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基于曹操統治思想中民本思想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曹操民本思想理念的具體表現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國家,因而以民為本也就成了歷代統治者一以貫之的政治統治思想,而歷史發展也表明,統治者以民為本其統治就會穩定長久,否則就會迅速滅亡。所以面對漢末統治腐敗造成的大批流民和天災人禍下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景象,曹操并不僅僅是表露出對百姓的同情,作為統治者,他也積極致力于這種現實狀況的改變。也因此,在漢末的政治活動中曹操不僅在其統治思想中體現出為民、重民理念,也在行為中表現出為穩民、安民,并采取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建設性措施。
(一)致力于統一社會秩序的重建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除了引發不斷的朝內政治斗爭和黃巾大起義外,又導致了董卓之亂的產生。而在討伐董卓暴亂中,又產生了軍閥混戰和割據,所謂院“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云會,萬里相赴。噎噎而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吞并。”與其時眾多軍閥如,術、,紹、公孫瓚、陶謙、呂布等“外托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不一樣,同樣在討董中建立起一支軍隊的曹操既沒有如,紹那樣“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欲行廢立,也不像,術那樣“僭號于九江”,或如呂布、劉表、劉焉那樣“群起以思移漢祚”,而是“迎天子于危亡之中而措之安土”,進行著義為社稷而救蒼生于水火的“扶衰救弱”之舉動。而且就是此后,不論南征北戰,還是東伐西討,曹操在主客觀上也都始終以消除軍閥混戰割據,“濟天下,為百姓請命”為主要宗旨,致力于社會的統一。此正如曹操所說院“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也因此王夫之評;院“當斯時,曹固未有擅天下之心可知也。以操為早有擅天下之心者,因后事而歸惡焉爾。”當代史學家翦伯贊先生也說院“他(曹操)一貫地把統一中國當作自己的政治使命,雖然他沒有完成統一的任務,但是他結束了漢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豪族混戰局面,并且從中國的西北邊疆排除了游牧種族的威脅,保衛了黃河平原的城市和農村,恢復了黃河南北的封建秩序”。
當然,不可否認,曹操在致力于重建統一過程中不但嚴格控制了漢獻帝,也進行了不少政治殺戮,如因董承事件、伏完事件和金祎等謀亂事件每次被他殺死的都是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其余被他“持法峻刻”而“以法誅之”的也不在少數。但這多是政治上的行為。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院“政治上的斗爭,既然和軍隊作戰一般,則不但對于敵黨的手段,有時是不得不然,即對于本黨,也是如此。因為要整頓陣容,就不能不把有害于團結的人除去,這正和軍隊要講軍紀一樣。所以政治家的功罪,只問其根本上的主義如何,并不能摭拾著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用簡單淺短的眼光去評論。”而且這些政治行為的實施并沒有危及百姓的生命,也沒有損害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就整體客觀而論,雖然曹操的行為在政治倫理和進行的政治演變中表現出不少違背傳統道德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地方,但就曹操統治的政治主旨來說,他還是在于“匡扶漢室、平定天下”,“意在耶克成洪業爺平一宇內以為生民計”,讓百姓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二)多角度高度關注百姓生活
儒家認為院“民,神之主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道家也認為院“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法家也認為院“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民)為本”。這些史上民本思想,加上秦王朝實行暴民政策迅速滅亡、漢初興農重民帶來國強民富和長久統治等事實,對一生手不釋卷而又富有政治敏感的曹操來說不能沒有啟示,加上打黃巾“也逼使曹操去注意引起農民起義的社會原因”,這使得曹操在建立、鞏固統治的過程中也就多把百姓的生活保障作為施政的一個主要重點,多方面多角度地去保障百姓的某些基本利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1.重視百姓生命。盡管曹操在建立統治過程中注重用法威服、用法肅治,但不論是用法馭軍還是依法治國,他都把士兵和百姓的生命看得較重。所謂院“夫刑,百姓之命也,而軍中典獄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軍死生之事,吾甚懼之。其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在曹操的眼里,刑罰直接關系著百姓生死,百姓穿上軍裝就是士兵,士兵脫下軍裝就是百姓,所以他慎選刑罰執行者不僅是重視士兵的生命,也是對百姓生命的重視。再如,在打烏桓后將烏桓所占有的胡漢部落由柳城遷回內地的過程中,途經“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的情況下,他果斷下令“殺馬數千匹以為糧”、掘地以取水來解渴,最后成功將這些人遷到中原。其此舉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評院“可見他(曹操)重人不重馬”。
2.確保百姓生活的平穩。曹操重法治,一生頒發的法令比較多。在這些法令中,其中一部分即是用于直接保障百姓的生活及其穩定的。如平定,紹后所頒布的“重豪強兼并之法”和定額稅收等措施,就是用來消除豪強的兼并和盤剝,以避免給百姓帶來流離失所。而有一些法令,如在州郡普遍推廣屯田和“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稅錦絹”,雖有這樣的目的或不具備這樣的目的甚至是用于剝削百姓,但只要在實施過程中一旦出現擾民和困民現象時,他也能立即接受諫議適時停止,以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可以說,正是因為一直有著為民利益、為農經濟的考慮,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也是北方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的過程。
3.對死亡吏士家屬善后事宜予以妥善安排處理。因戰爭、瘟疫,曹操屬下喪亡的大有其人,這不僅使人口減少,也使傷亡者家庭深陷痛苦和困境。為此,曹操先后在建安七年(202)、十二年(207)和十四年(209)頒布法令,要求“其舉義兵已來,將士絕無后者,求其親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并“復死事之孤”,強調院“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這種以法令形式不斷落實對死亡吏士家屬的善后安撫和救恤,不僅體現出曹操對生命的尊重,也體現出對生存者生活的實實在在的安排和保證,這可以說是漢末戰亂情況下曹操對百姓的又一大關懷。#p#分頁標題#e#
4.注重為老弱病殘者提供切實的生活保障。盡管漢末征戰頻繁、事務殷多,但作為一方實際最高行政領導者,曹操一直都沒有忽視對老弱病殘這一群體的關注。譬如,建安二十二年(218)底天降大雪,這給百姓生活尤其是老弱病殘者帶來諸多不便,于是二十三年初曹操即下令;院“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于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院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雖然曹操這個政令表現出來的對天災下的弱勢群體的救助并不是很徹底,但在社會上普遍田少糧乏的情況下,他依然能積極采取適宜措施來拯貧、救幼和安老,對喪失勞動能力者提供切實地基本生活保障,這不能說不是他以民為本的一項實在舉措。
(三)多方面重視農業生產
漢末戰爭、天災不僅造成統治秩序混亂,也導致社會經濟全面崩潰。其時大量人口或因瘟疫死亡,或因災禍喪生,或遭戰爭屠殺,因之田地被大片拋荒,以至“自遭荒亂,率皆乏谷。”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實行了屯田。雖然屯田最初主要是為了解決軍糧問題而采取的措施,但其后曹操將其推廣至州郡,這可以說是他有意識的在漢末社會生產嚴遭破壞情況下予以積極恢復的行為。屯田的成功和普遍推廣,固然存在有對屯田客的加重剝削,但它卻使鋒鏑之余的大批流民有了最低程度的安定生活保障,有力地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正如王光照先生所說院“曹魏屯田,亦有它解決兩漢以來,尤其是東漢末年大批流民問題的歷史作用,噎噎無疑也有益于當時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此后曹操一直都把恢復和發展農業經濟放在施政的重要地位,積極采納有利于安民興農的建議,“采取一些恢復農業生產的措施,使農民獲得生產和生活條件”。。譬如,“建安初,關中百姓流入荊州者十余萬家,及聞本土安寧,皆企望思歸,而無以自業。”曹操接受衛稰的建議,管理鹽業買賣,“遣謁者仆射監鹽官,移司隸校尉居弘農。”實行還利與民,結果“流人果還,關中豐實。”使這一地區不但經濟得到發展,秩序穩定下來,人口也得以迅速增長。不僅如此,曹操在選用治理一方的郡守時也特為注重選用有才干并能安民重農、發展農業經濟者。如建安初,廬江一帶“郡縣殘破”,曹操即挑選劉馥為揚州刺史。而劉馥也不負所望,“單馬造合肥”,勵精圖治,“數年中恩化大行,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于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茄陂、七門、吳塘諸稲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再如他選用杜畿為河東太守,杜畿不但解決了河東叛亂,且很快穩定了河東的社會秩序,使“百姓勤農,家家豐實”,并在曹操平定韓遂、馬超叛亂和征伐漢中時,充足地供給了軍隊所需軍糧。其余如對鐘繇、杜夔、鄭渾等的選用也都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對農業生產來說,水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水利灌溉,農業生產幾乎成為不可能。因此曹操于忙碌的征戰之際,也一直不忘對水利的修建和整治。如建安七年(202)駐軍譙地時,他一面下令安撫死去的將士家屬,一面“至浚儀,治睢陽渠”,保障農業生產灌溉的順利進行。建安九年(204),他又“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建安十年,在平定三郡烏桓過程中,又派人“自呼沲入稴水,名平虜渠;又從稵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十四年,軍至譙,又“開芍陂屯田”,十八年(213)又“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可以說,曹操征戰到哪他也就將重農、重視水利建設的思想帶到哪。也因此,后來史學者贊曹操是“務稼穡故民孽殖”。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國家,重農即是重民,對農業的重視、對水利的興修也就是對百姓及其生活的重視。可見,盡管曹操于政治爭斗中頗顯殘酷,但在他的統治思想中卻始終都有著重農的民本思想理念。
(四)在詩文里多層次表達出為民理念
事實上,不僅在政治活動和所采取的措施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表現出的民本思想理念,就是在他的詩文中我們同樣也可看到他對民生的高度關注。曹操是一個軍人、一個軍事家和政治家,同樣他也是一個文人。曹操一生注重學習,“雅好詩書文籍”,情性所至,即以詩文抒發情懷。而在其所寫詩文中,其中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了關注民生、重視民生的思想理念,這也使得民生思想構成了其詩文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譬如,在《蒿里行》里,他以“白骨露於“,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詩句,不僅真實地記錄下漢末戰亂造成的百姓生活慘景,也表達了對災難下的生民朝不保夕生活的深切同情。在《度關山》里他繼承了古人的人本思想,認為“天地間,人為貴”,把人的生命價值提高到一切事物之上。也正是基于這種對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對人的生命的高度重視,所以在《對酒》里曹操表達出這樣的心聲院“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斑白不負載,雨澤如此。百谷用成。卻走馬以糞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噎噎,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從而把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國富民樂、民勤其業、民知恥有禮、人民殷實和老有所養等作為百姓和樂生活的表征,也作為自己奮斗的政治理想。
詩以言志,由此不難看出,盡管曹操在政治上的某些行為表現出他或有謀奪帝位、建立曹氏完全政權的思想因素,但在曹操統治思想里,民生不僅一直是其關心的重點,也是其終生奮斗的目標之一。
小結
綜上,生于漢末,發跡于亂世的曹操,他身上既有兩漢以來所傳承的各種傳統思想文化熏陶的因子,也有社會中下層習俗等對他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還凝聚有對漢末政治腐敗、社會混亂現實的切身體會。在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曹操在漢末軍閥混戰的爭霸中盡管非常希望能迅速從百姓身上掠奪和榨取軍國所需及建立其穩固的統治,但他又不能不從現實出發,在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于重建統一中努力把關注民生、重視農業、國富民樂、以民為本作為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去實施、去追求。可以說,從曹操“舉義兵以誅暴亂”到割據一方再到最后完成對北方基本統一的過程中,他固然因進行統一戰爭和鞏固政權不得不致一部分生命消失,但另一方面他也在切合實際地做使百姓避免因為戰爭、天災帶來的流離、死亡等建設性的工作。從這個角度來說,曹操建立和鞏固其統治的過程其實也正是其民本思想理念不斷付諸實施和表現的過程。#p#分頁標題#e#
本文作者:洪衛中 單位:許昌學院魏晉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