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歷史研究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研究性高中歷史論文
一、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從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和項目設計等為學習載體,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和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學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歷史研究性學習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特定的歷史問題,利用各種手段和途徑獲取材料,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歷史研究性學習內容具有開放性、問題性、社會性和實踐性。
二、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優勢
(一)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有意義的
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應該像歷史研究性學習那樣,不是被動接受書本知識,而是學生能以積極的心態,在自己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對提出的新問題,能積極進行探索。所以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有意義的。
(二)歷史研究性學習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
高中學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欲,同時他們具有創造和研究的潛能。歷史研究性學習可以滿足高中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求知欲。同時歷史研究性學習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因為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歷史研究性學習方法來研究新知,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解析檔案研究歷史的重要作用
重視和發掘歷史檔案的史料價值
1.歷史檔案的重要性。
歷史檔案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歷史記錄,它具有廣泛性、罕見性和可靠性的特點,具有可靠的憑證價值和廣泛的情報價值。韋慶遠認為歷史檔案的內容豐富且詳細具體,能反映出歷史事件的原始狀態,還能比較好地反映出問題的前因后果和蘊含之意;檔案在我國古代作為編史修志的重要材料,在當今則是史學研究中最為珍貴的、應優先使用的資料。可謂,檔案能夠“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在韋慶遠的歷史著作中,不乏大量利用豐富翔實的檔案材料,其中很多都屬于首次引用的,這也充分體現了他對檔案史料價值的重視。如幾部論文集(《檔房論史文編》、《明清史辨析》等)都反映了他在發掘、利用檔案資料方面做出的貢獻。韋先生深刻體會到“明清史的研究工作是離不開明清檔案的。不參考利用明清時期的各類歷史檔案,而能進行科學的、高質量的明清史研究,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2.重視民間檔案。
韋慶遠將我國的歷史檔案大體分成兩類:官方檔案(包括中央政權和地方性政權檔案)與民間檔案。他看到目前檔案館館藏的主要是官方檔案,民間檔案不足,而這部分檔案有著官方檔案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認為,官檔和民檔,本來都是人們在當時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各種聯系交往以至矛盾沖突的產物,都是從不同的重要側面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和記錄,它們本來就是相輔相成,可以互相補充和訂正的。民間檔案較集中而具體地反映著各時期各地區公私之間、官民之間、主仆之間以及宗族之間等極其復雜的關系,極具地方色彩。因此,他力倡各省的檔案部門應花點力氣收集民間檔案,特別強調在利用官方文書的同時,應充分重視譜牒、契約、信札等民間檔案的史料價值。
3.重視而不輕信。
韋慶遠重視檔案的史料價值,但同時又對用檔保持著清醒的態度,他說“:歷史學家不能跟著檔案轉,既要重視又不輕信”。具體而言:(1)歷史檔案有其階級局限性,不可能如實地反映歷史真相,故而要全面地看待歷史檔案,有分析有思考地對待歷史檔案,不要孤證立案。(2)他指出檔案只是眾多史料中的一種,絕不可能代替其他圖書文獻、考古出土物以及社會調查成果等;認為檔案和圖書的關系,一般來說應優先使用檔案,但并非絕對。(3)對待檔案也應像對待其他史料一樣,貴在審慎地鑒定和分析,貴在與其他史料相核對比勘,考慮其真實性成分,絕不能偏信偏用。“不但要用檔案來訂正和補充圖書文獻的不足或不確,有時也要用圖書文獻來訂正和補充檔案的不足或不確”。概而言之“:用書不如用檔,用檔不忘用書,盡信檔不如無檔,盡信書不如無書,史檔結合又相攻,混沌史實可分明”。
戲曲音樂歷史研究模式
作者:潘林紫 馮彩媚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引言歷史研究,以其探究事物的歷史發展軌跡和溯求根本,成為人類全面認識世界的基礎步驟。戲曲音樂的歷史觀察是戲曲音樂研究的學術架構基礎。戲曲是一種以文學、音樂、表演為核心形態要素的綜合藝術形式。戲曲音樂的歷史學研究并非僅有音樂而孤立其他,而是從音樂入手,觀察在音樂制約之下的文學、唱腔、念白、板式、曲牌、器樂等。歷史研究是以史料作為結論的提取素材,戲曲音樂的歷史關照,其文字性史料,體現為文學形態的劇本、戲詞,輯錄于各類文獻中相關“演劇”景況的描述性文字。曲譜屬于符號性與文字性共有的史料。此外,演劇圖像史料、文物、遺演劇址等實物,都可以作為論證過程中重要的論據。另有口述傳說,也可作為相互作證而用。本文所論,側重在文字性史料及樂譜史料的關照。音樂研究是不能脫離曲譜的,戲曲音樂如是。但戲曲音樂直接相關的樂譜史料,比其文字性史料來說,數量匱乏,地方戲曲更是難見晚清以前的曲譜存世。因此,戲曲音樂的歷史研究,進展緩慢,目前只能在形態學上進行曲體結構分析、表演藝術上進行唱腔分析等研究角度有所積累。本文所指歷史研究,即立足史料,對某劇種或其下屬某聲腔、某板式等結構單位的音樂形態進行其風格、特色的歷時性動態的演進,觀其變化等學術論證。本文僅提出“構想”,因廣西戲曲音樂以文字史料和曲譜結合進行體系化研究尚未形成,遂提出構想及論證,呼吁未來有更多同仁關注研究并參與其中。廣西曾可見有桂劇、壯劇、彩調劇、邕劇、絲弦戲(劇)、采茶戲(劇)、牛娘戲、牛歌戲、鹿兒戲、客家戲、文場戲、唱燈戲、師公戲、壯師?。☉颍⒍睉颍▌。⒚蠎颍▌。⒚鐟?劇)、鷯戲、仫佬戲①等20個戲曲劇種。目前,在廣西區圖書館的文學書庫、地方文獻庫和廣西地方報刊庫進行史料搜集工作所獲史料所記載的信息,其內容主要集中于劇本、音樂曲譜、演劇情況、源流、戲俗、科班藝人等,下文將對此進行簡要陳述。
一、文字史料與曲譜概述
(一)劇目劇目即劇本?,F有桂劇、彩調、邕劇等劇種的傳統劇目匯編書籍中,如1963年的《廣西戲曲傳統劇目匯編》(共64集),包含了彩調、桂劇、邕劇三個劇種上千個劇目。這些劇目劇本,描述故事并有簡單提示演員的動作、走位。其他劇種的劇本,主要在《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如苗劇、仫佬劇等建國才產生的劇種?,F刊行的劇目,基本為故事講述的戲劇臺本,少見曲譜隨附。在廣西上世紀50-80年代的期刊,如《廣西藝術》、《廣西文藝》、《廣西戲劇通訊》、《漓江》,這些期刊選登有粵?。ó敃r分為小型粵劇、新粵曲)、彩調(當時1955年前稱調子戲)、桂劇、采茶劇的劇目劇本?!稄V西文藝》僅在1954-1956兩年,共24期(有12期未留藏本)就刊登了34個劇目劇本。另外還有專門刊登某一劇種劇目的刊物,如《彩調叢刊》(1-6)《桂劇叢刊》(1-4)。這些刊載或有重復,但劇目的數量也是巨大的,還有大量的單個劇目成冊出版。
(二)唱腔收錄及曲譜匯編現有唱腔曲譜以彩調、桂劇最多,其次有采茶戲、壯??;其他劇種較少。主要集中于《彩調常用曲調集》(1964)《桂劇音樂》(1961)等書中,有一小部分則見于《廣西文藝》等期刊中?!吨袊鴳蚯魳芳?bull;廣西卷》《中國戲曲志•廣西卷》兩部大型集成,收錄了上述彩調、桂劇等廣西可見的,相對成熟①的所有劇種。戲曲唱腔因流派風格有異,演員傳譜有異,常見同一唱段有多個版本記譜,體現不同藝人演唱、不同研究者記譜。不同版本記譜,會有旋律片段、唱詞上的差別。這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大特點,也可給研究帶來困難,但也是比較研究的寬廣空間。地方性劇種,如桂南采茶戲的曲目曲譜,則曲譜比較多且集中。在廣西藝術研究所編寫的《桂南采茶音樂》(1985年)一書中,就有廣西各地區采茶的茶腔、茶插(小調)、曲牌、鑼鼓音樂的曲譜,此輯曲譜的學術性較強,記譜者不僅盡量再現音樂及歌詞原貌,甚至顧及到方言的差異,體現地方戲音樂的核心特色:地方語言與音樂的結合。
(三)記載演劇、戲俗的志書在《廣西戲劇史料集》(下文稱《史料集》)和《廣西戲劇史料散論集》(下文稱《散論集》)中,《史料集》收錄私人著作中相關廣西戲曲文字的摘抄、近代廣西戲劇活動的各項文件和啟示、藝人墓碑碑文、各地區歷代縣志中描述戲劇的片段摘錄。《散論集》有編者對一些文字史料及口述史料的對照論述以及部分桂劇科班史料。志書、筆記、游記中所錄史料大多是某文字片段中涉及此地有劇,這類文字如遠觀異事,一言帶過。唐宋時期,此地多見為傀儡、儺等屬于民間歌舞戲形態階段的戲曲雛形、多附在祭祀巫卜這樣功能性較強的行為中,其藝術形態較為簡單,與現今可見的儀式音樂較接近,音樂性不強。而且史料中所述景況,更多可明確為歌舞形式,是否演故事不得辨之,即是否具備了戲曲的必須特性尚不明確。這樣的史料記載為今日的地方戲曲研究帶來一些爭議性的問題,有些藝術種類,如文場,應歸其為戲曲還是曲藝②,在一些后人所編文獻的分類中,有將文場歸置于戲曲類,也有歸置于曲藝類,雖然今天將其視為曲藝的居多,但既有不統一的現象存在,可見學術研究上所基于的解答還不夠充分。在布告所錄文字這類史料中,“劇”之針對性就比較強,如《宣傳部函知南寧市各戲院聽候派員審查戲劇文》,《廣西省戲劇審查會為改良禁演桂劇先行試演征求社會公評啟事》這樣的篇目,前例應還包含了話劇等劇類,而后例就比較明確是針對桂劇所發。此類史料,描述事由、條例等較為周詳,甚至還能涉及劇目羅列,但音樂風格、藝術形式等,就不得所見。各地方的縣志所錄文字中,有各種民間演劇風俗,體現了民間崇拜、節慶、文化聯誼等不同層面的演劇模式,大都簡單明了的,信息相對齊全。
(四)科班、藝人傳略專門將此單獨呈現,因這類內容在史料中所占比重較大,且關于科班的記載,多是口述形式,也有部分是表演藝人兼地方文化部門工作者執筆而作,即現今所指“口述史”。這部分口述史料,大部分由各地區戲劇研究室或市戲劇研究室研究員,采集于上世紀50~60年代。藝人傳略方面也以在世老藝人或其子女的口述資料為主。如《廣西地方戲曲史料匯編》就有不少口述史料。桂劇、彩調、粵劇和壯劇的科班與藝人史料相對要多,主要呈現科班開辦時間地點、科班教師、教學情況以及各行當演員??谑鍪妨弦话阕鳛樽糇C而用,也有些專題,只見口述史料存世,但也必須多有佐證,下結論便更為強調“客觀”以衡定。(五)《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所呈戲曲“所有事”作為編撰針對性較強的志書,《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下文稱《戲曲志》)史料呈分類式輯錄?!稇蚯尽匪谐龃笫履瓯?、劇種表、廣西地方劇種分布圖、志略、劇種、劇目、音樂(聲腔與腔調、劇種音樂)、表演(腳色行當體制與沿革、表演身段和特技)、舞臺美術(化妝與臉譜、服裝、裝扮選例、砌末道具、舞臺陳設與布景、舞臺布景選例、舞臺燈光與效果)、機構(科班、學校及訓練班;班社、劇團;業余劇團;作坊與工廠;群眾團體、研究機構;演出公司)、演出場所、演出習俗、文物古跡、報刊專著、軼聞傳說、諺語•口訣•行話、詩詞•楹聯、傳記等18個類項,以及附錄中有戲曲會演、調演、攝制電影、錄音唱片、磁帶名錄等。該分類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完備的戲曲研究學術構架,附錄的學術參考價值也非常高?!稇蚯尽匪浭妨希m不盡然齊全,但其方向指引的意義是非凡的。#p#分頁標題#e#
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歷史專業教學改革探究
摘要: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憶、發現、總結和信息解讀,歷史的學習和研究不僅可以為現代社會發展指明道路,而且對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辨證觀形成、“三觀”樹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滲透,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不斷做出改革,為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效用,構建優質教學體系,教師要加強對“互聯網+教育”進行思考,通過多媒體技術、微課與慕課、混合式教學、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為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驅動力。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教學改革;學科素養
引言
歷史學科是將歷史材料進行組合和篩選應用的知識形式,歷史學科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靜態時間內掌握動態空間中事件信息和相關概念,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將歷史、科學、人文與哲學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實現精神、意識的推動與發展。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資源相對有限,不利于學生能力培養與提升。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從獲取知識興致和自主學習能力、基礎知識應用能力、綜合評價、學科素養四個層次對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改革,對歷史教學發展與體系優化具有積極意義。
1“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方向
教學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教學認知的集中體現,是教學活動的核心理論和信念,清晰且明確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探索“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的改革方向,需要對教學理念進行劃分、理解和革新,以找到教學改革方向,為改革路徑的探索奠定良好基礎。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理念主要有“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理念;人文素養理念;實踐性理念。其中,“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教學理念,注重學生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實現了“教”與“學”的和諧統一。人文素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在人文方面的綜合培養與提升,通過文化元素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不斷提高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學科素養。因此,人文素養教學理念是以歷史實踐教學為基礎,以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實踐性教學理念更注重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認為高校歷史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首要位置,突出歷史教學的實用性。在“互聯網+教育”的推動下,將互聯網技術與歷史教學相結合,在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促進歷史專業課堂教學理念融合,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首先,歷史學科是知識性較強的學科,以歷史事實為教學基本目標與任務。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教師要注重對豐富的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應用,通過互聯網技術的記憶性、多元化等特征,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與記憶。同時,教師要以學生思維發展為核心,以思想性教學為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理論素質和理論思維能力培養與發展,實現學生歷史學科思想構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過程和教學思想性進行結合,以達到培養具有歷史理論知識素養和學科思維能力的歷史人才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角色,推動歷史教學從原有的解釋性教學轉向問題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以不同思考角度和思維方式,呈現出問題的不同性質,幫助學生進行新知識和新思想的創新構建。
2“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路徑
歷史教學中證據意識的培養
一
史料是歷史教學、歷史研究的基礎和前提,但史料不等于“歷史”,也不能直接用作證據。與某個歷史假設相關的史料資源很豐富,既有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也有持不同觀點和立場的史家撰寫的論著,能夠用作佐證歷史假設證據的,必須是通過搜集、整合、辨析過的史料。換句話說,證據是經過篩選的史料。何謂證據?何謂意識?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證據即“能夠證明某事物真實性的有關事實或材料。”意識即“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1]“歷史證據”一詞是現代產物,一方面被理解為歷史研究領域中的證據;另一方面是指通過歷史學方法所獲得的證據,按一定歷史研究程序所得到的規范的證據。[2]筆者認為,歷史證據意識是指研究者對某一歷史觀點、歷史假設,能夠運用恰當的歷史研究方法和程序,結合有關史實或材料,證明其合理性的一種能力與意識。證據意識的培養是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歷史學習的必備能力和關鍵因素,也是學生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的必備思維技能之一。史料實證素養是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史料實證素養的獲得,離不開證據意識的培養。證據意識是學生學習歷史、進行論證的先決條件,教師需要制定逐層遞進的培養策略,將證據意識的培養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養成用證據說話的習慣,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本文結合《美蘇爭霸》一課的相關內容,圍繞證據意識的培養,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1.引導學生正視“歷史”的學科性
首先,學生應該明白,任何歷史專著均難以全面展現歷史的全貌,其呈現的只是歷史多面體的某一面或某幾面。歷史課本是輔助歷史教學的材料之一,受篇幅所限,所呈現的往往是一種歷史觀點。教師可以將課本觀點作為引發學生進一步分析思考的切入點,使學生反思課本觀點結論得出的證據,結合教師的講授,產生疑問,提出假設,思考結論背后的證據,進而去論證分析,以理解與認識課本結論論證的依據與方式。其次,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所看到的結論,是史家從豐富的史料中尋找證據、運用史學研究方法利用證據、借助縝密的邏輯和證據論述觀點,本著自圓其說的原則得出來的,存在著主觀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思維意識的不斷成熟、新的證據的發現,一些歷史結論經過重新論證,會被新的結論替代。歷史學習不能緊盯著結論的識記,而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在質疑和求證的意識培養、論證方法的獲得、如何查找論據等方面。最后,歷史與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F實是“歷史”的繼承和延續,歷史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實中遇到問題,可以在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尋找靈感和啟發。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時,教師應先明確所教內容能否與現實建立聯系。如果學生學習歷史時能夠聯系現實、自身經歷和所學知識進行理性思考,以看待現實問題的眼光審視歷史問題,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就能更好地認識歷史現象,思辨現象發生背后的證據,為證據意識的培養做鋪墊。
2.依據目標水平層次,循序漸進地實施課標要求
清朝檔案整理的研究回顧與思考
巴縣檔案研究論文的年代分析
從巴縣檔案研究論文分布的時間來看,1979-1980年有2篇論文,1980-1989年有13篇,1990-1999年11篇。研究論文主要分布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0-2009這個時間段,共發表47篇論文,占總數的52.8%。2010年-2012年,對巴縣檔案的研究持續升溫,平均每年發表5.3篇論文。但是總體來看,對巴縣檔案的研究還很不夠。巴縣檔案共11.3萬卷,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材料,內容豐富,從1979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才發表2.54篇論文,對巴縣檔案的利用和研究均有待進一步深入。
巴縣檔案研究論文的作者單位地域及其單位性質分析
從作者單位地域分布來看,四川的作者居多,共52篇,占總數的58.4%,加上重慶的10篇,川渝地區就占了70%。原因有兩點:第一,川渝地區的研究者利用巴縣檔案在地域上比別的地方更具優勢;另一方面,巴縣檔案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四川巴縣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情況,是川渝地區歷史研究的重要方面。除了川渝地區,數量緊隨其后的是美國,共有8篇論文,顯示出美國學者對巴縣檔案的關注程度,比國內除川渝之外的其他地區都高。從作者單位的性質來看,檔案館32篇,占論文總數的36%,全無例外,都是四川省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其次,高校54篇,占61%,顯示出在研究巴縣檔案的問題上,高校依然是研究的重地。其中,四川高校發表20篇,加上重慶發表的9篇,川渝高校共發表29篇論文,是總數的33%,高??倲档?3.7%。但是的川渝高校,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除川渝高校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高校所發表的論文主要分布在:美國8篇,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7篇,哥倫比亞大學1篇;太原師范學院陳亞平5篇;中央民族大學鄧建鵬2篇。
巴縣檔案研究論文的研究主題分析
從研究主題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巴縣檔案為對象所做的文獻學、檔案學研究,共28篇,占論文總數的31.5%。另一類是以巴縣檔案為主要文獻支撐而進行的清代歷史問題研究,共61篇,占論文總數的68.5%。這部分研究內容涉及廣泛,其中對工商業的研究論文數量最多,共有論文14篇,占所有論文的15.8%。這是因為巴縣為嘉陵江和長江的匯合口,是四川通商航運的樞紐。理所當然,巴縣檔案中反映工商業內容的檔案數量龐大,對其進行研究的文章也相對較多。排在第二位的是保甲治安的研究論文,包括保甲制度、保長鄉約客長、消防等方面的研究,共有12篇文章,占所有論文的13.5%。位居第三位的是司法研究,有9篇文章。巴縣檔案中,司法檔案數量最大,所占比例最高。排在后面的依次是政治研究,宗族、家庭研究,民俗研究,學務教育研究等,分別為2-7篇不等。從這些主題的分析來看,對巴縣檔案中的內容挖掘得還不夠。比如,巴縣婚姻檔案有6000多卷,內容豐富,價值珍貴,但是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中,只有2篇與此相關,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亟待我們去開發。
巴縣檔案研究論文刊載期刊與發文數量分析
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
作者:趙仲明 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學術精神是學術研究工作中的一種誠篤精神,一種批判精神,一種超越精神。它鮮明地體現在學者執著的理論信仰、敏銳的問題意識、強烈的批判意識,以及整體的學術思想之中。在中國音樂學術史上,我們或許并不缺乏具備上述特征的學問家,然而,關注世界、關注時代、關注當下,并始終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博采眾家之長,兼容并蓄,同時在其學術研究中保持著高度學術責任感與學術使命感的學者,恐并不多見。本文通過對于潤洋先生20世紀70年代末至2000年以后的主要學術著述的分析研究,探討于先生學術思想發展的基本脈絡及其重要學說在當代中國的西方音樂史學、音樂美學研究領域中的理論價值與學術意義,以表達筆者對于潤洋先生80華誕暨50年學術生涯的誠摯敬意。
一、反思探索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
20世紀70年代末至整個80年代是中國現當代史上意識形態的“撥亂反正”期,同時也是于先生學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反思探索期”。“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既是始終貫穿在于先生學術思想中予以強調的兩個研究范疇,同時也是于先生構建理論學說的“兩大基石”。然而,對于這一學術思想的探究,我們卻可以追溯到他70年代末的學術著述之中?!镀鳂穭撟髦械乃囆g規律》是于先生70年代末發表的一篇論文。當時,雖然“”已經被粉碎,但在我國音樂創作領域內的極左思潮并未完全消失,器樂創作中的標簽化、圖解化、概念化現象仍然較為普遍。比如,歌頌偉大領袖時采用《東方紅》的曲調;寄托對革命者的哀思時采用《國際歌》的動機;表現人民軍隊時則采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此,于先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基本理論,從音樂學的角度對當時的現象提出了批評:器樂的認識作用和社會功能,不在于它是否能為人們提供抽象的理性認識,揭示具體的哲理或觀念,而在于從感情上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從感情的積累和深化加深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認識能力,進而影響對社會現實的感情態度。這是音樂、特別是器樂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忽視了這個特點,勢必造成對器樂的政治內容、器樂為政治服務的狹隘理解。所謂“必須緊密配合政治運動”、“寫中心”就是這種狹隘理解的產物……要求器樂直接表現抽象的政治概念,要求器樂必須直接為政治運動服務,這難免要導致器樂創作的概念化,喪失器樂所特有的藝術表現力量,同時也就喪失了器樂真正應該具有的政治內容。①值得注意的是,于先生在這篇文章的結尾處,以音樂學家特有的理論敏感和遠見卓識特別提到了音樂學學科中的“歷史研究”與“美學評論”。并且,他充滿理論自信地指出:思想禁錮已經打開,思想的解放必將為藝術的真正繁榮開辟道路。在器樂創作領域中,我們應該在一系列的實踐和理論問題上撥亂反正,努力探索其中規律性的東西,為未來器樂創作的繁榮創造條件。我們相信,這樣的探索也必將對整個音樂創作、表演、歷史研究、美學評論產生有益的、深遠的影響。②經過了十年動亂后的中國,一方面出版界在引進與出版外版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方面空前繁榮;另一方面,我國的人文科學研究以及人文社會思潮也十分活躍。隨著一大批對我國人文學術影響至深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以及其中關于哲學、美學的譯著出版(如黑格爾《美學》《/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格羅塞《藝術的起源》、克羅齊《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的歷史》、鮑??睹缹W史》、科林伍德《藝術原理》、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情感與形式》、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李普曼《當代美學》),以及我國哲學界、美學界一批著作的陸續問世,我國的音樂美學著作出版與學術研究也開始復蘇。
1978年,奧地利音樂學家愛德華•漢斯立克的音樂美學名著《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第一版)中譯本出版;1981年,英國音樂學家戴里克•柯克的《音樂語言》中譯本問世。之后,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率先在音樂學系里成立了音樂美學小組,并著手對一些外文音樂美學文論與著作進行編譯,并以此作為我國音樂學院的音樂美學選修課參考教材。③然而,從這一時期開始,作為音樂學的學科任務———“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于先生的研究范疇。雖然,我們可以說于先生強調“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的學術思想與我國當時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文社會思潮,以及音樂學界以往的研究狀況不無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應看到這一學術思想與于先生一貫堅持的理論信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辯證法,以及作為音樂學家特有的理論自覺———問題意識與批判意識直接相關。他博覽群書,從不排斥任何不同己見的理論學說,且博采眾家之長;他關注世界、關注時代、關注當下,但絕不是關注時髦,而是關注在時髦的當下被拋棄的和被遺忘的學術思想和隱蔽不彰的某些理論淵源。
以1978年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中譯本的出版為例。1981年,于先生在題為《對一種自律論音樂美學的剖析———評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的一篇論文中,對漢斯立克及其“情感表現不是音樂的內容”④、“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⑤、“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的運動形式”⑥等學說率先進行了批判。但所有的理論批判卻也是通過大量的史學舉證和美學剖析后才得出結論:漢斯立克的學說是唯心主義的錯誤命題,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根本對立的立場。⑦并對這些表面看起來似乎僅只是音樂美學領域中關于他律論與自律論的學術之爭,但實際上卻是直接挑戰甚至動搖我們長期以來堅持的反映論情感美學及其更為深刻的一系列帶有原則性和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展開論述。包括于先生在隨后幾年中發表的《符號、語義理論與現代音樂美學》(1985)和在《羅曼•茵加爾頓現象學音樂美學評述》(1988)等論文中,也同樣堅持了“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并重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并分別對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理論”、阿達姆•沙夫的“語義學理論”,以及對茵加爾頓“純意向性對象”以及胡塞爾現象學等理論學說予以了公正客觀的史學評價和美學評價。#p#分頁標題#e#
如果說,以上所舉論文僅是于先生在這個時期對西方各種理論學說進行的剖析性研究的話,那么,1988年他發表的《關于音樂基礎理論研究的反思》一文,在筆者看來,則是于先生經過近十年的反思探索之后,從哲學理論層面上對音樂與音樂藝術的本質、屬性、形式、內容、存在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史學、美學、技術理論等學科的一次深刻的學術總結與理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這篇重要論文基本完善了于先生“理論構建期”與“理論深化期”的學術思想,同時也為他在未來的兩個時期中取得更多的學術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若非如此,于先生斷不能在這篇論文中,在談到“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二者在音樂學研究中的相互關系時,更為明晰地指出:以我國的西方音樂史學研究為例,除了史學理論、方法論本身存在的問題之外,音樂美學研究的落后,種種似是而非的音樂美學觀念充斥史學工作者們的頭腦,這是阻礙音樂史學發展的重要原因。當我們的音樂哲學觀念還處在較低的層次,對音樂美學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都不甚了了,甚至被許多錯誤的觀念所占據時,我們恐怕是很難去把握和揭示這門藝術的歷史發展規律的……在音樂技術理論領域中,關系相對間接一些,但它的深化無疑也有賴于研究者們基礎理論素質的提高,否則這門學科就只能永遠停留在經驗論的、工藝學的水平上面很難使自己站在更高層次的理論水平線上。⑧顯而易見,這一論斷既成為了于先生后來的“音樂學分析”理論學說(1993)以及《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2000)與《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2008)專著的重要理論基礎,同時也構成了他所有學術著述中特有的一種理論品格。恰如1982年他在一篇紀念導師卓菲婭•麗薩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除了體系音樂學外)“麗薩在音樂學上做出貢獻的另一個領域是歷史音樂學。她在體系音樂學領域獲得的(諸多)成就,是與她在歷史音樂學方面的淵博知識分不開的。對于她來說,這兩者之間很難劃出一條嚴格的界限。她的音樂美學論著總是給人以強烈的歷史感,而她的音樂史學論著中則總是包含著理論的內容。”⑨毋庸諱言,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學術的發展,作為卓菲婭•麗薩的學生,于先生強調和堅持“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并重的音樂學研究理論與方法不僅明顯比其師麗薩更為深闊,更重要的是,由他倡導的“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這一研究方法已在中國當下的西方音樂研究領域中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并成為了一種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辯證法理論與哲學基礎之上的、具有中國學術特色的音樂學研究。
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受到廣泛關注。學生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感悟課程核心內容,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獨特理解和思考是未來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充分利用史料資源、考證史料內容、撰寫歷史論文有助于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進而彰顯高中歷史課堂的時代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培養策略
為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在總結以往教學經驗并吸收借鑒其他國家課程改革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其中,史料實證素養旨在確定歷史史實,這不僅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礎性素養,更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所必備的關鍵品質。然而,在應試教育和高中歷史繁重的教學任務壓力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知識獲取的過程和培養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途徑與方法研究,忽視了在歷史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谶@種情況,教師應首先提升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幫學生樹立史證意識,多選擇以學生為主的史料研究、問題探究等教學方式,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下面,筆者便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淺談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利用史料資源,提升問題意識
歷史雖是過去時生的事,但部分史實和歷史人物的行為和思想對于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掌握歷史研究方法、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才是學習歷史的真正價值所在。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史料資源,發現并感悟其中的學習價值。首先,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精心編選的史料,我們的城市、家庭等生活環境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歷史史料。鑒于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史料,帶著問題去進行閱讀和研究,之后便可使學生通過詢問教師、利用網絡查找資料、閱讀相關歷史書籍等方式解讀問題,驗證自身看法,從而提升史料實證素養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學習“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一課時,學生除了可以根據課本上出示的《人民日報》文章和“”時期夸張的宣傳畫,來體會當時人們進行經濟生產的精神面貌和片面追求數量、忽視客觀事實的行為,還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尋找是否有當年保留下的遺址。在學習“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時,學生可通過家中保留下的糧票和老人的講述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帶著問題進行資料查找,自行歸納總結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鞏固歷史知識,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二、考證史料內容,培養解讀能力
史料解讀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對史料信息進行提取、概括、閱讀和理解等。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時,應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史料,讓學生從中提取關鍵信息,并通過對關鍵信息的解讀找出課本中對應的知識,達到培養學生解讀能力和對課本內容加深理解和記憶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宋明理學”一課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和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總序》中有關宋明理學的論述,并對學生提出“以宋明理學為例,談一談你對中國文化包容性和創造力的理解”等相關問題,讓學生從史料中提煉出中國文化融合發展的相關信息,并聯系課本中宋明理學思想內容和特點的相關知識回答問題。這種方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史料解讀和分析能力,擴充學生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