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美術專業教學,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結合我國高職美術專業課程設置現狀,我總結以下幾點: 一、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要有適應性和針對性 高職美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不要只停留在技術這一個層面,在設計教學課程時,教學方向一定要把握好,教學基礎要強化、綜合素質教育要注重、實用教學要突出。教學觀念要有所轉變,根據整體社會教學方法更新與進步,要將傳統教學中的“教你學什么”改變成“教你怎么學”;教學內容要圍繞這現代社會的要求培養職業能力,注重綜合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本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培養要加強,為深入了解設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可以使設計需的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更好的相結合,這樣對學生個性的發展更有幫助。 二、課程內容的編排設計,科學性要高,關聯性要強 在課程的設置上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要讓課程的結構清晰而緊湊,讓課程的各項結構串聯在一起,注重高職美術設計教育的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這是現代教學的發展方向。 在高職設計專業,單一的技法型訓練轉變為設計思維訓練,都是要通過課程的設置來一一落實和完善的,并且要通過課程的設置來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美術設計專業是個實踐性強的專業。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基礎上,也要加入理論基礎課。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審美能力提升,技法表現等,都是要通過理論學習來實現的。而且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對設計思想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更有幫助。 當然,為了強化學生設計訓練實踐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的上,要安排一定量的課堂練習。 1、專業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現在高職教育較廣泛的啟用選修課,而且比重相對來說比較大,這樣的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可以在培養學生共性的同時還滿足了每個學生不同的興趣,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也充分的體現出了有選擇性的教學課程結構。 2、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選擇性,必修課所占比例應逐年下降,而選修課比例逐年提高。但是,為了不影響學生的畢業,選修課程安排的時間要恰當,這樣給學生做畢業設計留出足夠空間。實習和求職的時間也更充足。 3、文化課的教學應適當地增加。專業美術高職院校和普通高職院校相比,文化課所占比重要低很多,普通高職院校的文化課程也要比專業美術高職院校多很多。而且學生的整體綜合文化素養也相對高些。 三、加強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聯性 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設置的目的是開啟學生的設計思維,強化其創新能力,這兩門課要在設置上具備關聯性,不能割裂相互之間的聯系。不同的課程,在培養學生的目標上是具備關聯的,可以并排設置,深化學生的設計思維,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加強技術性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聯性 美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特點是實踐性較強,這也是美術設計的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正是由于這一個特點,在教學的課程結構中,技藝課程的課時相對來說一直都占有較大比重。這也造成了技術性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比例失調,造成的后果是恨嚴重的,如知識結構單一、設計思路狹窄、綜合能力不強等,都限制了學生自身發展的空間。 現在,大多數院校的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都有所改進,本著以社會需求為核心去培養人才。美術設計專業的學科特點也決定了,其基礎能力的培養有交叉性、綜合性的特征。教學中要注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關聯性。 1、要確CT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專業教學模式美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分為三種類型:實驗、實訓和實習。實驗主要是驗證性的教學過程,實訓主要突出專項設計基本技能的訓練,實習包括社會實踐和畢業前的教學實習,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使實踐性教學落到實處,教學實踐中必須通過單元課題、設計競賽、畢業設計等形式來實現。設計專業還可以引進社會資金,采取校企合作、產學互動的方式,成立經營實體,這些公司不僅要科學地運作好資金,而且更要管理好教師、學生,使絕大多數的師生以公司為陣地提高專業和職業能力,真正實現教學與就業的“零距離”。這樣才能既發揮學校優勢,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又成為學生與社會接觸的窗口,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促進美術設計專業的健康發展。 2、高職美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核心是要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水平。要創造一個有實戰效果的環境,讓學生可以多動手,多接觸實際,培養學生自身能力。且還要主動參與勞動、學校開展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結合,為學生獲取“雙證”提供方便。 3、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實戰能力對于美術設計教育發展來說,除了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改革創新外,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搭建一個良好的人才交流平臺,使企業與學校之間真正建立起互利的關系,這將為國內美術設計教育和美術設計行業的發展帶來全新前景。為了適應需要,一些院校與企業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在企業建立教學實習基地,企業可對專業的教學計劃、課程建設、課程設置提出建議,同時派發高級技師前來授課。通過學校與企業的結合,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注重其綜合能力與素養,使學生在畢業前就具備過硬的工作技能,縮短他們走上社會后的磨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