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好萊塢影響下國產電影市場局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滿倩倩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如果說1997年全球上映的《泰坦尼克號》是好萊塢電影繁榮發展階段的頂峰,那么2010年的《阿凡達》無疑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史上的這部傳奇,創下了17天票房超10億美元的奇跡。如今,對美國電影而言,曾經的“一筆史無前例的投資、一堆登峰造極的榮譽、一種巨制模式的降臨”,對中國電影而言,“一個稱霸十年的票房、一片無法忘記的淚光、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就這樣被《阿凡達》所改寫?!栋⒎策_》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電影產業火爆的符號,熱點潮流的符號。它將好萊塢電影引入3D電影革命的狂潮,在一度商業化的驅使下,融入了藝術化和技術化,尤其是技術化的革新,使得好萊塢電影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見,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的沖擊不僅僅局限在了電影產業,并且波及且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行業。這種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力帶給中國的不只是挑戰和競爭,也是更強烈的中國文化產業的推動力。在中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對抗中,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正借助國家力量和經濟實力采用多種策略培育和開拓中國市場,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迫使中國不得不重新面對自身的機制和體制,接受挑戰尋找生機,發展潛在的自身優勢或有利條件,中國電影產業的真正繁榮才指日可待。但是由于中國電影市場長期處于無序狀態,并且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經驗與好萊塢電影的文化疏離,加上中國政府對美國電影的行政限制,這些障礙阻礙了好萊塢進入中國的進程。
為了最大限度地爭取進入中國市場的空間,好萊塢采取了種種策略,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好萊塢的“中國熱”持續升溫,中國背景的采用,華人、華裔演員的使用,中國故事的講述與借用,對中國功夫的模仿,通過對電影制片業、發行業和放映業的投資和經營,在中國建立電影市場,以其他方式在西方故事中植入中國元素等等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使得好萊塢逐步打開中國電影市場的大門。另一方面,中國元素也借助好萊塢電影的應用和宣傳,給世界一個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平臺,使得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更強大的影響力、吸引力和號召力。從表面看,這貌似是好萊塢為了迎合中國觀眾所做出的“讓步”,實則不然,確切的說,中國電影則是在好萊塢“大片”的影響下潛移默化的變化著。
二、中國內地電影走向國際市場的對策
首先,從電影類型方面,中國類型電影日趨成熟。作為產生于好萊塢的一種商業電影運作模式,類型電影近年來受到各國電影人越來越多的重視。分析好萊塢電影長盛不衰的原因,其中類型化則是其取得輝煌戰績的法寶之一。相比較中國電影,雖然中國電影的類型化發展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初露端倪,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中國類型電影的缺失,根本無法和好萊塢類型電影相抗衡。不過我們還是能看到中國電影在電影產業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比如說2009年“紅色主旋律”影片《建國大業》、《天安門》、《萬家燈火》等,其中《建國大業》“叫好又叫座”,三天就過億的票房使其成為國產電影的“賣座王”?!督▏髽I》的意義和價值還在于能夠高揚商業電影或者說市場電影的顛覆意義,它是國產電影商業化運作成功的一個典型。再如輕喜劇類型的電影,章子怡制片的《非常完美》、后起之秀寧浩導演的《瘋狂的賽車》、馮小剛的《非誠勿擾》;科幻片有劉鎮偉的《機器俠》;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馬蘭花》;戰爭片《南京南京》、《斗牛》;動作片《十月圍城》等,這些影片的出現可以反映出中國電影力求突破類型缺失的現狀,眾多國產影片其實是具有支撐電影市場的能力的,只不過中國特殊的國情和體制使得中國電影的影片類型呈現交叉覆蓋的特點,國內電影不可能像好萊塢類型電影一樣有著經典的明確限定的敘事體系,目前國內推出的大部分電影所包含的劇情元素都是多元的,比如說《斗?!罚绻o它一個準確的定位,那么它就應該被稱為喜劇戰爭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電影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規范并且完善的電影類型分類,因為類型電影作為一種商業娛樂影片,它的目的性就是獲得經濟利潤和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因此類型電影的制作者會準確把握市場定位和觀眾群品味的劃分,這樣制作者在電影拍攝之初就對電影上映后的效果有了一定的預設性,從而來滿足觀眾在觀影前的某種心理期待。
其次,從電影產業整體狀況來看,中國電影應揚長避短、改革調整,努力完善自己的產業鏈。與好萊塢相比,深究中國電影一直處于劣勢的原因,不僅僅體現為資金缺乏、設備陳舊、人才短缺,最重要的是中國電影根本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機制,也缺乏成熟的市場支持,更缺乏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保證。由于現在國內電影運營機制主要采用缺乏競爭力的計劃經濟模式,中國電影的生產方式實質上仍然是一種小工業生產方式,并沒有形成真正具有先進科技手段和現代管理模式的工業化生產,這種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工業體制使得每年生產的相當數量的影片與消費者的需要不相適應,甚至產生沖突,觀眾對影片的心理期待減弱必然會放棄消費行為,加上中國平均票價過高限制了普通老百姓進入電影院的觀看次數,無法培養廣泛受眾的觀影習慣,更使得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增長幅度減弱。而美國電影本身就是建立在工業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使制作、發行、放映三者連為一體,從而形成完整的市場化投資模式、工業化生產模式、商品化發行模式和消費化放映模式的運作體系。另一方面,中國電影產業還缺少好萊塢豐富的國際化營銷和運作經驗,在電影的衍生產品上缺乏開發的意識,中國電影將成敗與否幾乎全部寄托在了票房上,并沒有真正挖掘出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除此之外,在對電影的理解上,中國始終將電影理解為一種藝術和一種宣傳的手段,而美國從一開始就將電影定位為一種娛樂。這就注定美國是將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工業來發展,在堅持基本的大眾電影模式的前提下,采取全球策略,用藝術電影來包裝流行電影,從而促進電影的流行。不管是好萊塢制片廠制度、明星制度,還是現在的創新性高科技技術手段,都離不開商業化的娛樂成分。因此,在電影作為文化消費的環境中,中國電影要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顯然難以與好萊塢電影相競爭。在短時期內,中國可以采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扶持支持國產電影的生產和發行,繼續限制進口影片的配額,限制外資電影院線的建立和外資控股,采用嚴格的電影審查批準制度,規定國產電影的發行放映時間,甚至采取不同的稅收制度,將引進大片的大門盡可能關閉到最小的程度,從而達到限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以保護民族電影發展的目的。但是中國電影要認清這種保護和扶持只能是一種暫時的手段,中國電影業必須在這個短暫的保護階段盡快完成自身的產業化改造,盡快成為現代文化產業。作為政府層面,必須盡快完成電影管理觀念和制度的轉型,在這一方面,可以對美國政府通過商業部來管理電影生產和市場的舉措進行研究和借鑒,加強國家宏觀調控,一定要轉變成電影是產業和市場行為的意識,并且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按照市場原則、世貿規則、文化產業規律來運作,在電影生產層面和電影的發行放映層面都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良性循環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p#分頁標題#e#
第三,從電影的海外銷售來看,中國電影要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樹立品牌意識。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電影的產業發展必須擔負起重塑中國國家形象的使命,在國際上創建更具有東方神韻和中華風骨、更具多樣風格和民族樣式的中國電影品牌。從品牌的視角來看待中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差距,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2012》、《阿凡達》等的成功,讓中國人看到了一種有效的“西方立場,中國表達”的文化策略,那么中國電影的產業化完全可以在“中國立場,國際表達”的文化策略中達到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的目的,從而生產出一批按照國際市場需要制作的影片,創造“中國制造”的電影品牌,推進更多國產影片的出產。另外,在開拓中國電影的國際空間方面,我們還要積極從國外和國內的一流大學以及其他企業吸收一批能夠從事跨國經濟的具有電影專業素質的電影經營管理人才,不斷加強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系,組建經過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國際營銷實力的國際性的電影制片、發行機構,積極開發電影的多媒體產品,通過電視、DVD、網絡等創造電影附加值。形成規模適當的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規律的專業化、流水線化的國際性電影企業。
其實,關于中國電影改革的呼聲和口號已經喊了多年,對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在于機制和體制的改革大家也都是了然于心,只不過中國電影產業現在還不能盲目追風,急于求成。畢竟,改革的鏈條牽扯著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問題,中國電影認清市場環境和現實,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緩沖。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好萊塢的威脅就喪失信心,或者對其進行排斥和抵制,而是要把引入中國電影市場的“好萊塢經營模式”當做一種參照,利用壓力、競爭,沖破現有不合理的機制,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引進別人的資金和技術,最重要的,還是要讓中國電影自己進行生產關系的改革,將生產關系具體到改革的各個環節,給中國電影更多的“自由”,實現從體制到生產逐步過渡的改革過程,只有改革才是生存和發展的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壯大中國電影產業的隊伍,也只有改革才能推進中國市場經濟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