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典文學的教學方式突破,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高師古典課的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力求有所創新和突破,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文學史好比一條線,眾多的作品好比是若干珍珠、若干閃光的點。學習古典文學,就是以線串珠。學習作品是基礎,是基本的一環,因為不掌握作品,線就是空的;同時又必須牢牢地把握線,因為它能把處于散亂無序狀態的珠串起來,使之成為閃光的鏈條,成為系統化的知識。同時,還須從古典文學本身之外尋求聯系,以期在面的視野上也有所擴展。因此,在古典文學教學中,必須是文學史和作品的教學并重,且兼顧知識面的開拓,以文學史的教學為線索和導向,以作品的教學為重點和難點,以面的教學為深化和升華,并力求把三者結合起來。 一、線的貫穿 文學史知識的教學應力求清晰精要,這是因為它是“史”,主要地是闡述古典文學縱的發展和橫的聯系,各種文體的演變,各種文學流派的興替,一些重要作家之間的傳承關系,梳理出較為清晰的線索;從橫的方面說,對各個時期文學的整體風貌,各種文體的狀況,一些主要的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他們在那個時代所處的地位,必須勾畫出較為清晰的輪廓。這樣,才能顯示出“史”的特點,因而清晰精要是文學史知識教學的靈魂。 我們使用的教村大都采用論述體的形式,這種形式的優點是理論性較強,但放入高師的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這就要求我們盡量將教學內容條理化。它有利于從不同的方面展示某個時期文學的整體風貌,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展示某些作家群體、某個作家或某部作品的創作特色,有利于展示文學演變的階段性,有利于揭示文學現象的各種內在聯系,它體現了文學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與教學形式的條理性的統一,具有清晰、易懂、好記的特點。如講《唐代傳奇小說》一章,就可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將古代短篇小說的發展過程梳理為:溯源于古代神話傳說,胎息于先秦散文,產生于漢代,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中唐時期,盛行于明清時期。這種精要的陳述將某種文學現象、文學體裁、文學流派的發展演變勾勒出較為清晰的線索的方法,使學生便于理解記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提要鉤玄能力的一種示范。 據粗略統計,學生們在中小學階段已學過160多篇古詩文,已具有某些關于古代文學的初步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碎的、片斷的,只是若干個孤立的“點”,沒有形成一條“線”。在備課時,我們將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按時代先后全面排隊,并將其穿插在各章節之中,貫串在文學史這條線上,納入古代文學的整體系統的框架,我們把這叫作“舊知識上架”。這樣就能使學生把握過去接觸過的單個作家、單篇作品在整個文學發展流程中的位置,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為達簡明精要之要求,我們還充分利用圖表化的形式歸納總結,以便掌握每一時期文學的總體情況,又可以按時間之先后窺其發展演變的軌跡,可以從作家、作品的欄目里把握學習的重點和關健。 二、點的掘進 作品是“古典文學”教學的重點。這不僅因為線是由無數的點組成的,離開了作品,文學的歷史便空洞無物,而且這也是專業的“師范性”決定了的。我們培養的多是中學語文教師,他們將來面對的乃是詩文作品,教學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取決于他們理解、分析和鑒賞作品的能力的高下。這就要求我們精心選材,把握特點’講深講透,使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學會把作品讀懂弄通,能分析,會鑒賞。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教材所選作品數量較多體裁較全,可供選擇的余地較大。我們選講作品的標準一是要“文質兼美”,即思想性藝術性的統一;二是“文用兼顧”,即既考慮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及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又要注意學生的實用性和可接受性。對于所選作品也要適當區分為講讀和閱讀,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規定不同的學習要求,以講讀帶閱讀,以閱讀輔助講讀。只有對于重點作品(講讀作品)領會得更深一些,才能舉一反三,帶動一般作品(閱讀作品)的學習。這就要求作品的講授務必抓住特點,力求打破傳統講時代背景、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的教學模式,抓住確具特征的一兩點講述,讓學生獲得新知識,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們對((木蘭詩》只講了兩點:一是其形象塑造的魅力,二是轉換人稱的敘述方式。木蘭是一個女強人的形象,千百年鼓舞著中國婦女沖破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束縛,力爭“半邊天”的獨立人格,成為她們自信自強冶立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該詩特殊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之所在。在表達方式上,時而采取敘述人的口氣說話,以迅速地展開故事情節;時而采用過路人的口氣說話,以表現出對主人公命運的關心;時而用女主人公木蘭的口氣說話,以便更卯膩地刻畫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并進而指出這種人稱轉換的手法,在曲藝作品和當代小說中是經常使用的。又如講《詩經•東山》,主要講它的散發式的藝術思維,并由此引申說明這種寫法與現代電影的蒙太奇手法、與現代小說的意識流手法都有相通之處。這樣便在學生面前打開了一個文學鑒賞的新天地,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講授作品要有深度。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藝術意蘊的深厚性和閱讀接受的層次性,它的藝術意蘊可以說是“此中無垠”、“味之無極”,而不同層次的讀者對它領悟的深度是很不相同的,大學生的領悟理當比中學生更深刻一些。這里的關鍵是教師首先要深入鉆研作品,既要廣泛吸取古今學者對該作品的某些精深的見解,要求自己爛熟于心入乎其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而不能停留在教材評介揭示的水平上,或照搬某些賞析文章。像《女蝸補夭》、《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話,教材上評說它們反映了遠古人民與大自然作斗爭的精神,表現了遠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這種闡釋還是太籠統了,我們覺得其中還含有更豐富的思想意義:《女蝸補天》表現了我們民族扭轉乾坤的氣魄和敢于斗爭的精神,《精衛填海‘》則表現了我們民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腳踏實地的精神,而《大禹治水》正是這兩種偉大品格的統一。正是這兩種品格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這正是我們需要弘揚的民族精神。顯然,文學作品教學的深度首先決定于教師鉆研作品的深度。#p#分頁標題#e# 為了把文學的教育引向較深的層次,我們還配合課堂教學開展一些專題講座、選題或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如“中國古典詩詞的含蓄美”、“中國古典文學的崇善精神”、“古代詩詞的時空審美”等,或是有關作家及作品的專門性問題如“《戰國策》的語言藝術”、“《詩經》的意境創造”等。在作品闡釋中緊密結合文學史的有關論述展開討論也是加深對作品領悟的重要方法,如《試以(齊桓晉文之事)為例說明孟子的論辯藝術》,就能很好地把作品與文學史聯系起來,變籠繞抽象為具體真切,會收到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面的開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居住的地球已顯得越來越小了,因為地無分東西南北、國不管發達落后、人無論黃白黑紅,物質和精神的影響和交流日益頻繁。我們在教學中,雖然必須用系統的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中國古典文學的內在規律,堅持以中國為主、認古代為主,前后聯系分清源流,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此墨守陳規,排斥其它與之相關的東西,而應該破除夜郎自大的心理狀態、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和傳統的直線式思維方法,面向世界古典文學,適當地進行中外比較。從比較中找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既了解世界文學(包括中國)的共同特點和發展規律,更看出我國古典文學的民族性和獨特風格,從世界歷史的范圍加深對我國古典文學的理解和掌握。 在文化這個大背景下,特別是在和文學非常貼近的其它藝術門類的背景下來加強古典文學教學,也是面的開拓的重要方式。從文化大背景來看,如果撇開物質文化不說,僅就精神文化而言,哲學、歷史、經濟、法律,、政治、道德等,無不給文學打上深深烙印,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考慮這些因素對古典文學的影響作用。如果僅僅就文學論文學,就文學教文學,那么古典文學教學的面將會非常狹窄,又走進了直線式思維方法的小胡同。我們在教學中如果把文學和藝術的其它門類諸如音樂、美術、建筑藝術等等聯系起來去分析,也就是說運用“通感”去分析文學作品,那么就可以加深對文學作品形象性的理解。我們平常分析文學作品時所說的音樂美、圖畫美、雕塑美、建筑美,也就在于把文學和藝術的其它門類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文學欣賞水平和藝術素養。 面的開拓還要求我們在文學和其它學科之間尋找聯系,或者可以說用其它學科的一些內容和方法來加強和加深對古典文學教學的研究。這也是時代的使命。因為科學發展到今夫,需要各下李科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互相發展,而木能獨立封閉、自我陶醉。就古典文學教學來說,可以把心理學、美學等學科引進來。首先,文學就是人學,是研究人表現人創造人物形象的,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學內容深化了,教學面加寬了。其次,文學必須反映生活,而生活是美的,如果用美學觀點進行教學,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激發他們熱愛生活、創造美的生活,符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的需要。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既要求改變文化的傳統面貌,又需要保持傳統中有生命力的合理的東西。因而古典文學的教學一方面要“反思歷史”,既徹底拋棄與現代化不相符合的東西,又有條件地繼承對現代化有益的東西;另一方面更要“面向未來”,迎著時代的挑戰,尋找古典文學教學更好地為現代化服務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