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音樂生藝術思維培育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如何培養音樂學生的藝術思維與表現力,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當前的音樂教育中,這方面卻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為:音樂教學中過分偏重技巧的訓練;音樂形象思維貧乏并導致音樂表現力的不足;藝術表現手法單調與公式化等。可喜的是,這些問題已越來越受到音樂教育界的重視,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與探索,如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院校都已開始在音樂課程中刻意努力或改變這種現狀,專業的音樂比賽也開始注意考察選手們的藝術思維與表現力水平等。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并尋求實現的方法或途徑,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思路。對此,我們在教學中摸索出了一種可行的途徑或思路,即:加強音樂美育方面的教育與高尚情趣的追求,提倡文學(主要是詩歌)與音樂的融合,努力提高學生的文藝欣賞水平,注重藝術情思的培養及在樂器上的個性化與多種化的表現手法。 一 人們說:“語言停止的地方,音樂就響起。”我們知道,音樂具有四個要素:音高、音強、音長、音色。奇妙的是,語言(語音)也具有這四個要素,且四要素獨立或結合都可構成語言的節奏。詩歌作為語言的精華與最凝練的形式,在詩句的升降調(即抑揚)、韻律、音步、輕重等方面與音樂高度契合,詩歌與音樂的結合,實際上就是自然語言與音樂語言的最佳結合。翻開音樂史,我們就能發現音樂其實與詩歌的關系太密切了!簡直須臾不可分離。從很大程度上說,詩歌是音樂創作的源泉、靈感、意境與思想內涵,更是音樂表現的重大主題之一。基于以上考慮,我們認為,在音樂教學中提倡音樂與詩歌的結合,是有足夠的現實基礎與條件的,是適當而有益的,是一種正確而有效的做法。詩歌的藝術特點決定了它不僅是用來閱讀的,更重要的是用來朗讀的。于是朗誦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就成了學習詩歌最好的切入點與方式;而配有音樂的詩歌朗誦,則完美地融合了音樂與詩歌這兩大藝術形式。既能提供音樂方面的研究或學習內容,又無形中起到了詩歌的美育與熏陶效果,提高學生們的文學修養,增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與表現力,是培養音樂學生藝術思維與表現力較好的方法之一。 二 那么,具體該如何去做呢?我們的思路是:從名家優秀的詩歌朗誦作品入手,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第一,詩歌的朗誦;第二,詩歌朗誦伴奏音樂的研究與運用。兩者密不可分,音樂學生應以詩歌朗誦的學習與練習為基礎,側重于伴奏音樂的研究與運用。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們的反復觀摩與模仿學習,首先將詩文朗誦好,并在此過程中較好地熟悉、理解、表達作品;在此基礎上,將主要精力放在詩文的伴奏配樂上:學習、研究、揣摩、模仿這些范本的各種音樂思維、詩歌藝術形象的音樂表現方式、配樂手法、演奏處理等各種各樣的細節,再以鋼琴為主要樂器重新演繹伴奏配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對詩歌的理解欣賞水平,更好地理解詩歌與音樂的關系,以及恰切地用音樂來表現情感,逐漸增強學生的文藝素養,提升審美境界、培養高尚的情趣,以提高其音樂詮釋與藝術表現力。為了更好地說明具體的實施方法,下面以舒婷的當代著名詩歌《致橡樹》為例,展開探討。 第一步:首先分析研究詩的藝術形象、意境與時代意義。詩歌朗誦,當然得從詩歌本身的研究出發。本詩是后新時期詩歌的發軔之作,屬破舊立新的標志性作品。以“橡樹”、“木棉”、“凌霄花”、“險峰”等事物來構造意象,象征各種新舊觀念、各式人物與行為,對曾廣被宣揚并認可的舊倫理、舊觀點、舊婚姻給予徹底否定,面對國家(集體)與個人、男女兩性之間、情愛婚姻這三個重大關系時,提倡獨立人格、真誠、高尚、堅貞的立場與態度,富于人文精神與新時代的氣質,由此而確立了本詩在我國文學史與思想史上崇高的歷史地位。 第二步:基于對本詩的理解,掌握朗誦與伴奏配樂的要點。就本詩而言,朗誦與伴奏配樂必須體現出以下特點:深情而又冷靜、柔婉而又堅強、富于贊美歌頌而又不乏戰斗性,有褒有貶、有抑有揚,洋溢著女性的溫情又具有男性的力量。配樂伴奏要做好朗誦襯托,以更好地體現詩歌的語言美、節奏美,表現詩歌蘊含的情感與力量,讓人們更好地品味詩歌的思想內涵。 第三步:比較優劣后,慎重挑選一個好的配樂朗誦版本。這首詩的配樂朗誦版本較多,音樂的選擇各有不同,如有班得瑞的《TheFirstSnowlakes》、久石讓的《天空之城》等,至于誰最好,則見仁見智了,但必須以第二步的要求來挑選。我們認為本詩最好的朗誦版本是丁建華朗誦+伴奏音樂,是《SomewhereOutThere》的版本。丁建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朗誦藝術家,伴奏音樂又是好萊塢經典電影中的經典插曲。但第一流的播音藝術家,加上第一流的音樂,并不等于完美的配搭,最終還得看與詩歌的意象、意境結合得是否完美。例如這首詩光丁建華朗誦的又有幾個配樂版本,其中有的配樂很差,完全沒有那種起伏與深情,音樂倒象是背景噪音,還不如不要。而《SomewhereOutThere》版本,丁建華高度的駕馭與表現能力,充滿深情的發揮,加上伴奏音樂曲調非常深情、優美,具有純凈與朗遠的風格,配合得當,將詩歌的意象意境與內涵較好地表現出來了,具有較高的詩歌理解力、表現力與藝術策劃水平。 第四步:反復聆聽、領悟,按照丁建華對本詩朗誦的具體處理,用朗誦記號①對全詩進行標記,并將音樂的配合細節也在詩句中標出來,作為演奏的參考甚至指示。如下: 第五步:對照上述范本,認真反復觀摩與模仿學習丁建華的朗誦,直到效果較好為止。主要解決吐字發音、氣息處理、氣勢營造、肢體動作、聲調聲量、感情的起伏等與朗誦有關的問題,而最好的做法是盡可能地模仿丁建華,不要自以為是,老老實實地做個學生。 第六步:盡量先找現成的鋼琴曲譜,如果沒有再嘗試動手改編成琴譜,有時還需要考慮如何加入一支弦樂器或一支管樂器或兩者兼備的樂器。一般商業性質的優秀的配樂詩歌朗誦作品,會動用管弦樂隊與鋼琴合作,有時還會用到電聲樂器。可對我們而言,現實通常只有鋼琴,就連一兩支弦樂、管樂都難以找到。因此,必須有相應的鋼琴曲譜,有現成的當然最理想。通常,這種曲譜拿來就可用,即使有必要改動也很少。退一步,如果沒有,我們就必須動手去編寫鋼琴曲譜,這是提升音樂綜合素質的很好學習方法,它涉及到音樂的很多方面,如和弦的構成與組織、織體的作用、旋律起伏變化、聲部之間的配合、調性轉換與運用等等,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樂語言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控制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駕馭水平,從而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有創造性地塑造音樂形象,在演繹或詮釋時更有內涵與表現力,并不僅僅是作曲。不管如何,有一點需要注意:對比管弦樂隊版本的原曲,沒有了弦樂器、管樂器的配合,鋼琴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意境、氣氛與情緒都失色不少,效果不盡如人意。除需要更加注重鋼琴的演奏控制以及與朗誦的配合外,有時還得設法加上一兩支管弦樂器(民樂器也可以)。于是,我們還必須考慮管弦樂器的安排與運用,還必須通盤考慮因此帶來的色彩、音樂層次、音響效果的豐富與變化以及復雜與風險,要求更提高了一層。#p#分頁標題#e# 第七步:音樂部分的配合練習及其與朗誦配合的排練。在與朗誦配合排練前,音樂部分也需要較好地解決彼此之間的配合與默契。我們堅持以鋼琴為主導,不僅承擔全部的伴奏,即發揮所謂的通奏鍵盤的作用,還承擔演奏主旋律;而管弦樂器僅作的加花、裝飾性的演奏,就如同游動的精靈,為鋼琴的演奏推波助瀾、錦上添花,并可彌補鋼琴線條性與歌唱性不足的天然缺陷。這樣設計,將大大減輕對管弦樂器的依賴,降低管弦樂器運用的難度;一個好的鋼琴演奏者還是較容易找到的,必要時可由鋼琴教師頂上。音樂部分完成配合后,就須與朗誦進行配合排練,在反復的排練中逐漸找到感覺與平衡,最后達到較完美的協調、配合。需要強調的是:詩歌配樂朗誦中,詩歌朗誦永遠是主角!主奏鋼琴服從朗誦的節奏與表現意圖,而其他樂器又服從主奏鋼琴的需要與調配,從而形成一種梯次交替的空間序列與縱深的藝術效果。 事實上,實際的操作會比這七步復雜,光是詩歌本身,朗誦記號的標記、配樂運用的提示,就需要多次修改,最后呈現的面貌將更細致、更復雜。還有一些事項也需探討,如朗誦與配樂中學生的交替練習、教師的角色與作用、鋼琴與其他樂器(甚至人聲)的種種合作形式等。 三 不僅進行過《致橡樹》的演奏嘗試,在練習與演奏李斯特的鋼琴獨奏曲《第十四行詩》時,也曾做過嘗試:此曲是為彼得拉克的一首十四行詩而創作的,因此,對原詩的理解就顯得必要與重要。基于這種理解,在練習此曲的過程中,反復朗誦原詩,推敲品味其意蘊與意境,以增強對鋼琴作品的理解,并轉化到演奏中去;而且,在教師專場音樂會上演奏此作品時,讓一位學生作配樂朗誦,采取了鋼琴與詩歌朗誦相結合的形式,得到了師生們普遍的認可與贊揚。經大家的討論,認為這種形式能提升演奏的意蘊,較有新鮮感,對聽眾理解作品也有好處。從此出發,眾多的鋼琴曲也可采用如此做法。如舒曼根據歌德詩歌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印象派詩人馬拉美與波德萊克的作品等等。 不僅鋼琴學生可以從詩歌中得到借鑒啟發,其他專業的音樂生,聲樂學生也可以如此。如門德爾松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是根據海涅的同名詩歌創作的,通過對原詩的理解,才可真正理解歌曲本身,才能準確地表現與演繹此曲,并為此找到恰當的表現手法或手段。另外,原詩也有配樂的朗誦版本,其音樂、詩歌與朗誦較完美地結合了在一起,說實在的,一點也不比詠嘆調差,由此也可以看出朗誦的獨特藝術魅力。當學生們演奏或演唱此曲時,若能參考配樂詩歌的版本,肯定有助于深入理解此曲,而且學習或練習的效果會更好。又如,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是根據同名詩歌集而創作的,聲樂學生如在學習、練習中結合對本詩的朗誦,不僅有助于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時代氛圍、情緒、心境、意境等元素,直接指導演唱,還可解決演唱的咬字吐音、呼吸氣息控制等技術問題。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