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組織文化發展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高校文化功能實現能力
1.高校文化傳播功能實現能力。
文化與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有著密切的聯系,是社會發展的標志。就個體而言,文化不能通過遺傳方式獲得,文化的發展有賴于文化教育的推動。人類的教育是特有的社會現象,其產生的物質基礎是生產力的發展,其載體是語言和文字的產生。學校作為文化傳授機構,高效地傳遞著人類智慧和文化財富。今天,承擔高等教育的學校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人類文化也通過固有的傳播模式和當今的現代科技、互聯網絡等路徑,實現了文化的立體、互動、多維、多向的傳播。高校作為高層次的教育機構,承擔著傳播先進文化的功能。高校黨組織應該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高校的文化功能,不斷提升文化傳播功能的實現能力。
2.高校文化選擇功能實現能力。
學校的文化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和塑造人的過程。這就要求承擔教育職責的學校,不僅要有明確的教育目標,而且要有目的地選擇和確定教育內容。我國的高校,其性質和培養目標決定了一定要選擇教育內容,這是因為以下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因為文化有先進與落后之分。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領導下的高校,必然是先進文化的傳播陣地,這也就決定了高校的文化選擇功能。二是因為受教育對象的認識和接受能力。就教育內容本身來講,教育者一定要量度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差異,選擇適當的內容開展教育活動,即今天所謂的“因材施教”。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在開放環境與信息社會條件下,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多元文化的撞擊和交融,必然對高校教育帶來多方面的影響。為了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和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在多元文化影響的環境下,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認識能力,高校教育必須進行教育內容的選擇,即整合書本內容、時代內容、實際內容與相關內容,以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效果。以上這些,要求高校黨組織著力提升高校的文化選擇能力。
3.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實現能力。
教育是培養人和塑造人的系統工程,育人是學校教育的本質要求。既然是育人,必然是有方向和目標的。高校教育以人為本,其應有之義是以育人為本,即在教育過程中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這里的涵義是,教育不僅是把知識通過媒介傳播給受教育者,而且必須同時作到“以文化人”,即通過文化傳承,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文化育人當然也是有方向的。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價值取向。高校擔負著文化育人的職責,其方向和目標決定了要發揮“自覺”育人的功能,不能任由落后文化、不良文化的自發影響學生。也就是說,高校育人要發揮“自覺育人”的功能,有目的地消除落后文化、不良文化對學生的自發影響,有組織、有計劃地傳播先進文化、優秀文化,并以之占領學生的思想陣地,成為主導的文化形態。高校黨組織不僅要有意識地強化文化育人的功能,而且也要著眼于文化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幫助學生樹立對先進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從而從內外兩個方面提升高校的文化育人能力。
4.高校文化衍生功能實現能力。
在世界范圍內,高校既傳播已有文化,又可以孵化、衍生和拓展文化,因為高校不僅擔負著教育人的職責,而且承擔著服務社會和開展科學研究的責任。通過文化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和科學研究,高校能夠在新的實踐與原有文化基礎上,衍生出新的知識,拓展出更高層次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孵化、衍生和拓展,可以有多種途徑:一是通過大學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而且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創造能力,并影響受教育者的情感趨向和價值觀取向,這樣不僅能使文化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傳承和轉移,而且能夠實現文化增殖。二是通過為社會服務,文化能夠與新的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不僅能夠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而且能夠形成新的文化增長點,使文化得到衍生和拓展。三是通過科學研究和實驗以及學術探討,能夠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文化進行拓展研究,探索未知領域,從而生產新知識,創造新文化。在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發展的今天,高校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文化衍生功能,提高文化衍生和增殖能力。
5.高校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功能。
高校黨組織要充分和深刻認識高校的文化功能,努力提高高校文化發展能力,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二、高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能力
1.高校文化自覺的生成能力。
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從人類文化發展史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都以相應的文化覺醒為前提和基礎。這種文化自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化發展戰略地位的深度認同,二是對文化發展的責任擔當。高校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和領域,要深刻認識到在文化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履行發展文化的職責,在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同時,要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為增強國家競爭力、提高國家軟實力做貢獻。只有對文化價值形成深刻認識和深度認同,才能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覺,從而提高高校文化發展戰略地位的把握能力。同時,文化自覺不僅是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是實際行動上對文化發展的責任擔當。文化發展需要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續傳承和接力推進。而高校正是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與創造的重要基地。高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責任擔當,就是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就是永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就是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這就是更高層面的文化自覺。
2.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力。
如果說文化自覺是一種意識、責任,那么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這種信念信心,不僅關系著文化的現實發展狀態,而且決定著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增強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我們有對民族文化的理性審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有堅定的信念,并能夠在認真梳理的基礎之上進行揚棄,推進文化的創新發展。同時,增強文化自信也需要對世界文化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采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中華文化,本身具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質,這就是歷史地客觀地表現出的自信氣度。當前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把握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正確看待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樹立應有的文化自信。高校作為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陣地,必須努力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力。
3.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和引領能力。
黨的“十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綜觀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精神支柱。威廉•A•多諾休曾指出,沒有主導價值觀的社會是難以想象的。在我國,高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和引領高校文化發展。只有如此,才能矯正、克服指導思想、共同理想等方面的價值取向偏差,保證高校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性質與方向。當然,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也就意味著存在高校文化發展的多樣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沒有多樣化發展,也就談不上主導性,多樣化發展也離不開主導性。高校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面,必須在保持多樣性的同時,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和引領能力。
三、高校文化創新推進能力
(一)制度文化的創新推進能力。
制度也是文化。高校制度文化的創新必須處理好傳統與現實的關系,一方面要在立足于學校的現實狀況對原有制度進行“揚棄”,即是說在新制度里既要體現新要求,又要包涵原有制度中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包容已有的文化精華,同時又吸納時代氣息,將傳統與現實融為一體,既延續歷史,又面向未來。這里最重要的問題是制度創新要進行系統設計。系統設計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社會的需求,以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和創新習慣為目標,做到具有方向性。例如,文化創新系統可以包括三個子系統。對教師子系統而言,要建立教師綜合效績評估系統,從教學、科研、育人、管理、服務等多方面進行考核等等。對學生子系統,要改革現有的考核方法,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雙重指標,知識考核的同時,又衡量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對物質資源系統,根據新的要求進行全方位的重新整合,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二)管理文化的創新推進能力。
管理是科學,也是文化。高校的管理是文化的載體,管理的各個層面都蘊涵著文化。其中,管理理念體現和貫穿著管理的靈魂和精髓,而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方法等也都屬于文化建設的范疇。高校文化的創新指導并規范著高校管理的創新。同時高校文化的創新又必須通過管理的實踐來加以固化和體現,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高校管理的核心理念應該是以人為本,它要求制度的制定是為了師生、通過和依靠師生并讓廣大師生享受制度帶來的利益。以此為導向去實現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形式創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不僅要有正確的辦學方向,還要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并通過管理文化的創新,推動學校文化的發展,這是新形勢下高校黨組織文化發展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環境文化的創設推進能力。
高校是知識的集散地和創造源,是傳承和創新知識的重要主體。在這種特殊的生態環境下,高校應該不斷提升良好文化環境的創設能力。
1.大學人文精神的培育能力。
文化具有天然的歷史積淀性和代際傳承性,傳統文化是文化認同的紐帶,也是面對現實和面向未來的重要思想資源。文化育人需要深入研究挖掘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對傳統文化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人。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功能的高校,必須形成具有獨特氣質和強大生命力的“大學精神”,這是大學靈魂,是大學生存發展的精神動力,是優良校風學風的重要基礎。大學精神往往凝固在校訓之中,以核心價值主導文化的發展,以特有的方式轉化為凝聚力和感召力。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校訓,并使之貫穿于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又融入每個領域和師生行為。一個正確而科學的大學人文精神,對于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于高校文化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能力。
2.學術文化的提升能力。
學術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學術文化的提升能力是高校黨組織文化發展能力的核心內容。高校黨組織要引領正確的學術價值觀,把“質量第一”作為核心理念,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高校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必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給學術領域提供寬松的氛圍和空間。高校要堅持“以德治學”,在學術研究方面要弘揚科學精神,自覺與“偽科學”作斗爭,要誠實嚴謹,戒除急功近利的心態,守住道德底線,杜絕學術腐敗。高校要弘揚學術民主,鼓勵自由、民主地探討學術問題,做到學術面前人人平等。高校要要倡導正確的和諧的學術批評,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下,推動學術文化的發展。
3.民族文化的傳播能力。
高校承擔著傳播民族文化的重任,應當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揮應有的重要職責。黨中央提出:大學應該成為繼承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和交流借鑒世界進步文化的窗口,成為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的重要搖籃,努力創造和傳播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不斷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高校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在更多領域、多層面開展國際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同時,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要堅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守望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讓中華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民族性和世界性。
四、結語
總之,高校文化功能實現能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能力以及文化創新推進能力,構成了高校黨組織的文化發展能力。我們要以這些能力的發展狀況作為評價體系來衡量高校黨組織的文化發展能力,并以此推動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吳九占 孟鳳英 單位:廣州大學政治與公民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