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幼師美術中的線造型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線條,是造型藝術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由于它的種類、形態、特征等異常豐富,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作為基本的視覺形式語言,它用來表現物質實體的結構,并貫穿于藝術幼師班基本技能訓練中;同時它又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保羅+克利曾提出“用一根線條散步”即指出了它可揮灑“胸中逸氣”的無窮樂趣。在美術教學中面對毫無基礎的幼師班學生,如何在較短時間內讓她們把握好線的造型,是值得思索的問題。通過不斷摸索積累,筆者總結推出了線造型“三步法”,即:第一步,感悟線的特性;第二步,找尋線的魅力;第三步,投入線的表達。將其運用到幼師美術教學中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線造型“三步法”的詮釋與意義 感悟線的特性是學好線造型的前提。線的特性表現在其形態與情感兩方面。美術中的線不同于幾何學中的概念,它的形態實際上是一條很窄的面,在畫面上還指畫的輪廓,各種工具畫成的軌道和連點所成的細長形象。同時不同的線會傳達不同的信息,具有情感調節功能。德萊頓曾說過“,最好的技巧都包含有放松、興奮、情緒和樂趣”。 幼師班學生均為女孩子,情緒波動大,不太善于控制;易憑自己喜好左右學習,對前途沒有清晰的把握,接觸線造型之初普遍有畏難情緒。這時,只有激發其興趣,使她們充分感悟線的特性,將她們輕松導入軌道,才有可能讓她們今后全身心投入。 找尋線的魅力是把握線造型的豐厚源泉。學生對線條的微妙感受和體驗,為幼師美術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找尋線魅力,吸取線的精髓,挖掘線的內涵,則使學生從外界獲得對線條正面的肯定性的評價。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先人就在巖石上用線記事了。無論是繪畫還是工藝,都能找得到線的蹤跡,書法更是典型的線條藝術,且極為講究線所傳達的氣韻“。運筆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轉折、頓挫、節奏、韻律,使凈化了的線條如同音樂旋律一般,成了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魂靈”。 以線造型比模仿性的寫實語言更有表現力,更為自由,它既是人類最古老的繪畫方法,又是最具現代意識的視覺語言。線造型的豐富悅目的形象可以使學生的體驗更為深刻而全面,吸引她們釋放創作的欲望,并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充滿信心和激發其更大的創造力。 投入線的表達是實施三步法最為關鍵的一步。以感悟和借鑒作鋪墊,除了精神上的提升,更是為了更好的實踐,亦即投入線的表達。當線融入一定的狀物意念時,線與線之間就有前后位置的差異,剛柔、虛實的變化,節奏、力度的區分等等,表達出來可以有多種途徑。而幼師專業學生以后工作面對的是兒童,兒童思維不成熟,想像力豐富,有自己眼中的世界。現在兒童美術教學日趨完善,已由以往的臨摹抄襲逐漸向創造性開發智力發展,也為幼師專業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學生必須具有開放性思維能力,同時用心思考,并采取多種訓練渠道和方法,才能產生與線性相統一的線感表達。 二、線造型“三步法”的運用 感悟線的特性 感悟線的特性首先應引導學生認識在其形態。線不是單一的,它有剛柔曲直之分,它的特性折射在自然界及人們生活環境中,更具有極為豐富的形態。在引導學生進行類型不同的線條描繪的行筆過程中,筆者盡量將其思緒牽到自然牽到生活之中去,或直接帶到課外環境中體驗,并要求學生課下利用各媒介廣泛收集關于線形態的有關圖片,尤其是有新意的圖片。 只要稍具慧眼,就會發現一些不引人注目的物體往往蘊涵了線的某種空間或氣氛。路邊高聳的樓房,岸邊低垂的楊柳,構成或直或曲的線條;山石有縱橫的肌理;螞蟻搬家也會顯示有趣的線型,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說線的視覺感受是無處不在的,應盡可能讓學生體會其作用,挖掘其美的內涵。 其次是認識線條表達情感的豐富性。最有效的是作聯想訓練。如在一次上課前,筆者在黑板上畫了幾根規整的線條,又繞線團樣的畫了一堆亂線,并命名為“課堂秩序”,學生一下指出一幅表示紀律好,一幅表示紀律差,且興趣盎然。由此可以輕松拓展線的情感性,水平線平靜開闊,可聯想到地平線;斜線會給人以動感,如猛烈的陣雨;直線陽剛氣足,象男孩性格,如電線桿;而曲線柔軟優美,富于女性氣質,如京劇中水袖的擺動,運動操中彩帶的韻律等。 單畫一條線是枯燥的,但情境的融入則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線的形態與表達情感的豐富性,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條化線條,更激發了其興趣,使其美術潛能處于活躍的狀態。由于各人的氣質性格及審美取向不同,更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表達的線條“。線條似乎變活了,喚起了各種新的關于自然的概念;例如一棵樹的枝條顯示出生命的紀錄;一個人或一只動物的結構同樣顯示出發展的階段———生命的時間,所以你看到了對線條及其意義的思考”。 找尋線的魅力 筆者試圖引導學生在古今中外優秀作品中尋找線的魅力,體會不同藝術家的功力、個性風格,以及由此產生的線造型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這還可從東西文化差異入手進行進一步分析:中國畫極為重視線的韻致和力度,它表現的是經過畫家概括的形象,擺脫了單純形體的界限束縛,而挖掘內在本質、生命感和力感。如高古游絲描如春蠶吐絲,行云流水描則用筆如云,舒卷自如等。 西方藝術中,線則常作為面的壓縮依附于形體結構和明暗中,即在構形階段涉筆成線,以線構形,再進入體與面的分析,以造型因素為主。其中也不泛用線高手,如凡高善用顫抖而扭曲的線作畫,配以明亮的色彩讓人體會到一種內在的張力。在分析與解讀的過程中,筆者開設了“追根溯源”專題,即每次課抽出五分鐘時間讓一位學生分析她自己平時收集的最吸引她的線造型作品,并談感受,其線性魅力在哪?能否運用于自己的畫面?如何運用?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除了興趣增強之外,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大大提高。#p#分頁標題#e# 總之,大量的藝術鑒賞可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到線的無限魅力,也可有效提高學生對優秀作品的解讀能力,并為學生掌握正確的造型方法準備了前提條件。 投入線的表達 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首先是創意繪畫的練習。 筆者嘗試讓學生學會用不同材質來描繪不同性質的抽象線條,提煉線條的獨立美感,表達個人情緒。 通過“涂鴉”可以從無規律的線條及偶然形成的筆墨中尋找具有審美意味的結構,產生直覺感受。 如一次命題為“貝殼之暢想”的課堂上,筆者帶了幾個貝殼讓大家欣賞,并請大家猜測它還有什么形狀,同時和大家一起觀看“海洋夢幻”的影碟,并體會其情境,討論看后的感受。并進一步設想:貝殼作為主體有千奇百怪的形狀,能不能跟生活聯系在一起,用簡單線條給它來個大變身(如貝殼式搖籃)?或當它改變生存環境,甚至是非正常的不可思議的環境又會是怎樣一番狀態?學生思緒極為活躍,畫好的線造型五花八門極具創意。當學生以一種更開放的心靈投入時,她們的潛意識便會充分顯露出來,從而克服注意力僅集中于一點的單一思考,喚起靈感,刺激圖形想象,調動創新潛力。 其次是基礎造型描繪能力的練習。學生以后同樣面臨“教”的問題,故需要一定的寫實造型能力才能收放自如。教育家契斯恰科夫曾指出“,永遠不要看筆,而要看形,看由線組成的形體,看整個動向和各種關系”,這指出了用線造型的要旨。只有立體地全面地整體地觀察,勤動腦,勤動筆,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而描繪好對象。幼師班美術課時間相當有限,應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其積極性。如鼓勵學生樹立“十分鐘水滴精神”,即每天抽出十分鐘畫速寫,堅持必見效果,水滴終能石穿。以速寫加強線造型,是最不需要條件、最方便的訓練手段,一筆一本能隨時隨地進行。同時每周挑選部分好的或進步快的作品張貼于墻上,附上點評或平時收集的速寫優秀作品,并適時舉行比賽。學生積極性大大提高,進步亦快,這樣不僅紀錄了生活素材,且鍛煉了學生用線造型的能力、對形象的敏銳觀察能力、提煉概括能力及動中取神的能力。 其三是拓展線素材的練習。前面都是平面造型描繪,其實只要稍動腦筋,還可利用生活中的線材做作品。如棉線、毛線、塑料管、紙條、火柴棒、牙簽等都可以變廢為寶,充分加以利用。線材運用于立體造型中輕快且富于空間感、速度感,利用剪、貼、纏、繞、轉、折、編、粘等手段,可大大拓寬線的表達空間,使學生在線造型中更為游刃自如,經過巧手加工,化腐朽為神奇,變成眾多具有極強審美價值和和實用價值的裝飾品和日用品。 三、小結 經過不斷摸索,在線造型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體會到了學生成長的樂趣,并越來越發現“,用一根線條散步”讓人回味無窮。筆者認為線造型“三步法”可以培養學生更為寬容的美術態度,更為自覺的創新意識和更為豐富的審美感受,讓其充滿創造精神,如果這些與技能技巧訓練達到一種更為協調的狀態,我們的幼師專業美術教學必將有更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