考與探索人生的同時,也象征著整個人類的掙扎,這種表達應時應景[10]。西方的這種文化背景元素增強了西方對《哈姆雷特》鑒賞性和接受性。而《夜宴》看似沿用了《哈姆雷特》的主要情景和情節———叔父殺死父皇篡位并奪娶皇后,太子回宮復仇。但是《哈姆雷特》所貫穿的人文主義精神這一主題卻蕩然無存,原作中王子“思索人類命運、變革黑暗社會”的人道理想卻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則是把人對愛和權力的欲望變為主題,沒有了“生存還是死亡的”詰問,只有為江山和美人的爭奪和廝殺,而后者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宮廷故事的主題。換句話說,電影《夜宴》作為《哈姆雷特》中國影像化改編作品,與原著相比,其主題發生了重大遷移,從而對原著成功進行了中國化演繹,將原著徹底“歸化”成為一個典型的中國宮廷故事。#p#分頁標題#e# (二)背景置換 故事總是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背景之下。《哈姆雷特》的故事發生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丹麥王國的宮廷,它的人道精神主題與其時代、民族、文化背景相適應。其時間和空間背景烘托原作的主題,使劇作主題得到最大限度的彰顯,也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達。而《夜宴》則置于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國的宮廷。時間、空間、民族、文化等一切背景發生了徹底改變,敘事背景被徹底置換。這種背景置換,不僅是為了服務于影像化作品新的主題,使新的主題得以彰顯,而且也是為服務于廣大中國受眾,迎合廣大中國受眾的欣賞取向。對于國內的觀眾而言,這種背景置換,把異種文化自然地融入到中國文化當中,使受眾不再因異域文化產生陌生感、距離感,拉近了同受眾的距離,增強了觀眾對作品的親近感以及對背景文化的熟悉感,同時增強了文化的傳播效用。另一方面,對于國外的觀眾來說,由于借用了其熟知的《哈姆雷特》的骨架為載體,卻又換上了中國故事內容,因而激發了外國受眾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也增強了外國受眾對中國文化的接受性,可使中國的文化借力在外國受眾當中得以傳播。 (三)敘事重構 影視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具有混雜性,它借鑒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方法。文學與影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文學和影視作品之間,決不是簡單地“改編”,從文本轉向視覺的過程,是一種“藝術重構”過程,改編被視為文學的再次語境化過程和敘事結構的重構過程。由于影像設置過程中,視覺表達手法受到諸多限制,視點的選擇、情節的刪減,都對原著的改編效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影視改編需要體現其媒介特性,因為藝術依靠不同媒介體現出不同的美學特征。我們不能用衡量文本的審美觀念來衡量影視作品的好壞。隨著視覺文化的普及,人們在改編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開始更加注重影視作品的審美性和娛樂性。然而,這種敘事重構也令許多學者擔心,文學的影視改編將會破壞原著的藝術性,從而使高尚藝術演變成“草根文化”,由于改編導致原作的藝術魅力喪失而損害原作的藝術生命力。這也是外國文經典學作品中國影像化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困惑。 (四)文化融合 外國文學作品的中國影像化過程中,除了表現為因不同文化的沖突而進行調整外,同時也表現為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就《哈姆雷特》和《夜宴》而言,后者作為《哈姆雷特》中國影像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融合的結晶,在中國故事中包容著西方的文化,既承載著西方的文化元素,又彰顯中國文化傳統,實現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結合和有機統一。 這種融合與統一有著很強的實踐意義和商業價值,這首先表現在為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方面,利用世界范圍內的受眾對《哈姆雷特》這個“外殼”熟悉與了解,制造了宣傳的噱頭,為《夜宴》走向世界提供了輿論基礎。另一方面,在宣傳中把《夜宴》稱為“中國版的《哈姆雷特》”,引起了國外受眾的好奇,激起國外受眾的極大興趣。從實際上看,《夜宴》在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后很快在美國、英國、日本等西方十幾個國家上映,并且取得不菲的業績,標志著《夜宴》對《哈姆雷特》的中國影像化是成功之作,也是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進行文化創新的范例。 三、外國文學作品中國影像化的文化意義與商業價值 外國文學作品的中國影像化作為跨文化改編的文化實踐,在我國的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也有重要的商業價值。 (一)促進外國文學原著的在我國的傳播 文學的影視改編“從文化的角度看是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轉變,是大眾文化的回歸。”[11]通過跨文化改編和現代影像化技術加工,增強了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轉移,借助影視作品在視覺時的強大傳播影響力,可使人們對原著的文化、藝術性進行再次回味與反思。 由于在外國文學作品的中國影像化過程中,對域外文化進行了完美的“歸化”處理,從而克服了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障礙,擴大了受眾群體,增強了作品普及性、通俗性和在受眾當中的可接受性,因而也就擴大了傳播的范圍,從而達到傳播對文學原著在更大范圍進行傳播和擴散[10]。“影視改編其意義不只是對藝術的一次探索,還是對文化的一次反思。”[12]從文化的角度看,由文學到電影的改編,可以被認為是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轉變。隨著當今時代進入了“視覺時代”,對外國文學的中國影像化改編,將會加快西方文學原著在中國的傳播,引起人們對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更多關注。西方的文化在影視作品中融入,并用中國式情節表現出來,加深了觀者對其思想精華的理解。同時,由于國外人對原著早已有了解,會對這樣的影視改編倍加關注,因而造就了跨文化的影視現象。這樣一來,中國電影不再單以中國特色文化取勝,而且借國外文學作品之力走上影視的國際化路線。 (二)促進跨文化、跨學科的交融 在外國作品的中國影像化實踐中,體現著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化借鑒與交融。首先是促進中西文化的交融。正如前面所述,西方經典文學中國影像化改編,使影像化作品既有西方文化元素,又彰顯中國文化傳統,實現了中西文化的有機交融。其次是促進文學與影視的融合,既發揮了文學作品的內容優勢、藝術魅力,又發揮了影視的強大重播功能,最終使文學作品借力影視技術得到廣泛傳播,擴大了傳播范圍,達到文學與影視的跨學科融合。電影不僅具有藝術功能,它還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和娛樂性。電影的商業、娛樂性也同樣可以帶動其藝術性的傳播。 人類文化從功能出發,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文化,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制度文化,三是解決人與超自然關系的表達文化。電影的觸角可以延伸及上述所有文化層面。它既有審美功能、認識功能,還有教育功能、娛樂功能等等[13]。筆者則認為,電影是一種“寓雅于俗”的文化。每一場電影,對于大眾觀影者來說,都是一種娛樂消遣方式。只有滿足了人們的興趣,填補了受眾的精神需求,才能將作品的藝術性滲透給受眾。任何一部電影,都應以其審美性、娛樂性或者其吸引人的劇情作為最基本依托。外國文學作品中國影像化改編過程中,跨文化、跨學科文化的交融,在促進了文化全球化的同時,也推進文學和影視傳播學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這對文化傳播同樣有著積極意義。#p#分頁標題#e# (三)促進我國影視產業發展 由于電影是商業性文化產品。電影的拍攝既是文化生產,又是經濟活動、產業活動,而票房則是維系電影產業的關鍵要素。外國文學的中國電影改編,在宣傳工作上便為電影制造了閃光點。由于外國經典文學作品(特別是經典作品、暢銷作品)已為大眾所熟知,將這一外國題材放到中國背景之下,必將會引起觀影者的好奇心,因而對電影商業宣傳起到一定促進作用。觀眾對原著有所了解,會加深對電影劇情、畫面的印象。 中國電影將外國文化元素和中國特色文化融為一體,為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中國電影產業朝著跨文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拓展了電影產業發展的空間。 四、結語 外國經典文學作品的中國影像化作為跨文化改編實踐,已經受到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并取得顯著成效。與此同時,對外國作品的跨文化影像化改編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一些研究成果對跨文化改編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然而,跨文化改編在中國尚處于探索階段,跨文化改編的理論和實踐都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在全球化、信息化、視覺化時代背景下,外國文學作品特別是外國經典文學作品的中國影像化改編既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又蘊藏這巨大的商業價值。隨著跨文化改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探索的不斷深入,文本與視覺的互動經驗的豐富和積累,未來外國文學作品的中國影像化改編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