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古代文學創新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中國的民族高等教育正式創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到目前,全國共有13所民族院校,在校生總數近20萬人。國家規定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招生比例保持在65%-70%,這就使得民族院校一方面具有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首先在教育對象上,主要是面對少數民族地區招生;其次在辦學宗旨上,體現了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從而成為為培養少數民族高等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另外也是研究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傳承和弘揚中國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從而在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文學這一傳統的人文學科始終發揮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作用,因而成為各大高校(包括民族高校在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因而,如何既培養專業素養與能力創新具備的新興人才,同時又符合民族高效自身的特殊性,成為民族高校教師急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編訂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知識背景與結構的教材 教材是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 教材的呈現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內在的規定性,往往決定著教師的執教方式,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因而有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于民族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講,由于生源地域文化與基礎知識背景的不同,不光要選擇適合學生知識結構的基礎教材,同時更需要編訂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針對性、實用性的教材。 錢穆說:“一民族文字文學之成績,每與其民族之文化造詣,如影隨形,不啻一體之兩面。……欲論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之獨特與優美,莫如以中國民族之文字與文學為之證。”[1]強調了文學對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載作用。盡管目前已有的各類版本的《中國文學史》逐步將文化與歷史滲透到文學發展的歷程當中,但對于反映民族習俗、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的文學現象并沒有明確而又形象的突顯。事實上,不同時代、時期的文學史都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印跡。如古代神話中黃帝與蚩尤之間戰爭的記述,正是中國民族文化起始;《詩經•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這五篇詩史記述了各民族的發展歷史;屈原的《離騷》帶有濃厚的古代南方的歷史文化與地域風情;中國各民族自古代就有演唱民歌的習俗,漢代的樂府民歌中濃厚的生活氣息均來自于民間,并將南北的地域文化與民族習俗融合在一起,從而透顯出真率誠摯的情感;唐代的邊塞詩展現了雄奇壯闊的邊塞風光,以及由民族戰爭而激發出來的民族精神,從而將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交融得以客觀真實的展現;宋代更是一個多民族交融的時代,在宋王朝統治的329年的歷史過程中,其始終與西夏、遼、金、蒙古相對峙,并最終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所取代,宋代的詩詞、散文均對此時期的民族關系進行了詳盡的記述;元朝建立以后,實現了空前的大統一,內地和邊疆各民族之間多方面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促進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學在此期也呈現繁榮的景象,產生了許多少數民族散曲家、詩人和詞人,薩都剌、馬九皋、貫云石就是其中的代表;明清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期,民族關系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共同奉行“文化多元”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回族文人李贄、滿漢文化交融的結晶———《紅樓夢》,都是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杰出產物。 由上可見,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是增強文學時代感的重要因素,文學史的演進正是伴隨著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與成熟過程;從作家的個性風貌與時代、民族風貌之間的關系來看,時代與民族風貌的共性是寓于作家風格的個性之中的。正如有學者說的那樣:“文學的民族特點與作家創作個性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關系。離開整個民族特點、民族風格來評論作家作品,作家風格就成為一些孤立的、零星的文學現象,無助于說明它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受到民族心理習慣和文學傳統制約的本質特征。[2] 每一個時代的文人的個性中都滲透著一定的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最終必然會折射到文學創作中。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王昌齡、李賀、李商隱、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辛棄疾、陸游、文天祥、曹雪芹、羅貫中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家,他們的創作無不是時代民族風貌的展現,民族地理、民族心理、民族觀念、民族文化、民族經濟的特點均能在歷代作家的作品中找到連貫性的印記。總之,在統一的多民族并存的社會形態中,文學創作與民族關系始終處在一種互動關系中。正是由于民族間的交往,文學反映的內容范疇擴大了,文學的地域民族特征加強了,風格更加多樣化了,情感類型也更為豐富了,文學自身為了適應民族融合的需要而不斷創建新的表現領域與表達方式的要求。 由于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民族高校也和其他綜合性院校一樣選用“權威”教材(現在比較通用的是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然而這些教材卻不適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的文化和知識水平。為了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應該編寫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實際情況的、適合多民族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中國文學史教材,從而讓民族文學回到課堂中,使學生樹立多民族的文化觀與文學觀,以此去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并擔負起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二、加強記憶理解,重視學生基本功的培養 目前,包括中央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民族高校已經實現了面向全國各個省市、各個民族的招生,由于地域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學生的知識基礎與能力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差異性,尤其是來自于山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基礎也存在一些問題。基于以上因素,語言基礎是民族院校學生的必備工具。如果漢語言的基礎不足,學習各類專業知識將必然會面臨許多困難,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專業學習和研究。而古代文學又是一門融語言、文化、歷史、審美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如若沒有良好的語言與文學功底,那么由文學現象而延伸出來的文化內涵就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對于民族高校的古代文學專業而言,必須在全面講解本課程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能夠突出重點、難點,狠抓學生的基本功(例如背誦作品、字詞句講解、古文翻譯等)訓練,從而打下牢固的專業基礎。在解決字、詞、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文獻的閱讀和理解能力。#p#分頁標題#e# 以詩、詞為主的韻文文體是古代文學的重要講解內容,古代詩人常用雙聲、疊韻、疊字、比喻、對偶等修辭方法,以及煉句、煉字、構造意境等藝術手段,以此增強詩詞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對于生僻字句、篇章格式、聲韻句律的掌握是學生學習詩詞內涵的基本途徑。清人吳喬在其《圍爐詩話》卷四中云:“讀詩與作詩,用心各別。讀詩心須細密,察作者用意如何,布局如何,措辭如何。如織者機梭,一絲不紊,而后有得于古人。只取好句,無益也。作詩須將古今人詩一帚掃卻,空曠其心,于茫然中忽得一意而后成篇,定有可觀。”這其中涉及到了創作與閱讀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每一部作品的產生都有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旨,但作品一旦產生,最終的解讀權利就交給了讀者,讀者也就占據了解讀過程的主導地位。 如若把握創作者的真實意圖,以及作品本身所折射出的審美特性,就必須“察作者用意如何,布局如何,措辭如何”,其中“措辭”無疑是理解作者“布局”、“用意”的基礎,同時也是避免讀者誤讀甚至曲解作者創作思想的基本要義。 詩詞作品是作者感情的外在表現形式,而語言則恰恰是情感表現的最重要載體,詩詞語言不僅精練含蓄,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而且講究音韻、節奏,詩人的情感氣質和詩歌的意境韻味都是通過特定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正因如此,反復的吟詠、誦讀也就成為我們解讀詩詞的的重要途徑之一。然后再聯系作者當時的創作情境,體驗作品的審美意境,通過潛心體驗將作者的藝術創造力內化為自己的審美修養,最終獲得超越字句音律之上的美感體驗和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之上,加強學生對所理解作品的記憶背誦,增加知識儲備,以此培養他們深厚扎實的文學功底,從而實現從誦讀—理解—記憶—運用的有效的學習過程。因此說,對于民族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來講,應采取由夯實基礎到能力培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這是符合民族高校自身實際情況的。 三、重視人格培養,發揮古代文學的人文精神 近年來,受市場經濟全球化、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大眾娛樂消費文化急劇膨脹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等在內的人文學科受到嚴重沖擊,漸次退出社會需求的主流地位,甚至出現邊緣化的危機。與此同時,經濟大潮、文化危機也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價值迷茫、精神空虛、心靈浮躁等現實問題,民族高校的學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困惑。 作為蘊涵豐富精神內涵與情感體驗的古代文學,應該充分發揮其美育與德育作用,將文化感知、情感體驗、境界提升等人文精神融貫到文學史的講解過程中,從而在精神層面起到現實的引導作用。這既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從內部激發古代文學學科活力的有效途徑。 古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歷史思考、心靈感悟、價值思索、人生智慧等精神理念對當代的大學生有著現實的教育、啟發和借鑒意義。所謂文學即人學。 在以歷史背景為依托的前提下,古代文學作品最終向后人展現的是文人的價值取向、心靈歷程、人生追求等內心情感世界。盡管古今時境不同,但對于生存價值與人生意義的追尋卻是人類共同的精神皈依。文人們創作品味的界定往往取決于他們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思想境界,并由此呈現出光耀千古的個性風采。為理想而殉身的屈原為我們留下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信念;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以他淡定平和的心態,在與自然界相親相合之中構建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狂放中不失天真的的李白在經歷了理想與現實的打擊后,依然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豪邁之音;被封建社會遺棄的落拓詞人柳永,毅然以“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人生宣言昭示后人,其理路與現代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的說法如出一轍;歷經人生坎坷險些失去生命的一代文豪蘇軾,在面臨人生坎坷挫折與困境時,永遠都保持著一顆平常心態,直面人生的風風雨雨。 被貶嶺南,他卻高吟“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歷經自然界的生死榮枯,他并沒有象大多數文士那樣流露傷春悲秋的感傷情懷,而是以“花退殘紅青杏小”、“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生命力量取代了毫無意義的無聲嘆息;當和親人長時間離別不能相見時,蘇軾卻能夠超越一己之感傷,而上升到對人類普遍情感的哲理性思考,從而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消解了后人內心中的離別感傷。應該說蘇軾以其隨緣自適、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人格精神戰勝了人生中的挫折與困境,而這正是感發后人的生命力量所在。 有鑒于此,教師在因循文學史客觀發展線索的基礎之上,對作家作品的解讀應該著重于對這種生命力量的傳達,讓學生本著與古人進行心靈對話的目的走入到作品中,在感悟生命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生存智慧,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中,民族高校的的大學生和其他綜合性高校的學生一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外,擁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無疑是破解人生種種難題的制勝法寶。而古代文學中蘊藏的文人的精神境界與人生態度,則為大學生在氣質品格的塑造,自我人格的完善,心理素質的提升,以及人生智慧的積累等方面會起到積極有效的現實引導作用。 四、力求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通識教育培養的基礎之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最終目標。在競爭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民族高校的大學生也和其他高校的學生一樣站在同一起點上,共同接受社會的考驗。因此,具備實際的應用能力也是民族高校古代文學專業所要思考和面臨的根本問題。所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無外乎表現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即表達、寫作、理解、溝通等與社會要求相關的層面。當下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民族高校的學生缺乏漢語言的表達、理解和書寫能力,當面對社會的公平競爭和選擇時,必然會承受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壓力。有鑒于此,古代文學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思考能力、文化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同時,也應該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做到知古通今、古為今用,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實際運用。筆者認為古代文學的實際應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p#分頁標題#e# (一)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寫作水平 不論是表達還是寫作,都需要擁有豐富的語言材料,而古代詩詞散文中的一些優美語句、經典句意都會成為學生藉以表達的豐富語匯。如表達友情時,就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表達愛情的詞句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樂府民歌《上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等;表達親情的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等等;表達時間易逝,光陰不再的詩句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偶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園》)等等。此外,諸如“博觀而約取,后積而薄發”(蘇軾《送張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李白《長歌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等具有人生啟示作用的名言警句更是比比皆是。除了這些警句外,象“雨雪霏霏”、“綠肥紅瘦”、“驟雨初歇”、“山抹微云”、“金風玉露”、“煙柳畫橋”、“綠楊芳草”、“紅藕香殘”等等以寫景狀物來表達內心情感的優美詞句俯仰皆是,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審美感受,同時也成為啟發創作靈感,豐富藝術表現力的絕佳語言材料。 學生通過理解背誦,不僅可以增加文學素養,積累文化底蘊,而且在表達和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大大提高了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因而具有積極的現實應運作用。 (二)引導多元問題意識,培養創新思維方式 古代文學作品不僅具有感性、審美的外在藝術形式,同時也包涵著理性、邏輯化的關照方式。它體現著內部與外部結合、歷史與邏輯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感悟與思辨結合的多重思維模式。所謂內部與外部體現在作品本身的審美內涵與其外在的現實意義之關系上;歷史與邏輯結合則是文學發展的歷史與客觀時代歷史的同步與錯位之關系;宏觀與微觀結合是文學整體的發展線索與斷代文學,以及個體作家作品之間的包容關系;感悟與思辨結合則是指作品的感官審美形式與理性關照之間彼此滲透的關系。學生在圍繞這幾層關系在把握文學史的內部與外部規律時,就會通過認識某一種文學現象的時候不斷追問為什么,如“為什么每個時代的文學潮流不一樣”、“為什么邊塞詩會在唐代而興盛”、“為什么李白一生都在憤懣當中”、“為什么詩歌和詞體所承擔的功能不一樣”等等諸如此類上升到理性思考層面的問題。學生有了敏感的多元問題意識,并形成一種思維習慣的話,那么當他面對現實問題的時候,就會從多個層面進行思考,且自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能夠立體化、多層面的看待問題,也就具備了創新思維的基礎。 五、結語 古代文學學科是中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動、最集中、最具體的體現。它作為一門包羅萬象的人文學科,絕對不是過時的、沒有生氣的陳詞舊事,而是經得起歷史考驗,且依然對當今現實社會具有思想和精神性指導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壇、QQ群聊等方式進行在線教學討論。作業也可要求學生以PPT制作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的語言文本模態,圖像模態,聲音模態,鏈接,顏色,字體意義建構等都做出一定的要求,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彰顯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增加學生上機時間。由于種種原因,大一新生在英語教學中上機操作時間較少,學生對自主學習平臺上的資源利用不充分。第四,增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學習內容推薦、學習策略指導、學習結果評估等。指導學生分析自身需求,確立目標,制訂計劃,有效使用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效果等。 多模態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多模態電子技術做支撐,而對新類型的多模態電子技術是否熟悉是衡量多模態識讀能力的主要方面和多元識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在多媒介信息時代下培養大學生的多元化識讀能力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主要目標之一。結合英語教學和學生多模態電子技術識讀能力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做出思考,這對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積極指導意義,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復合型國際人才的培養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也積極回應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