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議古代包裝的造型藝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陶質包裝容器作為一種包裝意識的萌發,起著盛裝、儲存、保護及便于運輸所盛物品的作用。按照其具有的包裝功能進行分類,主要有盛裝、儲存糧食和種子的儲器、保存火種的器具、儲水和儲酒的器皿這三種類型。如陶罐、瓶、壺、罍、甕等都具備這樣的功用,為包裝容器的范疇,但是也具有作為生活器具的雙重用途。這些不同類型的包裝都有著各自的造型形態,并隨著技術的發展即人類造物意識的提高,經歷了一個從簡單逐步過渡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化發展的過程。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后,開始出現了帶蓋的容器,到新石器晚期,已很普及,不少容器都根據需要設計了各種形式的器蓋。如有單蓋復蓋、合式蓋和盤式蓋等。各種器蓋的結構造型非常巧妙并科學,既有便于手拿的紐,又有與容器口沿緊密吻合的銜口,還有的可以仰覆兩用。器蓋的發明,大大增加了包裝容器便于裝運和儲存的保護功能,使之更加適用、美觀。如從陶質包裝容器的結構造型設計的發展演變來說,其大體是從敞口圓底球形、半球形的單一結構形式,發展到具有口、肩、腹、鋬、足、蓋、座等多種結構組合、多種空間化的結構造型形式。如果從包裝容器結構造型上來分析,陶質包裝經從簡單粗糙的敞口壺、瓶到富有曲線美的小口的帶有鋬、蓋、坐的壺或瓶,體現著包裝容器的設計已逐步走向根據所盛裝的物品的特性來設計結構造型,如小口尖底甕就是專門用來盛裝酒的,由于敞口易于酒香的揮發,且容易導致酒的變質,而改為用小口和蓋的運用可以防止揮發,而尖底又方便插入土中,穩定擺放,帶有流的小口和鋬的設計又便于倒酒。這樣一個演變過程,促使著陶質包裝容器結構造型的日漸豐富,同時也體現出包裝容器結構造型的實用性與合理性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其陶質包裝容器為后來青銅包裝容器、漆器包裝及瓷質包裝容器等的造型設計提供了可借鑒的規范樣式。
一、青銅包裝容器的造型設計
青銅器作為一種銅和錫、鉛合金而成的青銅材料,它與純銅相比,熔點較低,硬度增高。鉛、錫的參合不但可以起到降低純銅熔點的作用,還可使青銅鑄件填充性好,氣孔少,具備較好的鑄造性能和機械性能,在使用上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因而青銅材料可按需求鑄造各種型制的包裝容器。與陶質包裝容器相比,青銅包裝容器更加堅固,密封效果好,且貯存食物或酒的質量也要好,同時其結構設計也更加合理。在包裝容器的材質上,青銅器可以設計出帶有提梁的器皿,以方便搬運或栓繩,而陶質包裝容器則不具備的特質,但也由于青銅器的笨重,不易搬運等因素,青銅包裝容器至后來的戰國秦漢,又很快被漆器包裝所替代。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青銅包裝容器在包裝發展史上的地位。青銅容器并不能全部被稱之為青銅包裝容器,但是其中有不少青銅容器具有包裝的功能用途,如具有盛放糧食或食物功用的盨、敦等,具有貯酒功用的壺、卣、瓿、罍、尊缶、方彝等。從部分青銅容器的結構造型來看,商西周時期的青銅容器是具有一定實用意義的,并體現了包裝的部分功能,但由于其主要作用是禮器,所以這一時期的青銅包裝容器可稱之為象征意義上的包裝容器。而到春秋戰國,以及后來的秦漢,青銅器已從尚禮的階段逐步走向了生活化,完全體現出了它的實用性,因此這一時期的青銅包裝容器應是現實生活意義上的包裝容器。青銅容器結構造型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種類無數,樣式繁多,每一種器類可分為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且每一種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禮制度的變化、習俗的相互影響,乃至生產技術的進步,又會演變成很多種結構造型形式。如商代壺有瓠形壺、長頸圓體提梁壺、細長頸圓腹壺、扁壺等;西周有扁壺、圓壺、長頸橢方壺等;春秋戰國時期多圓體長頸壺和方壺,春秋早期與西周晚期的變化不大,春秋中、晚期壺的形式較多,主要亦為圓壺和扁壺兩大類;戰國早、中期的壺也富于變化,晚期趨向簡樸,有圓壺、扁壺、方壺、瓠壺等。從商代西周時期壺的造型設計演變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結構造型式樣的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商代早期的壺,笨重且腹的最大直徑在壺體下部,結構造型的視覺感不強,至商晚期、西周,壺體修長,還開始流行圈式蓋,其蓋取下還可作為杯用,這是從更符合實用考慮的。又如商代的卣多扁圓體,也有少量的圓體卣、筒形卣和方卣,還有象生形卣;至西周便多圓形的卣,還開始流行一種兩側較為平坦的橢圓體卣,此外還有少量圓卣和圓筒形卣。從壺和卣的發展演變中,其容器的結構造型設計是逐步走向合理的,壺的直徑變化,卣的結構造型從商代少圓卣到西周時期以圓卣為主的造型設計中,都體現著青銅包裝容器結構造型結構的合理化趨勢。每種基本器形,不但有多種樣式,同時還可以繁衍出各種其它的造型種類。如商代的青銅食器簋到西周就演變為盛放食物的盨,而盨又衍生出了后來的簠;又如在商代具有盛酒功用的卣的結構造型至西周晚期又演變為尊缶,并被其替代。當然,尊缶的祖形仍為陶缶,但青銅尊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青銅卣容器結構造型的影響。我們從器物造型發展的規律來說,每種器形的發展,一般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在鑄造技術上由不合理到合理,這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從包裝造型角度來看,同樣如此,包裝容器從商代早期的笨重、粗獷到后來的輕巧、精美,都在演繹著這樣一個規律。
二、漆器包裝容器的造型設計
漆器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制胎工藝,有木胎制作工藝、夾纻胎制作工藝和其它材質的制作工藝。胎體多樣的制作技術,使得漆器包裝在具體的制作時,利于從實際需求出發進行相應的選擇,且選擇空間大。與青銅包裝、陶質包裝等相比,體輕,易加工成型,具有較優的可塑性,并且適用性能強,使用范圍廣泛,小至黛板大至棺槨都可使用。另外,由于漆器包裝主要的木質胎骨具有普通性和再生性,較之青銅器等其它器物,取材方便,制作成本較低,易于普及。同時漆具有高度的粘結性,利于器物的粘連加固,涂刷于物體表層的漆膜干燥、耐水、耐熱、耐磨、耐沖擊力、耐弱酸堿,能抵御鹽和油劑的侵蝕,延長器物的使用壽命,且安全性能比較好,尤其是在生活實用方面,如壺、奩等漆器包裝。同時又因漆器適合各種工藝加工,如鎏金、鑲嵌等工藝手段,因而漆器包裝也能滿足上層社會或貴族奢侈的生活需求。漆器包裝的種類很多,從食具盒、酒具盒到飲器的耳杯盒,從梳妝用具的奩和黛板盒到文化用具的棋奩、硯盒,從兵器的箭菔到家具的盛衣箱等無所不包。總體而言,經歷了一個從自然形到藝術形,從簡單的幾何形逐漸演化成具有一定難度的曲線形、多重組合形和意向形的衍變過程,表現出漆藝工匠對各種抽象形式因素對比關系的把握。漆器包裝容器造型講究靈巧、實用。如飲食用具的盒,就有圓盒、扁圓盒、方盒、長方盒、曲形盒、鴛鴦盒等不同造型。這類漆器包裝在器物造型上,無論它是圓形、長方形、多角形還是無角形,對其使用功能并無影響,但卻更講究實用與美觀的結合。如包山2號墓出土的酒具盒,雖屬實用器物,卻十分講究藝術趣味。整器作長方形而圓其四角,盒里分別放盤、壺、耳杯等,蓋與盒身以子母口相扣合,兩端短柄上凹槽可纏縛以便外出攜帶之用,設計巧妙,樸素大方,美觀實用,使觀賞者產生出種種美麗的憧憬或想象,而獲得愉悅感。漆器包裝的造型設計各具特色,且包裝的結構設計也多種多樣,尤其是包裝物內部結構的設計形式,有組合化、系列化包裝和集合包裝兩類。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日用漆器中,盛放化妝品、香料等物品的雙層九子奩,采用了雙層結構和多個子盒的組合設計,奩上層放手套、絲巾等物,下層則放置9件呈橢圓形、圓形、長方形、馬蹄形的小盒,并十分巧妙地適合于底層圓形的大盒之中,完美地處理了子盒之間的組合關系,實現了功能的合理性與形式的獨創性,是典型的組合化、系列化包裝設計。集合包裝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兩件漆器食具盒外形、尺寸均一致,惟器內設計及裝置有所不同。一件裝銅罐、銅鼎和盒,盒置于鼎腹下三腿之間,鼎足又落于食具箱內底部挖鑿的眼內,一件套一件,裝置嚴密,放置合理;另一件內裝籠格式果盒,像現在的蒸籠一樣,共有三層,每層之間用子母榫搭口,最上一層橫隔成三格,當中一層橫隔成兩格,最下一層豎隔成兩格。這種橫豎不同的隔法,使每一格的大小也不一致,可按需求放置物品,功能性強。又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彩繪耳杯套盒,蓋身以子母口扣合嚴密,盒內套裝7只耳杯,疊放穩妥,制作精確,既考慮了使用的方便,又縮小了放置的空間,作為食具,又具有衛生清潔的優點。總而言之,漆器包裝在設計思想內涵方面,體現出整體的理念、組合化、系列化的理念、“備物致用”、“以器載道”的理念及人性化設計的理念等幾個方面的特點,為古代包裝發展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三、瓷質包裝容器
東漢晚期瓷器出現,也使得瓷器包裝開始盛行,至魏晉以后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包裝容器,便完全取代了陶質包裝容器的歷史地位,并逐漸部分代替了漆器包裝。與陶質包裝容器相比,它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便于清洗、安全性高、外型美觀等特點,更適合普通大眾使用。瓷器包裝按器形分主要有罐、瓶、盒等,但每一大類又有若干品種。其容器的結構造型也各具特色,如罐的造型特點是口徑大腹豐且深,頸部內收,大底足。東漢至隋唐的罐腹多裝置系,以方便提拿。宋代以后造型越發豐富,如景德鎮的瓜棱罐、定窯的直口罐、耀州窯的蓋罐等。至明清時期景德鎮又燒制有帶系罐、壯罐、軸頭罐等多種樣式。蓋式罐是瓷質罐式包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其實這種包裝形式在新石器時代的已有出現,如甘肅武威娘娘臺出土的齊家文化蓋罐,蓋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在瓷質蓋罐包裝設計中,最具特色的還是1955年出土于廣東番禹五代漢墓的一件,其肩部有兩對對稱的板式帶孔鈕座,平頂蓋兩側對稱位置伸出長方形帶孔橫栓,蓋合口時橫栓插入鈕座,與鈕座的軸孔相合,可以在兩孔中插銷固定,或只固定一側的軸孔,器蓋能自由開合而不脫落。這在古代包裝的開啟方式設計中,具有別具一格的特色。瓶,多用于汲水和盛貯液體,后代也有插花的。結構造型多作小口長身,根據口、頸、腹部的不同,分別作各種名稱,宋元有玉壺春瓶、梅瓶、扁瓶、膽式瓶、直頸瓶、瓜棱瓶、多管瓶等。明清時更增加有賞瓶、壁瓶、轉心瓶等多種新樣式。在瓶式包裝設計中,以玉壺春瓶和梅瓶最為有名。玉壺春瓶的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兼具包裝實用和審美的特點。而梅瓶則以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樣式著稱;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頸瓶”,作為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優美。盒式瓷質包裝,是一種由蓋、底組合成或如抽屜的盛器。按使用功能可分為盛裝化妝品的油盒、粉盒、胭脂盒;存放銅鏡的鏡盒;裝藥的藥盒,裝茶末的茶盒,裝放食品的果盒和文房用品筆盒、印泥盒等。油盒一般為扁圓柱形,蓋與盒以字母口扣合。因江蘇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唐長沙窯制品蓋面有褐彩書“油合”銘文而知其用途。化妝盒一般形體小巧,造型從宋代起尤為豐富,有扁圓盒中套裝三個小盒的字母盒,有三盒聯體并堆花裝飾的,還有瓜棱形、石榴形、朵花形、菊瓣形等。宋代景德鎮窯有燒造盒子的專業作坊,如青白釉盒底部多印有“某家合子記”的作坊標記。明清時代盛行瓷質果盒包裝,造型有圓形、方形、倭角方形等,有的盒內分格,還有層層相疊的套盒。從上述我們不難看出,瓷器包裝的出現和發展,體現出我國古代包裝的發展已完成了從具有生活用具功用的雙重屬性到專門化的轉變,并一直在人們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古代包裝容器造型的設計共性
在上文中,我們闡述了各種不同材質的包裝容器在結構和造型設計表現上的創新性,同時也就各材質的包裝容器在結構造型設計上的簡單演變及與其它材質包裝容器之間在使用上的優劣點進行了簡單的區別。但就包裝發展這個宏觀角度而言,古代包裝容器的結構造型設計仍體現出了諸多的設計共性,并給我們不少啟示。首先,注重滿足包裝的基本功能要素。包裝容器的造型設計,是適應實用的需求而產生的。從原始社會時期葫蘆包裝的使用,到后來陶質包裝的出現,再到后來的青銅包裝和漆器包裝的發展,乃至瓷質包裝和紙包裝的盛行,都是為適合人類的生產生活而出現的,都是包裝功用的進一步體現。其包裝容器從利用自然物直接盛裝和貯存食物或水,到改變自然物制造包裝容器來代替,都體現了包裝功能的逐步強化。與此同時,包裝容器造型的結構部件的設計,也無不是為增強包裝容器的功用價值,例如,耳、提梁、蓋等的設計。所以,古代包裝容器的結構造型設計,是和包裝功用和諧統一的。其次,容器的結構造型和裝飾的和諧統一。縱觀古代包裝容器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裝飾也是包裝容器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紋飾的構圖一般是隨著造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且一般都裝置在人們視覺集中點的容器的腹上部。另外,包裝容器上的立體裝飾,最初是作為容器的部件而出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便逐漸加強在各結構部件上的修飾,如蓋鈕、把手、提梁、耳等的設計,都從最初的純實用部件逐步轉變到了具有裝飾意味的立體裝飾。所以,無論是平面裝飾,還是立體裝飾,都不是附加,而是和包裝容器實用有機地統一的。再次,包裝容器造型設計中形式感的應用。所謂“形式感”就是人們對于形式的感覺,它包括從自然現象復雜的變化中能感到并抽出本質形式的能力,反過來說也就是包括在抽象的形式中所概括的豐富生活的感覺。從我國古代各類包裝容器的造型設計來看,不但有圓形、方形、仿動物形等造型形式,而且在這些形式中還不自覺的運用了對稱、比例、節奏、韻律等形式美法則,這些都無不體現出了形式感在古代包裝容器造型設計中的應用。形式感的應用,豐富了造型設計的語言,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形式美的感受和認識,從而促使著包裝設計的進一步發展。第四,技術對包裝容器設計的影響。陶器的制作,由手工到輪制,可以達到胎薄、規整,進而使得陶質包裝容器的結構造型更符合人類的使用。青銅器的制作從模范法進為失蠟法,從而使青銅包裝更為實用且美觀。還有各種工藝技術的進步同樣對包裝容器造型的設計發展起著作用,如漆器中各種制胎技術及瓷器施釉技術的發明,擴大了漆器包裝和瓷器包裝的使用范圍,并為向包裝專門化的轉變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當然,技術的進步是提高包裝容器結構設計水平的條件,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在包裝容器的造型設計中,創作的源泉來自人們的社會生活,是以本國人民和本民族發展的需要與傳統為先決條件的。但如果充分運用技術條件的特點,是能夠更好的體現包裝容器造型的功能效果的。
本文作者:柯勝海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