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從生態視角對苔絲的評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引言
19世紀后半期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1840一1928)的傳世佳作《苔絲》(1891)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外批評家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研究焦點多集中在小說的悲劇主題、宗教觀念、女性主義解讀和藝術特色等方面。這一現象充分證明了該作品“經典”文本的地位和魅力,也為后人繼續從多層次、多視角闡釋文本提供了可能。生態批評是近幾年剛剛崛起的一種文學批評理論。它于20世紀oo年代初始于美國并逐步向世界各國擴展。謝里爾•格洛特費爾蒂認為:“生態批評是研究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問。’,川它將生態倫理思想融人文學領域,它通過尋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研究文學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現,并通過重新發現、重新思索、重新闡釋自然寫作,喚醒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本文從生態批評視角,通過分析《苔絲》中哈代對大自然的熱情關注和贊美以及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的深人思考,充分展示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重返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思想。
二、《苔絲》的生態思想
首先,哈代在《苔絲》中描繪了自然的生動畫卷,贊美了大自然的美麗壯觀和勃勃生機,體現了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態思想。19世紀中葉,強大的英國工業革命尚未侵人哈代的家鄉多塞特,它“遠離塵囂”,貼近自然,秀麗的風景,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氣候,神秘的歷史遺跡,多彩的地方民俗和特色,以及豐富的民間傳統和樸實勤勞的人民,都為哈代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他深切關注家鄉的自然環境,敏銳捕捉自然的聲音、顏色和微妙變化。弗吉尼亞•伍爾夫認為,哈代是“大自然的一位細致人微、爐火純青的觀察者”,稱贊他是“田野和晨曦的忠實的兒子”川。哈代是公認的描繪大自然畫卷的高手。自然是他創作的一個永恒主題。哈下的自然美麗、生機勃勃,充滿無窮魅力。《苔絲》中女主人公苔絲的家鄉馬洛特村所在地布萊克摩山谷,美麗寧靜,空氣純凈,土地肥沃、泉水永不干涸,綠草和樹木覆蓋著一座座丘陵和山谷。這種自然環境的美麗和寧靜預示著苔絲這個“大自然女兒”的美麗和純潔。相比之下,苔絲打工的塔爾勃塞奶牛場所在的弗羅姆峽谷更具生機和活力,令人精神振奮。平坦的草地被富潤河灌溉得一片翠綠。“綠色的牧地上布滿了密匝匝的牛群,如同阿爾斯洛特或塞拉爾特的油畫上畫滿了自由民眾”。空氣清新、爽快、縹緲。“富潤河則像指給福音信徒的生命之河一樣清澈純凈,水流像天上的行云一樣湍急,在滿是卵石的淺水處,還整天對著藍天涂涼地歡唱。”正是在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環境中,“苔絲的精神奇跡般地振作起來了”,“她的希望與陽光融為一體”,“在每一陣輕風里,她都聽到了悅耳的聲音;在每一聲鳥兒的唯鳴中,她都悟出了快樂的音符”,“被那場經歷一度壓倒的青春之焰又重新燃燒起來”。這種自然環境的勃勃生機與活力預示著苔絲青春煥發,脫胎換骨,重獲新生,對生活充滿激情。苔絲與克萊爾在美麗富饒的塔爾勃塞相愛,度過了她一生最幸福的時光。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和雄偉氣派令人崇敬。
自然的美麗源于自然的崇高。自然的崇高源于自然的生機、活力和威力。人們往往通過對自然美的發現和贊美來倡導人應該有的道德和理念。在《苔絲》中,哈代把令人愉悅的清晨景象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他把清晨的太陽描寫成一個可愛的金發青年。“由于霧氣的緣故,太陽有了一種奇特的情緒以及和人類一樣的目光,要想把它充分表達出來,得用男性代名詞才行。”“這個發光的物體有著金色的頭發,溫柔的目光,神采奕奕,猶如上帝,他朝氣蓬勃、目光熱切地凝望著趣味橫生的大地。”卿哈代以敏銳的眼光發現并贊美自然價值,真實反映出他對大自然的眷戀和遠離喧囂的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他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生態思想。
其次,通過謳歌“大自然的女兒”苔絲與自然的完全融合一體,展示了哈代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人思考,體現了他崇尚自然、重返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思想。生態批評把批評的焦點從社會關系轉移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看做既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又是社會中的一員。它思索、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并試圖改善這種關系,最好地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哈代在小說《苔絲》里成功塑造了自然之子的形象,即苔絲—“大自然的女兒”。通過謳歌苔絲,哈代提倡人應該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蘊涵著深刻的生態智慧。
在哈下,充滿豐富詩情的苔絲,是“純潔之美”的化身,有著“大自然女兒”的優秀品德,她自食其力,頑強樸實,心地善良,感情真摯,寬容博愛,并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自然母親賦予苔絲純潔美麗的自然外貌,她頭發是“土黃色的”,有著“兩片充滿靈性的牡丹般的嘴唇。一雙天真純凈的大眼睛”,她的氣息是她所賴以生存的“黃油、雞蛋和蜂蜜調配出的混合體”。小說中苔絲初現時,“她胸前戴著玫瑰;帽子上插著玫瑰;籃子里裝滿著的也是玫瑰,還有草墓”碑。就連克萊爾也情不自禁贊美苔絲是“多么清新、純潔的大自然的女兒啊!”在一年一度的鄉村游行舞會上,苔絲身穿潔白衣裙翩翩起舞,和春意濃濃的自然景觀渾然一體,美麗的苔絲成了大自然的一個部分。在小說第二十章里描繪了身處自然環境中的苔絲的獨特美:“有時,當夏霧更為彌漫的時候,草場就好像是一個蒼茫的大海,從霧里露出來是零零落落的樹木猶如聳立的礁石。鳥兒穿過迷霧,飛到上層的亮光中,展開翅膀,懸在空中曬太陽,要么就落到把草場分成幾份的潮濕的欄桿上,現在那欄桿已經亮得像玻璃棒似的。由霧氣變成的細小的鉆石也掛到了苔絲的眼睫毛上,或者像小小的珍珠一般落在她的頭發上。當白晝之光變得強烈而又平常的時候,這些東西便從她身上消失了,這樣,苔絲也就失去了奇特、縹緲的美麗;她的牙齒、嘴唇、眼睛又在陽光中閃爍,她又成了純粹的擠奶女工,盡管漂亮得令人眼花繚亂,可是卻不得不與世上別的女工努力奮爭。”苔絲的外貌常被比作植物,她的行動常被比作動物,尤其是貓和鳥。苔絲“看上去像一只機警的動物”,像一只“陶醉的鳥兒”般傾聽克萊爾彈奏豎琴,“像貓一樣,悄悄地穿過這一片茂盛的野草”“她那輕輕的腳步與周圍的環境極其融洽”,構成了整個景物的一部分。當苔絲與安琪走過草場時,鳥兒飛落在潮濕的欄桿上,蒼鷺站在水里,不動聲色地觀看著他們走過去。苔絲來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當她生活在大自然中,苔絲保持著自然母親賦予她的獨特的美麗純潔。當苔絲受到傷害后是自然母親寬容仁慈地接受了她并用溫暖的懷抱治愈了她的傷痛。苔絲從自然母親那里繼承了包容、仁慈、善良的品德,她忍受著無比的痛苦和屈辱把孩子生下來,敢于在公眾面前用博大的母愛去哺育、愛撫她那個無辜的小嬰孩。當牧師拒絕為她生病的孩子舉行基督教洗禮時,苔絲不顧別人的反對堅持自己給可憐的孩子洗禮。苔絲由仁愛變得勇敢,她甘愿為孩子做一切。苔絲身上表現出的勇敢堅強以及母性的善良偉大令人敬佩!然而,擁有純潔、美麗寬容和堅強自然品質的苔絲最終卻是一個悲慘的結局。哈代這樣安排,是要提醒人們一些自然品德已經遭到破壞,苔絲所象征的自然已在漸漸地遠離人類。哈代不僅表達出對苔絲的死和自然品質淪失深深地感傷與悲痛,更呼吁人們要崇尚自然,返璞歸真。#p#分頁標題#e#
此外,哈代對人與自然界生物的關系也進行了深人思考。對于哈代來說,大自然是生命之源。除了人類,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自然的產物,它們和人類一樣都有權利生活在大自然里,和人類就像兄弟、姐妹、朋友。人們應該愛護它們,保護它們,與它們和諧相處,而不是肆意地虐待和濫殺它們。哈代贊美了人與自然界生物的和諧友好關系,彰顯了動物保護意識。當苔絲穿過一片野草地時,周圍的生物把她當做它們的同類去親近;當苔絲與安琪走過草場時,鳥兒飛落在潮濕的欄桿上,蒼鷺站在水里,不動聲色地觀看著他們走過去。苔絲與自然界動物從物我相親到物我相忘、物我同化的境地,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達到了審美的最高層次。小說中對殘殺動物的行徑也進行了揭露和抨擊。當苔絲與安琪分手回娘家時,在途中,苔絲夜宿一片樹林,她看到幾只中了槍彈的小鳥,目睹了它們痛苦抽搐的慘狀。她知道,那些獵人都是“文明”人,他們殺氣騰騰、嗜血成性,殺害的都是無害于人類的羽毛動物,“他們對待自然大家庭中的弱小成員極其粗暴、極其無禮”。隨著當今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人類肆意虐殺動物已開始導致一些野生動物瀕臨滅絕。人們開始關心動物并呼吁保護動物。但早在一個世紀前,哈代就已經體現出了保護動物的意識。從整體生態平衡系統的角度來看,哈代敏銳的預見早已充分體現在了他的作品中。
三、結語
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哈代見證了社會物質財富的迅速發展和人們對大自然的肆意破壞。面對嚴酷的現實,哈代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深人地思考,并且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了深刻的生態思想。今天,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日益加劇,人類越來越擔心他們的生活環境,并開始號召生態保護運動,呼吁人們熱愛自然,回歸自然,遵守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事實上,哈代早已在他的小說彰顯出他祟尚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哈代自己一生都生活在大自然里,遠離塵囂,也充分證明了他對大自然深切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