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代文學作品的育人功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育的育人功能往往不被一些專業課老師重視,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古代文學課包括《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文學作品選》(以下簡稱“《作品選》”),作為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這種現象也時有出現。所以,探討古代文學作品選教學的育人功能這個話題也是有必要的。 一、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與職責。在《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教師的職責就含有教書與育人這兩個方面,傳道、授業、解惑本來就有育人的內容。同時,育人也是社會、學生以及家長對教育的期待之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家長滿意,而家長無疑希望高校把大學生首先培養成為人格健全的人。 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二、《作品選》教學育人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1]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古代文學教學分為《古代文學史》教學和《作品選》教學兩個方面。要做到成體系地傳承傳統文化,文學史和作品選二者都應受到足夠的重視。文學史傳授的是文學的發展狀況、流變、作家、思潮以及社會發展、變革對文學的影響等,而作品選則對具體作家的創作進行介紹與分析。二者的關系如同金線穿珠,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全面地解決了點線面之間的關系。 當然,在古代文學的教學實踐中,在文學史的教學中也可以體現教育的育人功能,但筆者認為,在作品選教學過程中貫徹教育的育人功能更直接,更容易,而且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作品選》教學如何體現育人功能 (一)《作品選》的教學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風氣對學生的影響既快速又直接。通過網絡,他們能很快了解到社會上的各種信息,其中包括不良信息。有的學生得過且過,有的學生終日以網絡甚至游戲為樂,把學業拋在一邊,還有的以個人情感需求的滿足為人生的最大追求,等等。我們可通過文學作品的講解,來解決此類問題。例如我們講到《大學》時,以“明德、親民、至善”以及“修齊治平”等來引導學生。“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讓學生明白人生的最大意義是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胸懷遠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學精神,……牢牢把握人生正確航向,把個人成長成才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之中,以實際行動創造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譜寫壯麗的青春樂章。” (二)《作品選》的教學可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其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說:“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要廣泛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以熱愛祖國和貢獻自己全部力量建設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和尊嚴為最大恥辱。”《文心雕龍•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愛國主義無疑是這個“道”的含義之一。屈原《離騷》中反復申說的“忠君愛國”思想、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岳飛《滿江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表達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杜甫、陸游這樣的愛國主義詩人的作品更是蘊含了豐富的愛國情感。 (三)《作品選》的教學可教會學生如何正確面對困難 如今的大學生,大都是在比較優裕的環境中長大的“90后”,獨立面對的事情也不多。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家長往往會“越俎代庖”。而一旦處在高等教育環境中,遠離了“溫室”,大學生們往往會手足無措。學業的壓力與競爭、考試不及格、人際關系的不協調、情感的失敗等情況一旦出現,有的學生就可能無法獨立解決。他們或選擇逃避到虛擬世界,或一蹶不振,失去信心。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可以教學生如何面對困難。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我們除了講解司馬遷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坦然面對極刑外,還能以“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樣的論述來啟發學生。此外,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告子下》的“故天將降大人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能給學生以啟迪。#p#分頁標題#e# (四)《作品選》的教學可教會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在長期的教學及學生工作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尊重老師、長輩,和同學相處團結、友善,但也有部分學生做不到這些。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其所在的家庭環境所致。有的學生因在家中是獨生子(女),有的是因單親家庭,還有的是因家長的溺愛。這些學生如和他人難以相處,很大部分是自我意識太強,沒有與他人分享及共處的意識。而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有著數不清的生存智慧,能夠教會學生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這些為人處世的原則,在今天無疑還是指導大學生與人相處的箴言,教學生學會感恩。感恩教育已經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很多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在每學個生成長的背后,都有父母、老師及社會的幫助。當我們講解李白的詩《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時。李白住在五松山下姓荀的老婦人家中,端著老人送來的一碗菰米飯,一生傲岸苦不諧的他滿眼淚水,充滿了感激,要學習韓信報答漂母那樣的報答眼前的這位老人。這樣的作品無疑是生動的,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也是能夠給學生以啟迪的。 (五)《作品選》的教學可教會學生正確審美 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了審美教育這一概念,認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純粹自然狀態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國所涉及的領域里成為審美的人。因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不能由自然狀態中產生。”[2]118當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沖擊校園時,難免使大學生不知如何面對,比如鳳姐、犀利哥等現象的出現,不得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我們通過經典作品的講解,告訴學生什么是美丑的區別。比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是不同的美的表現,“駿馬秋風冀北”與“杏花春雨江南”同時存在。 比如林妹妹為情而死、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情而生是情感的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壯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親情美,魏晉風流是人格的美,山水詩表現的是山水的美,而西門慶、潘金蓮等人物則使人產生對假惡丑的憎恨以及對真善美的依戀與向往。趙維江認為,“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審美感受,無疑會激發其急于了解往古社會及文學的求知欲,促進其創造性的思維發展。 古代文學自身的審美特性,決定了其知識教學在許多情況下應該是以審美方式進行的。對于古代文學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力的培養,既是審美教育,同時也是智力教育。”[3](六)《作品選》的教學可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感情《論語•泰伯》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除了任重道遠之外,不免會有少年維特之煩惱。于是在大學校園里,總不免會有學生相互愛慕以致愛情的產生。如果能夠正確處理,尚能夠不影響學業;否則,也許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影響了學習。當感情遇挫時,有的學生會偏激、頹廢以致有的會采取過激的行為。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正確面對情感,如親情、愛情、友情等,成了教師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在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中,也能夠對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教育。 比如《氓》,我們說到采桑女傷心的淚水時,我們既可以說一個人面對感情要慎重抉擇,又要譴責始亂終棄的騙子的丑惡行徑。講到《牡丹亭》的時候,可以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來解釋愛情的堅韌與忠貞。 當然,育人只是《作品選》教學的目標之一,其主要的目標還應是與文學史的教學互相補充,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鑒賞與評論能力與文學修養。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如能結合中國傳統的經典篇目的講解,偶及人生觀、愛國、面對困難、審美以及如何與人相處,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能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