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學民族音樂教學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民族音樂是民族精神的傳承,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中學民族音樂教育,有助于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加強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的教育,能夠使學生通過情感體驗更加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價值觀念,進而使學生體會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振奮民族精神,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不僅能夠領略廣闊的精神文化,同時可以增強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具有豐富的審美感受、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判斷。 目前我國中學的音樂教育,特別是民族音樂教育比較薄弱。中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熱愛遠不及流行音樂,雖然現行的教材中民族音樂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實際教學實踐中往往被忽視。因此,對中學民族音樂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對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具有現實性指導意義。 一、現狀分析 現階段中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程度遠遠不及對流行歌曲的喜愛,而在現代的教材中,民族音樂的內容雖然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民族音樂教育中高中音樂教育實踐常常被忽視。教學模式傾向于專業化,形成了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以教授為主,過于重視知識技能的訓練,使得教學過程比較呆板。 音樂教學科研不足,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沒有改變,致使學生對音樂課喪失興趣。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在構建新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模式中作用重大。受專職教師數量的限制,有些地區音樂教師基本是由理論水平較低,綜合操作技能差的其他教師兼職,使得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致使音樂教育無法執行課程標準,更無法完成規定的內容。 師資力量薄弱是制約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因素之一。在應試教育制度影響下,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課的情況無人問津、無人監督、無人指導音樂教學。大多數學校音樂教學硬件不足,音樂教學設備比較落后。此外因家長對學生學習上的傳統認識,要求孩子學好主要課程,音樂課可有可無。 這一觀點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音樂課的選擇。 二、教學策略 中學音樂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唱歌、音樂知識與技能訓練和感受與欣賞三個部分。針對中學音樂課現狀,建議采取如下的具體措施。 1.加強師資隊伍。提高音樂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扎實基本功,并盡可能地拓寬知識面,從而具備廣泛的音樂知識及文化知識以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并言傳身教地應用到教學中去,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提高學生上音樂課的興趣。加強民族意識的理論修養,在教學觀念的方法上要樹立起主體民族文化意識。少數民族音樂根植于民間生活,要對少數民族音樂有深刻的理解,還應深入到少數民族民間生活中去進行觀察和思考。宏揚民族文化是音樂教師應有責任和義務。 2.改進教學模式。改變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審美發展規律和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根據民族音樂來源于民間的特性,組織學生深入民間采風,向民間藝人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原生態的民族音樂,從而更直接了解民族音樂。此外依據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組合教學內容,有選擇、有目的地將那些健康向上、適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的優秀作品引入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上音樂課的積極性。 3.拓寬教材范圍。教學的依據和基礎是教材,但教材并非是教學的全部。在系統正規教材的前提下,應適當增加鄉土教材的內容。在現行的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的內容占了一定的比例,但現實教學中,學生并不喜愛。 音樂教學要依據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如把流行音樂引入課堂,不是媚俗地迎合,不是簡單地隨大流,而是有選擇、有目的地將那些健康向上,適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的優秀作品引入課堂。 受地理環境、生活習俗、語音差異的影響,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歌。因此可以結合地區特色。將在本地區耳熟能詳的歌曲引進課堂。對于流行元素,學生比較喜歡追隨,為此可以引流行元素與民歌相結合的樂曲入課堂,使學生感受到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的結合點。目前世界上各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人都在推崇本民族音樂的情況下,做到了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 只有這樣,音樂教育才有出路,才能走向世界并保持領先優勢。 4.更新教學理念。一是在思想認識上,對中小學開展民族音樂教學的現實意義的認識、分析、宣傳不足,后果往往是行動不力。二是在實際行動上,對中小學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有效途徑進行研討、發掘、整理、總結,提高不足。 實踐證明輕浮的后果就往往是徒有其表。所以要提高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質量必須理論、實踐雙管齊下,正確應對現實需要,將開展民族音樂教學落到實處。 總之,在中小學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是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要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還期待同行們多研究一些有關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課題,為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實現傳承民族文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