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聲樂特性綜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張濤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在歌唱的基礎訓練中只有掌握各個技能之間的平衡,才能達到一定技術技能的水平,為歌唱的情感表達而服務。中國民族傳統聲樂理論中,就非常講究歌唱的方法,怎樣運用正確的呼吸,發聲和共鳴的技術方法,來取得優美動聽的歌聲,是古典聲樂論著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古代聲樂論著中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就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可見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氤氳”原本是指煙霧,在這里是指人們的呼吸,氣息的意思。“臍間”指小腹肚臍周圍的部位,“抗”是指小腹用力收縮時,氣息推動橫膈膜與呼吸肌肉群配合而形成的一種對抗的力量。“墜”是指聲帶受氣息沖擊而閉合的動作同時喉頭向下而擋氣的一系列協調的動作。從這段話中可看出歌唱中的呼吸就是發聲的動力和基礎,是聲樂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呼吸能夠將發聲,共鳴與情感表達貫通在一起,因此,歌唱者在學習時必須先掌握好正確的呼吸運用,這是歌唱中最為重要的基礎。另外在清.陳彥衡《說鮮》中說“夫氣者音之帥也,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弱”這表明了氣息是聲音的動力,是聲音的統帥。氣息薄弱聲音就會顯得單薄。氣息過重,聲音就不會流動。氣息松散聲音也就沒有力量,不集中。由此可見,在傳統聲樂中就很注意呼吸的運用。因此,在歌唱中,強調呼吸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和必須的,吸氣時兩肋擴張,膈肌下降擴展,胸腔空間增大。在呼氣時,使腹部肌肉與橫膈肌成為能控制氣息的肌肉群,使氣息慢慢消耗,阻止膈肌向上還原的速度,這樣才能較好的控制好呼吸,使之對聲音產生積極的控制作用。用橫膈膜的力量來支撐演唱動力,這是歌唱爆發力的來源。
正確的歌唱發聲方法是建立在良好的呼吸的基礎上的,只有在正確的呼吸支點上,聲帶正常閉合擋氣發聲,聲帶的振動與呼吸的緊密配合,聲音才能圓潤飽滿,明亮有力,富于色彩的變化。關于歌唱中的發聲與共鳴,在清代王德暉、徐沅徵的《顧誤錄》中就有“氣由聲也,聲由氣也。氣動則聲發,聲發則氣振,如陽音以單氣送之則薄,陰音以雙氣送之則滯。將收鼻音,先以一絲之氣引入,而以音繼之,則悠然無跡矣。”任何的發聲技巧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呼吸基礎之上的。氣息的飽滿,喉頭的穩定,聲帶的振動狀態和共鳴的產生與呼吸的緊密配合,協調動作息息相關。
聲帶發聲是通過氣息沖擊聲帶,使聲帶振動發聲,然而,這個振動發出的基音是非常小的,基音只有通過人體的共鳴腔體產生共振才能使其增大增響,并通過共振使聲音得到美化。正確的運用和合理調整歌唱中的共鳴,是歌唱發聲中的重要技能。良好的共鳴對音量的擴大,音色的改善和聲音的傳播有很大的作用。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民族聲樂藝術既是表演藝術又是語言的藝術,聲樂藝術有別于其他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就是在于它是通過人的語言來表達歌曲內容的。清晰,明確的語言是歌唱者與聽眾之間能夠產生情感交融的重要條件之一,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建立在我國漢語的基礎上的,它的特點就是受地域影響而產生豐富的語言特色而賦予的。要在歌唱中做到準確的咬字,吐字,達到字正腔圓,情真意切就必須按照漢語的聲韻調的特點來規范語言。正確的語言是形成歌唱的民族風格的重要特征。
明代魏良輔在《曲律》中說:“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他將字清列為三絕之首,這說明了在民族聲樂藝術中,語言是極為重要的。清晰的語言是聽眾與演唱者之間產生情感交流的關鍵。歌唱是用旋律化的語言來打動聽眾,有了優美的聲音,還必須要有清晰準確的語言,才能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與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演唱的最終目的。明代沈寵綏在《度曲須知》中說:“凡敷演一字,有字頭,字腹,字尾之音。”清朝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盡,然后再出下一字,則字字清楚。”在歌唱中,每一個字都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字頭就是指聲母,字腹指韻母,字尾指收音。咬字吐字的過程就是要出聲,引腹,歸韻,將聲(五聲),韻(四呼),調(四聲)的漢語發音規則掌握好,是民族聲樂演唱的主要特征。通過正確清晰的咬字,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把語言的色彩和歌曲的旋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夠正確的表現歌曲。
歌唱的情感表達
歌唱的目的是為了情感的表達。民族唱法一貫就強調唱曲要唱情,清朝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蓋聲者眾曲之所盡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獨異,不但生旦丑凈,口氣各殊,凡忠義奸邪,風流鄙俗,悲歡思慕,事各不同,使詞雖工妙,而與曲詞相背,不但不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這就是說,歌唱的方法,不僅僅是要講究聲音,而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情感表達,所有的歌曲用人聲來演唱是相同的,而歌曲的情緒有著各自的不同,歌中的人物語氣,悲歡各不同,即使歌詞與曲調再好,而演唱時與它背道而馳,不但不會感人,反而使聽眾索然無味。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要做到“聲情并茂”,就需要以聲音技術來作為基礎,用聲音來表達感情作為目的。一首好的優秀的歌曲必須要經過歌唱者的再創造,才能將作品的內容傳遞給觀眾,在進行這樣的二度創作的時候,需要歌唱者熟悉,了解,分析作品,包括對作者創作的背景,意圖,歌詞的內容,曲式結構,風格特點等,然后根據演唱者的個人修養,生活實踐經驗和自身所具備的演唱能力,這樣才能夠較為準確的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風格特征以及藝術修養,這樣才能夠達到聲情并茂,情感交融的藝術境界。
歌唱的藝術是用優美的歌聲和豐富的情感來共同表現的,在歌唱藝術上來說,聲音只是一種音樂表達的工具,只有以“聲”唱“情”才是目的。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終日唱此曲,終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聲無曲,此謂無情之曲。”這些文獻都指出了歷代的歌唱者都應強調歌曲的情感表達,歌曲中的內容和思想,要做到喜怒哀樂不相混淆,特別是在歌唱中,還要強調通過演唱者的形體動作,手勢眼神和豐富的情感,服從歌曲的內容,情景,達到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p#分頁標題#e#
我國地大物博,五十六個民族的音樂風格豐富多彩,不同的地域風貌,語言特征,風格各異,這使得民族聲樂藝術有著獨特的,鮮明的演唱風格。中國古典聲樂論著是研究,總結我們民族唱法的巨大寶庫,這些豐富的理論觀點,不僅僅顯示出我國民族唱法獨具特色的審美形態和豐富的內涵,同時還有力的證明了民族唱法在演唱技巧上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對民族聲樂演唱和教學都有著極其珍貴的學術價值。歌唱的藝術表現是民族聲樂的終極追求目標,當然這是需要聲音的技術能力來進行支撐的,沒有聲音技術也無法實現具有強烈藝術表現力的歌曲處理,沒有技術來大談藝術的表現,是不切實際,浮躁的藝術態度。因此,在進行民族聲樂演唱中,要踏實的學習聲音的技術訓練以及歌唱中良好的咬字吐字,將完美的情感藝術表達結合,才能夠使民族聲樂藝術的藝術特征完美的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