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網絡輔導音樂欣賞教學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1世紀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應具有較強的科學意識。”這是音樂教育專家吳斌先生在第七屆全國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上提出的新觀點之一,他主張應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在優化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借助現代高新技術努力探索并嘗試新的音樂教學形式和方法,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和效益。 筆者有幸觀摩過省內外的一些應用多種現代教育媒體輔助音樂欣賞教學的實況,并在這方面進行初步的嘗試和實踐,現談談幾點不成熟的體會。 一、運用電視錄像配合音樂欣賞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時代背景.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例如,通過播放具有原汁原味的戲曲、歌劇的錄像片段,可幫助學生理解劇情,深刻了解劇中人物聲情并茂的音樂表演,時而緊張時而松馳的故事發展,從而感受歌劇戲曲的藝術魅力。如欣賞京劇《紅燈記》的一個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由于歌劇、京劇等均屬舞臺表演藝術,如果脫離人物的動作表演和傳神的表情,其藝術魅力將大打折扣,何況學生缺少對于劇中有血有肉的人物的了解和對時代背景的感受,如果讓他們單從錄音音響感知作品,更顯得蒼白無力。可找來《紅燈記》錄像片,結合錄音進行教學。 在欣賞一些優美的描寫風景的音樂作品時,可用優美景色的錄像畫面(關掉聲音)配上所欣賞作品的音.樂錄音,讓學生得到賞心悅目的感受。如在教學欣賞作品《西湖好》時,以小學常識中的配套錄像杭州西湖風景作為背景畫面,讓學生邊欣賞越劇音樂邊欣賞美麗的西湖景色,感受越劇音樂委婉動聽、優美抒情的細膩風格。這會在學生心中留下難忘的聽覺視覺印象。 二、恰當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以大屏幕離清晰投影和商品質的音響配t,實現音畫俱佳的教學環境,將會產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如在欣賞歌曲《故鄉的親人》時,在課前找來CD片《故鄉的親人》,配上有關美洲風情的錄像畫面,進行編輯合成。在導人欣賞時,先請學生閉眼聆聽這首高品質的CD音樂,獲得初步的聽覺印象,并進行想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欣賞合成的音響與畫面。學生深深地被藍天白云、異國風光和優美的音樂感染,似乎溶人到所欣賞的音樂作品中,產生了心理學所說的“同構聯覺”的心理活動現象,達到視聽知覺的通感效應,引起情緒上的興奮,心理上的滿足,情感也受感染、浸潤,從而有效地激發了欣賞興趣和積極性。 三、應用多媒體計算機的作畫工具,可以啟發學生畫出自己對音樂旋律、色彩、情感、和聲的感受,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和對音樂要素的理解。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此類現象:聆聽一首音樂作品后不久,就有部分同學遺忘其旋律。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對音樂旋律色彩的深刻理解,聆聽后在腦中只留下一片模糊的概念和印象。這必然會造成學生聆聽音樂的興趣減弱。而計算機的作畫工具功能較多,豐富的色彩、線條,極方便的修改功能,都為學生在聆聽音樂時描繪出對音樂的感受提供了方便。通過訓練,學生會體會到起伏的線條好似波動的音樂,斷續的短線象征著活潑的跳音,亮麗的色彩好似明快的音樂,重疊的色塊表示音樂和聲的豐滿。在欣賞音樂時,引導學生用計算機描繪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就會加強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記憶。 當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輔助音樂教學,也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和研究。 1.現代教育技術只是音樂欣賞教學的輔助教學手段,視聽同步應以聽為主,以看為輔。要盡量減少視覺媒體的負面作用,否則會影響音樂欣賞的效果。 2.恰當安排媒體的使用時間是輔助音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欣賞中,還是在欣賞前、欣賞后使用,應視欣賞作品的具體情況、學生的音樂水平而定。 3.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制作,應突出音樂性,體現音樂的審美功能,而不能讓與音樂無甚關系的情節、圖像等占據主角。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有參與音樂的機會和內容,而不能成為新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機器,影響音樂教育效率與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