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動漫作品的民間文化透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21世紀科技的進步和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動漫作品的含義也在逐步延伸,不但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動畫電視系列片、動畫電影和各種漫畫書籍,還包含新興的網絡動畫、網絡游戲、手機動畫、廣告動畫、數字插畫以及與動漫形象有關的服裝、玩具等周邊衍生產品。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分支,是在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由廣大勞動者為了滿足自己生活和審美的需求而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各種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在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一些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步被人們淡忘,一些民間藝術瀕臨失傳。而如今一些動漫作品的創作,尤其是新興動漫作品的創作已經開始與我國的民間藝術相結合。這不但為動漫作品提供了重要的靈感來源,注入了原創精神,還促進了民間藝術在形式上的創新,使之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求。 一、動漫創作的形式與民間藝術風格 我國是以農耕文明著稱于世的國家,民間藝術正是我們民族農耕文化的載體。我國的民間藝術有著多種表達形式,主要有:剪紙藝術、布藝、泥塑藝術、木偶藝術、民間畫藝術、皮影藝術、木刻藝術、染織藝術、刺繡藝術。 從審美價值上講,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審美體系,可以為我們豐富動漫作品的創作形式;從文化價值上看,民間藝術是一種地域性的生活文化,是一種民俗方式,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動漫從業者的創作靈感。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如果脫離其生存的文化土壤都無法孤立存在。中國動畫片早在其發展的初期,就深深植根在我國自身的文化體系中。 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就提出了“探索民族形式之風”的口號,從而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動畫影片。這些作品在形式上與各類民間藝術緊密相連,明顯區別于歐美國家的動畫電影。剪紙動畫、皮影動畫、水墨動畫、木偶動畫等一大批優秀作品,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指出:“如果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它必和內容緊密地聯系著,你要想把它從內容分出,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內容;反過來也一樣,你要想把內容從形式分出來,那就等于消滅了形式。”由此可見,動漫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如果沒有形式,內容就失去了載體,無法表現;如果沒有內容,形式就失去了靈魂,無法存在。隨著電腦的普及、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達和網絡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網絡動畫的創作中來。網絡動畫以短片居多,一般都在幾分鐘至十幾分鐘之間,其中以FLASH形式的動畫創作最為廣泛。這一類型的動畫大大豐富了動漫作品的創作形式。一些優秀的網絡動畫創作者在創作中汲取民間藝術的精華逐漸形成自身的風格。我國青年藝術家卜樺的FLASH作品《貓》一度風靡網絡,它講述了小貓與貓媽媽母子情深的故事,感動無數網友。此作品曾入圍2004年法國昂西動畫節,被喻為中國FLASH動畫的里程碑。這部短片的藝術氣息濃厚,畫面效果粗獷,汲取了民間藝術中版畫元素和版畫的色彩效果,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人過目不忘。在吸收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通過融入現代文化元素,使其升華成為新的、容易被年輕人喜愛的動畫形式,這必將成為FLASH動畫及其他動漫形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動漫形象與民間藝術風格 在我國,各類民間藝術的形成是建立在廣大勞動群眾祈禱平安、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望的基礎之上的,主要包括各種植物形象、動物形象與人物形象,這些形象除了具有人見人愛的外形特征外,還通常是百姓眼中吉祥如意的化身。在民間藝術中呈現出來的各種人物,通常在形象上比較夸張,往往從形象上就可以判斷出善惡,充滿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例如,我國2011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兔俠傳奇》中的主角兔二的形象就是取材于北京地區流行的具有神化色彩的玩偶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大約在明末,是按照傳說中月宮里的玉兔形象創作出來的。人們在生活中進一步將其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并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態的兔兒爺。明代文人紀坤曾在《花王閣剩稿》中記載道:“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經過民間藝人的創造,制作也日趨精致。泥塑的兔兒爺呈兔首人身狀,手持玉杵。有的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戰袍,有的背插紙旗或紙傘,也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造型豐富多彩。 動畫電影《兔俠傳奇》講述了主人公兔二不畏艱險、信守承諾的故事。片中兔二的造型具有濃郁的中國味道:小小的眼睛,一對又大又長的耳朵,標準兔子一樣的三瓣嘴,短尾巴,毛茸茸的、胖胖的體型顯得十分憨厚可愛。兔二的服飾也非常具有民俗特征:頭戴虎頭帽,身穿土黃色右衽上衣,肚子上罩著帶有渦紋圖案的繡花肚兜,腳穿中式千層底老布鞋。其中虎頭帽和肚兜都是非常典型的具有民間特色的兒童服飾。傳說女媧和伏羲二人在漫天洪水之后成親并生兒育女,創造了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古時,當孩子呱呱墜地,母親準備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紅布肚兜,目的是為了體現出對新生命最直接的保佑。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以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兔二肚兜上的圓形花紋是渦紋圖案,這種圖案是最早出現在我國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因近似水渦,故稱為渦紋。虎頭帽是一種民間刺繡手工制作的工藝品,既有實用價值,也有審美價值。因其仿造虎頭的模樣制作,所以稱之為虎頭帽。之所以給孩子戴虎頭帽,是因為人們認為虎是百獸之王,戴上虎頭帽可以辟邪保平安,讓孩子健康成長。無論是在電影、電視劇還是在各類動漫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捕獲觀眾內心的首要因素。美國著名編劇、制片人悉德•菲爾德說:“人物是你電影劇本的根本基礎,他是你故事的心臟、靈魂和神經系統。”我們從《兔俠傳奇》兔二的形象中既能感受到新鮮的現代元素,又能感受到民間藝術特有的文化氣息。 三、動漫創作的題材與民間藝術風格 #p#分頁標題#e# 民間藝術的傳承往往使用的是代代相傳的方式,擁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這便使民間審美具有很濃厚的文化含量。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歌謠、故事等作品,生動且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幾千年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廣大人民群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情感的集中體現。 美國著名人文學家愛德華•霍爾曾分析指出:“中國民族的人文性格屬于高語境文化,其社會成員在表達信息時喜好含蓄隱晦的方式。”我國民間藝術的創作題材也往往建立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之上,代表著廣大民眾樸素的生活愿望———懲惡揚善、幸福平安、五谷豐登等。這些民間藝術創作的主題,為動漫創作者提供了多種多樣、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創作者既可以將這些題材進行改編,又可以融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進行再創作。在我們記憶深刻的動畫影片中,幾乎所有作品都是依據傳統的民間故事、神話等題材加工改編而成的,除了傳遞給觀眾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外,更重要的是傳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遞教育意義。《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神筆馬良》等動畫影片,都是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結局,從中可以看出我們民族精神的延續,看到中華民族自信的民族氣質。 20世紀末開始廣泛流行的網絡游戲,在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下得以壯大。網絡游戲憑借著電腦技術的仿真功能和對大眾消費心理的準確把握已經成為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青少年最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選擇恰當的游戲題材是開發網絡游戲的首要任務。大型的網絡游戲都會創造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并依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這個文化背景多以某個神話或故事為原型。游戲所具備的文化系統越是嚴謹,就越是能夠吸引玩家。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部網絡游戲《天下》是2000年推出的,由于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激勵了一大批有經濟實力的公司投入到網絡游戲的開發中來。在這些游戲中,以中國本土民間故事為題材開發的網絡游戲占有很大的比例。網絡游戲《夢幻聊齋》取材于清代蒲松齡根據民間故事整理出的小說集《聊齋志異》,游戲將民間的神話傳說和網絡游戲巧妙結合,以經典的回合制角色扮演游戲模式讓玩家們有機會體驗絢麗多變的人鬼妖仙等諸界眾生相。其中,《畫皮》《倩女幽魂》等經典作品在游戲中被重新演繹。故事背景豐滿,人物形象眾多,體現了濃郁的中國文化。 四、結語 縱觀世界上比較成功的動漫創意大國的動漫作品都有其固定的風格特征:美國的幽默夸張、日本的細膩精致、歐洲的自由深刻,都成為他們動漫作品的重要標志。中國的動漫作品如果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爭取到更多人的關注,就不能一味地模仿,而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積淀的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為動漫產業提供了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動漫作品對民間藝術風格的借鑒,不僅僅在于對外在形式的追求,更在于通過動漫作品實現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如果能夠注重對民間藝術的挖掘,弘揚中華文化,傳播民族精神,我國的動漫產業就必然能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從而在世界動漫界獨樹一幟。這就要求我們的動畫從業者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接觸傳統的民間藝術,加強民族文化的修養,并在作品中加以創造性的發揮。與此同時,動漫產業也要緊跟當今飛速發展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潮流。這也就要求我們的動漫從業者能夠了解技術發展的最新情況,加強自身對各種工具的掌握,充分利用各種最新的技術手段來實現民間藝術在動漫中的再創作。動漫藝術又是娛樂的藝術,如何把傳統的民間藝術與時下流行的娛樂元素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擺在我國動漫從業者面前的一個問題。如今,動漫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各級政府制定的積極政策推動下逐步發展。將民間藝術與動漫產業這樣的創意產業相結合,也是民間藝術在當代實現轉型并得到發展的新途徑。相信在博大的民族文化的支撐下,我國的動漫產業一定能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而我們的民間藝術也能以新的形式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