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幼兒美術教育中的生活與童趣,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幼兒美術教育是藝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美術教育的內容應該是貼近幼兒、為幼兒所熟悉的。我們所指“生活化的美術教育”,主要是通過內容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環境的生活化等活動策略,引導幼兒運用多種美術手段表現周圍的生活世界。讓幼兒在生活中“動”起來,感受生活、融入生活,獲得美的體驗,形成自然、真實的審美情趣。基于此,我們在大班主題教學的大框架下,嘗試了生活化的美術教育。期翼通過這一教育手段,把生活的平凡點滴、世界的萬事萬物幻化成一件件富有童真的美術作品。本文結合大班建構式課程之主題內容試述以上觀點:
一、觀察生活之趣,捕捉生活俄羅斯一位大作家說:對生活、對周圍一切詩意的理解,是童年生活給予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在兒童的眼中,生活中的一切現象都是有趣的、好玩的。作為教師應該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挖掘生活的細節,提供幼兒表現的素材。我們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使孩子能通過自己特有的視角,看到世界的千變萬化,并將這一觀察通過自己的手段表現出來。在“明亮的眼睛”這一教學活動中,我們將幼兒帶到室外的花園里。引導幼兒選擇幾處自己喜歡的“景象”做多角度拍攝。如來到花朵前,做照相機的幼兒盯住花朵,另一幼兒邊說“咔嚓”,邊輕拉當“照相機”幼兒的耳朵,此時做“照相機”的幼兒使勁閉一下眼,表示拍攝成功。孩子對這個游戲很感興趣,一會兒近拍,一會兒遠拍。繪畫活動中,有些幼兒畫了一朵大大的花,細小的蟲子依附在花瓣上,襯托花朵的葉子有幾張是殘損的;有些幼兒畫的是一簇花,有蜜蜂和蝴蝶在花上停留。驚嘆于幼兒的觀察和表現能力!
二、巧用生活中的材料,創意生活新《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我們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家、園雙方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收集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讓幼兒制作玩具,手工藝品;根據地域特色,收集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進行創作,促進幼兒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等地提高。《三八》節主題背景下我們預設了美術活動“我給媽媽做新衣”。活動前,我們邀請了所有的媽媽來幼兒園和孩子們一起參加活動。孩子們顯得非常興奮,和媽媽一起收集做新衣服的材料:報紙、塑料袋、卡紙、媽媽的舊衣服。活動中,老師先請孩子們來說說平時媽媽最喜歡穿什么樣的衣服?有些孩子說裙子,有些孩子說西裝,也有些孩子說警察叔叔的衣服。接著老師請媽媽告訴孩子,自己最想要一件什么樣的衣服。經過孩子和媽媽互相討論、商定,最后,孩子們帶著極大的熱情和興趣為媽媽制作新衣。孩子們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給媽媽做一件特別的衣服,充滿創意地裝扮自己的媽媽。從孩子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孩子在制作衣服上的大膽聯想與夸張表現。可以說是原有經驗的重組、再現和拓展。
三、創設生活化的美工區環境,演繹生活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活動與表現提供機會與條件。”生活化的、熟悉的環境給幼兒的心理帶來安全和溫馨。美工區是幼兒進行美工活動的重要場所。作為教師,要有效地運用生活中的資源,創設生活化的美工區環境。吸引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激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欲望。《七彩世界》主題中,我們將美工區設置成《七彩格子鋪》投放了布條、紙片、一次性杯,讓孩子們圖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有個孩子在布條上涂上了七種顏色,一塊廢棄的布條變成了美麗的彩虹;還投放了花生殼、豆、毛線,引導孩子將它們涂成不同的顏色。有些孩子涂出了七彩花生,有些孩子黏貼出了豆豆小動物;還投放了媽媽漂亮的圍巾,孩子們也通過自己的實踐制作了圍巾。最后,將自己制作的物件,展示在《七彩格子鋪》。
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室美工區,為孩子們進一步認識顏色,探究顏色的奧秘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材料。培養了孩子們動手能力、創造力,同時也促進了幼兒養成廢物利用的習慣,形成了節約資源的意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即生活。實踐證明,在主題教學的大框架下構建“生活化美術教育”符合課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充分表明了生活對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它保護孩子的直覺、創造力和想象力,忠實于孩子自己的觀察、感覺、表現方式,使繪畫真正成為,幼兒借自己的手來表現眼中世界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