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生新聞的成就與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電視民生新聞誕生至今已有十年,在這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電視民生新聞的形態經歷了從單純的報道型到參與式的幫忙型,再到客觀記錄的調解型,每一種不同的類型都有著對傳統電視新聞的創新和突破。但是,在電視民生光鮮華麗的外衣背后,也隱藏著潛在的危機與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民生新聞的整體形象與發展前景,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成就 電視民生新聞無論是在內容上、形式上還是新聞價值取向上都秉承著以受眾為中心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最大程度地還原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以平常百姓的視角去關懷普通百姓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普通百姓真正成為了新聞的主角,并走到了鏡頭前來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受眾的參與也必然帶來了話語權的下移,讓從前只能被動接受信息的平民百姓成為了自己的“新聞發言人”,并且通過電視這個平臺表達自己的聲音,發表自己的觀點。概括起來,十年來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幾點: 1、內容上的開拓———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 民生新聞高舉“以民為本,服務民生”的旗幟,將平民百姓及其生存、生活狀態作為焦點內容。民生新聞拋棄了傳統的居高臨下、著重說教的“俯視”式新聞報道,將視域下移,站在平民百姓的視角上,用平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去觀照老百姓身邊的事件,體恤普通民眾的冷暖哀樂。民生新聞記錄的都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生活矛盾和情感困惑,講述的是平民百姓自己的故事,從而展現出了社會平民的眾生相及其生活的全圖景,書寫了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歷史。傳統的新聞報道總是正襟危坐地向受眾灌輸信息,而民生新聞則是力求在內容上和形式上與受眾互動,在娓娓談心、平等交流的情境中爭取受眾的共鳴,試圖建立更加靈活互動的傳受關系。同時報道中的平民視角、關注民生的姿態,體現了民生新聞的民本價值取向,灌注了濃濃的人文關懷,這是民生新聞區別于傳統新聞的最主要特征和生命力所在。 2、形式上的創新———采用“新聞故事化”模式 電視民生新聞“新聞故事化”模式,它以懸念化的新聞敘述制造跌宕起伏的節奏變化和故事情節,運用各種表現手段,如音樂、特寫、慢鏡頭、動漫等,吸引觀眾主動關注新聞事件。“新聞故事化”使觀眾在一個個講述普通人的歡樂與憂傷、希冀與失望、抗爭與無奈的故事中確認自我的生存狀態,產生或憐憫、或敬佩、或感動的情緒,給人以獨特的價值標準和審美關照。①電視民生新聞在播報方式上也進行了通俗化的探索。主持人采用通俗易懂、接近生活原生態的口語甚至是方言來“說”新聞、“侃”新聞,加上豐富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的運用,親切詼諧,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很容易獲得觀眾的接受和認同。 3、原有新聞價值的深化———更加注重接近性 電視民生新聞注重本土化,就地取材,將鏡頭聚焦于一個城市的社區、街道或家庭,大量報道觀眾身邊的事件,例如《南京零距離》所宣稱的“我們就在你身邊,我們與南京沒有距離”,體現了民生新聞在地域上的接近性,增強了觀眾對新聞事件的認同度。同時緊貼民眾的日常生活,關注與當地百姓的生存、生活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問題,為民眾提供資訊和服務,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服務性。正是由于兼顧了地域、心理上的接近性,民生新聞也被稱為“老百姓自己的新聞”。由于電視民生新聞的競爭已進入了白熱化狀態,第一時間獲取新聞信息必然成為媒體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不少欄目采用了直播和市民自拍的方式,同步采訪、同步傳輸、同步播出。一部分節目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將演播廳和新聞現場結合起來,隨時插播最新的重大新聞和突發事件,使新聞現場直播成為了節目的常態,從而將“今天的新聞今天報”演進為“現在的新聞現在報”,把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4、平民參與———以受眾為中心,話語權下移 在民生新聞節目中,民眾的出鏡率不斷攀升,同期聲被大量地運用。通過現場熱線、短信留言、網站發帖等多種方式,觀眾能夠輕松地參與到節目中來,與主持人互動溝通,對節目給予及時反饋。而且,觀眾還可以為節目提供新聞線索,甚至自行采集、制作DV畫面。如今由普通民眾組成的新聞線人已經成為了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新聞源。這一改變同時推動了話語權的下移,使新聞轉向平民化,每一個個體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觀點,它們相互碰撞,形成了平等、多元的話語空間,彰顯了民生新聞的大眾取向和草根情結。②這不僅為節目贏得了厚實的群眾基礎,還提升了民眾的參與意識和公共意識。 二、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雖然電視民生新聞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隱藏在成功背后的隱憂亦日漸凸顯,已成為嚴重制約民生新聞健康、持續發展的瓶頸。電視民生新聞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同質化現象嚴重,節目缺乏創新 《南京零距離》的成功,引發了國內各家電視臺的競相模仿。在南京,繼《南京零距離》之后,又出現了《直播南京》、《絕對關注》、《法治現場》、《1860新聞眼》、《標點》等多檔民生新聞欄目。甚至一家電視臺內部的不同頻道也開辦了多個民生新聞節目,如成都電視臺,其公共頻道有《成都全接觸》,經濟服務頻道有《第一現場》,都市生活頻道有《直播60分》以及新聞綜合頻道的《絕對貼近》。如此多的欄目關注同一地域內的民生資訊,勢必造成民生新聞的同質化。因此這些節目從選題策劃到框架設置,從主持風格到表現形式等都因循雷同,“千臺一面”的現象十分突出。#p#分頁標題#e# 2、報道形式娛樂化、媚俗化 電視民生新聞為了提高收視率往往偏重于軟新聞,即輕松、明快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題材,而盡量避免嚴肅的、抽象的、帶有政治色彩的硬新聞。這就使得民生新聞在操作過程中,往往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有煽情性、刺激性的暴力事件、災難事件和花邊新聞作為報道的重點,竭力從政治事件、財經報道中挖掘娛樂價值。在表現形式上,電視民生新聞往往將“新聞故事化”這一報道手法發揮到極致,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并且賦予大量的人情味成分,甚至不惜強化故事中的煽情、刺激方面,增強戲劇懸念,以實現新聞事件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此外,一些民生新聞欄目的包裝、字幕的制作、演播室的布景竭力追求生動活潑,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娛樂節目。雖然,適度地借鑒娛樂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民生新聞節目帶來一定收視率,但是濫用娛樂元素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節目品質的下降。 3、追逐“小民生”,規避“大民生” 雖然民生新聞高舉“以民為本,服務民生”的旗幟,但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卻往往只關注“小民生”而規避“大民生”。所謂“小民生”,主要是有關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軟新聞”,多為小、奇、丑、怪之事,諸如夫妻不和、鄰里矛盾、打架斗毆、奇聞逸事等,新聞價值含量低,對社會的影響力弱。“大民生”指在當今轉型期一系列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民生問題,如“三農”問題、貧富分化、醫療教育、就業問題等,是更高層面上的關系“國計”的“民生”問題,它們與整個社會的長久利益和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觀察國內的民生新聞節目不難發現,“小民生”居于絕對統治地位,大有囊括民生新聞之勢。這類新聞在最初的轟動之后,難免落入市井瑣聞直至庸俗無聊的窠臼,從而失去了對人和社會積極的影響作用。而“大民生”本應作為民生新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卻被看成是“與民生新聞格格不入的時政新聞”、“硬新聞”而被排除在外,喪失了對社會整體的、歷史的觀照與思考的機會。“小民生”固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對社會重大問題的解疑釋惑則更為重要。電視民生新聞不能舍本逐末,用對邊緣、瑣屑、淺薄的津津樂道代替了對社會的忠誠守望和深刻反思。③ 4、記者越位行使媒介審判 關注民生疾苦,為民排憂解難,是民生新聞節目贏得觀眾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民解憂本無可厚非,且是媒體踐行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的體現。但是民生問題多涉及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糾紛,媒體在報道時常常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放棄了客觀中立的態度,不惜利用自己的影響介入到新聞事件中,自告奮勇充當糾紛的調解者。這樣媒體就從新聞的“記錄者”變成了事件的“當事人”,將手中的“權利”轉變為“權力”。在日常的民生新聞中,這種越俎代庖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在記者的調解下,某某問題得到了順利解決。”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媒體功能的異化和職能部門功能的弱化。隨之而來的是影響到公眾對媒體定位的誤解,甚至有些地方的民生新聞節目已經被百姓稱為“包青天”、“信訪辦”。④ 此外,電視民生新聞的問題還表現在:流于表面、缺少深度,多止于單純地還原事實,滿足于表面信息的告知,不求解事件的深層背景,缺乏對新聞主題的深度挖掘以及理性的思辨和批判;為追求收視率,熱衷渲染炒作,甚至不惜制造假新聞;負面新聞過多,人文關懷的精神異化,社會公信力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