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術課程引導兒童健康教育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歸因從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來看,心理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①自卑膽怯:主要表現為兒童沉默少言,行為舉止被動,性格過于內向,對事情缺乏必要信心,主要原因一般是家庭發生變故、自身殘疾、曾受創傷等;
②社會能力低下:主要表現為自我約束力弱、抗挫折能力低、依賴心強等,一般導致這類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家庭溺愛,未給予其充分的鍛煉機會,或者是生活環境過于封閉,與外界交流溝通太少;
③自我意識過強:主要表現為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且不關心他人和集體,主要是由于家庭過分寵愛或不良觀念教育所造成的;
④情緒問題:主要包括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易焦慮,這主要是因為平時對孩子要求太嚴格,家長比較專斷、懲罰較嚴厲;
⑤意志力低下:有自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和誘惑,這種心理問題在兒童中目前普遍存在,比如典型的“網癮”問題,一般是由于兒童分辨力薄弱,并且缺少有益的興趣愛好所導致的。這五類情況基本涵蓋了目前典型的兒童心理問題,如何疏導和解決這些心理問題正是小學教育中的面臨的關鍵工作之一。
2美學的心理意義
美學從起始就與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esthesis,直接的含義是“對感觀的感受”,這個含義本身就反映了美學是一種心理活動和感受[4]。比如,南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曾描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英國詩人濟慈也說:“美是一種永恒的愉快”。在各種美的欣賞和創作過程中,心理活動是無處不在的,一般都伴隨著情感的宣泄、想象的馳騁、心靈的跳躍才能開展下去。美的存在和產生離不開心理因素,反之美也可以影響人的心理因素。人在欣賞不同的畫作會產生喜怒哀樂的不同感受,比如在觀看圖1時給人帶來安靜平和的感受,猶如一種心靈的撫慰,而圖2所展現出的則是一種生機盎然的景象,更予人一種積極的鼓勵感。盡管都以森林作為主題素材,然而由于構圖、選景、色調以及角度的差異,給人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美對人的心理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分,其中潛意識是主導方面,意識的起源、基礎和動力都存在于潛意識中。
只有了解了潛意識的活動,才能探訪到人的內心世界,潛意識也是一種心理意象。兒童的美術作品作為一種意象可以透視出兒童的心理,反之通過兒童美術作品也可看到其“內心世界的組成部分”。所以,利用美與心理的關系以及兒童時期心理問題的特點,在美術課程中嵌入心理疏導教育將是一種良好的方法。
3美術教育中的原則與方法
3.1教育原則美術教學必須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教育內容和形式應具有心理健康疏導的普遍適用意義;另外,由于兒童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方式、自身性格等主客觀因素的差異,使得他們的心理問題各不相同,教育開展的方式需具有針對性。據此,提出以下幾條教育原則:①采用具有普適價值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應針對當前兒童的普遍心理問題或需求,設置特定教學內容,去感受世界中的“真、善、美”。②因人制宜,針對兒童個體差異實施區分教育。對于心理問題突出的個別兒童,要分析其心理問題的原因和類型,逐漸培養美術興趣愛好,參與特定的審美活動或課余創作。③采納多種教學形式,達到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能吸引兒童學習美術的興趣,同時也能增強心理教育的效果。
3.2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3.2.1美術作品欣賞與交流
主要通過欣賞蘊含教育意義的藝術作品(如畫作、視頻片段等),在分析作品的創作技法和手段后,讓學生互相探討作品的深層次意義,從而在交流中獲得收獲與共鳴。如圖3,反映了網癮問題的嚴重性。
3.2.2課堂作品創作和評析
讓學生參與特定主題的美術創作,重視學生在創作中表達的情感和想象,而非作品的質量。尊重兒童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并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積極鼓勵自卑膽怯兒童的作品,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美術創作主題的設置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針對易焦慮的心理問題,可將主題設置為暖色調的動物嬉戲、家庭團圓或優美風景等場景,給予學生舒緩、溫馨的想象空間。
3.2.3戶外體驗和寫生
戶外寫生等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讓學生體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以美激活情感,誘發創作動機,在戶外優美風景下創作,不僅融入自然、拓展視野,更能通過這種方式舒展心靈。此外,在這種集體的寫生形式中教師還應多關注自我意識過強的孩子,強化他的集體意識,盡可能的引導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去幫助有需要的同學。
3.2.5合作學習
即由學生分組完成同一件作品。充分結合作品要求和學生自身特點,進行科學搭配分組,促進有機互補。合作學習的形式較為新穎,需要多個同學共同協作,而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必須設計好作品內容和要求,及時處理好集體創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消怠、矛盾等問題。這種形式有助于幫助信心缺乏的同學,也能促使他們融入集體,增進互相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社會能力。
4教師的角色和作用
美術教師在引導兒童心理建設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1要給予兒童足夠的時間和材料來自由地完成繪畫
兒童受自身經驗和文化的影響,會把教師看成權威人物、規則的制定者,而不是幫助他們、分享他們思想和情感的人。教師如果不顧及兒童發展特點,以明顯的教訓或者命令口氣來安排活動或者提問,兒童就會感到壓力。只要老師一出現,兒童就會感到緊張和不自在,無法自由地創作。對于兒童來說足夠的時間、良好的創作環境和周全的材料提供,可以盡可能的使他們發揮自然天成的想象力和享受藝術創作帶來的快樂,這實際上也是對兒童情感的一種有效的放松方式。
4.2要和兒童談論其美術作品
美術教師在兒童創作完作品后,應和對象兒童做輕松的交談,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更有把握地確定作品中所傳達的心理信息。因為往往很多兒童在完成作品過程中受到環境或者材料以及教師要求的影響,并不是出自其本意。傾聽兒童對自己作品的講述,可以鼓勵他們講出許多超越視覺形象和繪畫作品本身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通過畫畫,涂抹等等創作過程,兒童心理得到了放松,壓力得到了釋放,這個過程后兒童就更愿意說話交流。所以對許多兒童來說,美術創作可以引導他們說出平時不愿意談的事情。每個孩子都是天然的創作者和解讀者。孩子們往往藉著作品的構思,對真實世界進行自我剖析,這種剖析既不會讓他們感到威脅,也不會讓他們難堪,絕大多數兒童還會享受到由創作本身帶來的愉悅。教師也更容易獲得兒童真實的心理狀態,進行合理的心理引導。#p#分頁標題#e#
5結束語
當代兒童存在多種心理方面的問題,本文首先歸納和分析了心理問題的類型及成因,探索了心理健康疏導引入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可能性與理論意義,并提出了相關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這些將有助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兒童的潛在心理問題,引導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