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我國區域文化產業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指標的選取
本文選取的投入指標為:文化產業年末從業人員數量(人)、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萬元)、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個);產出指標為:文化產業增加值(千元)、利潤總額(千元)。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文化產業,剔除了文化事業的相應數據,因此,有關相應的數據相比《中國統計年鑒》要小了很多。其中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轉變為資本存量,本文采用“永續盤存法”,參照張軍等人的研究成果,對當期投資額進行折算,折舊率為9.6%。以上數據來自于2005—2013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二、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利用DEA中的CCR模型測算我國31個省份的文化產業效率,將區域分為東、中、西、東北部四個區域進行對比,得到全國及四個區域的效率評價結果。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平均效率在9年間整體提高,呈現“先升后降再升”的變化趨勢。具體表現為2004—2007年為上升階段,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又開始上升。從四大區域看,東部地區效率最高,中部地區次之,然后是東北部地區,西部地區效率最低,東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平均值為0.7631,效率總體處于上升趨勢,總體增長幅度為10.33%,中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平均值為0.6499,效率總體處于上升趨勢,整體上升幅度為11.38%,東北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平均值為0.5438,高于西部地區,在三大區域中排名第三。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最低,平均值為0.4992,文化產業效率總體處于上升趨勢,且上升趨勢相對其他三個區域最明顯,說明西部地區文化產業近些年來發展較快,資源利用狀況越來越好。由此看來,我國文化產業區域間存在差異。為了研究這種區域差異的內部變化,本文通過用σ收斂來分析我國區域文化產業效率的收斂性,如圖3.3所示,可以看出,2004—2012年,全國范圍內的文化產業效率變化不大,全國范圍內的文化產業效率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呈現出總體σ收斂的特征。2004—2012年間東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的波動幅度比全國范圍內的波動幅度稍小,總體呈σ收斂,2004—2012年間,中部、東北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區域間差異變大,但變大程度不大,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差異變動幅度較大,內部差異逐漸縮小,呈現總體σ收斂的特征。
三、區域文化產業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在學者們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影響文化產業效率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會使產業的投入和產出規模增加,進而促進文化產業效率的提高,本文用人均GDP代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2.文化產業政策。
制定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產業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作出科學的統籌,可以健全產業相關配套管理政策,本文在此主要研究國家對文化事業的直接財政投入對文化產業效率的影響,從而看出文化體制改革對文化產業的作用,本文假設,文化產業政策對文化產業效率有正向影響,本文用國家財政對文化、體育及娛樂的支出表示。
3.人力資本。
文化產業需要高素質人才,地區人才越多,越有利于知識的傳遞和溢出,進而形成創意,產生較高的生產力,一個地區的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對文化產業的人才供給就越大,因此,本文假設地區人力資本受教育水平與文化產業效率正相關。本文用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地區人力資本水平。
4.市場需求。
文化產業是規模收益遞增的行業,地區較高的文化產品市場需求,會推動地區文化產業的集聚與文化產業的專業化水平,進而產生由于專業化分工的高生產率。因此,本文假設文化市場需求與文化產業效率的提高成正比例關系。本文用地區地區人均文化消費支出表示市場需求。
5.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可以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文化產業的要素利用率,改善生產技術流程,逐步改進生產要素的質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從而提高產業技術效率。本文假設,文化產業效率與科技投入成正比。本文用國家R&D投入來代表科學技術投入。以上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年鑒》、《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為識別以上因素對文化產業效率的影響,設計計量模型為:TEit=β0+β1PGDPit+β2FIit+β3HCit+β4MDit+β5R&DitTEit表示第i個地區第t年文化產業綜合技術效率;PGDPit表示第i個地區第t年人均生產總值;FIit表示第i個地區第t年文化國家對文化、體育及娛樂的財政投入;HCit表示第i個地區第t年人力資本受教育水平;MDit表示第i個地區第t年文化市場需求;R&Dit表示第i個地區第t年科技投入。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面板數據模型主要有變截距、變系數和混合模型。本文選擇的截面單元是全國31個省(市),因此采用變截距更為合適,在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選擇上,本文是用Hausman檢驗實現,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模型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他因素均通過顯著性檢驗,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支出、人力資本受教育程度、市場需求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科技投入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因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產品附加值低,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國家對科技的投入效果不明顯,許多科技投入或研發并未應用到文化產業上,導致了產業技術效率不能有效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力資本受教育程度、市場需求對文化產業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響,而國家財政對文化、體育及娛樂的投入對文化產業效率的提升有負向影響。
四、政策建議
1.推進文化產業集聚。
形成有效的文化產業集聚,推廣和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可以形成文化產業集聚規模、提高產業規模效應、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政府可以建立文化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意為核心的完整文化產業鏈條。
2.推動文化體制改革。
政府可以適度削減對文化、體育及娛樂業的財政扶持,完善產業融資政策,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使企業依靠市場機制和社會資本發展文化產業,從而提高文化產業效率。
3.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首先,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其技能,創造出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其次,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隊伍,創新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培養模式,完善人才的激勵保障機制;最后,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吸引海外優秀文化人才。3.豐富文化產品,使文化產業供給多元化。文化企業要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增加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刺激和提高文化市場的消費需求。
作者:邢雅潔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