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工布藏族服飾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 要:工布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峽谷地區并進行服裝制作,工布藏族服飾的發展深受西藏宗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服飾特征鮮明、內涵豐富,展現了藏民族豐富的文化特性以及歷史背景、審美觀念、自然條件和社會風俗等。研究工布藏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工布 藏族服飾 研究
“工布”泛指原娘布即洋河流域以及原工布四宗或今工布江達、林芝、米林三縣區域。工布娘布地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文化交融一體,長期發展中形成泛稱的工布。工布地處衛藏腹心,山高水急,林木蒼翠,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構成了相對于其它藏區具有獨特風情的工布文化。
一、工布藏族服飾的形成與發展
1.工布藏族服飾的區域屬性
安旭1988年主編的《藏族服飾藝術》根據藏族方言把藏區服飾劃分為衛藏服飾類、安多哇服飾類、康巴服飾類。李玉琴2007年發表的《藏族服飾區劃新探》根據民族或族群的歷史發展、地理環境和語言的差異、文化觀念等因素,將藏族服飾區劃為13個類型區,其服飾區結構可分為四個層次:即衛藏文化區、安多文化區、康巴文化區和嘉絨文化區。工布藏族服飾文化劃為衛藏文化區。
因為交通閉塞,工布藏族的宗教信仰和整體環境相對穩定,使得工布藏族服飾在總體上具有長期延續性。
2.工布藏族服飾的形成
藏東南考古發現,在墨脫縣的馬尼翁、卡布、墨脫、背崩、格林、地東、西讓等地,發現有石斧、古鑿、古紡輪和手制繩紋陶片等新時器時代遺物,證明工布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峽谷地區并進行服裝制作。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后,作為藏族前身的有關部族的服飾就已經具備了現代藏族服飾的基本款式特征,肥腰、長袖、大襟,其面料敦厚粗獷,色彩鮮亮,且極為講究佩飾,男女皆辮發。這些服飾特征的延續足以說明青藏高原獨特的氣候環境是形成藏族服飾特點和著裝習慣的基礎。
3.工布藏族服飾的發展
唐朝、吐蕃時期是對工布藏族服飾影響較大的一個時期,豐富了衣著布料的種類和織物的紋樣,金質佩飾的精美更使人嘆為觀止。文成公主由藏東南進入西藏,帶來了紡織技術,促進了這一區域的紡織的工藝水平。七世紀以后吐蕃與唐朝互通商市,民間貿易,絲綢織物也占大宗。牛馬土產同絹、布帛的交換,促進著民族手工藝的提高。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時期是元朝,這個時期薩迦上層官吏、貴族的服飾,或仿效元朝,或直接為元朝贈賜。工布服飾中的武士服“扎規”,工布男子的紅纓帽子受蒙古服飾影響至今還保留有元朝的服飾風格。
解放后,西藏工布地區由于交通環境的不斷改善,工布藏族與外界相互之間文化交流的增進,基本工布藏族服裝結構定型之后在中原華美的服飾文化影響下,工布的藏族服飾豐富多彩起來。首先,面料有了很大的改變。夏季基本上被棉布、化纖、絲綢等面料所代替,冬季除了用手工紡織的氆氌之外,又多了機織物的純毛料、混紡料等等。二是面料花色的增多使原本單一色的主料變得豐富起來,使用的圖案也隨之增加。在款式上,已經有許多人改穿褲子,上衣的款式和內衣已由現代服裝所代替,只有在婚慶、節日期間才能看到穿著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服裝,配帶華貴服飾的工布藏裝。
二、工布藏族服飾的特征
工布地區主要處在衛藏文化的農林地區,古老的傳說、淳樸的民俗與氏族、村寨的圖騰崇拜、氣候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工布地區獨特的服飾文化特征。
1.工布藏族服飾的主要特點
工布服在西藏服飾中最主要的特征是自染的黑色或深褐色寬肩式無袖坎肩,當地人稱“谷休”,男女老少皆宜。這種服裝無領無袖,套頭穿著,多為黑色和紫色。坎肩的下擺至腳面,前后兩片衣襟通過用白氆氌腰帶扎系,再配上腰帶和領口的精美裝飾。人們為適應這里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這種無袖套服,夏天以氆氌縫制,冬天以猴皮、野山羊皮、熊皮縫制。人們勞作時毛向里,皮袍向外十分適合在林中伐木、抬木時穿著,雨天時,毛向外,還可以起到防雨的作用。工布帽是圓筒型的,帽底縫一層綠色的綢子,帽沿鑲上一圈虹形彩緞,與“谷休”十分相配。
2.工布藏族服飾的構成
(1)工布男子服飾
男性服飾分 “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 、“勒規”(勞動服裝)三種。
男性“贅規”為節慶盛裝和禮儀服飾,選料昂貴,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飾的精品。上衣分內外衫,內衫,藏語稱“囊規”或“對塘”,多選用絲綢和繭綢布料,顏色普遍為白色、紫紅色、淺黃色,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邊或銀邊鑲嵌,也有選各種顏色紋花的綢緞作布料的,內衫均為齊腕長袖;外衫,藏語稱 “堆冬”,選印有圓壽,妙蓮及其他花卉圖案的錦緞為料,樣式與內衫相同,只是無袖。現今根據流行時尚,年輕男子也會穿各種流行的立領或園領襯衣。下身著褲子,褲子的腰圍、開檔和褲腳都很寬大,夏季褲子均為白繭綢縫制,冬季褲子均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絨縫制。
最外面穿大領開右襟、一般無紐扣的長袍,其長過身。長袍領子、袖口、下擺或以水獺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裝飾鑲邊,鑲邊寬尺許,最窄也有五寸,有的還在鑲邊上用白皮毛拼嵌成(藏語稱庸仲仁姆,象征堅固不摧永恒常在的符號)圖案,沿鑲邊內用窄于鑲邊的傳統花色錦緞壓邊,再用金、銀扁線鑲飾。有的鑲三層邊,最底層為水獺皮,水獺皮上面是豹皮,最上面是虎皮,整個下擺幾乎都被鑲邊覆蓋。#p#分頁標題#e#
“扎規”為武士服,這種服飾現在也只有在節日的盛會中才能看到,為古時作戰戰士的服裝。冬季面料多用皮毛,夏季一般都選擇氆氌,外穿一件錦緞面料的背心,上面繡有一些圖案,園領或立領,鑲邊加襻扣,袖口用動物的皮毛加以裝飾,身穿豹皮鑲邊的氆氌,腰插長刀,身佩護身符和弓箭,倍顯武士英姿勃發的陽剛之美,頭戴紅穗蓬式帽,戴這種帽子的人一般都是有官銜的人才能戴的。
“勒規”為百姓在勞動中的服裝,顏色大部分都是深色,黑是主色。為了勞動方便,“谷休”的長度都短至膝蓋。夏季內穿白色襯衣,加無袖的長袍,原來長袍都是氆氌制成,現在隨著天氣變暖,經濟的發展,人們大多選擇精紡毛料做長袍。外穿氆氌做的“谷休”。
(2)工布女子服飾
由于氣候潮濕溫暖,這里的婦女們常見的服飾是內穿白襯衣或顏色艷麗的襯衣,配長裙,冬季長裙有袖,夏季長裙無袖。外罩長坎肩,兩側無扣攀的“谷休”。工布婦女在外裙上不系裙圍“邦典”,大都系一條長腰帶,用紅、黑氆氌等做成。并且在外都愛披大坎肩挎大提包。
婦女們很注重腰帶的裝飾,腰帶因材質而有不同的種類:有用金銀和鐵銅鍛造的金屬腰帶,有用牛皮縫制的皮腰帶,也有用貝殼和珍珠縫制在布面上的綴飾腰帶,還有用羊毛編織而成的編織腰帶。用羊毛編織的腰帶使用者主要是農、牧區的婦女。最早的編織腰帶的材料是純羊毛,毛線用手工捻制,色彩經天然顏料染制而成,雖然單一,卻顯得非常厚重。
(3)工布戲劇服飾
工布藏戲面具是戲劇服飾中的一大特點,一般分為兩類:平面與立體。平面面具一般由布、紙板、羊皮等制作而成,是劇中國王、大臣、喇嘛、巫女、老翁、老婦等角色使用的,反映出民間世俗的情調。立體面具則用紙漿、漆布、膠泥制成,在宗教的法會上面具用的最多,多用于神仙鬼怪、動物等形象。
此外,工布藏族服飾中的帽子、藏靴、腰帶、項鏈等配飾也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宗教文化特色。
3.工布藏族服飾的禁忌
工布藏族在服飾的穿著禮儀上還在遵循一定的程式。婦女都要編辮子,從發辮的中段開始用一種叫“扎休”、粗細相同的三種彩色絲線作發飾,跟頭發一起編成辮。已婚婦女往往要盤在頭頂,而未婚的女孩子卻不能盤在頭頂。未婚的女孩藏袍前不帶“邦典”。女子戴金花帽子時,帽角在側表示未婚,帽角向后表示已婚。未婚女孩兒可以戴熊皮帽,而已婚的女子不能戴。老年人則是戴用黑色氆氌和金絲緞縫制的圓形“加霞”帽。
此外,工布地區白氆氌一般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穿,一是表示年齡,二是表示人們對他們的尊重。
三、工布藏族服飾文化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
工布藏裝的地域性特征明顯,在色彩強烈對比之外,還存在著高度的和諧、統一,這也是工布藏族服飾的一大審美特征。鮮明的對比色之間,巧妙地運用復色金絲線和緩和色調等,或使色度遞增排比,或使色塊間巧妙過渡,色彩絢麗,美觀大方,取得極為明快、和諧、活潑、生動的藝術效果。
飾品是工布藏族人民強烈精神需求的載體,工布藏族使用金銀玉珠寶器這些豐富多彩的飾物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滿足著他們實現自我價值、被群體認可的愿望與需求。即使在今天,這些佩飾仍是藏族人民用來衡量自身價值與社會地位的標準之一,是他們炫耀自己的富有與美麗、實現自我的重要方式。
工布藏族在審美習慣上認為藍色像天空,靜穆、深遠;白色像云絮,潔凈、清純;黃色像土地,富有生氣與活力;紅色像火焰,充滿熱情和勇敢的力量;綠色像江水,意味著生命和富有。這五種異常單純的色彩與青藏高原的純凈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是工布藏族人民獨特審美感受觀念和情趣的濃縮,充分顯示了工布藏族同胞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強烈、質樸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工布藏族人民輕松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坦蕩率直、熱情豪爽、愛憎分明的民族性格以及渴望表達自我、突出自我的心理需求。
參考文獻:
[1] 安 旭.藏族服飾藝術.[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
[2] 李玉琴.藏族服飾區劃新探.[J].民族研究,2007(01):26~28
[3] 楊清凡.藏族服飾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