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審美文化視域的美育述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王國維、蔡元培關于美育有著相似的觀點,即認為美育具有超功利性、無利害性,認為純美境界是最高的審美范疇。“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粹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7]無利害的美引導人們進入高尚境界,去除個人私欲和現實功利性目的,形成一種純粹的審美感情。在近代救亡圖存之時,蔡元培說:“吾國之患,固在政府之腐敗與政客軍人之搗亂,而其根本則在于大多數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無高尚之思想,惟提倡美育足以藥之。”[8]此處的內容就全然把美育與救國聯系在一起,美育成為服務社會和現實的工具。在美學范疇中,對美育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討論根據各個時代不同而迥異,然而目前重點不在于功利與否,而在于美育對特定時代所起的進步作用和承擔的職責。
大眾審美下的美育轉向
以上列舉了幾位思想家關于美育的觀點,但美育是一個歷史概念,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繁榮,美育的進步性、自由性、時代性特征也使得當下審美不斷轉向和發展。蔡元培曾明確指出:“美育是整個的,一時代有一時代的美育。油畫以前是沒有的,現在才有,照相也是如此,唱戲也經過了許多時期,無論音樂、工藝美術品都是時時進步的”[9]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生巨變的時期,電子化、信息化發展迅速,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邁進,科學發展和知識進步使得審美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從而使美育的地位突顯了出來。當下大眾文化盛行之時,審美文化由精英文化發展為大眾文化,審美在后現代語境中異常活躍起來,審美的超生活狀態變成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融合,娛樂化和商品化的特點逐漸突出,傳統意識形態逐漸消解,審美意識形態越來越開放和具體化。這樣,傳統的藝術理論和美學觀念遭到沖擊,我們已無法再用舊的美育思想去引導大眾。在這種情形下,新時代的美育迫使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要進行調適和補充。隨著審美文化的發展,當代審美呈現這樣的特點:以現代化工業和大規模復制來創造審美對象和文化產品,用商品符號化來刺激人們物質欲望,在大眾消費過程中來完成審美實踐活動,商品在審美感官和人文精神層面得到包裝。美和藝術融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中,功利性糅合在審美價值體系里。當下審美感性體驗不是只限于文藝領域的,審美成為社會大多數人的權力,審美的參與者被無限制地擴大,審美的形式被無條件地多樣化。李澤厚在談到當下審美思潮時也感嘆到其范圍的擴大,即感性經驗的日常生活化。大眾審美文化產生的積極影響有很多,然而,正像很多知識分子和學術人士所擔心的,大眾審美所帶來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美國藝術社會學家A•豪塞爾曾指出:“娛樂工業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教會馬路上的人們去獨立思考”,“破壞了人們的審美趣味,使人們不愿意考慮他們自己。”[10]審美范圍擴大化的同時,審美活動的審美價值被大大降低,娛樂化和商品化成為其焦點,在此過程中人們變得麻木而盲目。在與《時代畫報》記者的一次談話中,蔡元培則從經濟發展負面影響的角度談到了實施美育的必要性。蔡元培說:“我以為現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學路上跑,盲目地崇尚物質,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義只為了吃面包。以致增進了貪欲的劣性,從競爭而變成搶奪,我們竟可以說大戰的釀成,完全是物質的罪惡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里又找見他們遺失了的情感。”[11]蔡元培所憂慮的事情在現代社會愈演愈烈,現在出現的病態文明已經頗受藝術家和學者的關注。我們遠離了自然,物質的充足使人的情感萎縮,理性的膨脹使感性衰退。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馬爾庫塞在其著作《單面人》中分析了“虛假需求”的泛濫,科學的高度發展帶來了物質的繁榮充裕,但將不可避免地加劇了人的單面化,人的精神維度將備受擠壓。美育能適時地培養人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家,這對工具理性的膨脹和虛假的泛濫所造成的人格單面化起到了一定的制衡和調和作用。首次提出美育思想的德國詩人席勒說:“要想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再沒有其他的途徑”[12]這是席勒在工業社會時期所提出的思想,其主旨是借助于美育解決近代社會發展與文化之間的種種矛盾,克服人性的分裂和欲念的無度,實現人格、人性的全面發展,達致精神自由超脫的理想境界。
傳統美育和現實性審美的和解
在當下的審美趨勢下,審美世俗化、生活化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阻礙了當下審美文化的發展,美育的功能與地位得到突顯。只有審美教育,才能將在理性壓抑下的遲緩和麻木的感性解放出來,重新賦予它激情和活力。美育的目的即在于使人生美化,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使人的性靈寄托于美,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培養人對待事物超脫和普遍的美感[13]。美育總是先預設一種基于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審美理想,然后利用各種審美手段將這種理想融入人們的審美信念,最終引導人們走向現實和審美的和諧統一。那么,在審美商業化比重增加,物質極大豐富,經濟利益至上,而藝術成分減弱的形勢下,美育該如何進行雙方的調和與消解?在大眾審美的情勢下,美育應該從傳統理論研究和狹窄的學校美育中走出來,轉向社會現實,在實踐中把握審美走向,解決現實中的審美問題。首先要把美育從學校藝術教育研究領域擴大到社會這個大的環境中,不只是單一地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更重要的是教會人們以何種審美心態去面對社會現實和自己的人生,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美育應緊跟當代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發展,審美在走向生活之時,仍應回歸感性,讓美育更好地服務于現實生活。其次,在大眾審美泛濫之時,一些審美研究者妄圖以審美無功利性來分析審美現實,希望審美重新回到純粹貴族式的藝術審美。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美育的某些特點,但卻割裂了現實和藝術的聯系。面對美學觀念的巨大轉變,我們需要從美育的獨特性去凈化審美現實,滿足現實審美的需要,達到真善美和知情意的完美結合。再次,傳統美育的解說注重的是藝術美的培養,但美育是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等多種形態相結合的審美過程,傳統研究中美育多是局限于藝術美,只是注重審美趣味和審美鑒賞力等理論、方法,而忽視了自然美和社會美等多種形式。因此,加強社會和文化的導向作用才是明智之舉。在提高審美鑒賞力和創造力的同時,讓人們享受現代社會帶來的商業化、娛樂化,讓人們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又能保持精神的原動力,讓人們在欣賞純美的審美時又能改變傳統的審美滯后,使大眾審美領域得到發展。美育在堅持審美的人文精神基礎上,需要再注入時代性和現實性的審美理念,形成具有現實感的美育觀。這樣美育可以在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堅持其本質內涵,逐漸消解大眾審美中的低俗部分,弘揚真正的美,改進大眾審美淺嘗輒止的習慣,探求審美文化中深層次價值。#p#分頁標題#e#
作者:張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