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未來視點文化發展的趨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石方杰 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指出,必須“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1]“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改革發展的關鍵性時期。從未來視角來看,這一時期我國文化發展將出現三大新趨勢,即區域文化發展的協調化、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化、文化消費需求的擴大化,我們必須積極順應這種新趨勢,牢牢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努力搶占戰略制高點,著力推進我國文化的新一輪發展,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一、區域文化發展的協調化趨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即進入城市集群主導的新時代。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深入實施,將愈益發揮戰略導向的重要作用。國家“十二五”規劃把“促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作為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2]強調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和協調發展,將有力推動全國區域間形成均衡協調增長態勢。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即東部大開放、中部大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大振興)的戰略整合以及現有10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系統集成,旨在優化區域生產力的空間布局,完善區域合作機制,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這種區域協調化的戰略導向,勢必有力促進形成以城市群為主導的區域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和趨勢。未來五年,在東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文化發展將率先推進,進向產業高端化和產品價值高端化,并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中部崛起戰略深入實施和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加快構建沿長江中游經濟帶”的背景下[3],“中三角”城市群(即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組合)文化發展將重點推進,加快促進文化與科技、金融相結合。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西三角”城市群(即重慶、成都、西安城市群)文化發展將重點推進,加快提高增長質量和產業效益。這五大城市群以及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帶、太原城市群、沈陽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等城市集群,以圈域內的國家戰略試驗區為依托,以重點文化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強化戰略資源高位集聚(特別是國家政策支持、重大項目落戶、創新創業投資、產業轉移接收等),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深化產業跨界融合。區位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以及“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的有效利用,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勢集聚,企業群和產業集群的高度集聚,產業生產的高效集約,有力提高空間集聚度和產業集中度,必將大大促進城市群文化的一體化發展(即包括文化基礎設施、文化資源利用、文化產業布局、文化市場開發、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體化)。
區域發展協調化趨勢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重要機遇(特別是新的市場機遇),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和活力。要從區域協調戰略和比較優勢理論出發,強力促進區域文化空間布局科學合理,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多邊化和共同利益框架內推進戰略聯盟、戰略合作和戰略互惠,實現組團式、集成式發展;要堅決破除條塊分割、地區封鎖、行政壁壘和行業壟斷,通過市場化改革,大力推進文化資源的整合重組、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產業有序轉移。著力推進城市群、大城市、中小城市三個層次的協調發展,著力建構跨區域的綜合性服務合作平臺,走創新發展或特色發展之路;加快建構城圈內分工協作、對接配套、互動互補、互利共贏的文化發展協調機制,形成資源整合更加高效、要素配置更加優化、產業集聚更加強勁、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創新能力更加提升、主體功能更加突出的文化發展空間布局。
我國四大戰略區域和若干城市集群內外,按照統籌規劃、優化布局、錯位發展、彰顯特色的原則,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深度協調、高度協作的區域文化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均衡化、協調化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主導趨向。國家區域協調戰略的宏觀導向,區域調控政策體系的作用發揮,新型區域協調機制的功能發揮,文化資源市場配置方式的積極運用,必然有力推進戰略區域和城市群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文化產業發展一體化,扭轉東西部梯度遞減情勢,強化強勢與弱勢之間的發展張力和平衡點。《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全面實施,要求在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和發展導向明確的基礎上,實行差異化的區域調控政策,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以促進主體功能區內外文化發展的協調化。在城市群主導區域發展的新時代,需要將城市群作為謀劃和推進區域文化發展的基本載體和重要抓手。特別是五大城市文化群內外新一輪競相發展,走聯合聯動、協調協作、交互融合之路,有利于發揮城市群整體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支撐全國文化協調發展的強力引擎和重要增長極。
“十二五”時期,國家城市化戰略導向是我國發展方式轉型的一個重要支點,城市化快速推進成為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構建新型城市化的戰略格局,加快城市化的發展進程,提升城市化的質量和水平,既是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新一輪區域文化發展的深層推動力。創新驅動和科技驅動的有力拉升,高速鐵路的迅猛發展,重點文化產業集聚區的轉型發展,將有效帶動和促進新一輪城市文化建設。市場化改革要求文化資源配置方式的積極轉型,由政府配置方式為主轉向市場配置方式為主,破除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和行業壁壘,使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這樣,就有力促進了城市文化產業的差異化、多樣化發展,并提高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按照國際一般標準,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城市化率大約是60%。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而城市化率只達到47.5%。今后五年,我國進入向城市化主導轉型的重要階段,將出現新的城市化迅速發展趨勢。到2015年,城市化率預期達到51.5%,比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4]在城市化進程中必以城市群崛起為突出亮點,重要城市群又將形成功能強勁的新的經濟增長極。文化問題正在成為影響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城市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城市文化重構成為我國城市化建設所面臨的中心環節。#p#分頁標題#e#
近年北京和上海已將建設“文化大都市”作為目標定向,把精神文化、城市文明、文化產業等文化軟實力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昭示了未來城市化建設的新標向。今后五年,新一輪城市化建設以文化為主導,文化因素成為最主要構建維度,城市文化化成為必然趨勢和獨特優勢。城市文化化的指向又是以文化產業為基本載體和重要推動力,城市化發展與文化產業發展相融合,文化產業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對促進提升城市文化化水平具有決定性意義。城市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則以城市空間集聚和產業結構優化并舉來推動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和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文化產業發展指向與城市化發展指向一致,主要是通過文化創意和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來加快城市文化化進程。“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5]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因而城市文化化的發展指向日益凸現,城市文化化的進展成為區域文化發展協調化的一個耀眼光標。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化趨勢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日益相互滲透和交融,文化的經濟功能和經濟價值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產物,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著力點和重要抓手。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6],這成為新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任務。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和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具有生產性服務功能和生活性服務功能,既面向經濟部門服務于相關產業的生產性需求,又面向民生服務于民眾的最終消費需求,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文化產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趨向日益凸現,其生產性服務功能促進相關產業的產品生產、經營管理、商業營銷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因素,文化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不斷提升相關產業產品的文化含量和內在價值。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關聯度高、融合性強,互動互促而走向“大產業化”。必須順應市場化改革的要求,強力推進文化產業內外的產業聯動、企業聯盟和戰略合作,著力構建產業聯動機制,增強產業的關聯度和聚集度,進一步提高產業協作層次。在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化大趨勢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文化產業具有高滲透性、高融合性和高增值性特征,其生產性服務功能日益增強,可以滿足越來越多的相關產業部門的生產性服務需要,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強。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如制造業、信息業、軟件業、建筑業、旅游業、體育業、消費電子業、教育培訓業、環保服務業等)相融合,有力提升企業素質和產業品質,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作為生產服務業的設計產業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上海已將設計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重心,深圳已成為中國第一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設計之都”。文化產業就包含有設計業,文化創意業以設計創意為核心和主體,具有“越界融合”的優勢和特點,其通過創意設計推進研發創造、品牌創建而帶動相關制造業的轉型發展,大幅提升制造業的文化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動漫產業通過其明星形象傳播和品牌授權方式,能有力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強調要求充分發揮動漫產業對相關產業(特別是衍生產品和授權產品的產業行業)的“產業拉動”作用[7]。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相融合,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2009年,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已聯合出臺《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使文化與旅游聯動融合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大力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相結合,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2010年,國家九部委聯合《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旨在全面改進和提升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服務,有助于探索文化產業信貸融資新模式。這一重要文件為推進大文化與大金融的緊密結合提供了有效政策支撐,而省級文化產業投資公司的設立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的成立,將有力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的有效對接與融合。隨著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相融合的專門政策的繼續出臺,其所形成的政策導向為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廣泛而深入的融合將提供有力支撐和開辟廣闊的前景。
第二,文化產業領域內多業聯動融合。文化產業不但與其他相關產業相融合并服務于其生產性需求,而且產業領域內部諸多產業行業也在實現多業聯動和相互融合。各產業行業(如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演藝娛樂業、動漫業、廣告業、網絡業等)的界域越來越模糊,不同產業行業實現越界融合和良性互動;不僅在全產業鏈中加強產業的縱向拓展和融合,而且在“一主多元”發展模式中強化產業的橫向擴張和兼容,不同產業行業的交互、衍生、融合和配套而形成一體化的產業群。而一些產業行業(如動漫游戲)聯盟和產業基地聯盟,也有力促進了文化產業領域內的多業聯動和深度合作。當今高新科技迅猛發展,科技與文化日益融合并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科技進步成為文化創新的技術基礎和重要內容,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力引擎和動力支撐。高新科技的大規模應用全面帶動多媒體的融合化,有力促進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數字新媒體的全面匯流和廣泛介入,催生新型產業形態和文化業態,促進商業運營模式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手段和以新媒體為主要載體的新興產業形態和文化業態正在迅速發展和擴大新興增值服務。如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電視、數字出版等新型產業形態方興未艾,產業形態的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如電子書、電子報、電子雜志、電子閱讀器、數字影音、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新型業態不斷涌現,實現了文化業態的多樣化和智能化。這樣,伴隨新型產業形態和文化業態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同媒體之間打破界限、相互進入形成文化產業的全媒體化融合態勢,以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新的體驗。就手機移動終端來說,手機動漫、手機游戲、手機電視、手機閱讀、手機博客、手機網絡等新興手機媒體的形式新變和功能拓展,全方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因而手機媒體成為數字化信息技術推動下文化產業領域內部多業聯動和深度融合的最突出標志。由此可見,融合成為文化產業形態創新和業態創新的重要動力和催化劑。#p#分頁標題#e#
第三,文化企業的戰略聯盟和戰略互惠。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化還表現為文化企業的戰略合作和戰略聯盟。在市場化改革推動下,許多文化企業通過戰略重組、企業聯合、項目合作、共同投資、聯合出口等方式,建立日益社會化協作關系,實現資源整合、資產重組、互動互融、互利共贏。這樣就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市場主體,有利于培育一批“雙百強”即總資產和總收入均過百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這種戰略合作將進入常態化和多樣化,并從產業聯盟提升到區域性整合高度。文化企業群的企業網絡及其系統優化功能發揮,產業集群之高度集聚化及其模塊化運作效應,也都從不同維度突現出文化企業的聯動聯合、協調協作和相互融合。再者,文化企業通過產權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如控股、參股、股權置換、內部持股等)促進不同所有制形式相契合;鼓勵和支持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國外資本共同參與文化產業領域建設,利用資本運作方式(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促進不同類型資本高度集聚和相互融合,走經營資本化和資本融合之路。投融資服務平臺的日益拓展和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的日益健全,為文化產業融合化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我國文化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和戰略聯盟正在逐漸擴大,如近年來出現的中國和平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海南鳳凰新華發行有限公司、新安傳媒有限公司(中外合作)、五方電影投資聯盟(東、中、西部5家影視集團共建)、中國數字出版網(8家出版集團共建)等,以資本為紐帶,突現出集團共建式特點,有力促進了文化企業的大融合,使之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今后這種企業集團融合化趨向越來明顯。必須適應未來文化產業的大融合趨勢,拓展產業內外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擴大產業內外互聯互融、互利互惠的綜合效應,以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文化消費需求的擴大化趨勢
展望未來,擴大內需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注重拉動內需,擴大消費改善民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導向和基本國策。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戰略格局,強調指出必須把“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作為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8],這就把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因素。擴大內需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將有力推進消費主導基本格局的形成。注重內需拉動這一戰略導向和政策取向,構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基本依據,為文化市場空間擴大化和文化消費需求擴大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最終由文化消費需求決定的,拉動消費需求將直接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珠三角地區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廣州和深圳已提前進入消費時代,居民消費增長率呈現逐漸提升之勢,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處于快速上升階段。長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以及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居民消費預期逐步提升,以城市文化消費為先導的城市居民消費將興起新浪潮。
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核心是大力提高民眾的消費能力。文化消費是國民消費的重要構成維度,要通過擴大內需來充分釋放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提高整體文化消費能力。具體而言,一是私人文化消費,積極擴大城鄉居民家庭文化消費。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的新變化和新期待,有效促進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持續穩定增長。二是公共部門文化消費,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的文化消費潛力很大,消費規模將穩步大幅攀升。三是文化出口,對外文化貿易規模逐步擴大,創匯總量將快速增長。這三者的戰略性擴張,是構建文化消費大國的必然趨勢。“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消費將迎來歷史性變革,文化消費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和不斷升級,必然成為拉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和根本條件。
從文化民生來看,“十二五”時期我國進入民生發展時代,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我國發展的核心問題。改善民生包括改善文化民生,擴大文化消費是改善文化民生的主體內容。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民眾的熱切愿望,文化消費的多樣化、個性化越來越成為民眾的必然選擇,實現和維護自身文化權益越來越成為民眾的理性自覺。必須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改善文化民生,一是靠增加民眾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調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9];二是靠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國家消費政策積極調整,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完善,社會消費環境積極改善,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將有效激發民眾文化消費預期,民眾的文化消費潛力得到充分釋放,文化消費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再從文化消費與文化生產關系來看,文化消費是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重要實現,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始終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力量,成為促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直接動力和決定因素。文化生產向消費者提供最終產品和服務,文化生產的有效供給為文化消費需求提供強力保障,文化產業的生活性服務功能是通過文化消費來實現的。文化消費需求與文化生產供給呈現出耦合互動、共同提升的良好趨勢。今后五年我國文化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期,文化市場存在巨大發展潛力,群眾消費意愿的日益高漲,文化消費需求的日益旺盛,對文化生產起著直接的牽引和拉動作用。加快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文化產業發展更多地依賴市場本身的內在動力,更好地滿足消費主體的各種文化需求。
從文化消費增長態勢來看,“十一五”期間,我國整個文化消費需求增長不足,城鄉居民家庭文化消費增長率不高,文化消費潛力遠未得到開發,人均文化消費水平大大低于相同發展階段的國家。而到“十二五”期末,我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能力將大幅提高,文化市場規模將有更大擴容。就社會消費整體而言,我國最終消費率將達到53%左右(“十一五”時期未超過47%),基本形成消費主導格局。未來五年,預測全國城鄉居民消費增長率持續提高,可能處于18%左右,城鄉居民家庭文化消費增長率和文化消費總量規模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到2015年,我國必須全面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根據國際實踐標準,成為支柱性產業的最低要求是占GDP比重達5%。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已突破1.1萬億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5%。[10]“十二五”時期,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預期目標擬為7%,到2015年全國GDP總值預期約為55.8萬億元。[11]據此推算,如果到2015年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就要求占全國GDP比重達到5%,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應為2.79萬億元,這就意味著增加值年均增速約為20%。要達到這個預期目標,相應要有足夠的文化消費市場空間。#p#分頁標題#e#
我國整體文化消費需求包括私人需求、公共部門需求和文化出口三大塊。私人需求即城鄉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為總體文化消費的重心和大頭。從私人需求這一塊增長趨勢來看,2010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規模約為8426億元[12],以此為基礎數據進行推算,假設今后五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年均增長率約為20%(與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基本持平),則2015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約為2.09萬億元。2015年的這個總量規模,是“十一五”期末的2.5倍,表明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規模實現倍增;其又占2015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75%,表明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呈現協調性同步增長。今后五年,我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年均增長率預期高于全國城鄉居民消費增長率,大大高于“十一五”期間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年均增幅(約10%左右)。這意味著,未來五年我國文化消費需求將進入快速持續增長階段,呈現加速上升趨勢,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文化消費不僅與文化產業呈現出互動性、協調性增長,而且足以支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未來五年,隨著我國整體文化消費需求呈現快速增長強勁勢頭和持續升級趨勢,不僅在消費總量規模上翻一番而達到預期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