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現代教育中的美學完善,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美術,指創作占有一定平面空間,具有可視性的藝術叫作美術。它,影響到人們對美的看法,往小了說通常指審美觀,往大了說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情操。因此,美術教育在現在教育中還是占有著相當的重要性的。所以,剖析美術得知其重要性,發現美術教育中產中的問題并作出改正,把美術教育和人文精神相結合使之更加完善,都是重中之重。本文當一一說明。
一.美術的內涵
(一)觀看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亦即是看的藝術。在繪畫過程中,“看”是研究描繪對象的起步,“線”是從對象身上分解出來的抽象因素,通過看,利用對象身上的描述因素來表現對象。
(二)感覺“美學”這個詞,源于希臘文,是關于感覺性學問的意思。我們觀看自然景物和藝術品時,總會有種種感覺。作為視覺的感受,自然離不開“看”,可以說它是看的延伸。
(三)意識我們所說的意識是審美意識、造型意識、整體意識。它與“意識形態”之意識,要區別開來。當今我國美術教育,把美術素養、文化情境、創新精神等,作為教學實踐的基本“理念”,實質上就是把意識、觀念、精神、素質,看作是教學內容至關重要的強調。換句話說,它強調在美術教育中,引導學生:啟動心靈感悟,開拓想象聯想,注重情真意切,講究精神境界,并把它落實到美術素養上來,看成是重中之重。
(四)關系美在關系。畫面上存在著諸多的相依相映、對立對比的相互關系正是豐富多彩、和諧完美的體現。畫畫,說白了,就是畫關系。
(五)技藝在詞典上,“技藝”是一個獨立詞,指富有技巧性的收益,在繪畫藝術中,技與藝又分又有合:技是藝的巧妙技能,著重于造型的準確和嚴謹。藝是技的表達內涵,藝通過技來表述深在的精神。
二.現代美術教育中所產生的問題、原因及解決方法
(一)產生的問題由于學生現代美術素養的缺失,更多的學生不能欣賞像畢加索這樣的藝術大師的作品。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能理解現代繪畫可以說是一種羞辱。現代構成意識的缺失。構成意識是現代美學很重要的一種意識,但這樣一種重要的意識在我們的教育中卻被嚴重地架空。學生在繪畫作業中常表現出繪畫語言的缺失,繪畫語言千人一面。
(二)產生的原因我們常以畫得像不像來評判學生作品。學生往往被具體的物象所拘束不敢動手畫畫,這種惡習會隨著年齡增加不斷加深,所以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對繪畫越覺得難以下手,這是“把圖像畫像”的思維定勢在作怪,如果畫得不像某個物象就認為自己畫得很差。我們所教給學生的繪畫表現語言不豐富。長期的卡通樣的繪畫形式的熏陶把我們孩子的審美能力低俗化,變得只會刻意去追求用那種光滑的線條來表現事物,只學會一種色彩的語言。我們給學生安排了太多的主題畫教學內容。現在這樣的課程有很多,我們為之自豪的課堂實際上成為大量重復的無效勞動。
(三)解決方法
1.解放學生的審美視野。大多數人難以接受現代繪畫富有個性、生動多彩、打破常規的造型和用色。這種固守單一繪畫風格的審美視野勢必造成他們進一步欣賞別的風格的包容度,對多種繪畫風格的排斥必然降低審美的狹隘。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視野。學會從不同繪畫風格中領悟美的能力。
2.教給學生豐富的繪畫表現語言。繪畫語言豐富才能達到表現的自由。像語文訓練最關鍵的是積累語言和訓練句式,繪畫也要訓練不同的表現語言。這些表現語言也散落在各個美術大師的作品里,每個大師所創造的個性化的繪畫表現語言都是我們的學習內容。
3.自由繪畫題材課程的開發。為了讓學生掌握多種繪畫語言,為了讓學生發現自己個性語言,我們最重要要做的是去喚醒。去讓學生隨心作畫。是讓學生發現自我的表現語言,肯定自己。通過對大師作品的解讀和對話,引領學生發現自我。引領學生自由表現,認識到“什么都可以畫”。
三.美術教育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以往那種純技能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傳統的審美也暴露出許多不足。現在人們對以前重視技能而忽視人文精神所帶來的影響開始反思,在其他學科中也開始注意到滲入人文思想。無論是從社會、時展的需要,還是從美術教育自身的學科特點出發,都必須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
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旗幟鮮明的把人文精神作為美術教育的目標
教育目標的設置取決于當前社會與學生的需要以及專業學科本身的特點。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我們應該旗幟鮮明的揚起人文的大旗,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把培養專業技能和培養人文精神結合起來。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他們素質高低直接反映在學生的身上。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是要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美術專業的教師作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應解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提高教師的現代意識和人文素質。
2.培養一顆熱愛學生的心。
3.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精湛的業務能力以及對知識、技能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4.要有奉獻意識和敬業精神。
(三)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創新教學觀念,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養要把課堂作為主要的陣地。這里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最頻繁的地方。要加強教師的培養,更新教育觀念,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逐步滲透人文思想。每位教師要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的改革,重新認識和理解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融合人文精神。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互相對話的場所,而不是教師單獨表演的地方;讓課堂成為教師引導學生的場所,而不是訓練學生的場所;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探究知識技能的場所,而不是教師單純傳授知識技能的場所;課堂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大力發展校園文化,宏揚人文精神
校園文化對學生人格、品性的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包括學校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學校要努力營造一種上品位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正統的、經典的文化為主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體現濃厚的學術氛圍,做文化底蘊的積累。克服校園文化過于單一、膚淺的局面。也要加強校園自然環境的建設,創造一種整潔、有序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在濃厚的人文環境熏陶下,學會自我教育、學會做人和學習,逐步提高人文素養。#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