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中醫文化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鄧翠榮 單位:桂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古人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良醫與良相同論,說明中醫在古代得到老百姓較高的認同。不僅如此,傳統中醫文化在當代社會也有較高的認同度和較大的影響力。在港澳臺地區,中醫文化具有廣泛的影響。如在香港,香港東華三院的綜合性醫院內設立有優質中醫藥中心,為香港民眾提供優質中醫服務。香港博愛醫院致力于推動中醫服務發展,與醫院管理局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建立2所全新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自資開辦了5間綜合??圃\所及10部流動醫療車,積極組織各種中醫養生展、中醫義診活動等,服務覆蓋港九新界各區,深受香港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和信賴??讘椊B博士伉儷的中醫藥博物館作為香港首家中醫藥專題博物館,通過展示與香港中醫藥有關的內容豐富的文物、圖片、實物等,介紹香港中醫藥的發展歷史。澳門自回歸后,其中醫藥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等機構正逐步建立、完善,為保障居民健康發揮重要作用。由澳門科技大學基金會主辦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澳門中心”掛牌揭幕儀式于2007年6月在澳門舉行。該中心充分利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在中醫藥領域的科研實力、人才與知識優勢,結合澳門優越的國際平臺,建立達到國際水平的中醫藥研究中心和國際交流平臺,培訓國際型的中醫藥科研和管理人才,為傳播中醫藥文化和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臺灣使用中醫藥的歷史比港澳地區還要長。臺灣的“中國醫藥學院”1966年就設立了中醫學系,至今已有畢業生3000余人。近幾年,臺灣與大陸在中醫藥方面的交往更加密切,如2007年簽訂了“海峽中醫藥合作發展中心”合作意向書,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交流與合作。同樣,傳統中醫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很廣泛。早在唐代,《傷寒雜病論》就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日本尊其為“東洋醫學的寶典”,并形成了“漢方醫學”。
朝鮮在中醫學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韓醫學”,英譯本《傷寒雜病論》譯者認為其可與牛頓力學在物理學中的地位、歐幾里德原理在幾何學中的地位相媲美。到了近現代,由于華僑對中藥的需求,海外中藥市場興旺。在抗戰前,藥材占我國出口的第二位,僅次于蠶絲。1973年4月,中醫針灸在國際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國第一個《中醫法》在內華達州誕生,美國現在中醫診所約有5000個。在英國,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經常使用中醫藥,每年在中醫等傳統醫療方面的消費開支達1.3億英鎊。2008年英國倫敦成立了世界第一所中醫孔子學院———倫敦中醫孔子學院,主要學習中醫文化和中醫知識。在德國,有四到五萬人從事中醫工作而且還不是華人,德國慕尼黑大學成立了中醫理論研究所。東南亞國家如泰國于2009年由泰國國王正式簽發了中醫立法文件,泰國衛生部把中醫藥列入疾病治療輔助醫科,并列入《國家從醫條例》。東歐國家如捷克,有以針灸和推拿為主的中醫藥服務,在捷克行醫的人員幾乎都來自中國,2009年該國有10萬人曾經接受過中醫藥方面的服務。中東國家的伊朗也與中國建立了中醫方面的合作關系。隨著中醫藥文化傳播范圍不斷擴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學習中醫文化。
傳統中醫文化在文化統戰中的作用
文化統戰工作應基于大文化、大統戰理念,著力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引導功能,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大眾文化的社會感化功能,鄉土文化的情感聯絡功能[1]。傳統中醫文化恰恰具備了這四個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能增強海內外統一戰線廣大成員的民族認同感,從而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
(一)傳統中醫文化的引導作用傳統中醫文化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華,“醫乃仁術”,這個“仁”就是儒家的“仁”??鬃影?ldquo;仁”作為人最根本的道德規范來要求,如他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禮記•中庸》有“仁者人也”,也就是說“仁”是人的本質,國家君王要“施仁政”,所有人都要有“仁愛之心”。這種仁愛的思想為大眾所普遍接受,能引導人們避惡向善、講究禮儀,與佛家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道理是一樣的。中醫倡導“天人合一”的醫學價值觀,如《靈樞•邪客》說的“人與天地相應也”,與道家倡導的“道法”是一樣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要人們善待萬物種類,尊重生命,對人寬容友愛,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變化運動規律,反映了道教中和諧、平等的思想,所以《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中醫很講究一個“和”字,如《黃帝內經》說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己身心的和諧。在中醫看來,人體內部是一個整體,人體與外部環境也是一個整鄧翠榮:弘揚傳統中醫文化,推動文化統戰工作開展體。人體內部的各臟腑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環境之間也是密切關聯的,重視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聯系,與我們現在倡導的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相合的。如《素問•寶命個形論篇》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唯人為貴。”《靈樞•玉版篇》也說:“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認為人在天地間最為尊貴,與我們現在提倡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一樣的。中醫的人文精髓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對人的行為都具有同樣的引導作用,也成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寫照。
(二)傳統中醫文化的凝聚作用傳統中醫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中醫學為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的繁衍和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已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之中,并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包容、發展、創新,也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所接受。中醫理論形成于秦漢時期,漢以后的中醫融合了儒、道、佛的精華,從儒家那里接受了倫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醫德規范,從道家那里接受了養生思想。同時中醫也對儒家、道家乃至佛家產生影響,從而成就了儒醫、道醫和佛醫。隨著歷史的演變,中醫在不同朝代又融合了匈奴、女真、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荔枝核、檀香等,漸為中原醫家所采用,中醫也被一些少數民族接受并融合形成了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維醫、蒙醫、藏醫等。中醫并不排斥外來醫學,如在西醫傳入我國后,清朝王清任根據尸體解剖撰寫了《醫林改錯》,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和治療體系。古人云“有容乃大”,中醫文化正是因為它的巨大包容性和融合力,使它歷經不同文化的沖擊而保存下來,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即使在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和滿族統治的清朝時期,中醫仍為主流醫學。在元代,伏羲、神農、黃帝“三皇”成為醫學祖神,供奉于三皇廟,由醫家專司祭祀。清朝由政府命令編纂的《醫宗金鑒》是對18世紀以前的歷代中醫書籍進行校訂、編輯而成,包括醫學理論、方劑、針灸等內容,是清朝太醫院醫學生的教科書?,F在世界范圍掀起了“中醫熱”,其影響逐漸深遠,也證明了傳統中醫強大的生命力,它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對中華兒女具有極強的凝聚力。中醫文化也在長期的融合中因民族的認同而一代代傳承下來,這種文化認同表現在許多人移民到了國外,仍然信賴中醫,在生病時仍想到中醫,并把中醫的一些治療方法帶到國外,服務于廣大同胞,也服務于所在國的人們。他們對中醫文化的歸屬和認同,體現了對中華民族的歸屬和認同,由此可見,中醫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p#分頁標題#e#
(三)傳統中醫文化的認同作用傳統中醫來自民間,古有神農氏嘗百草而著《神農本草經》之說,明代李時珍遍采草藥而著《本草綱目》之實。中醫理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大眾。中醫文化屬于大眾文化,符合大眾的文化傳統,它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當中。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知道“春捂秋凍”,“火烤三伏,護頭護肚”“,冬吃蘿卜夏吃姜,暑天喝些綠豆湯”,“三月三薺菜當靈丹”,“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這些療效確切,又蘊含著中醫養生道理的習俗,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為人們所樂于接受,自然得到高度認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全球也興起了崇尚天然、回歸自然、綠色環保的熱潮。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正符合這種社會需求,《內經》說“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說高明的醫生在病人還未表現出病癥時就能判斷出病人的情況而提前用藥,阻止疾病的發生,或生病后根據病人情況,預見到他可能加重的方面提前用藥,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這正是現代醫學理念開始倡導的由治愈疾病向預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轉變。同時因為中藥大都是以植物、動物等為原料,污染少,副作用小,而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創傷小,效果好,所以吸引越來越多的百姓主動尋求中醫,改善體質,預防疾病,增進健康?,F在港、澳、臺地區也重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治未病”療法。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籌劃的“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先后于2007年、2008年在香港和澳門地區舉辦,并取得圓滿成功,讓港澳地區的民眾體驗了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也享受到中醫藥服務帶來的健康快樂。由于中醫文化的吸引,使海內外同胞進一步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加深了對祖國的認同。
(四)傳統中醫文化的聯絡作用中醫學產生于中國民間,它具有很明顯的地域色彩,又歷經變遷,與不同地緣的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包容寬廣的文化特點。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風土人情,如飲食習慣、民居服飾、民間信仰等都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但中醫文化卻沒有太大的地域差異,如中醫的診病方法、中藥的煎煮方法、針灸的穴位等。同時,中醫文化在一些傳統民俗節日中也有體現,如中國的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以外,不少地方的百姓還懸艾葉、菖蒲,認為其有避邪驅瘴的功效,這是有一定中醫理論根據的。艾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葉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脾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此外,一些地方的老百姓還佩香囊,因為香囊內的朱砂、雄黃、香藥等有芳香醒神、驅毒辟蟲的功效,含避邪驅瘟之意,現已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還盛行飲雄黃酒,在小孩身上抹雄黃的風俗,中醫認為雄黃有避蟲毒的功效。江浙地區有浴蘭湯風俗,據《大戴禮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這一風俗后來又有一些改變,主要是藥物的改變,如菖蒲、艾葉、紫蘇、桃葉等,選一種或數種混合煎水洗浴。用現代醫學來解釋,農歷五月五日接近夏至,這一時期,蚊蟲、病菌等開始繁衍孳生,加之季節更替,氣候變化大,人體容易不適應而生病,這些藥物均是芳香藥,能芳香開竅、提神醒腦、避免蚊蟲叮咬。所以這些習俗能流傳至今。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無論是港澳臺同胞還是海外華僑華人,到端午節時,想到的仍是屈原、吃粽子、懸艾葉、掛菖蒲??梢妭鹘y中醫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民俗中,將所有的中華兒女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以傳統中醫文化推動文化統戰工作開展
傳統中醫文化因其所蘊含的仁愛、和諧、包容等深刻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當前,應大力弘揚傳統中醫文化,以中醫文化為紐帶,推動文化統戰工作開展,不斷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一)大力開展對中醫學的宣傳,進一步提高對傳統中醫文化的認同中醫學是傳統中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一擁有5000多年歷史、獨立于西醫之外、被國外譽為“綠色醫學”的醫學,其命運卻歷經坎坷。近代的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曾提出“廢除中醫”的論調,后在中醫界人士的努力爭取下,避免了被取締的命運。前些年,國內一些所謂的知名學者公開說“中醫是偽科學”,又開始了一輪“中醫的存廢之爭”。這一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為什么卻屢遭一些人的質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它的重視和宣傳不夠。近年,國家加強了中醫的科普宣傳,如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組織的“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應當看到,對中醫學的宣傳,僅僅依靠每年一次的大型科普宣傳活動是不夠的。因此,應當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協同衛生、教育、科技等部門大力開展對傳統中醫文化的宣傳。在對內宣傳方面,可將中醫藥的宣傳融入社區衛生服務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建設中,比如引導和鼓勵在社區開展中醫藥服務;加強與主流媒體的合作,廣泛宣傳中醫藥知識,積極宣傳中醫藥的科學文化價值、歷史貢獻和發展成就,著力宣傳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特色和優勢;大力宣傳中醫藥行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宣傳介紹本地區的中醫藥特色文化和中醫藥工作亮點;發揮各級醫療機構作用,及時準確收集、整理本地區有關中醫藥的工作動態和新聞信息,介紹和宣傳名老中醫、中醫藥特色???、中醫藥保健知識。通過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相信中醫,支持中醫。在對外宣傳方面,可結合中醫中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來開展。目前我國只有中醫的針灸進入“世遺”,而中醫還包括有中醫診法、中醫理論、中藥炮制、制劑方法、中醫藥文化等,這些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應該由全人類共享,使中醫藥對世界文化發展和人類健康作出的貢獻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可。因此,積極做好“申遺”工作,使“申遺”過程也成為向全世界傳播、宣傳中醫文化的過程。通過對外宣傳,促進中醫文化走向世界,為世界人民服務。
(二)充分挖掘和保護中醫藥資源,進一步提高傳統中醫文化的吸引力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領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載體。做好中醫藥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工作,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指出,中醫藥在未來發展中,“要重點開展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及中醫經驗傳承與挖掘,研究中醫藥診療,評價技術與標準,發展現代中藥研究開發和生產制造技術,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重要資源,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和國際合作平臺建設”[2]。統一戰線成員中集聚著一大批中醫藥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他們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因此在開展文化統戰工作中,應充分發揮他們在中醫藥資源挖掘與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中醫藥場館建設、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方面工作的積極性,大力推進中醫藥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提高傳統中醫文化的吸引力。#p#分頁標題#e#
(三)大力發展中醫藥文化,進一步提高傳統中醫文化的影響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中醫藥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和認可,越來越多的各國民眾選擇中醫藥作為醫療保健手段。中醫藥文化已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前開展文化統戰工作中,要把中醫藥作為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極推進與各國(地區)政府及國際組織間的中醫藥交流與合作。在對外援助、政府合作項目中增加中醫藥內容,把中醫藥的交流與合作納入國家外交、文化、科技、貿易等發展戰略中,密切加強交流與合作,讓中醫藥文化能夠被更多國家的民眾理解和接受,提高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地位,增進廣大海外僑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