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音樂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音樂劇的音樂和劇本反思
一、美國敘事劇與歐洲劇 音樂劇誕生不過一百多年,追溯根源,這種獨特的音樂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有著深刻的淵源。最初的音樂劇由19世紀初美國的喜歌劇,啞劇等舞臺形式演變而來,經過半個多世紀,逐漸形成由音樂、歌曲、舞蹈、樂隊等多元素融合的戲劇形式。 關于音樂劇的定義,有人把它定義為兩種:一種是宏觀,指的是:由演員扮演成劇本中的人物,出現在觀眾眼前,并在舞臺(電影、電視、流媒體等)上以歌舞敘事的方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另一種是微觀,是一種各國特色或各流派特色音樂劇導向的定義。美國首創的百老匯音樂劇作為音樂劇中的“正牌”,被世界上大多國家所推崇。這是一種通過劇本、唱詞、音樂、舞蹈、舞美五種元素的有機整合,來表現戲劇性(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傳達概念)、達到娛樂性目的的獨特的現代整體戲劇美學體系。 1866年5月21日,紐約尼布羅花園大劇院(Niblos'Gar-denTheatre),上演了一部被稱為美國音樂劇場起跑點的歌舞劇———《黑巫師》(TheBlackCrook)。這部劇原本由浮士德的傳奇故事改編而成,但情節松散,漏洞百出,劇院經理威廉•惠特利(WilliamWheatley,1816-1876)于是決定以赤裸作為賣點,讓美女演員們穿著輕薄的服裝登場,分散觀眾對故事情節的注意力。這部后來被稱為“音樂雜耍劇”的《黑巫師》因此空前賣座,并逐漸成為一種流行。 這一時期的觀眾多是出于社會中下層的大眾。當時的美國處于工業高速發展時期,長時間機械的勞動,繁重的生產,無趣而且生活壓力極大。為了宣泄內心的不滿,觀眾們需要一些通俗,輕松而又形式多樣的舞臺形式。在這種大背景下,早起音樂劇———音樂喜劇(Musicalcomedy)以其淺俗、幽默的特點迎合了觀眾的要求。 1927年,《演藝船》在齊格菲爾德大劇院首演?!洞蠛又琛?OldManRiver),一首經典的傳唱于源遠流長的密西西比河和生活在兩岸的黑人的生活的經典名曲,深深震撼了無數美國人的心。當《演藝船》首演落幕、大劇院悠然雷鳴般喝彩聲響起時,美國自己的音樂劇品牌———“敘事音樂劇”終于形成了。 美國敘事劇與歐洲歌舞劇的區別就在于歐洲劇品牌本質上是一種“華麗且非理性的娛樂”。這類音樂劇的極為重視音樂元素而忽視劇本內涵。往往音樂悅耳動聽,但情節簡單淺薄,只是為串聯歌舞演出做簡單的戲劇鋪墊。而敘事劇是一種能夠表現宏大深刻主題的嚴肅整體戲劇美學。20世紀以后,美國確立了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觀眾們的口味也隨之改變———不再需要《黑巫師》式的歐洲的性感華麗,美國人需要用屬于自己的獨立的藝術來粉飾國家實力。從《演藝船》開始,劇本在音樂劇創作中的地位得到提高,音樂與劇本相互依托完美結合。隨著《俄克拉荷馬》《天上人間》《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音樂之聲》等經典之作的誕生,美國敘事劇品牌逐漸發展并達到頂峰,成為美國娛樂經濟的重要財富。 二、百老匯音樂與劇本關系 百老匯音樂劇大體經歷了四個時期,即音樂劇的探索期、成長期、成熟期及當代音樂劇的動蕩和巨型音樂劇時期。 探索期是以《演藝船》作為重要轉型標志和分水嶺的。在這之前主要是以音樂和舞蹈元素為主,如《黑巫師》?!堆菟嚧返某霈F使人們開始重視劇本元素同時迎來了音樂劇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即成長期。這一時期,音樂達到較為嚴肅的水準,不再作為個別演員的“獨場秀”,對作曲和演唱有更高的要求。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是音樂劇的成熟期,這一時期更加重視音樂劇中的故事性,借鑒、改編名著成為主流趨勢。隨著戲劇主題越來越深入到音樂和場景中,舞蹈開始作為表現劇情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了。六十年代后,隨著各方文化的引入,音樂劇開始了它的動蕩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自我意識不顧一切、無所顧忌地伸展到藝術中,流行音樂引入到音樂劇中并被人們接受和喜愛,舞臺效果顯得比情節更為重要。巨型音樂劇時期是八十年代到至今,音樂劇逐漸步入正軌,音樂、舞蹈結合與一體共同為劇本服務。 無可爭議,百老匯音樂劇是世界推崇的最“正宗”音樂劇,集劇本、唱詞、音樂、舞蹈、舞美與一體。從其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音樂元素和劇本元素占主導地位。 (一)百老匯音樂元素分析 什么因素構成了音樂劇?奧斯卡•哈姆斯坦II[1]曾回答:“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個因素是音樂劇絕對包括的———音樂。”的確,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音樂劇中的音樂推動敘事,介紹角色,并且呈現作者的意念。 由此可見,音樂不僅僅幫助完成或完善音樂劇,也是構成音樂劇的重要組成部分。 1.音樂劇音樂模式 歌曲再現(Reprise)是音樂劇創作中常使用的省力措略,也有人將這種措略稱之為AABA格式,A是主旋律,B是延伸或者過度。通過這種重復相同曲調的模式就能輕易延長演出時間,加強歌曲給觀眾的印象,而且利于歌譜銷售和劇目名聲的擴增。 以被人們稱為重要里程碑的《演藝船》為例,科恩與漢黙斯坦為了表現劇中的戲劇力量和人物情感,在第二幕中再次出現第一幕的五首歌曲“假裝”“無法不愛那個男人”“老人河”“你是愛情”及“棉花盛開”。歌曲再現使得《演藝船》獲得了不一樣的戲劇效果,如第二幕第四場“蓋洛德寫了份告別信給妻子瑪格諾莉婭,然后來到圣阿加莎教會學校與八歲的女兒金告別”,為了在女兒面前表現出樂觀,演員并沒有唱出新歌而是唱起了老歌“假裝”。這一時刻,戲劇效果與情感效果被一同激發,主要人物人生中的兩個重要時刻“相愛、分離”被戲劇性的聯結在一起。 2.音樂劇歌曲風格#p#分頁標題#e# 音樂劇可以說是歌劇川流中的一個分支,但在音樂歌曲方面是有極大區別的。歌劇有其一套完整嚴肅的音樂表現體系,而音樂劇既有19世紀古典輕歌劇和喜歌劇的高貴氣質,又融合了英國人創造的“音樂滑稽劇”和“音樂喜劇”以及美國本土的鄉村歌曲、黑人靈歌與爵士音樂等成分。 再以音樂劇《演藝船》為例,劇中有為情侶譜寫的歌曲“假裝”,其中混合了喜歌劇的音調,還有華爾茲二重唱“你是愛情”,拉文婁漫不經心的、浮華的獨唱“我的姑娘在哪”,弗蘭克和埃莉輕快活潑的表演歌曲“糟糕舞臺上的生活”,以及糅合了古典音樂和黑人音樂風格的“老人河”,混聲合唱“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與“在達荷美”等。 3.音樂劇中的歌曲配置 作曲家、作詞人必須與劇本作者共同商議歌曲的配置已經成為音樂劇創作的規律。音樂劇中的歌曲必須安置在一個個情感的小高潮中,與人物對白表達感情相輔相成。在音樂劇中開場音樂一般是最后才設定的。通常美國的音樂劇演出在晚上10點到11點左右會達到高潮,樂曲應該掌握好高潮出現的契機。 (二)劇本元素分析 音樂劇之所以稱為“音樂”“劇”,恰在于其音樂與劇本不可分割的特點。雖然音樂劇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但劇本元素在音樂劇創作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有了好的劇本,音樂的出現才有意義。 哈姆斯坦的《演藝船》被稱為“音樂劇成熟的標志”。這個關于黑人種族歧視的音樂劇一經上演,讓人們從此忘卻了浮華的歌舞世界而關注人與社會,劇本的地位得到提高。 《演藝船》把一種人文關懷帶到了音樂劇之中。 好的故事是一部音樂劇能否成功的關鍵。好的劇本需要有其他藝術形式將其表現出來。音樂劇的唱詞在音樂劇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它不同于歌曲的歌詞,也不同于電影的對白,它在敘述故事情節,表達人物情感的同時,營造戲劇情境,升華人物感情,留給觀眾想像的空間。 (三)音樂元素與劇本的關系 從音樂劇的概念和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音樂劇是戲劇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從《黑魔鬼》的流行,到人們無法只滿足于這種低俗的歌舞劇,再到《演藝船》的成功并成為歷史上的里程碑改變音樂劇的發展方向,體現了音樂和劇本在音樂劇中相輔相成的關系。哈姆斯坦說“場景中最高的激情點將是被音樂化的那部分”。場景和音樂造就了情感行為,當角色達到一個情感行為的高點,對話不再是最適合的演繹,音樂便自然的流露了出來。音樂元素是一種表達劇本的手段。 音樂服從于劇本,才能展現它的力度和深度。一個成功的音樂劇是運用音樂和劇本共同將觀眾的情感推向高潮。 《演藝船》之所以成為音樂劇史上的轉折點,是因為在之前的音樂劇中注重的不是小丑滑稽的表演,就是大腿舞女們只為娛樂大眾的低俗舞蹈,要不就是公主找尋王子的羅曼浪漫故事,而《演藝船》的開場并不是鮮花和歌舞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在密西西比河邊上勞作的黑人搬運工。《演藝船》的出現打破了音樂劇的現狀,它反映了美國當時的現狀,即種族歧視,婦女地位低下,奴隸的苦難生活以及賭博等等社會問題,有較為深沉的主題內涵。 它講述了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半個世紀的密西西比河上的演藝船的故事。船長女兒瑪格諾利婭與賭運不佳的男歌手蓋洛德一見鐘情,不顧家庭的反對與他結婚并私奔到了芝加哥,不久因丈夫賭博而落魄,二人因爭吵各自離去。而指導瑪格諾利婭舞蹈的混血兒朱莉卻因為當地人的種族歧視無法與白人演員斯蒂芬結婚,失意的朱莉在劇院后臺遇到了落魄的瑪格諾利婭,朱莉決然把工作讓給她辭職離去。演出成名的瑪格諾利婭回到了船上并得一女兒金。后蓋洛德得知瑪格諾利婭還愛著他,喜出望外飛速回到船上與家人團聚?!堆菟嚧吠ㄟ^對密西西比河奇特的描寫,講述錯綜復雜的情感故事,突出了本劇的戲劇主體———種族歧視問題,再加上優美并且講述性強的歌曲、配樂,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并作為評價音樂劇好壞的標準。 演藝船中,歌曲的寫作完全緊貼著劇情的發展而進行。 許多精彩的歌曲片段與故事融為一體。尤其是著名的《老人河》,這首萬人傳唱的經典其影響力和感染力不容小覷。“有個老人叫密西西比,我日日夜夜向往他,哪怕人間有煩惱,他也無牽無掛,哪怕大地無自由,他也無牽無掛,老人河,他明知世故卻守口如瓶,只是獨自滾滾揚波流不停;他不種薯,他不種棉,生產者被遺忘,老人河卻奔流不停,你和我,出力流漢渾身痛,背起棉袋快裝船。”這是老黑奴喬的一段唱曲。透過老黑奴的歌唱,黑人所稱承受的種族壓迫,日以繼夜的勞動,白人的游手好閑皆然展現。“你飲酒買醉,你禁閉牢房,我積勞成疾,我厭倦生計,我驚懼死亡,但老人河卻奔流不停。”密西西比被人格化,成為了一位“歷史老人”。這首《老人河》的經典之處在于它對全劇主旨的體現,編者對黑人對生命的關注通過它表現給觀眾,故事依托它講述給大家,情感通過它同化于人們。 之后畫龍點睛的《情不自禁愛上他》也是《演藝船》的重要曲目。朱莉在劇中的形象一直是個白人大明星,然而當瑪格諾利婭向她講了少女初戀的心情時,她也由衷地向瑪格諾利婭講起了作為一位成熟婦女的貼心話,而且由于這些話是出自衷心,于是她心靈深處的黑人心態就變為典型的查爾斯頓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音樂劇唱段廣為流傳,其原因也在于此。 再如俱樂部中朱莉演唱的一首《BILL》,“我不能解釋,也不能確定我的想法,這一切都使我不能自已。”這首歌可以說是《情不自禁愛上他》的情感延續,豐富的演繹了朱莉的愛情,角色的悲劇推向高潮。然而,這是一首早已誕生的曲子,曾在科恩的舊作中出現。這次配上了這一劇本,使這首歌脫離了它的前一出戲而與這部《演藝船》完全吻合,新的劇本給了這首歌以新的內容和生命。#p#分頁標題#e# 還有劇中處理那段有名的合唱———“棉花團”時,并沒有通常開場時的鮮花和歌舞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在密西西比河邊上勞作的黑人搬運工。當他們背負著沉重的棉花包同從城里趕來的先生太太們一起唱起“棉花團”時,他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城里人唱起來歡天喜地,他們用歌唱迎接即將到來的演出,期待著“棉花團”號的“演藝船”歌舞團能給他們帶來刺激和歡樂的歌舞;而黑人搬運工們肩上扛著沉重的棉花包,憂郁的歌聲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愁苦恐懼。如此強烈的對比,濃縮在這樣一個小場景中。 從“假想”(Make-Believe),到“你就是我的愛”(YouAreLove),到“我為什么愛上了你”(WayDoILoveYou),科恩的歌曲名字也在玩著一種“文字游戲”。這串歌名的串聯也正是整個音樂劇的情感線索,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深刻的愛情經歷。劇本是一劇之本,音樂是表現戲劇性的形式和手段,是為主題服務的,一部音樂劇作品的音樂、舞蹈、歌曲都是在劇情發展的基礎上一次展現出來的。瓦格納[2]曾說“歌劇藝術的錯誤在于這樣的事實———表達(音樂)的手段被作為目的,而表達(戲劇)本身則成為手段。”《黑巫師》曾極力使音樂成為音樂劇的中心,但結果并不樂觀,最終經不起時間的磨練。音樂劇演員不是歌手,不能僅僅依靠歌曲而站在臺上。根據瓦格納的觀點,音樂與戲劇應當平等結合,讓角色的情感達到“該唱”的時候唱,這個音樂才有深度,這個角色才有生命力。同時,這種結合也在一定程度是互有所補,在音樂中所缺少的思想的明確性和形象的直觀性都能夠通過戲劇表演來補充,而在一些戲劇場合中,當戲劇矛盾激烈,人物性格沖突尖銳時,音樂就能彌補情感表達力和推動性的不足。 三、中國音樂劇如何借鑒百老匯音樂劇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百老匯音樂劇進入中國?!敦垺贰秼寢屵溲健贰秶跖c我》等經典音樂劇在中國收到了極大好評。 受之影響,中國音樂劇也一步一步在摸索中前行,《芳草心》《蘆花白,木棉紅》《蝶》等相繼問世,賣座的同時也顯示了很多不足。 中國音樂劇賣點往往集中在膚淺的音樂,舞蹈和舞臺燈光上,劇本淺薄,故事不清晰,情節少跌宕,沖突缺張力,缺乏角色的性格塑造,像是美國《黑巫師》時期一樣把音樂劇做成外表富麗堂皇的歌舞表演而忽視了戲劇性,沒有體會到音樂劇的本質和精髓。尤其為了賣座而插入流行歌手出演,用低俗的流行樂來贏取觀眾,更是歪曲了音樂劇的本質,破壞了美感。 除此之外,百老匯音樂劇處處討好觀眾,觀眾的參與性強,有時甚至面對面的演出以調動觀眾情緒。而中國音樂劇總是一副板著臉說教的樣子,偏于嚴肅,讓觀眾有距離感。而音樂劇是一種與生活離不開的藝術,源于生活,貼近生活,雅俗共賞,并不是拘謹的以距離為美。百老匯的成功與其劇本的既深刻又輕松,既內涵又通俗,把鮮明的角色性格通過豐富的歌舞來表現是密不可分的。 在市場方面,我國的音樂劇制作人大多由專業演出團體的團長擔任,這些藝術家固然專業,對藝術領域很有造就,但不懂市場,無法成功的把藝術推廣。而少數的獨立制作人,雖懂市場卻又不懂藝術。對于音樂劇產業鏈來說,劇本創作時龍頭,制作人是核心。而這正是中國音樂劇目前最薄弱的兩個環節。
私立音樂院音樂實踐活動初探
【摘要】私立廣州音樂院是近代廣州地區第一所高等音樂專科學校。本文通過私立廣州音樂院的基本概況、私立廣州音樂院的音樂實踐活動以及私立廣州音樂院對當下音樂教育實踐的啟示三個部分,闡述了私立廣州音樂院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所承擔的歷史使命與音樂教育責任,通過分析其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為音樂院師生和廣州市民留下了較為豐富的精神財富,從而探索私立廣州音樂院的音樂實踐活動對當下音樂教育實踐的啟示。
【關鍵詞】私立廣州音樂院;音樂實踐活動;專業音樂教育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經過學堂樂歌活動、中小學普通音樂教育、師范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等發展與積淀,于20世紀30年代逐漸形成,并得以發展。20世紀30年代,廣州乃至全國的專業音樂教育處于初創階段。1932年創辦的私立廣州音樂院可以說開創了廣州專業音樂教育的先河。1929年,陳洪、馬思聰等人應歐陽予倩的邀請,在廣州創辦了廣東戲劇研究所①(含附設演劇學校及音樂學校②),并創辦了一支單管編制的管弦樂隊③。起初由馬思聰擔任該樂隊的指揮兼首席小提琴手,后由陳洪接任。這支樂隊是當時南方第一支比較正規的具有專業性質的管弦樂隊。依靠多方的資助,同時努力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持,1932年春,私立廣州音樂院④得以成立,由馬思聰任院長⑤,陳洪任院長。后由陳洪任院長。廣東戲劇研究所音樂學校的部分師生和單管編制樂隊也“加盟”該院。在某種程度上講,私立廣州音樂院是廣東戲劇研究所(附設音樂學校)的一種延續、發展。私立廣州音樂院是廣東省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院校。本文就私立廣州音樂院的基本概況、音樂實踐活動來探索私立廣州音樂院的音樂實踐活動對當下音樂教育實踐的啟示。
一、私立廣州音樂院的基本概況
該院起初只有5名教師⑥。該院設有專科、選科、師范科與研究科。??茖W制四年,師范科學制兩年。課程設置上設有《樂理》《鋼琴》《聲樂》《大提琴》《小提琴》《和聲》《音樂史》《視唱》《音樂欣賞》等多門課程。該院重視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在音樂院中的大部分經費需通過學生繳費來維持的情況下,仍采取一對一的上課方式。在教學內容選定及教學計劃上也做到了精心、合理的安排。在重視教學質量的同時,亦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多次以“音樂會公演”的形式⑦,促進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實踐教育的接軌,為推動新音樂運動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音樂氛圍。
二、私立廣州音樂院的音樂實踐活動
從目前所搜集到的歷史資料來看,私立廣州音樂院的音樂實踐活動包括:在廣州基督教青年會的音樂實踐活動、在廣州中央公園廣播電臺的音樂實踐活動、院內交流活動、其他校外音樂實踐活動、教師進行的社會音樂教育活動等。其中該院學生音樂會每年舉行四次,公開的師生音樂會一年至少舉行兩次⑧。
音樂德育功能探討
摘要:關于音樂德育功能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文章從豐富音樂德育作品、創新音樂德育形式、建設音樂德育隊伍、營造音樂德育環境四個方面闡述音樂德育功能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音樂;德育;功能
馬克思認為,藝術不僅具有審美的屬性,而且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和功能,主張把藝術放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意境中加以理解。音樂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是意識形態中精神財富的具體表現,反映著現實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音樂的德育功能產生于社會需要,反映社會生活,同時又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一、國內外研究述評
關于音樂的功能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音樂教育的功能體現。首先,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即音樂對個人審美情趣、認知能力、心理調節、生理協調等方面的功能性研究。其次,公民道德風尚的引導,即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教化民眾、規范引導、移風平俗、娛樂活動等方面的功能性研究。最后,國家基本秩序的穩定,即音樂對國家穩定、秩序維護、文明延續、民族團結等方面的功能性研究,所謂“樂與政通”??傮w來說,有關音樂的功能性研究可謂豐碩,彰顯了學界對于音樂功能性研究的學術關照和理論自覺。但是,關于對音樂德育功能的針對性研究卻鮮有涉獵,不僅很少有學者將思想道德教育與音樂藝術結合起來,有些甚至存在將二者對立起來的思想傾向。因此,本文以德育理論視域,深入挖掘音樂及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對如何“創造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一現實問題作出積極回應。
二、音樂德育功能研究的重要意義
從理論意義層面講:一是有助于音樂教育理論的進一步完善、規范,創造性地發揮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重要功能;二是有助于音樂學學科的進一步豐富、發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進一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音樂學的“育人”功能;第三,有助于音樂的功能性研究進一步深化、創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多角度、寬領域地展現音樂及音樂教育的功能性。從實踐意義層面講:一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音樂藝術對于人們自我激勵、自我完善,養成高尚道德品質,創造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有重要作用;二是實現音樂“育人”功能的需要,創設“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情境性和情感性,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三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需要,所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挖掘音樂的德育功能,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提升民族整體向心力,實現文化自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抗戰音樂文化研究
摘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課題組認為以音樂歷史尋覓為線索,運用音樂批評學、音樂社會學等學科方法,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對貴州抗戰音樂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系統的專題性研究,可以理清貴州抗戰音樂發生、發展的宏觀脈絡,感知人民群眾自強不息的民族意識與音樂創作者、表演者銳意進取的抗戰精神,進而彰顯抗戰音樂文化的時代特性與文化歸屬。
關鍵詞:抗戰;音樂;思考
本世紀以來,隨著學術研究積累的增加和學界研究視域的拓寬,對于抗戰音樂現象的研究進入到了一個多學科、交叉性的研究階段。對音樂歷史現象的研究除了運用歷史文獻學方法以外,還要綜合運用藝術發生學、文藝創作學、音樂社會學、音樂批評學等相關學術方法,還原歷史現象到具體的文化系統當中以得出更為準確的結論,這種研究方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一、貴州抗戰音樂文化研究的意義
貴州作為抗戰時期的大后方,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區位,國家的政府部門、文化機構、大專院校、社會名流一時匯聚,開創了貴州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譜寫了貴州音樂藝術的華章。從藝術發生學的視角看,貴州抗戰音樂是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歷史語境下產生的一種藝術形態,是人民群眾自強不息的民族意識與音樂創作者、表演者銳意進取的抗戰精神融合碰撞的結晶。它們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反映人民的心聲,是貴州民眾抗戰歷史的縮影,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能夠對貴州抗戰音樂的發生、發展進行宏觀把握。從文藝創作學的視角看,作為中國抗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文化傳承和表述手段,貴州抗戰音樂是一個開放性的文藝題材,它為我們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充分運用音樂的社會功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從音樂文獻學的視角看,抗戰歷史文獻是抗日戰爭的主要文本載體,抗戰音樂文獻則是我國抗戰時期革命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的內容異常豐富且珍貴。通過對其研究能夠了解抗戰時期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及其時其地的風土人情等,也能為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對貴州抗戰音樂的研究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抗戰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豐富和拓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時,抗戰時期的音樂現象承載了海峽兩岸、國共兩黨共同的一段歷史發展軌跡,其所蘊含的抗戰歷史文化是包含臺灣人民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明里的一支奇葩。深入挖掘貴州抗戰音樂文化,對于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與共識,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文化認同感與同根同祖的民族歸屬感,促進兩岸共同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抗戰歷史文化,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貴州抗戰音樂文化研究的現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貴州抗戰時期的音樂文化現象逐漸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其具體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地方志書及資料匯編性質的論著。如《貴州省志•文學藝術志》、《抗日戰爭時期音樂資料匯集》、《貴州抗日救亡運動史》、《藝林花雨》等,這些論著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對貴州抗戰音樂進行了宏觀的梳理,成為研究貴州抗戰音樂的第一手資料,但是由于論著本身的性質,使其并沒有對貴州抗戰音樂文化進行學理方面的深入探究。針對貴州抗戰音樂的回憶性文章。如《抗戰時期的大西南叢書》、《抗戰時期貴州的文化事業》(丁芝珍:1995)、《回顧貴陽筑光音樂會》(尹克恂:1996)等。特別是《抗戰時期的大西南叢書》(五卷)主要以當事人回憶的方式來真實記錄抗戰歷史,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貞浶缘臄⑹龇绞浇o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是作為個人親歷事實的敘述并沒有對于抗戰時期的音樂現象作出宏觀上的價值判斷。貴州抗戰音樂的專題性研究。對貴州抗戰音樂的專題研究先后有《貴州高原上的抗日救亡運動》(孔玲:1995)、《貴州近現代音樂活動概述》(貴州省音協音樂史志編寫組(方木執筆):2003)、《中國大西南抗戰音樂運動回眸》(陳文紅,高其榮:2006)、《貴州抗日救亡運動中的文藝大軍》(董有剛:2005)等,這些論著先后以個體的行為對貴州抗戰音樂的某一個環節進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如何以音樂歷史尋覓為線索,運用音樂批評學、音樂社會學等學科方法,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對貴州抗戰音樂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系統的專題性研究,目前尚無突破性成果,這就為本選題開展全面的拓展性研究留下了足夠的闡釋空間。
音樂文化研究綜述
一、蒙古族儀式音樂文化
杜蒙(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地區儀式音樂文化研究主要從婚禮儀式、葬禮儀式娛樂活動、祭祀活動、宗教儀式活動等幾個方面有較為細致的論述,其中在婚禮儀式音樂方面有較為細致的描述。陳玉芝2008年《杜爾伯特地區文化研究》中描述,杜爾伯特生誕禮儀、成年禮儀、婚嫁禮儀、喪葬禮儀盒日常禮儀的寫作中對音樂文化有所研究,比如,在婚嫁禮儀過程當中的歌曲《求婚之歌》、《天上的風》和《祝酒歌》等。波少布2007年《黑龍江蒙古族文化》中也對以上幾個禮儀有所描寫,其中不僅對杜爾伯特縣蒙古族地區進行了描寫,對黑龍江省蒙古族整體均有闡述。洪英華主編2001年《黑龍江蒙古部落史》中對杜爾伯特蒙古族的儀式文化也有描寫。
二、蒙古族民歌文化
金童2014年在論文《簡述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諾恩吉雅>的地方特點》中將杜爾伯特的《諾恩吉雅》和內蒙民歌《諾恩吉雅》進行比對,闡述了杜爾伯特《諾恩吉雅》內容的豐富性。邵萱2008年碩士畢業論文《杜爾伯特蒙古族民間音樂調查研究》當中對杜爾伯特的民間歌曲有一定的研究,其將民歌的題材分為反映歷史人物民族由來、男女愛情、思念親人、民俗風俗習慣、作戰盡忠、革命事業、宗教信仰七個方面。徐國清等在2001年所著《吉林蒙古族民歌極其研究》當中對杜蒙的民歌也有所描述,他將杜蒙民歌統稱為——嫩科爾沁民歌。
三、蒙古族曲藝
蒙古族曲藝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烏力格爾合勒訥”,是一種自清朝就已經出現在本地區的蒙古語說書形式,也有人稱為“蒙古書”;另一種是“好來寶”,杜蒙蒙古族地區的好來寶的形式和漢族的“蓮花落”、“數來寶”有些類似,多采用問答形式,說中帶唱,歌詞對稱。2015年金童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說唱藝術——好來寶》中對傳統曲藝“好來寶”作了較為詳細的闡釋,介紹了杜蒙“好來寶”的來源、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陳玉芝在2010年《杜爾伯特蒙古地區文化研究》一書中針對說唱文藝進行了專門的描寫,將蒙古族說唱音樂分成七類,分別是“胡仁烏力格爾”、“亞不干烏力格爾”、“好來寶”、“紹格耶日阿”、“怯熱”、“玉熱勒•馬格塔勒”和“蒙古珠吉格”。
四、蒙古族器樂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學探析
摘要:將民族音樂納入高校音樂教學體系,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新時期借助高校音樂課堂為陣地,積極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立德勵志促進中華民族情感的根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助力中國夢實現。本文將探討和研究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并結合當前音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高校音樂教學
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學生群體的價值觀會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影響深遠。在多元文化價值觀并存的今天,學生思想觀念受到了巨大沖擊,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不在少數,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日益淡漠,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傳承,民族凝聚力會遭到削弱,在此背景下,要積極推廣傳統文化,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轉變傳統音樂教學思維,充分認識到高校音樂實踐教學是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最大化的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彰顯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全面發展,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一、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
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發展史中,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重要地位,不同時期、不同朝代誕生了大量的民族器樂、歌曲、舞蹈等表演形式,直至今日形成了每個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高?,F有音樂教材中收錄了部分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包含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發展歷史及生產生活狀態,通過提高民族音樂作品的比例,向學生長期性、持續性實施民族音樂文化浸潤,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和培養民族自豪感,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責任,擴大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群體,推動民族音樂文化事業快速發展。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要隨著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變化更新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推動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進程。高校音樂教師應多方位向學生展示民族音樂文化,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關注和喜愛程度,產生深入研究民族音樂文化的強烈欲望,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創新發展,促使民族音樂文化能夠以更多樣的形式在更廣泛的領域中傳播,被更多群體所接受。一旦形成“教與學--學與用--用與傳”的良性機制,高校音樂教學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就會得以積極發揮出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將響徹世界,世界各民族人民都將為之贊嘆和喝彩。
二、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
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學中傳承探析
【摘要】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文化融合給當代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這也是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好的機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對學生的成長有積極的影響。中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要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讓中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意識以及音樂賞析意識。本文分析了中學音樂教學中集成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具體作法,提出了幾點優化改善的建議。
【關鍵詞】中學音樂;民族音樂文化;音樂教育;音樂資源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民族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繼承和傳承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民族音樂來自于民間,流傳于民間,與中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民族音樂積累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沉淀,與傳統的音樂文化對比,民族音樂種類更加豐富,富有民族色彩,在互聯網時代對于中學生的影響是正面和積極的。在中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科學運用民族音樂,優化教學方式,豐富音樂民族文化的教學,給學生創造更好的音樂學習的體驗。
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中學音樂教學之間的關系
在全球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文化多元化趨勢愈發體現了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民族音樂文化對于人才的綜合成長有積極的影響,民族音樂在文化傳承的背景下運用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成以及發揚,我國的民族文化是經歷過時間以及歷史沉淀而傳承下來的,具有獨特的魅力,引導中學生了解和認識民族文化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幫助。將中學的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聯系在一起,既可以找到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以及平衡,還可以讓中學生承擔起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豐富中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認知,讓其接觸更多元化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將音樂藝術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在中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豐富日常的音樂教學的內容,突出民族音樂文化中的歷史因素,使音樂教育的內涵更加深化,對于學生的影響以及引導更加全面。民族音樂文化中蘊藏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各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根源,培養中學生的文化自覺自信顯得尤為重要,中學階段的音樂教育可以給中學生更穩定的價值觀輸送,讓學生理解國家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部分,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互聯網的流量時代,音樂形式多種多樣,音樂的內容也是有好有壞,對于缺少正確是非觀的中學生來說,互聯網中盛行的流行音樂并不完全可以積極地引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接觸和了解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輔助中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突出強調音樂教學的意義。民族音樂與現代的流行音樂之間是具有相通性的,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的時候為學生多元地展示民族音樂,讓民族音樂文化得到中學生的認可,使其主動地承擔起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除此之外,民族音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民族音樂源于民間,蘊藏著濃烈的生活氣息,優秀的民族音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要素,通過民族文化的傳承,音樂教師可以引導中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是非觀以及社會價值觀??梢哉f,在中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民族音樂在課堂中的運用更符合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在音樂課堂中引入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可以拓寬中學生的音樂知識視野,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跳出音樂教材和生活中常接觸的流行音樂小圈子,帶領學生去探索和認識民族音樂,探索和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民族音樂文化,在生活中體驗民族文化,加深學生對于音樂文化普遍性的認知,并將音樂的賞析以及知識的學習拓寬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身邊日常接觸到日?;顒又懈惺芴厣拿褡逦幕?,豐富音樂知識的結構,感受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同時,在民族音樂文化魅力鑒賞的過程中,給中學生的素質培養創建了新的方向,中學的素質教育關注民族意識,在民族音樂賞析以及認知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建立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將音樂藝術與實踐生活聯系在一起,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無形之中增強音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
二、民族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體系中運用和優化的措施
在中學教育體系中,音樂學科作為一門藝術類的學科,對于中學生緩解學習壓力,提高個人藝術素養有積極的影響,傳統的教學體系中教師將音樂當做一門副科,給予的課堂時間少,教學內容較為敷衍,使得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重視程度不高。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教師在音樂教育教學優化的過程中豐富教學內容,引入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將音樂教學與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給中學生創造更好的音樂學習的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藝術以及音樂文化產生真正的興趣。
音樂美學下音樂藝術形式分析
【摘要】音樂具有傳遞情感的作用,是一種能夠陶冶情操的藝術形式。隨著人們對音樂的重視,眾多學者對音樂的本質和規律進行了深入探究,從而形成了音樂美學,音樂美學研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斷取得新進展。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出發,充分進行音樂藝術形式的探究和分析,能夠深化人們對不同音樂風格的認知,對我國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音樂美學;音樂藝術形式;音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思維觀念出現了巨大轉變,在各種需求都被滿足的情況下,人們越來越關注藝術的發展。藝術具有多種形式,音樂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提高人們的音樂素養水平,可以深化人們對藝術的感知,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從音樂美學的角度看待音樂藝術形式,能夠有效促進人們對音樂藝術的形式美的認識。
一、音樂藝術形式
(一)音樂形式的基本要素
音樂主要由六個基本要素組成,即旋律、音色、音準、速度、節奏和力度。在這六個要素中,旋律是整個音樂的精髓,通過相關的演奏材料進行歌曲演奏,呈現出優美的旋律,可以實現作品的情感傳播。音色可以通過不同的材料和演唱方式進行呈現,主要借助音質、情調和工藝三個途徑進行音色表達,進而使音樂呈現出藝術魅力。對于演唱者和演奏工具所呈現的音樂和音高而言,音準至關重要,對整個歌曲的演唱效果具有重要影響。而速度能充分體現演唱者的演唱經驗,也能看出演奏者對音樂的處理能力,對于演唱效果具有關鍵作用。歌曲的旋律往往跌宕起伏,這種效果通過力度變化完成。音樂不同,音樂風格也大不相同,其節奏要根據具體的音樂內涵進行變化,才能使音樂更富有藝術感。
(二)音樂形式結構美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