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搞好農村電影的策略建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楊志剛 單位:山西省電影學會
(一)題材比重失衡。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有9億多人居住在鄉、鎮、村,農民是最大的電影觀眾群體,農村有著很大的電影市場。因此,中國電影誕生以來,中國電影人以厚重的歷史責任感,關注農業,關心農村,聚焦農民,創作、拍攝、生產了《李雙雙》、《五朵金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甜蜜的事業》、《老井》、《秋菊打官司》、《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等一大批耳熟能詳、農民十分喜愛的農村題材影片??梢哉f,中國電影依托豐富的農村題材,塑造了眾多生動的農民形象,為世界電影書寫了壯麗的篇章。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電影少之又少,我國平均每年生產的農村題材電影(包括電視電影)僅20部左右,約占全年故事片生產總量的15%,其余大多是些警匪片、槍戰片、愛情片、反腐片、歷史片、武打片、戰爭片等,題材比重嚴重失調,遠遠不能滿足占絕大多數人口比例的農民朋友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優秀影片少。我國前輩電影工作者,堅持“雙百方針”、“二為方向”,忠實地踐行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持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道路,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經常深入農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關心農民的疾苦,了解農民的喜、怒、哀、愁,他們創作的劇本有生活基礎,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扮演的角色鮮活生動,故事真實可信,情節曲折動人,符合農民的欣賞習慣,農民百看不厭。因經濟利益的驅使,現在有些電影主創人員對現在農業、農村、農民不熟悉,深入生活不夠或者說就不去體驗生活,農村題材的電影,不少是編劇在賓館里憑空編出來的,喝酒侃出來的,憑想象想出來的。在他們的作品里農民成了傻、憨、癡、呆、愚昧、落后的代名詞,成了博得城里人一笑的喜劇素材,不少農民的形象還是男人身披黑棉襖,戴著趙本山帽,褲管一個高一個低,姑娘梳著小辮、穿著花衣服、一臉蛋的高原紅,中年婦女總是身材發胖、頭上蒙著紅頭巾,家里養著豬或雞,院里掛著紅辣椒或老玉米,農民進城總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總要鬧出個笑話;主題多是圖解政策,頌揚好人好事,簡單地反映農村改革開放后,村支書帶領大家如何發家致富,表演程式化,拍攝手段陳舊,電影語言蒼白,人物關系不清楚,故事情節平淡,缺乏時代特點。有的編劇、導演,不解決為誰拍讓誰看的問題,不研究農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而是只注重體現自己的藝術風格,拍了好多農民看不懂不愛看的影片。演員不去農村體驗生活,不和農民交朋友,單憑電影學院學的演技和自己的想象演農民,甚至不認真研究角色,為了眼前的經濟效益跑場子,扮演的人物不真實,沒特點,讓人記不住也不喜歡。不少農村題材電影,政府是投資主體,評委是主要觀眾,獲獎是主要目的,片庫是主要歸屬。
(三)影片質量差。一是因為經費的原因;二是誤認為農民對電影的聲、像效果要求不高,所以電影市場上專供農村放映的16毫米影片相當一部分制作粗糙,洗印質量差,畫面不清晰,色彩不飽和,有的連口型都對不上,影響了農民觀看電影的熱情。
(四)省、市、縣電影發行部門很少購買拷貝,特別不愿意購買利薄的面向農村的16mm拷貝,片源不足。堅持數十年為農民放映電影的山西省全國勞模、祁縣權勇農民文化大院創辦者權勇告訴我,由于缺乏新片和買不起新片,他常給農民放映的電影還是《地道戰》、《地雷戰》、《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柳堡的故事》、《甜蜜的事業》。
(五)農村稅費改革后,來源于農業人口人均0.2元列入農民分擔的提留部分取消,很多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村電影放映收費難,所以放映隊不愿意到農村放映電影;等等。
二、建議
(一)黨委、政府加大對農村電影的支持力度。在題材規劃方面增加農村題材的比重,在經費投入方面給予傾斜,不斷更新放映設備,逐漸改善放映條件。
(二)進一步貫徹“三貼近”的原則。提倡、鼓勵電影主創人員深入農村,體驗生活,了解當代農民的所思所想,多角度、多側面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反映新農村建設的巨大變化,深刻揭示先進文化與傳統落后觀念的矛盾,為他們創作、生產出更多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藝術精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農民朋友喜聞樂見的影片。
(三)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做指導。解放思想,認真實施《電影管理條例》,簡化農村電影發行放映審批程序,降低電影發行放映進入門檻,優化投資環境,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電影發行放映行列,引入競爭機制,不斷注入活力。
(四)發行放映單位要進一步更新觀念。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電影由全省統一購片、統一調度、層層按計劃分配、逐級保本發行的發行體制,轉變經營理念,實行由過去以發行為主向以放映為主轉變,積極改革產權制度,盤活資金,整合資源,以股份制形式吸引職工和社會資金入股,增強經濟實力。
(五)像山東、河南電影公司那樣,成立專門面向農村供片的電影服務機構培養、發展、壯大農村放映隊伍,積極培育和開發農村電影市場,加強和企業聯系,走電影與企業聯姻的雙贏互利之路。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文化廳、山西省廣播電視局、山西省農村文化促進會、山西省電影公司、山西電影制片廠、山西省電影家協會與山西省煙草專賣局、河北中煙工業公司、張家口卷煙廠聯手,舉辦“至誠鉆石”百縣千鄉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從2006年7月13日啟動,將赴全省100個縣的千余農村,為廣大農民公益放映5000多場電影,為影企聯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六)大力推廣數字放映技術,逐步取代16mm膠片放映。因為數字電影有以下優點:一是銀幕有效畫面從原來的3.2m擴大到4•5m甚至7m,畫面、聲音始終如新,畫面不抖動,極大地提高了視覺沖擊力;二是聲音由原來的單聲道模擬聲改為具有影院效果的5.1立體聲,極大地增強了聲音的震撼力;三是利用衛星技術影片進行發行傳輸,變傳統的點對點的發行方式為點對面的廣播式發行,極大地提高了影片發行傳輸效率;四是通過硬盤、影片數據輸入盤等物理介質替代傳統16mm膠片拷貝進行影片傳輸,極大地降低了節目傳輸發行成本;五是借助數據加密技術,有效地提高了版權保護力度;六是免去了洗印拷貝而產生的環境污染,有利于環保。
(七)建立獎勵機制。對在農村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方面做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定期進行獎勵。(八)理順電影管理體制。改變廣電部門管生產、文化部門管發行、放映,產、供、銷脫節的傳統體制。#p#分頁標題#e#
(九)加強電影放映員隊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