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wǎng)用心挑選的莫扎特傳中的人性矛盾沖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公元1761年,在維也納金色的皇宮里,一個小神童因為一次不慎的跌倒,認識了前來將他扶起的小公主。小神童淘氣地調(diào)侃說:你愿意嫁給我嗎? 30年后,當年的小神童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又過去了兩年時間,那位公主,也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斷頭臺。時代沉浮,命運無常,這是多少電影大師無法剪出的蒙太奇。 這個女孩就是后來遠嫁法國的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公主,而那位小神童,則是絕世天才莫扎特。 說到莫扎特,相信人們都不會陌生。作為西方音樂史上承前啟后的驚世奇才,在他的手上,音樂的形式美被推向巔峰,以至后來的近400年時間直至今日都無人超越。如果說德奧古典音樂時期是西方乃至世界音樂史上最輝煌的時刻,那么莫扎特無疑那顆皇冠上的明珠。 《莫扎特傳》是一部講述天才音樂家莫扎特傳奇一生的經(jīng)典影片。它拍攝于1984年,并在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一舉奪得含“最佳影片獎”在內(nèi)的8項大獎,堪稱人物傳記片的巔峰之作。 但凡偉大的作品,都必然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從這一點而言,《莫扎特傳》無疑是成功的,它不僅感動了我們,同時也征服了奧斯卡的專業(yè)評委們。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本文將從影片自身的亮點及其所蘊含的現(xiàn)實意義等多個角度來加以剖析。 1.選材巧妙 天才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劇本,對于觀眾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從心理學的角度,影片巧妙利用了人類的以下幾種心理:(1)對于天才人生歷程和成功秘訣的探尋;(2)對于自我與他人距離的感性考量;(3)對于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非理性解釋;(4)對于神秘事物頂禮膜拜的潛在愿望。 影片基于這4種心理,強化了人們的內(nèi)心訴求,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了人們的情感投入。 2.視角獨特:主觀性敘事手法的運用 所謂主觀性敘事,是指以電影中人物的口吻和視角來描繪整個事件和情節(jié)的方式。影片突破了傳統(tǒng)人物傳記片的客觀表達方式,通過與莫扎特同時代的另一位宮廷樂師薩列里回憶、懺悔的主觀倒敘來折射莫扎特的人生,視角獨特而深刻。這種敘事手法,主要起到如下幾種作用: 首先,幫助觀眾對古典音樂的理解。薩列里的夸張神情和細致剖析,無疑是觀眾情緒的催化劑,它使我們能夠更為順利地進入了莫扎特的脫俗世界里。 其次,將歷史事實與主觀意識相結(jié)合,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引發(fā)觀眾共鳴。歷史學家克羅齊曾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強調(diào)了主觀認識對歷史解讀的影響。《莫扎特傳》同樣體現(xiàn)了個人對史料的主觀化重構(gòu)。薩列里的回憶,實際上是一種集崇拜與嫉妒、仇恨與痛苦為一身的奇特內(nèi)心視角,它讓我們在憑借客觀事實去感知心中天才的同時,也對薩列里的微妙心理變化懷有真實而強烈的體會,天才與庸人的二元對立因此而顯得真實可感。 3.多重矛盾凸顯悲劇色彩 這種矛盾沖突,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社會之間,以及人物自身的性格命運之間。 (1)莫扎特:完美的音樂,不完美的人生。自古天才多寂寞,比如梵高,比如莫扎特。影片一改傳統(tǒng)傳記片極力塑造偉人的做法,將莫扎特的獨特個性刻畫得惟妙惟肖:一方面,他傲慢放肆、不拘常理、單純幼稚,另一方面,他刻苦勤奮、天賦驚人。美國著名音樂評論家約瑟夫馬克利斯曾這樣贊美道:“在音樂史中,總會這樣有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guān)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誠然,莫扎特的音樂是完美的;但悲劇在于,他不屬于那個時代。他完全生活在一個附庸風雅的社會里,又不懂得屈從于社會現(xiàn)實,因此最終為現(xiàn)實所不容。 (2)薩列里:忠貞的天使,殘忍的惡魔。周瑜臨死之前,曾撫琴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薩列里與莫扎特,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一時之瑜亮。他自詡為上帝最忠貞的使者,甘愿將全身心獻給上帝和音樂;卻憑借這個美麗神圣的掩護,親手毀掉了真正的音樂天才。作為當時唯一能真正領悟莫扎特音樂精髓的人,他一方面被本能的嫉妒撕扯著靈魂,一方面又無法不為那些神妙的樂章而傾心贊嘆,這種矛盾的情感讓他瘋狂。 所謂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一部《莫扎特傳》,兩位音樂大師,他們的悲劇人生交互重疊,如同被撕裂的錦緞般毫無掩飾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飄落一地的是無法言說的凄涼與傷痛,并以不可阻擋的力量穿越時空,留給后人無盡的喟嘆。 4.巧用戲中戲 電影中的歌劇布景精良、服飾精致、色彩絢麗,不僅讓觀影者享受到一場場完美的視聽盛宴,同時也成為“偷偷觀看了他每一場演出”的薩列里的重要人生經(jīng)歷。他每聆聽一次莫扎特的作品,內(nèi)心的痛苦便加深一層,同時加速了他毀滅天才以疏導個人痛苦的進程。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每次薩列里在戲院的包廂中聽莫扎特的作品時,光線的明暗對比在其身體上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 這種色彩處理方式,將他既沉醉又嫉恨的心理表現(xiàn)得十分傳神,令人過目難忘。影片巧用戲中戲,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助推。 5.象征手法的運用 但凡一部成功的電影,不會讓任何一個角色成為閑置;即使是一些出場不多的配角,也會因承擔某種特殊的意義而變得不可或缺。影片中莫扎特的父親戲份非常之少,卻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關(guān)鍵人物。他對莫扎特的一生影響最為深刻,同時也是構(gòu)成莫扎特悲劇人生的重要因素。他的威嚴、獨斷,象征著維也納上流社會的奢華、復雜與神秘,這是莫扎特既鐘愛又恐懼、既向往又抵觸,窮其一生也無法真正融入的。 #p#分頁標題#e# 此外,影片中莫扎特獨一無二的笑聲,實際上也可以抽象為一種人物的象征符號。關(guān)于這一招牌笑聲,導演的設計并不是憑空虛構(gòu),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歷史依據(jù)的:莫扎特的朋友曾在書信中提到,莫扎特的笑聲聽起來有如“金屬劃過玻璃”般絕世無雙。在這里,我不禁再一次感嘆演員精湛的表演技藝,將未經(jīng)傳世的莫扎特的笑聲精準地還原。結(jié)尾處,薩列里的畫面漸隱,忽然又傳來莫扎特的一聲大笑,繼而全劇終結(jié)。這絕世的一笑,飽淺析電影《莫扎特傳》蔡妤荻(南昌大學新聞系09級本科生江西南昌330031)含了天才對人間百態(tài)的戲謔、嘲諷和嘆息,為影片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余韻不止地在觀眾心頭久久回響。 6.影片的現(xiàn)實意義 1977年,美國發(fā)射的“旅行者一號”宇宙飛船,曾將兩首樂曲帶向太空,旨在引起全宇宙有生生命對人類情感的共鳴,一首是西方的《歡樂頌》,一首是中國的《流水》。如果說世界上有一樣東西,能夠無種族、無國界,最廣泛地引起全人類的共鳴,那么這樣東西必然是音樂。在物質(zhì)文明極盡發(fā)展的今日,我們更加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食糧。哲學家說“上帝已死”,這里暫且不討論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但毫無疑問的是,心中的信仰永遠不能夠磨滅。正如莫扎特曾經(jīng)所說:“失去爵位對我來說算不了什么,精神的高貴才是真正的貴族。”7.總結(jié)天才總是將生命中最閃亮的一段放大,將愛和夢想演繹到極致,然后笑而離去,留給世人無盡的懷念。感謝《莫扎特傳》,能夠讓我們在跨越時空、零距離感受曠世奇才的同時,獲得一份對于自身的觀照,一份對于生命的領悟,和一份心靈的感動與升華。或許,一部真正的好電影,原本就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