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術基礎教育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中國的美術基礎教育嚴格講應該起始于上世紀初期,隨著我國最早到西方學習繪畫和理論并將之帶回國的一批知名畫家如李毅士(1886年—1942年)、李叔同(1880年—1942年)、吳法鼎(1883年—1924年)、李超士(1894年—1971年)、徐悲鴻(1895年—1953年)等人學成歸國后,他們不僅把西方先進的繪畫技法和包括透視美學原理在內的先進理論帶進中國的美術教育之中,并且依照當時國內的美術教育實際情況創造出融貫東西的美術教育體系,正是他們將西方藝術教育思想及其文化表現形態的引渠到岸,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的基本歷史結構才能夠得以形成。也正是這一大批美術家、教育家的海外求學歸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美術基礎教育才逐漸成形。
眾所周知,對我國的現代美術基礎教育影響最大的國家莫過于前蘇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尤其是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大量介紹前蘇聯美術的文章及來華美術展覽以及人員的訪學交流,使前蘇聯的美術基礎教育模式迅速被引入國內;中蘇兩國美術家的互訪、中國留學生到蘇聯學習等活動的逐步開展客觀上對幫助中國培養美術創作人才、基礎教學人材和完備美術教學方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可見純“蘇”的美術基礎教育模式對于當時新中國剛一窮二白的美術人才培養基礎是具有重大積極作用的。這種純“蘇”模式的美術基礎教學的特點是教學中強調人與自然非哲學范疇的共鳴對話,注重教學環節“學”與“教”的單純互動,其教學模式客觀描摹多于精神領域的探索與學生個人情感的自由彪炳。教學內容則側重強調寫實繪畫基礎的造型訓練,在基礎造型訓練中又特別重視素描造型的功力,教學要求以現實主義藝術為主線,特別重視對學生寫生基礎能力的培養。這些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對中國美術基礎教育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我國美術教育基本可以分作三個階段,即興趣、欣賞階段、中高考階段以及大學階段。這里我們主要談的應該是在初高中至大學階段美術基礎教育。現狀無疑大家更重視的是中高考階段,這與西方教育體制認為的教育黃金期在少年期是有很大不同的。無論美院的附中美術基礎教育體制還是各地方高級中學的美術專業輔導班、私立的高考畫室,幾乎都是從素描(包含素描靜物、素描頭像、速寫等)、色彩(材料以水粉、水彩為主)開始學起美術的。教學過程與內容及觸及的基礎繪畫理論甚至需要崇拜的大師都是來自西方的,這就產生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青少年卻被迫必須用西式的觀察與表現方法來作畫;使用的是冰冷而堅硬的鉛筆與方頭方腦的水粉(水彩)畫筆,描摹著西式聚光燈下的種種擺設,日復一日的為“金榜題名”而盲目充實的做著準備,其結果也必然是導致“排中向西”的傾向日益嚴重,即學生們越來越不喜歡中國的傳統藝術與繪畫形式,并且也越來越“不懂”甚至不愿意去了解,好比全部的中國學生全天下熱情學習的是英語而不是漢語,時下這種問題傾向已經很凸顯了。
我們的美術基礎教育環節中,無論是科班出身的或非科班出身的教員,都千方百計的將教學轉向“學院派”風格,即幾乎所有的基礎教學法都以寫生寫實為大前提,忽略學生個性與藝術創造力的培養,其產生的美術作品也缺少中國文化底蘊。從中高考考前到本??埔约案唠A段的美術基礎教育,幾乎都將課堂寫生作為美術基本功建立的唯一方法。從開始的正方體、長方體、穿插體、十二面體、球體等的幾何形體寫生到呆板的靜物生活用品寫生再到石膏像與人像寫生訓練充斥著90%以上的基礎課堂教學,即如果專業基礎課沒有靜物或者模特是無法進行、不可思議的。
記得多年前法國一位女雕塑家,羅丹弟子到學院講座,之后又由我帶領她到各年級專業教室參觀,在低年級的石膏像寫生課堂她驚訝于我們剛入門的一年級學生就有超強的寫實能力,她說在法國等歐洲國家很少有藝術家具有如此夯實的寫生功底——包括她在內。但我們要知道,她作為一位寫實主義雕塑家,曾為包括約翰特拉沃爾塔在內的許多世界名人塑像并頗受好評。單單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美術基礎教育是成功的。但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以寫生為主要手段的美術基礎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景寫生寫實能力是無可厚非的,而個體創作能力卻非常的菅弱。很多學院派畢業生離開學校之后便不再畫畫,再也沒有作品可看,反之持續創作、不斷有新的極富個性的作品繼而成為畫家者(即便沒有成為畫家而同樣堅持作畫者)鳳毛麟角。
所謂學院派畢業生,即通過美術專業院校正規學習完成教學內容考核合格的畢業生,他們與社會上大批沒有進入大學課堂而自學成才的畫家相比較藝術創作能力是較低的,時下社會上有時會出現一些特別有趣的現象:沒有考上專業院校的比考上的專業技能要強;本科學生專業突出的比碩士畢業生畫的要好;甚至本科畢業生比個別專業教師業務能力強。于是很多人便重新找尋藝術道路上個人發展的突破口:專業畫不好的開始研究藝術評論,造型不準確的開始作抽象繪畫,中國畫發展不了再轉投西畫……學院派的學生在接受的美術基礎教育中只重視對造型、效果和專業相關技法的研究,往往忽視了藝術形式規律的知識和技能;或者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對于藝術規律、形式美等知識和技能的架構認識僅停留在對景寫生的粗淺表層上面。
繪畫所及諸如構思、構圖、視覺流程、用光與表現、人文情境等許多因素幾乎不假思索,一味遵照自然存在寫實就可以了,這一方面看似符合美術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殊不知這另外一面也極大地消磨了學生的創作激情,掩蓋了個人藝術情感的慣性表達,極大地挫傷了藝術感染力與個人創作能力,中國特色的國學美術風格更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