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國影片人物賞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美國電影《亂世佳人》根據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長篇小說《飄》改編而成,是英文電影的經典之作。 影片以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場愛情故事為主線,向我們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斯嘉麗、阿希禮、巴特勒、玫蘭妮等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深刻再現了戰爭和苦難對人類生存精神的考驗。1861~1865年,南北戰爭爆發,標志著美國歷史的轉折,這是新舊制度更替的戰爭。在尸橫遍野的戰場,傷殘和死亡、貧窮和饑餓,無時無刻不牽扯著受難人的神經。在影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寧靜的家園變得傷痕累累,脆弱的人在祈禱,只有像斯嘉麗、巴特勒等這些不肯屈服的人,才敢于向苦難挑戰,在接受殘酷的現實中尋求幸福的路線。戰爭不相信眼淚,苦難喜歡欺凌弱者,幸福會在任何時候被強者把握。因為他們知道并懂得如何真正熱愛自己腳下的那片土地,并把它牢牢地貼近自己跳動強勁、不屈不撓的脈搏。如此,影片中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久久印刻在我們深深思考的心上。 一、挑戰世俗,拒絕虛偽,堅強自信的斯嘉麗 影片女主人公斯嘉麗,是一個南方莊園主的女兒。在她迷人的姿色里,既有母親的優雅,也有父親的純樸、粗野;既有貴族血統的精明,又有凡俗的豪爽和粗獷。她熱情奔放、不虛偽、不做作,敢愛敢恨、敢作敢為。她一向鄙視上流社會故作文雅的虛偽,瞧不起那些善于依附男人的女性。她鄙視傳統的束縛,渴望自由和浪漫。她敢于向所愛的人表達真愛,即使遭到拒絕,也不會感到羞愧。即便在她守寡期間,她也敢于在大庭廣眾之下,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一樣能夠接受邀請,跳起歡快的舞蹈。她積極樂觀,充滿青春的朝氣,即便是在缺衣少食、尸橫遍野的悲慘境遇下,也能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獲得快樂??嚯y不曾讓她退縮,為了塔拉莊園的生存,她不顧別人的恥笑,搶走了妹妹的情人;為了重建家園,她可以像黑奴一樣,走進棉田,讓老繭爬上細嫩的雙手;她可以像男人那樣大聲地討價還價;她敢和北佬拉生意、雇傭犯人……而在對土地的眷戀上,她也像她的父親教導她的那樣:這個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正是這股強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愛爾蘭血統賦予了她潛在的反叛思想。同時,斯嘉麗的母親的影響也一直貫穿于她的人格成長之中。她的母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賢妻良母,也是斯嘉麗常常暗自面對的道德規范。面對這個可以稱之為“圣母”的母親,斯嘉麗的態度總是十分矛盾。一方面,她在母親面前雖然也能擺出聽話的面孔、貌似規矩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卻始終擺脫不了內心的狂野。她尊敬母親,把她當作偶像崇拜,可來自父親方面的血液,又使她常常極力與母親的教育進行對抗,這些矛盾的交織導致了她性格的多重性、叛逆性。 她不僅有一雙美麗、天真、幻想的眼睛,還有一顆非凡自信的心靈。她自信自己會征服一切男人,她自信自己比其他的女人都美,更有魅力;她自信阿希禮沒有理由不愛她;她自信她比那些男人更善于經營管理。即使她的這些自信多遭波折、屢受打擊,也沒有動搖她自信的根基。 斯嘉麗有過三次婚姻經歷,她的三次婚姻,一步步使她走向成熟、走向理性。期間又有多少無奈,為了生存、為了家園、為了不再忍受饑餓,這個本來衣食無憂的莊園主的大小姐堅強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斯嘉麗的堅強和自信以及對土地的熱愛,為了塔拉莊園,為了她的親人和阿希禮一家,斯嘉麗挺直了身子大聲地嘶喊:“上帝給我作證,上帝給我作證,北佬休想把我整垮。 我要挺住,等我熬過這一關,我決不再忍饑挨餓,也決不再讓我的親人挨餓,哪怕我得去偷,去殺人———請上帝給我作證,我無論如何不再忍饑挨餓了。”戰爭結束后,一些人明顯消沉了,他們無法調適好自己的心態來面對支離破碎的生活。有的人卻積極克服了戰爭失敗的心理障礙,面對現實不畏艱險,一步步成為生活中的強者。這其中就有斯嘉麗這道美麗的身影。“明天是新的一天”是斯嘉麗的座右銘。她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會過去,明天將是一個新的開始。斯嘉麗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虛偽做作,勇敢面對生活的女性形象。 二、斯文儒雅,囿于傳統,游離現實的阿希禮 阿希禮是影片中的主要男主人公之一。他也是斯嘉麗惟一一往情深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她,他的頭發、他微笑的樣子、他的琺瑯紋……都是她追隨和深深愛慕的細節和元素。他讓斯嘉麗長期充滿幻想,幻想同他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他是斯嘉麗生命的主要支柱,力量的源泉、戰勝苦難的勇氣,他讓她近乎瘋狂,情愿和他私奔,并愿意為他付出自己的一切。她心甘情愿地為他掙錢,為他的生死和戰后的生活心懷憂慮;冒著生命的危險照顧他的妻子玫蘭妮,他讓她牽腸掛肚、魂不守舍,難以擺脫思念的折磨……那么,這個阿希禮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竟讓斯嘉麗表現得如此癡迷?阿希禮出生于貴族世家,在那里,高雅的音樂和書籍熏陶著他那平靜的心,他知書達理,溫文爾雅,一派文質彬彬的樣子。可是當戰爭的槍聲響起,他也能夠義不容辭地走進勇往直前的行列,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表現異常勇敢,而且還當上了指揮官。然而,這所有的一切并不能改變他內心不易被人覺察的脆弱,他一直生活在傳統、安靜、祥和的精神樂園里,在那里他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祖輩留下的產業,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可以四海周游,如夢如幻??僧斶@一切被戰爭顛覆得支離破碎之后,轉眼間像泡沫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他茫然了,變得六神無主、無所適從,此時他所有的學識都無濟于事,沒能使他擺脫困境,他只能接受一成不變的過去,活在從前的夢里。他什么事都做不了、做不好,一個好端端的買賣,一旦交給他管理經營,用不了多久,就變得一塌糊涂,成了賠本的生意。 就連基本的農活他也干不好,處處顯得笨手笨腳。他只能靠別人養活,過衣來伸手的日子,他無法走進現實的生活,更不能挑起生活的重擔,在缺乏保障的苦難面前,他簡直就是一個虛弱的廢人。特別是當他的妻子玫蘭妮告別人世、離他而去的時候,他的精神陷入了崩潰的邊緣。至此,我們可愛的斯嘉麗才徹底看清了自己多年來一直苦苦追尋的愛情,不過是自己為自己編織的一件美麗的衣裳,而眼前這位頹廢的男人并沒有能力撐起這件美麗的衣裳。#p#分頁標題#e# 三、醒目塵世,摯愛深沉,尊崇美好的巴特勒 斯嘉麗向阿希禮求愛遭到拒絕,一個因惱羞成怒而被摔碎的花瓶、一個敢愛敢恨的純真舉動,在一個名叫巴特勒的人的心上打下深深的烙印。隨著影片中一幕幕情節的展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桀驁不馴、玩世不恭、頭腦清醒、目光敏銳、善于把握商機的男人,并在他的冷嘲熱諷中默默關注、深愛著斯嘉麗,一步步渴望走進她的世界。 我們知道,人類是世上最為復雜的情感綜合體,人類的形象也常常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多面體。對于這點,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巴特勒似乎表現得更為充分。一方面,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家的典型特征:精明、狡黠的經營意識;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巴特勒獨醒于塵世的浪蕩不羈的個性,他是極少數的清醒者和對世事理性的判斷者。在戰爭之初,當幾乎所有的南方人都認為他們能很快地結束戰爭并毫無疑問地會取得勝利的時候,巴特勒那雙黑眼睛里流露出覺得可笑的輕蔑,因為他清醒理性地知道北方與南方相比在兵工廠和制造業方面的明顯優勢,從而推測出戰爭不會很快結束,而結局也不會像南方人想象得那么樂觀,并因而惹火了南方人。 他懂得如何在亂世中把握自己,游刃有余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在戰爭中,他及時抓住商機,穿越封鎖線,從北方運來南方急需的藥品,在積累了不菲的財富的同時又為南方人做了有益的事。他從不盲目追隨,也不喜歡張揚自己的榮耀。他深藏不露,然而,他卻有一腔深沉的熱血,無論是腳下的土地遭受踐踏,還是身邊的朋友身陷危難之時,只要需要自己,他就會毅然挺出自己寬厚的身軀。這個身軀,是如此可以依賴、可以掃除迷霧。這也是女主人公斯嘉麗走出噩夢、茅塞頓開的領悟。一個人能時刻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以斯嘉麗為代表的人們沒有做到,那些空有一腔熱血的男兒們沒有做到,可是他,我們這位看似玩世不恭的巴特勒做到了,他才是真正面對苦難的強者。他有智慧、有勇氣、也敢于嘲弄世俗。他熱愛生活,一直刻骨銘心地追求心中的純真和美好,他向往人間真愛并尊崇美好的品德。他能細致入微地照料自己和朋友的孩子,他懂得體恤身邊的弱者,能夠樂善好施地幫助他們。他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完美的愛情和幸福的家庭,他把自己在斯嘉麗身上得不到回報的愛全部傾注到女兒的身上。雖然在他和斯嘉麗剛結婚時黑媽媽對他并不接受,可他依然尊敬她,感激她對斯嘉麗一家的無私奉獻,并最終得到了黑媽媽的認可和接受。他雖然放浪不羈,但在玫蘭妮面前卻表現得體,因為他非常欣賞和看重玫蘭妮仁愛、寬容、外柔內剛的性格??梢哉f,影片中的許多細節都永遠定格在了觀眾難以釋懷的心上,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立體豐滿的巴特勒的形象。 對影片《亂世佳人》的觀賞,使我們領略了一幅波瀾壯美的藝術畫卷,特別是各類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們通過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扣人心弦的生死離別,耐人尋味的演繹、刻畫,讓我們獲得了情感的洗禮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他們迥異的命運告訴我們,無論過去的浮華有多么美好,曾經的家園多么寧靜,一旦破碎,必須挺直堅強的脊梁,正視現實;面對苦難,才有可能重新獲得失去的幸福和自由。世上沒有濤聲依舊的歷史,沒有小橋流水似的溫柔變革。歷史的發展,向來都會有流血、有犧牲,歷史的腳步會無情地碾碎缺鈣的骨頭。如何走出顛簸、走出苦難、走出廢墟?這些問題在任何時候都值得我們作為居安思危的主題。苦難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扼住命運咽喉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