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活資源對音樂興趣培訓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音樂課應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動力。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形成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保證。而音樂又溶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之中,我們身邊有著美的韻律,美的聲響,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能潛移獄化受到熏陶,激起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一、聆聽生活中的聲響,激發聽賞興趣 聽賞是音樂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聽賞,可以使學生養成聆聽音樂的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而從聆聽生活中的聲響做起,是幫助學生建起音樂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莫定基礎。 1、享受自然界的聲響,養成聆聽習慣。 大自然的聲音是最原始,不加修飾的聲音。而這些聲音的組合也是一首優美的歌曲。比如讓孩子聆聽靜靜夏夜里的蛙鳴聲,小溪流淌時的嘩嘩聲,風兒吹柳葉飄的聲音等等,培養學生發現生活聲響、聆聽生活聲響的習慣。 2、感受生活中的音樂,比較音樂情緒。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隨時可以從廣播、電視上聆聽到各種優美的歌曲和樂曲,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去發現音樂,體驗音樂帶來的美的享受,帶來的不同情緒。如:孩子們在做眼保健操時,音樂帶來的是舒展、恬靜的感受,在做廣播體操時,音樂帶來的是歡快、堅定的感受。又如:在觀看電視時,音樂也會給劇情增添色彩,在展現幽深夜晚的畫面時,音樂非常緊張,在展現早晨優美田園風光時,音樂非常優美,教師應讓學生在生活中聆聽,比較音樂情緒的變化,了解音樂在生活中作用。 3、感受民間音樂,拓殿音樂視野。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著多元的音樂文化,這些音樂向人們展示各民族的風俗人情。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優秀的民歌、民樂,教師在要引導學生多聽、多記、多學,不斷積累音樂知識,拓展音樂視野。 二、感受生活節奏,激發表現興趣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通過表現教學,能發展學生表演潛能及創造潛能,使學生用音樂形式表達個人情感和與他人交流溝通、融洽情感。 1、體驗生活節奏,激發律動興趣。 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節奏。如:汽車的喇叭聲“又xx義”,火車鳴笛聲“x一”,另外,孩子們走路的節奏也是多變化的,平時走路:“火x}又火”;高興時走路:“義義xx}義又火x”等,教師可讓學生隨著步伐節奏、踏腳、拍手,培養穩定的節奏感,激發律動興趣。 2、“分離”歌曲節奏,激發表演興趣。 優美的歌曲離不開節奏的支撐,節奏更是歌曲的靈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歌曲中分離節奏,并有律動方式展現節奏,并在聆聽優美旋律的基礎上,用體態動作抒發內心的感受,表達音樂情緒,激發他們表演興趣。 三、搜集生活素材,激發創造興趣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修改歌曲,體驗創作樂趣。 在過去的教學中,學生感到創編歌詞很難,其實,我們可引導孩子從生活中去找語言。如有些孩子的作文寫的非常好,教師可啟發學生找出間短的整齊的句子改編歌詞。 若表現景色的語言,可精選優美舒展的旋律,把詞與音整齊對應,也就成了優美的歌詞;若表現歡快的事件可以精選節奏歡快的旋律,這樣既降低了創編的難度,又聯系學生生活。另外,學生從其它學科的學習中,積累很多優秀的兒歌,詩歌等內容健康的素材,教師應引導他們創出簡短的旋律,把兒歌、詩歌用歌聲再現出來。 2、動手操作,體驗實踐樂趣。 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身邊材料,實踐操作,制作打擊樂器來表現歌曲情緒,感知節奏變化。如:用竹料制作響板、雙音筒;用塑料小瓶裝少許沙粒制作沙球等。在歌曲演唱中,可啟發孩子拿出自己的打擊樂器邊唱邊拍,調動他們參與歌曲的演唱活動中,其次可讓學生大膽嘗試,自制樂器,并嘗試用簡易樂器表演。 總之,生活中有著豐富的音樂資源,教師要不斷引導,積極鼓勵,讓孩子們充分發掘生活資源,用心去聆聽生活中的聲響,用心去體驗音樂,用心用創造音樂,讓音樂溶人孩子的生活,讓音樂伴隨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