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舞蹈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鄧佑玲 楊陽 單位:北京舞蹈學院 北京師范大學
引言“”之后,中國面臨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局面,中央多次召開會議決定恢復生產,恢復文化藝術事業。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我國的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逐步恢復發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舞蹈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的機遇。1978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北京舞蹈學校由中專改制為大學,北京舞蹈學校更名為北京舞蹈學院。以此為標志,正式翻開了新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材建設、專業、學科理論建設、學位點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育管理與制度建設、教育層次、教育的規模與結構、社會服務等諸多方面已漸趨完善和成熟。本文擬從舞蹈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回顧其發展的歷史。
一、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發展的起步期(1978—1992)
成立之初的北京舞蹈學院①,在教學機構及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師資建設、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及對外交流等方面不斷探索、穩步發展。在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上,北京舞蹈學院在這一時期處于一支獨秀的地位。北京舞蹈學院的發展基本上代表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誕生之初的那段歷史。但我們也看到,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學院之外的一些地方開始逐漸起步。如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1982年開始招收舞蹈史論專業碩士研究生,這意味著中國從此開始培養舞蹈高等教育碩士研究生人才,舞蹈高等教育的結構和層次由單一的本科教育發展為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教育構成的二級人才培養體系。
(一)教學機構及專業設置日趨完善1979年全國藝教會議通過了北京舞蹈學院設立舞蹈表演專業、舞蹈教育專業、舞劇舞蹈編導專業、舞蹈史及舞蹈理論專業四個本科專業的設想,確定“表演、教育、編導、史論”為學院的四大專業。從1978年到1992年期間,為了適應新形勢及人才培養的要求,北京舞蹈學院多次調整或設立新的教育機構(系)。1986年11月,原來分屬中國舞系和芭蕾舞系管理的中專部從兩系分出,成立了北京舞蹈學院附屬中等舞蹈學校。到1987年,北京舞蹈學院逐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專業及教學系部,以本科專業教育為中心的北京舞蹈學院基本完成了從中等專業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脫胎轉型”。學院各級教學機構共設6個系1個部,分別是中國民族舞劇系、中國民間舞系、芭蕾舞系、編導系、史論系、社會音樂舞蹈教育系及社會科學部。6個系共設置11個專業(包含大專和本科),分別為古典舞教育、古典舞表演、民間舞教育、民間舞表演、芭蕾舞教育、芭蕾舞表演、中國舞編導、民間舞編導、芭蕾舞編導、舞蹈史與舞蹈理論、社會音樂與舞蹈教育[1]。這樣的專業設置一方面考慮到了舞種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考慮到了學科分類的因素。這種理論與實踐、專業與舞種相結合的專業劃分有效地促進了舞蹈事業發展,培養出了以舞蹈表演、舞蹈教學、舞蹈編導、舞蹈理論為主的各類人才。這些人才正是其后舞蹈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我們可以說北京舞蹈學院在此期間形成的系(部)機構及專業設置,為中國舞蹈高等教育乃至中國舞蹈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及舞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2]。
(二)師資與科研的總體水平漸進提升經歷十年“”,北京舞蹈學院的教職工人數不但沒有增加,反而處于停滯狀態。1978年升格為大學之后,學校面臨舞蹈專業師資不足的問題。1980年學院設置中國民族舞教育系時招收60多名學生,到1984年畢業時有28人留校。從1989年到1991年,學院各專業畢業生有50余人留校。此外,從北大、北師大、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院校畢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20余人也給北京舞蹈學院注入了新的血液。到1992年底,全院共有教師257人②,比改制為大學時的1978年增加了88%[1]。其中擁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占據了很大的比例,有不少教師擁有碩士學位。另外,學院還通過夜大學、函授等方式不斷提高了學院教師的文化素質,學院教師的數量和整體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隨著北京舞蹈學院師資學緣結構、學歷結構的不斷優化,加上師生的共同努力,學院于1984年成立了科學研究處,著手研究改善舞蹈學院的招生、培養機制以及職業病等急需解決的課題。學院還多次舉辦學術論壇,這些論壇一方面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院的學術內涵及辦學水平。學院的多項科研成果獲得了文化部的科技進步獎,教師的論文及著作也相繼出版。隨著學術活動的不斷增多,學院于1985年創辦了院刊《舞蹈教育與研究》,即目前《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的前身。刊物的創辦成為了中國舞蹈教育研究的重要學術陣地,也是推動舞蹈學走向學科成熟的重要載體之一。
(三)招生與課程設置目標明確,成效初顯在招生方面,從1980年到1992年北京舞蹈學院一共招收了550名大學生,其中女生303名,男生247名。由于舞蹈專業的供求特點,舞蹈學院采取了靈活的招生方式,學院在1981年、1983年、1986年、1988年并未招生,其他各年份多考慮生源與社會需求情況確定招生人數,并未盲目地擴大招生人數。這期間的學生畢業去向清晰,大都流向了各種文藝團體及各類藝術院系,專業對口,學有所用。在這些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舞蹈家及舞蹈教育家。這期間學生在校主要學習的課程為政治課、專業基礎課、舞蹈史論、文化課、選修課及講座,其中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和文化史論課)占據了較大比重,而專業課中基礎訓練所占比重最大。在所有專業中,各類舞蹈專業的基礎訓練課一般占據了50%以上。這樣的課程結構,特別是較大專業基訓課的比例安排,對于當時院團表演人才的培養和成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在社會服務與對外交流方面積極主動北京舞蹈學院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積極為社會服務。學院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為廣大的舞蹈工作者及舞蹈愛好者舉辦各類短期培訓班,同時開設幼兒舞蹈學習班以滿足廣大兒童學習舞蹈的愿望。李正一在1985年提出建立中國舞考級制度,并決定由孫光言教授編寫《中國舞分級考試教材》。北京舞蹈學院首創的中國舞考級制度為中國舞的專業化、規范化考級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積極為社會服務的同時,與外界的交流也日漸積極廣泛。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不斷深入,學院主動開展了一系列的對外交流活動,通過聘請國外專家、接受留學生、參觀訪問、交流演出等方式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提高了學院的辦學水平。在自1978年到1992年的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發展中,北京舞蹈學院基本處于一支獨秀的狀態。北京舞蹈學院的歷史發展如實地反映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誕生之初的歷史。當然,在北京舞蹈學院推進中國舞蹈高等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其他的一些院校、一些著名的學者也為中國的舞蹈高等教育的起步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198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就開始招收舞蹈學專業舞蹈史論方向碩士,著名的舞蹈藝術家、舞蹈教育家吳曉邦成為了中國首位舞蹈學碩士導師,培養了我國首批舞蹈學碩士生。中國藝術研究院最初的這些畢業生中有不少已成為了當今中國舞蹈高等教育領域的領軍人物和骨干人才[3]。這一時期,北京、長春、沈陽等大城市的一些院校也逐漸開始招收少量舞蹈類的大專生和本科生,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學院之外的院校開始起步。從1978年到1992年這段時期是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起步期,這一階段的中國舞蹈高等教育有區別于其他階段的一些特征:一是北京舞蹈學院一枝獨秀,學院的經驗與成就為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在內涵發展上還未完全成熟定型,大體還處于由中專向大學的過渡階段。三是在后百廢待興,相對艱苦的環境中其發展呈現出穩步健康的總體特征。#p#分頁標題#e#
二、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初步發展時期(1993—1997)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都邁上一個新臺階。這對教育工作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1]1“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1]2在此背景下,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總結了建國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經驗,分析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的國情和教育所面臨的形勢與任務,提出了到20世紀末期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針任務、戰略目標、總體思路和重大政策舉措,是整個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部綱領性文件。以此為標志,我國新時期的教育事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綱要》頒布之后,我國的教育在總體上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事實:在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的改革相對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及職業教育起步較晚,《高等教育法》遲至1998年才頒布。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特別是擴招,在1997年之后才開始大規模的實行。因此,1993年—1997年間的中國高等教育并未像全國的教育事業那樣迅速發展,而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內在邏輯逐步發展。起步較晚的中國舞蹈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作為舞蹈高等教育排頭兵的北京舞蹈學院在這一時期平穩進入了初步的發展時期。北京舞蹈學院之外的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醞釀創設舞蹈系或準備提升舞蹈專業的辦學層次。
(一)逐漸形成本科為主、專科為輔的辦學格局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設置于1987年開始逐步穩定下來,但由于生源及一些其他原因,學院成立之初設置表演、教育、編導、史論四大本科專業的構想并未完全實現,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還保留了部分專科專業。但從1993年開始,學院基本保持本科為主、專科為輔的辦學格局。學院設有三個本科專業:舞蹈教育專業,舞劇、舞蹈編導專業,舞蹈史論專業。一個專科專業:即舞蹈表演專業。這樣的專業設置今天看來仍有其合理性。從1994年到1995學年,北京舞蹈學院的本科生招生人數超過了專科生人數,其后本科生招生人數便逐年有所增加,隨著本科招生人數總量的增長,大學本科教育專業結構也趨于穩定。
(二)師資隊伍基本穩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1993年北京舞蹈學院共有專任教師124名①,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人數為62人(占教師總人數的50%),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數為9人,所占比例為7.2%。到1997年底,學院專任教師總人數為117人,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為56人(占教師總人數的47.8%),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數為8人,所占比例為6.8%[4]。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北京舞蹈學院的師資力量在數量上和學歷結構上沒有明顯的發展。在科研方面,1993年、1994年學院獲獎論文的總數為11篇,而1996年、1997年論文獲獎總數為23篇。這期間還有不少教師的科研成果獲得了省部級的獎勵[5]。1997年,《北京舞蹈學院學報》正式公開出版發行,這是對學院科研水平的肯定,也是其不斷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契機。在此期間學院在舞蹈學系還成立了舞蹈研究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學院科研的深化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三)招生與人才培養的規模與層次同時提高1993年招收本科、專科人數分別為59人、73人;1996年招生人數本科、專科分別為95人、74人;1997年北京舞蹈學院招收本科、專科人數為98人、74人。從這三年的數據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學院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加,本科生招生規模在1994年便超過大專生的招生規模,以后的幾年逐年增加。在1993年到1997年期間,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較高水平,其中1994年、1995年達到了100%。學院還根據以往的經驗不斷優化課程,設立了拔尖人才“因材施教”的課程體系[1]。
(四)社會服務與對外交流不斷增多舞蹈學院一直擔當為社會服務的職責,學院從20世紀80年代便開辦了成人教育。到1993年,成人教育已成為學院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繼續通過函授、夜大及短期培訓等方式積極為社會服務。在對外交流方面,1992年底學院外事辦公室從學院辦公室分出,單獨成立外事機構。1995年,學院成立對外文化交流中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學院對外交流的活動不斷增多,層次不斷提高,同時學院還開始探索中外合作辦學之路。從以上幾方面的指標來看,自1992年到1997年,北京舞蹈學院基本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但初步發展并不等于發展緩慢。從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格局、師資隊伍結構與水平、科研機構到科研成果、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等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出學院的辦學規模在不斷發展[6]。特別是在辦學理念、辦學思想、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機構設置、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方面可以說完成了舞蹈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轉型。在平穩發展中不斷走向高等教育的辦學自覺,為自身的改革發展積蓄了力量。同時,北京舞蹈學院這一時期培養的優秀教師及優秀畢業生成為了助推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7]。1993—1997年在中國教育史上是一段比較特殊的時期,中國的教育事業在黨和國家大力支持下日新月異。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在這幾年間雖在規模總量上沒有大的發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探索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和辦學理念上,原開設舞蹈教育的高等院校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如新學科、新專業的開設,原來未開展舞蹈高等教育的院校積極探尋建立舞蹈教育專業或課程的方式方法[8]。因此,這一階段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發展具有以下兩個特征:一是以北京舞蹈學院為代表的舞蹈高等院校平穩發展,為其自身以及整個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在師范和綜合類院校中的發展積蓄了力量。二是這一時期成為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在內涵建設方面發展的重要時期。
三、中國舞蹈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8—2011)
20世紀90年代末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1998年國家頒布了《高等教育法》,明確高等學校的權利和義務,使高等學校真正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進一步擴大了高校辦學自主權。一些院校開始通過共建、合作、合并、劃轉、協作等形式聯合辦學,使高校辦學規模和數量明顯提高。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1998年高等教育開始擴大招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顯著增加。在中國社會及高等教育事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舞蹈高等教育抓住機遇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p#分頁標題#e#
(一)舞蹈高等教育走進普通大學橫向擴展在世紀之交,高等院校建設舞蹈專業的熱情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各種類型的院校或開辦舞蹈系,或設置舞蹈專業,或開設舞蹈類課程。普通藝術類院校相繼創建了舞蹈系,如上海戲劇學院于1997年設立了舞蹈系,天津音樂學院于2002年成立了舞蹈系,廣西藝術學院也于2003年成立了舞蹈系。不只是在藝術類院校,一些師范類院校也開始大量開設舞蹈系,如首都師范大學于1998年創建了舞蹈系,上海師范大學于1997年創建了舞蹈系,天津師范大學也在2000年成立舞蹈系。這一時期成立的舞蹈系(教研室)開設的專業,基本上都是舞蹈本科專業,舞蹈教育的起點較高。一些綜合性大學也相繼開設了舞蹈專業或舞蹈類選修課程,如2000年重慶大學成立了舞蹈系,中央民族大學成立了舞蹈學院。更多綜合類大學在藝術素質課群里開設了舞蹈類公共選修課程。據統計,目前國內已有200多所藝術院校開設了舞蹈教育相關專業,近百所普通大學開設了舞蹈課程。[3]一些高等院校還組建了舞蹈團,其中不少舞蹈團已發展成為了國內比較專業的舞蹈表演團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的舞蹈團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舞蹈作為大學生美育的一種手段大量進入高校教育教學體系,并通過舞蹈團或其他藝術社團等載體,凝聚和影響了大批大學生,也為舞蹈的長足發展培養了消費受眾群體。舞蹈高等教育的擴展與普及,舞蹈學、舞蹈表演、舞蹈編導等專業的開設滿足了舞蹈愛好者學習舞蹈的要求,也為舞蹈高等教育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二)舞蹈高等教育面向高層次縱向發展舞蹈高等教育的辦學層次不斷提升。碩士點的增加,博士學位點的建設,為培養舞蹈高層次的人才打開了重要通道,也為舞蹈高等教育的深化發展積蓄了人才資源。1999年北京舞蹈學院及上海師范大學舞蹈系獲得舞蹈學碩士學位授予權;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早在1982年就開始招收舞蹈學專業舞蹈史論方向碩士,1996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本學科最早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唯一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教學單位;2003年,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舞蹈系相繼獲得舞蹈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此后,首都師范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院校也相繼獲得碩士學位授予資格。目前,除了學術型舞蹈學碩士學位外,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等院校(所)還招收舞蹈藝術碩士。在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前,北京師范大學在藝術學一級學科下,招收舞蹈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授予文學博士學位;中央民族大學在法學門類民族學一級學科下招收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的舞蹈博士研究生,授予法學博士學位。2011年,國務院學位辦頒布學科調整目錄,藝術學從原來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升格為獨立的學科門類,在藝術學門類下,音樂與舞蹈學升格為一級學科。學科門類的調整為不同類型舞蹈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搭建了合理的學科框架,也為舞蹈學學科的內涵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專業建設取得成效以中國古典舞專業來說,20世紀50年代初期,從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到朝鮮舞蹈家崔承喜,從北京舞蹈學校時期古典舞組主要的創建人葉寧,到李正一、唐滿城等對身韻理論的奠基與實踐發展,到孫穎對漢唐古典舞概念的提出及多方面的探索,到高金榮敦煌古典舞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彰顯了中國古典舞從中專以表演專業人才為主的專業建設到大學逐步走向表演、教學、創作、研究等多元發展的專業建設走向。葉寧的《舞論集》,唐滿城的《唐滿城舞蹈文集》,孫穎的《中國古典舞評說集》,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淵合著的《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唐滿城、金浩合著的《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高金榮的《敦煌舞教程》,王克芬的《中國舞蹈發展史》、《中華舞蹈圖史》、《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劉青弋主編的《中國舞蹈發展通史》全九卷,于平的《中國古典舞與雅士文化》等史論著作,以及《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中國古典舞高級班基本功訓練》、《中國古典舞身韻》、《中國古典舞袖舞》、《中國古典舞劍舞》、《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與教學法》、《漢唐舞基本功訓練》等系列教材,基本勾勒出了中國古典舞專業及學科發展的脈絡及其建設成果。此外,中國民族民間舞、芭蕾舞表演專業,舞蹈編導、舞蹈學等專業,在招生、人才培養、教材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劇目建設等方面趨于穩定和常態化發展。特別是各專業的教材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自2004年到2007年學院參加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時,共編寫、出版教材82部,填補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多項空白。自“十五”以來,教育教學機構隨著時代和事業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如北京舞蹈學院就根據國際舞蹈文化發展的趨勢和國內舞蹈市場的需求,在原有中國古典舞系、中國民族民間舞系、芭蕾舞系、編導系、舞蹈學系、社會舞蹈系這六個系的基礎上新建了音樂劇系、藝術設計系、藝術傳播系,同時增加了相關的專業方向,使其辦學整體規模和結構適應了舞蹈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實現了以舞蹈為主體的自身綜合協調發展,形成了學科專業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的舞蹈高等教育體系。
(四)舞蹈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不斷豐富,師資結構和水平得以改善1998年至2011年是舞蹈高等教育實踐迅猛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舞蹈高等教育理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一些舞蹈教育家及舞蹈理論研究者積極探索,為中國舞蹈高等教育貢獻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著作[9]。如教育部“九五”國家重點教材《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舞蹈卷》13本教材成果,呂藝生的《舞蹈教育學》(2000年)、《舞蹈學導論》,唐滿城的《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法》,熊家泰的《中國古典舞劇目教學法》,許定中的《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教學法》,潘志濤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與教法》,孫天路的《中國舞蹈編導教程》,朱立人的《西方芭蕾史綱》,羅雄巖的《中國民間舞文化》,于平、馮雙白、袁禾編寫的《中國舞蹈史》(上下卷),劉青弋的《西方現代舞史綱》,劉青弋、張守和的《現代舞技術訓練》,馮雙白的《新中國舞蹈史》(2002年),歐建平的《世界藝術史———舞蹈卷》等。2004年秋,北京舞蹈學院為隆重慶祝建院50周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0部舞蹈教材,在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幾十部教材。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僅北京舞蹈學院就陸續編輯出版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30年學術研究文集》系列叢書,①呂藝生的《舞蹈美學》、肖蘇華的《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袁禾的《中國舞蹈美學》、劉建的《舞與神的身體對話》、《宗教與舞蹈》、趙鐵春的《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習》、金浩的《新世紀中國古典舞發展十年觀》、慕羽的《中國當代舞蹈創作與研究》、楊鷗的《舞蹈訓練學》、張麗民的《舞劇音樂研究》等項目研究專著成果。這些專著與教材成果為舞蹈高等教育各級各類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舞蹈學術研究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北京舞蹈學院所取得的成績值得關注。北京舞蹈學院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通過實施“人才強教”項目,培養出了一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學科創新團隊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骨干教師;通過教材建設、劇目建設,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鼓勵教師到民間采風學習,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和創作的內容;通過派出考察、留學,使教師的教學、創作、學術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通過鼓勵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優化了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進入21世紀,北京舞蹈學院提出了“百人計劃”,即送一百位教師出國訪問的計劃。僅2010年北京舞蹈學院就有23位師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出國訪問學習項目支持。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不僅提高了教師及學生的業務水平,還擴大了師生的學術視野,更新了教育教學的觀念,為我國舞蹈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隨著互訪交流的不斷增多,學術上的比較研究與項目合作開始大量涌現,如歐建平教授于2001年按計劃自東向西專程考察和研究了美國名列前茅的10個舞蹈系,并帶回了大量關于美國舞蹈教育的寶貴資料,為國內迅速崛起的舞蹈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從2002年開始,歐建平將研究的重點集中在了美國,其三位碩士研究生也先后開始了17—19世紀美國舞蹈教育的研究。筆者以“舞蹈”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搜索了1999年至2011年博士及碩士論文的數目,分別為22篇、314篇,這些文章也是中國舞蹈高等教育領域重要的科研成果。#p#分頁標題#e#
(五)辦學條件日益改善北京舞蹈學院2000年劃轉為北京市管理后,隨著北京經濟發展總量的提升及其對教育事業投入的不斷增長,學院在硬件建設、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內涵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點扶植。僅2004、2005、2006年市財政對北京舞蹈學院的教育投入分別為7863萬元、5208萬元、7296萬元,使其教學與學科建設能夠按照預期的目標實施。2004年學院用于教學設備和科研的投入達2162萬元,2005年此項投入為2247萬元,2006年為2779萬元。2006年學院二期工程得到了中央領導、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專項投入1.9億多元。①學院二期工程建設已經接近收尾階段,隨著該工程的竣工,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其他綜合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中的舞蹈院系,如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由于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項目的支持,在教學改革、合格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作品創作和科學研究等方面也得到較大的發展。一些地方院校由于得到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總體得到改善。
(六)對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開放領域的不斷拓寬,舞蹈高等教育機構、教師、學生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其主要的表現是院校之間的合作,教師的互訪交流、合作研究,學生的互訪演出等。近年來,僅北京舞蹈學院受國家委派或國外邀請,學院的專家學者、青年舞團的優秀演員和學生先后赴美、英、法、德、西班牙、希臘等幾十個國家舉辦學術講座、參加文化交流和巡回演出活動;學院先后與俄羅斯莫斯科舞蹈學校、英國皇家舞蹈學校、美國休斯頓芭蕾舞學校、美國紐約波切斯特大學、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學院、世界舞蹈總會、香港演藝學院等國際教育單位和組織建立了校際聯系;學院和法國政府合作開設了芭蕾大師班;學院成功舉辦了國際舞蹈院校校長論壇、參與承辦了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并舉辦了舞蹈美學與舞蹈教育研究分論壇、舉辦國際芭蕾舞院校邀請賽等重大活動,成功接待了英國首相布萊爾及夫人、比利時王妃的來訪,完成了眾多國家外事演出任務,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并被國際公認為世界舞蹈名校之一和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舞蹈高等教育機構、教師、學生等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結語
回顧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有兩個不容忽視的觀察視角:一是北京舞蹈學院在整個中國舞蹈高等教育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北京舞蹈學院三十多年舞蹈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專業舞蹈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二是中國社會三十多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所發生的深刻變革對舞蹈高等教育產生的深刻影響。我們看到舞蹈高等教育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舞蹈高等教育思想、觀念、理論與實踐的豐富與發展是對中國三十多年來社會文化變遷的呼應。回望歷史,我們看到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初創時期艱苦奮斗所取得的成果,也看到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在穩定發展時期的積累與醞釀,更看到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迅速崛起。這段歷史記錄了舞蹈高等教育開創者、繼任者、建設者艱苦創業、守業、發展的光輝足跡。三十年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們面對當下國家文化事業發展、面向未來的堅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