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電視臺的媒介環境現狀及整合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縣級電視臺的發展
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決定全國實行“四級辦臺”的政策,即全國實行中央、省有條件的省轄市(地州盟)和縣(旗)四級辦臺。“四級辦臺”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電視節目的覆蓋率,為縣級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保證了中央和省級電視臺的優秀節目和重要信息能夠有效地傳遞到地方。政策確立之后,縣級電視臺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并迅速發展。初步統計,在有線無線合并后,一些縣級臺人員擴展迅速,大多縣級臺擁有多個頻道,例如山東省鄒平縣電視臺就擁有四個頻道,另加一個企業頻道——西王頻道掛靠電視臺播出。廣西靈山縣電視臺雖然只有一個頻道,但是節目類型豐富多樣,除了《靈山新聞》外還有《生活快訊》、《靈山風采》等專題節目以及一檔社會新聞節目《身邊》。縣級電視臺的發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為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豐富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滿足不同層次受眾需要的同時也給我國傳播生態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縣級電視臺與生俱來的自身局限性以及發展道路上遇到的一些問題已經成為限制其發展的桎梏和瓶頸,因此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探討和分析,有助縣級電視臺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縣級電視臺的媒介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所謂媒介生態學(mediaecology),是指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來探索和揭示人與媒介、社會、自然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變化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1]。媒介生態與傳播生態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傳播學視野中,“傳播環境,是指存在于傳播活動周圍的所特有的情況和條件的總合。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與環境表現為互動互助、相輔相成、共存共榮的互制關系。”就是說,“環境既是媒介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是人類進行傳播活動的基礎和條件。”[1]以下是對縣級電視臺媒介生態環境現狀的簡要分析。
1.與生俱來的自身局限性。雖然“四級辦臺”的方針為縣級電視臺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縣級電視臺的本埠市場有中央、省、市各級電視臺的交叉覆蓋,按照現有的電視體制它們都由高到低,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在行政級別上和電視臺的數量上都成一種正三角形的梯級排列,越往上,級別越高,電視臺數量越少,反之,越往下,級別越低,電視臺數量越多。這樣,從行政級別上決定了縣級電視系統在決策、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相對弱勢。這就使縣級臺的話語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從而限制了一系列的發展。從確定“四級辦臺”方針到現在也不過是短短的二十幾年,與省級、國家級電視臺相比還是“青少年”,大都從未駕駛過“航母”遨游過市場經濟的海洋,即便是有的縣級電視臺已經改制,短時間內也無法真正地走向市場。此外,政策體制與市場經濟存在不適應面,目前規范電視媒體的政策體制和宣傳的規定一定程度上還保留著計劃經濟的痕跡。中國已經入世,如果電視媒體的政策體制不與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相適應,必然會制約國內電視媒體產業的發展,必然會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則和WTO的游戲規則所拋棄[2]。
2.競爭環境。一是電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展開競爭,網絡和手機等數字媒體的迅速擴散促使新聞報道形態和報道理念不斷更新。新媒體在不斷沖擊、融合和替代電視傳媒的部分功能,隨著數字電視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電視的整合成為必然,媒體在大匯流中形成的新傳媒,將會呈現我們目前無法想象的變化。二是海外傳媒巨頭開始“登陸”我國,吸引了部分受眾。國內三星級以上涉外賓館等單位可以申請接受境外衛星電視頻道;此外2001年10月19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劇正式批準鳳凰衛視中文臺進入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有線網絡,鳳凰衛視電影臺也被允許在廣東有線電視網許可的范圍內傳送。顯然,縣級電視臺的節目質量是無法與這些巨頭相提并論的。
3.受眾生態系統。傳播渠道的增加造成了受眾的分流。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縣級城市得到了飛速發展,縣級的傳媒機構不再是電視臺“獨霸天下”,而是涌現了很多民營傳媒機構和報社,有些縣級電視臺也開始融入市場經濟,邁向集團化路線,如山東昌樂縣電視臺于2009年改制為昌樂傳媒集團。“大眾媒體”和“大眾”的概念及實體不斷被解構,年齡結構和代際差異在媒介生態環境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年輕人群開始流向網絡媒體,曾經擁有巨大市場占有率的電視傳媒面臨受眾老齡化的困境。大眾媒介的強權、互動媒介中受眾參與的有限性加之媒介從業人員自己制造的鴻溝造成了受眾生態的失衡,而縣級電視臺的受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弱勢群體,諸如農民群體和女性受眾。
4.資源與技術環境。報道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匱乏以及專業技術的落后也嚴重影響了縣級電視臺的發展。由于地域的限制導致了信息的生態的失衡;由于財政資金的有限和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導致了人才的流動,進一步限制了其軟硬件技術的發展。
二、對縣級電視臺媒介生態環境的優化及其發展對策的探索分析
(一)克服自身缺陷、突破體制桎梏
由于縣級電視臺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所以應該著手內部體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人事和管理制度,進行科學的勞動分工。盡管縣級電視臺走向市場無法與一些“巨頭”相抗衡,但是依然需要在市場經濟中拼搏奮斗,現在我國經濟正在飛速發展,只要做好縣級臺的市場定位,科學運營,定能再大風大浪中闖出屬于縣級電視自己的一片天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確立,為這一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這一地區的縣級電視臺可以抓住經濟發展的這一機遇,大膽的走向集團化,局臺分離、自負盈虧,以增加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自身的媒介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區域媒體的傳播優勢。
(二)辦好節目,提升競爭力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建設好縣級臺首先要做好的是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覆蓋面,了解本區域內觀眾的收視習慣和審美定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縣級臺要生存發展,就必須依靠地域優勢,走個性化道路,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開辦不同類型的節目。在辦好新聞節目的基礎上再多多開辦其他類型的節目。要想辦好節目,必須認清自己的定位,發揮自身優勢,立足地方特色,將節目“本土化”,發揮縣級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從新聞價值的接近性原理來看,觀眾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事都會十分關注,因為對于多數受眾來說,遠程的信息只是資訊本身而已,而近距離的信息則關乎他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切身利益。#p#分頁標題#e#
(三)構建合理的受眾生態
在傳播的社會流程中,受眾是一個基本的因素,事實和受眾在新聞傳播中是起決定作用的,是可以制約新聞機構的。而從大眾傳播的角度看電視臺互動媒介中受眾的參與是有限的,往往出現“傳而不通”的狀況。而在縣級電視臺中這一狀況則更為明顯。所以在開辦節目的時候就應該充分的做好受眾分析與定位。由于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制約,縣級電視臺的受眾群體主要是弱勢群體,所以要針對他們的收視習慣來調整節目的制作方向,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節目的互動策略。
(四)開發信息資源、提升專業技術
據調查當下縣級電視臺的從業人員大都是“半路出家”,所以縣級電視臺要加大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或招聘引進優秀的廣播電視人才。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辦了和廣播電視有關的專業,廣播電視人事部門應該在引進人才上出臺一系列的政策,為其發展添磚加瓦。同時引入內部競爭機制,使職工在競爭中尋找報道資源,在我們的身邊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很多事情,我們只是缺乏發現的眼睛,只要肯努力那么我們報道的資源肯定源源不斷。電視節目是建立在現代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給電視制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許多沿襲多年的傳統制作手段,逐漸被全新的、充滿創造力的制作方式所替代,電視節目制作系統中各種動畫、視音頻工作站等多媒體設備的引進,給廣大電視節目制作人員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制作環境,提供了一個功能更強大的創作空間,使他們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就要求電視節目制播人員不僅應該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能夠熟練靈活地操作各種新技術設備,而且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藝術素質,才能適應現代新技術對節目制播人員的要求[3]。
三、結語
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動翅膀,也許就會改變紐約下個月的天氣”。蝴蝶效應啟發我們,事物相互之間往往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縣級臺在中國電視體系中居于一個關鍵的基層層面,它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環境會影響到整個媒介的生態環境的變化。我們必須遵循和諧準則,對媒介生態系統人為地施加有益的影響,調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系統最優結構和最高功能。從而使整個媒介實現和諧發展、共生共榮的良好生態效應。”[4]縣級電視臺目前正在上級臺和新媒體的夾縫中求生存,這對縣級乃至更基層的電視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艱巨的任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每個縣級電視臺都辦好了,使得我國廣播電視媒介生態環境更加和諧了,我們國家的廣播電視事業也就更加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