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古代文學芭蕉題材象征

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代文學芭蕉題材象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古代文學芭蕉題材象征

一、芭蕉題材和意象創作的發生、發展

芭蕉的開發利用可以追溯到漢代。《三輔黃圖》記載芭蕉在漢武帝時期就開始園林種植:“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1]漢末芭蕉食用價值也得到開發,《三國志•吳書•士燮傳》:“燮每遣使詣權,致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2]東漢末年,隨著佛教的傳入,早期的佛經常用芭蕉闡釋佛教教義,比喻空、不實等意義。此時佛經一般都是直譯,將印度等地佛經中芭蕉的意義直接移植過來,成為芭蕉文化內涵重要的源頭之一。以上文獻記載都不是文學描寫。任何事物都是由實用或宗教走向審美,芭蕉也是如此,這一階段可以稱作芭蕉的前文學時期。芭蕉在東晉才成為文學題材和意象。東晉卞承之(?—407)《甘蕉贊》是芭蕉題材作品的發軔之作,“扶疏似樹,質則非木。厥實惟甘,味之無足。高舒垂蔭,異秀延矚。”全面描畫芭蕉的形狀、枝葉、果實,展現了芭蕉濃綠瀟灑之態。此后有謝靈運《維摩詰經十譬八贊•芭蕉》、沈約《修竹彈甘蕉文》和《詠甘蕉詩》、徐?《冬蕉卷心賦》,另外還有13篇作品運用芭蕉意象,基本上遍及詩文賦各種文學樣式。《文心雕龍•物色》云:“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研草木之中。”又曰:“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3]此一階段的芭蕉題材創作基本是處于寫物圖貌,追求形似的層面。唐五代時期是芭蕉題材創作的發展期。由于唐代文學的繁盛,以及寫景、詠物題材的興起,芭蕉題材和意象的數量都明顯比六朝時期有所增加。唐詩中芭蕉題材詩歌(含紅蕉)共有17首,詩文中含有芭蕉的128首;全唐五代詞中芭蕉題材詞1首,文中有芭蕉意象的9首;芭蕉題材賦1篇,另外有13篇文提到芭蕉。唐五代芭蕉題材和意象的文學作品共有168篇,前代的總數量只有18篇,只占唐五代的10•7%。初盛唐時期只有沈?期、駱賓王、張說,岑參等少數幾人的詩作中有芭蕉意象的出現,沒有專題吟詠之作。中唐之后,白居易、柳宗元、姚合、李紳、錢起、杜牧、韓?等18位文學名家都有專詠芭蕉的詩賦創作,運用芭蕉意象的詩詞文則更加普遍。值得一提的是,中唐之后,具有豐富情韻的“雨打芭蕉”意象出現,成為文人喜愛表現的對象,相關作品有26篇。杜牧《芭蕉》:“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憐渠點滴聲,留的故鄉夢。夢遠莫歸鄉,覺來一翻動。”這是第一首以“雨打芭蕉”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夜雨芭蕉”激起詩人輾轉反側的客子之思,情景交融,極富神韻。另外“芭蕉喻空”、“蕉葉題詩”、“未展芭蕉”等景象也多有表現,為后世的創作奠定基礎。

宋金時期是芭蕉題材創作的高峰期。宋詩題目中含有“蕉”字(排除地名、物名,下同)的共94首,篇中含有“蕉”字的共616首,以芭蕉為題材和主要意象的共有112首。宋詞中含有“蕉”字的共117首,其中以芭蕉作為題材和主要意象的4首。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都比前代有明顯的增加。宋代文人生活比較安逸,多愛營造宅院,栽種花草,宋人有多首以種蕉為題材的詩作,如蘇轍《新種芭蕉》、張耒《種芭蕉》、孫觀《入秋初種芭蕉》、李綱《從志宏求芭蕉》、曾幾《種芭蕉》等。文人親自栽種把玩的經歷,使得對芭蕉的審美認識更加細膩、豐富、深入。楊萬里是一位愛蕉之人,有四首專詠芭蕉之作,另外有十首詩歌寫到芭蕉,其《芭蕉雨》描摹“雨打芭蕉”聲音的高低起伏,體悟其音樂之美。另外,其“芭蕉分綠上窗紗”(《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更是神來之筆,情趣盎然,可謂“極有思致”[4]。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遺貌取神,重在神韻,芭蕉承載著詞人國破家亡后的無限哀痛,凄婉感人。宋學興盛,芭蕉獲得了“比德”意義。北宋張載《芭蕉》:“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愿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詩中用“新枝”、“新心”比喻“新德”、“新知”,“借物形容人心生生之理無窮”[5],“觀物性之生生不窮以明義理之源源無盡”[6],體現了理學家德智并進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宋人還多用芭蕉象征赤子之心和超拔人格,宋韋驤有三首詠芭蕉的詩盛贊芭蕉的“品格”,如《自寶豐鎮移紅蕉于永陽后圃》:“為愛紅蕉品格殊,移根千里涉崎嶇。不知今歲秋陽里,能有丹心似舊無。”詩中將芭蕉人格化,贊揚其“品格殊”,“移根”千里之外仍然期待其“丹心”似舊。元明清時期芭蕉題材的創作基本延續宋金時期的情況。這一時期,南方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芭蕉在園林中的運用更加普及,芭蕉題材和意象文學作品也為數不少。明清時期涌現了較多的題詠《芭蕉圖》、《蕉石圖》、《芭蕉仕女圖》、《蕉蔭圖》等繪畫的詩歌,題畫詩的增加豐富了芭蕉題材和意象的創作。另外,隨著俗文學的興盛,芭蕉在戲劇、小說中大量出現,對場景營造、人物刻畫、情節推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有意味形式”的意象符號。《紅樓夢》中多處寫到芭蕉,如“怡紅院”中和海棠對植的芭蕉,探春自號“蕉下客”。這些芭蕉不但是重要的景物描寫,而且還暗示著主人公的性格和命運。戲劇中也出現了以《秋夜芭蕉雨》、《蕉帕記》為題的創作。

縱觀古代文學創作,芭蕉作為意象的意義要遠遠大于作為題材的意義。芭蕉的專題創作相對貧乏,名家名作不多,而“雨打芭蕉”、“蕉葉題詩”、“蕉葉覆鹿”等景象都是文人樂于吟詠和使用的意象,多有名篇名句,從而奠定了芭蕉意象在文學史中的地位。芭蕉意象在整個植物意象群中,居于二三流的位置,無法和梅竹蘭菊等平分秋色,這和其分布區域、實用價值等具有一定的關系。芭蕉是熱帶植物,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長江以北栽培就難以成活。芭蕉屬于草本植物,可食用和可用來紡織的品種都是生長在熱帶地區。我國古代以北方為文化中心,因此,芭蕉分布區域的局限性影響了人們與芭蕉的接觸。東晉“永嘉南渡”之后,芭蕉才逐漸為人們所熟知,成為文人樂于觀賞和表現的對象。此后,隨著南方經濟文化的興盛,芭蕉也獲得更多文學表現的機遇,尤其是中唐之后,芭蕉已經廣為人們所熟悉,成為文學中重要的植物意象之一。#p#分頁標題#e#

二、芭蕉的美感

盡管相關創作起步較遲,但千百年來還是出現了為數不少的作品,表達了人們對芭蕉形象的深切認識和美好感受,體現出豐富的觀賞經驗和審美情趣。下面分別從芭蕉的葉、花、姿態等方面的美感以及整體顯現的獨特風韻加以論述。

(一)蕉葉美

芭蕉以觀葉為主,其形狀和色彩都引人矚目。

1.形狀之美

《風月堂詩話》曰:“草木之葉大者,莫大于芭蕉。宋晁文元《詠芭蕉》詩云:“‘葉外更無葉。’非獨善狀芭蕉,而對之曰:‘葉中別有心。’其體物亦無遺矣。”[7]準確生動地描寫出蕉葉兩種最富特征的形象:蕉葉碩大、未展蕉葉。蕉葉碩大。《南方草木狀》曰:“(芭蕉)葉長一丈或七八尺,廣尺余。”[8]碩大蕉葉往往給人強烈視覺美感,觸發豐富的想象力,文人多用比喻的手法表現其葉大之美。蕉葉迎風招展如同翠旗飄揚:“只應青帝行春罷,閑依東墻卓翠旗”(唐徐夤《蕉葉》),“雨障單蓋側,風偃半旗開”(宋祁《芭蕉》)。蕉葉常常被比作扇子:“芭蕉開綠扇,菡萏薦紅衣”(李商隱《如有》),“繞身無數青羅扇,風不來時也不涼”(楊萬里《芭蕉三首》其一)。蕉葉扶疏,在風中搖曳如同美麗的鳳尾:“忽疑鸞鳳過,翠影落金淵”(宋張方平《芭蕉李都尉宅金淵閣分題得淵字》),“鳳翅搖寒碧,虛庭暑不侵”(宋姚孝錫《芭蕉》)。這些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蕉葉扶疏瀟灑之美。未展蕉葉。《埤雅》卷十七曰:“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焦。”芭蕉的新葉是從假莖中抽出,初呈卷曲狀,然后舒展長大。蕉葉之美往往是在其展又未展之際,“一番舒展一番新”(宋王洋《和陳長卿賦芭蕉二首》其一),別具情趣,予人無限遐想。唐錢?《未展芭蕉》:“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竊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未展蕉葉如同“一緘書札”,李商隱比作“芭蕉斜卷箋”,宋王洋比作“緗帙文書展”,這為芭蕉增添了幾分文雅氣息。如果說將卷曲未舒的形象比作卷帙還是形似,那么用于比喻人的心曲情結則是一個絕妙的象征,如錢?把未展蕉葉比作“猶卷”的少女芳心就極其神似。又如:“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張說《戲題草樹》),“何因有恨事,常抱未舒心”(宋姚孝錫《芭蕉》),“未展蕉葉”與少女婉轉糾結的愁心形成了固定的比喻關系,展示了蕉葉嬌媚可愛的一面。

2.色彩之美

雖然自然界的植物葉子大多數都是以綠色為主,但是芭蕉葉的青翠濃綠自有特色。芭蕉葉面平滑,色彩光亮,如同翠玉,柳宗元《紅蕉》、宋呂陶《和紅蕉》、宋釋德洪《芭蕉》分別用“綠潤”、“青琳”、“玉芽”來形容蕉葉,準確生動地描繪出蕉葉的特質。蕉葉寬大厚重,光滑平整,紋理清晰流暢,放眼望去有絲織品的質感。唐徐夤《蕉葉》曰:“綠綺新裁織女機,擺風搖日影離披。”蕉葉如同織女紡織出的“綠綺”,是天地造化之功。綾羅綢緞本是作為人的服裝和裝飾,芭蕉這身“綠綺”自然會讓人聯想到“瀟灑綠衣長”(宋張?《菩薩蠻•芭蕉》)的女子,且長袖善舞,“長恐天寒憑日暮,不將翠袖染緇塵”(宋王洋《和陳長卿賦芭蕉二首》其二)。民間故事中的芭蕉精怪也大都是身著綠衣的妙齡女子,形象嫵媚而又娟秀。

(二)蕉花美

芭蕉“華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漢萬震《南州異物志》),具有鮮明的觀賞效果,但和大自然中的“姹紫嫣紅”相比,只能“風流不把花為主”(張?《菩薩蠻•芭蕉》)不以花顯。但有一些以觀花為主的品種,如紅蕉的花就鮮艷美麗。唐之后,紅蕉栽培普遍,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紅蕉因花色殷紅而得名,其花鮮艷燦爛,頗具美感,主要表現為花色和花期。

1.花色之美

花色和花香是最容易感知的審美要素,紅蕉花無香味,但花色殷紅,配以綠葉,更加彰顯艷麗妖嬈。文學作品也多著重展現其花色之火紅,唐韓?《紅芭蕉賦》:“陰火與朱華共映,神霞將日腳相燒”,可謂是概括了文人寫其色彩的兩種基本模式:比之以火、狀之以霞。比之以火。紅蕉在秋夏季盛開,艷陽高照,讓人感覺如同跳躍的火焰。李紳《紅蕉花》:“葉滿叢深殷似火,不唯燒眼更燒心。”紅蕉之花如同綠葉叢中跳動的火苗,詩人能感受到灼熱的溫度。又如:“秋卷火旗閑度日,晝凝紅燭靜無煙”(唐張咸《題黎少府宅紅蕉花》),“結實聯房綠,舒花焰火紅”(宋洪皓《芭蕉》),皆是以火擬蕉花。狀之以霞。紅蕉花絢麗之極,文人墨客常以云霞喻之:“霞飛翠嶺分余彩,鳳宿青梧半露冠”(宋韋驤《和紅蕉》),“朱明麗日照窗紗,灼灼丹葩映紅霞”(明嚴易《端午日積雨初晴紅蕉始放》),“翠帷映玉妃,春睡似五銖,艷奪晴霞”(清董元愷《金菊對芙蓉•詠美人蕉》)。紅蕉一般是叢生,也有大面積紅蕉林,“巴江滟滟巴山空,十里五里蕉花紅”(宋洪朋《別句永叔》),一片紅蕉怒放更類似紅霞。

2.花期之長

“其(按:紅蕉)花四時皆開,深紅照眼,經月不謝”[9],素有“百日紅”之稱。從仲春到晚秋,紅蕉皆開花,尤其在群芳凋零的秋季,艷麗的紅蕉花更為奪目,常被喚作“晚英”、“遺芳”,正因如此,紅蕉也獲得“不爭桃李艷陽天,真對群芳想更妍”(唐張咸《題黎少府宅紅蕉花》)的美名。

(三)姿態之美

芭蕉葉與花之美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審美要素,但在不同的環境氣氛里,芭蕉的姿態風韻則又特別生動、豐富多彩。

1.不同生長環境的芭蕉

芭蕉在不同的種植環境中具有不同觀賞效果,表現出不同的韻致。“窗虛蕉影玲瓏”(計成《園冶•相地》),蕉窗掩映,別具風姿。古人愛植蕉于窗前,如杜牧《芭蕉》所言:“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窗掩映在芭蕉綠葉之中,“芭蕉密處窗兒下”(宋趙長卿《眼兒媚》),形成天然的屏障,阻隔了窗外的喧囂,保留了一分寧靜。“蕉窗聽雨”和“蕉窗讀書”也成為文人“生活之藝術”的重要情景。水邊之蕉獨具風韻。蕉類植物一般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在水源充足之地生長尤為茂盛,詩歌中描寫的芭蕉也多在水畔池邊:“紅蕉欄畔小池塘”(宋李光《新年雜興十首》其三),“?樹寒蕉?繞池”(明徐賁《同季迪宿丁至剛南軒》)。芭蕉臨水,“池面綠鋪蕉葉影”(宋釋行海《山窗即景》),如同“臨池似把菱花照”(宋李光《池外紅蕉》),虛實掩映,頗具“疏影橫斜水清淺”之美。在園林種植中,芭蕉往往配以怪石,形成蕉石小景。“蕉傍立石,非他樹可比。此須擇異常之石,方愜心賞。”[10]這種造景方式在江南的園林中尤為常見,多有“蕉石亭”之類的景觀。“蕉被被兮石矗矗”(明邵寶《蕉石亭》),怪石嶙峋突兀,芭蕉柔和流暢;怪石靜穆莊重,芭蕉輕盈靈動。在怪石的映襯下,更加突顯芭蕉之幽姿。明徐賁《齋前蕉》:“芭蕉依孤石,粲然共幽姿。”芭蕉如同清雅明麗的綠衣女子,依靠在孤石之上,姿態優雅。蕉旁多用太湖石,“曾見畫歸丹禁里,太湖石后粉墻前”(宋姜特立《紅蕉二首》其一),“太湖石畔綠叢叢,新葉亂抽青鳳尾”(明朱誠泳《芭蕉》)。太湖石以白色為主,玲瓏剔透、重巒迭嶂,以幽奇著稱,無論是造型上還是色彩上都能突顯芭蕉之清幽。#p#分頁標題#e#

2.不同氣候環境的芭蕉

芭蕉在不同氣候環境之下,表現出不同的美感。唐姚合《芭蕉屏》:“芭蕉叢叢生,月照參差影。”宋邵雍《不寢》:“西窗明月中,數葉芭蕉影。”說的是月下芭蕉婆娑搖曳之美。宋張耒《種芭蕉》:“涼葉泛朝露,芳心展夕飚。”宋周紫芝《次韻元中芭蕉軒》:“秋風鳴環佩,曉露濕蒼翠。”說的是露中之蕉清涼鮮翠之美。唐施肩吾《句》:“煙黏薛荔龍須軟,雨壓芭蕉鳳翅垂。”唐何扶《送閬州妓人歸老》:“芭蕉半卷西池雨,日暮門前雙白鷗。”說的是雨中之蕉翻卷舞動之美。韓愈《山石》:“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宋李光《池外紅蕉》:“雨后芭蕉燦曉霞,近如相?遠如夸。”說的是雨后之蕉清新瀏亮之美。楊萬里《芭蕉雨》:“芭蕉得雨便欣然,終夜作聲清更妍。”宋王十朋《芭蕉》:“草木一般雨,芭蕉聲最多。”說的是雨打芭蕉的聲情之美,即如“芭蕉雨粗……是有鼓意”[11]所寫,聲音響亮悅耳,時緩時急,疏密有致,如同旋律優美的樂曲。

三、芭蕉的情感意蘊

芭蕉經過文人觀照之后,主體的情感與客體芭蕉結合,賦予芭蕉獨特的情感神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凄苦愁怨

蕉葉從假莖中抽出之際被稱作“蕉心”,卷曲之狀恰如婉轉百結的心曲。張說《細題草樹》:“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這或許是一句戲言,但是從此“未展蕉葉”與“愁”字有了不解之緣。“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未展蕉葉”儼然是一顆“愁心”。又如“唯有庭蕉會人意,芳心欲展復微攢”(宋沈遼《觀蕉葉二首》其一),“?條宛轉結,蕉心日夜卷。不是無舒時,待郎手自展(明李夢陽《子夜四時歌》其四),反復的連類比喻強化了“未展蕉葉”之“愁苦”的象征意義。“芭蕉葉上無愁雨,自是多情聽腸斷。”(唐無名氏句)凄清綿渺的雨打芭蕉承載著文人悲傷凄清的情感體驗:或是“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杜牧《雨》)的羈旅愁苦;或是“正憶玉郎游蕩去,無尋出。更聞簾外雨瀟瀟,滴芭蕉”(唐顧?《楊柳枝》)的離別相思;又或是“只知眉上愁,不知愁來路。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陸游妾《卜算子》)的寂寞惆悵。雨在中國古文化傳統中具有豐富的意義,“苦雨”是其重要的文化內涵,其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昔我往矣,雨雪霏霏”等詩句。“雨打芭蕉”作為雨景,其情感模式也延續了“苦雨”的悲情色彩。文學作品在表現“雨打芭蕉”之景時,常常選取獨特的視角、特定的意象組合,營造凄冷哀婉的氛圍。文學中描寫最多的是秋、夜、黃昏時候的“蕉雨”,如:“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白居易《夜雨》)“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歐陽修《生查子》)“絡緯獨知秋色晚,芭蕉添得雨聲多。”(宋周紫芝《雨后頓有秋意得小詩四絕》其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秋、黃昏、夜、雨營造出凄清、幽深、靜穆的氛圍,成為哀婉情緒的發酵劑。“蕉雨”之聲訴之于聽覺,產生的卻是“冷”、“寒”等觸覺體驗,如:“碎聲籠苦竹,冷雨落芭蕉。”(白居易《連雨》)“聽夜雨,冷雨芭蕉,驚斷紅窗好夢。”(杜牧《八六子》)“客愁重、時聽蕉寒雨碎,淚濕瓊鐘。”(吳文英《高山流水》)環境的凄清冷落,反映著文人內心凄苦愁怨。淋漓凄愴的“蕉雨”如同滑過臉頰的冰涼淚水,“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葉上心頭滴”(宋無名氏《眉峰碧》),“雨淚同滴”的描寫,則是這種悲苦情緒的形象再現。芭蕉隨著人們認識、審美的發展,被打上凄苦愁怨的底色,正如吳文英《唐多令》所言:“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二)清新閑適

清漲潮《幽夢影》言“蕉與竹令人韻”[12],芭蕉不枝不蔓,扶疏瀟灑、素淡無華的特點比較迎合古人雅的情趣,文學中多賦予其清雅高潔的意蘊。如宋王洋《和陳長卿賦芭蕉二首》其二“一幅青天世外珍,詩人得句共清新”,楊萬里《芭蕉三首》其二“蕭蕭灑灑復婷婷,一半風流一半清”,明程敏政《分題得芭蕉分綠》“倚石亭亭翠幾攢,清標不似雪中看”,皆是盛贊其清雅不俗。“為愛青青無俗韻,故教移植傍庭隅”(宋喻良能《次韻周希稷詠芭蕉》),種蕉賞蕉成為文人雅士喜歡的活動。清李漁曰:“幽齋但有隙地,即宜種蕉。蕉能韻人而免于俗,與竹同功。”[13]在炎炎夏日可以享受蕉蔭的清涼,“早涼日薄坐其下,爽氣肅颯風來徐”(樓鑰《蕉庵雜言》),不僅有生理上的舒適,更有精神上的愉悅。“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蔭。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畫圖,且能使臺榭軒窗盡染碧色。”[14]蕉蔭為生活增添了些許詩情畫意。聽蕉雨也是文人悠閑自得生活方式的重要體現,如張耒《四月二十三日晝睡起》:“幽人睡足芭蕉雨,獨岸綸巾幾案涼。誰和熏風來殿閣,不知陋巷有羲皇。”李洪《偶書》:“世事悠悠莫問天,一觴且醉酒中賢。階前落葉無人掃,滿院芭蕉聽雨眠。”皆是悠然自得,如同羲皇上人。聽蕉雨還是一件雅事,文人興建“蕉雨書屋”,“蕉雨山房”作為自己讀書之所,“凄風苦雨之夜,擁寒燈讀書,時聞紙窗外芭蕉淅瀝作聲,亦殊有致”[15]。聽蕉雨甚至是文人“詩書耕讀”雅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方岳《過李季子丈》:“春?有詩供杖屨,日長無事樂鋤耕。家風終與常人別,只聽芭蕉滴雨聲。”“蕉葉題詩”更是文人優雅生活藝術的體現。古人常在植物葉子上題詩,我們最為熟知的是“紅葉題詩”和“蕉葉題詩”,“紅葉題詩”代表著愛情,表現一種對邂逅浪漫愛情的艷羨,多了些香艷的色彩。蕉葉題詩則是文人的一種雅趣,如:“題詩芭蕉滑,對酒棕花香”(唐岑參《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在蜀)》,“坐牽蕉葉題詩句,醉觸藤花落酒杯”(方干《題越州袁秀才林亭》),文人士大夫的詩酒風流,躍然紙上。#p#分頁標題#e#

(三)佛性禪心

芭蕉是一種具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植物,漢末安世高所翻譯的《五陰譬喻經》就以芭蕉“中了無心,何有牢固”比喻“五蘊”皆空。此后的佛經中多用芭蕉象征不實、虛幻,正如陳寅恪先生在《禪宗六組傳法偈之分析》中所說“考印度禪學,其觀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剝之植物,以說明陰蘊俱空,肉體可厭之意”[16]。魏晉時期,佛學逐漸昌盛,芭蕉比喻佛理已被文人所熟知,謝靈運《維摩詰經十譬八贊•芭蕉》就是用芭蕉闡釋大乘佛教物性本空,人生如夢幻不真的佛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芭蕉都是比喻肉體空虛、不實,如元稹《春月》:“視身琉璃瑩,諭指芭蕉黃。”白居易《逸老》:“筋骸本非實,一束芭蕉草。”唐代隨著禪宗的興起,芭蕉成為參禪悟道的對象。朱慶余《送品上人入秦》:“心知禪定出,石頭對芭蕉。”禪定無法言傳,但是詩歌必須用語言表達,“石頭對芭蕉”,這一景物的組合,平淡中充滿玄機。蕉、石相配,是常見之景,符合禪宗從平常生活中體悟的宗旨,一靜一動,一剛一柔,靜穆而又充滿禪趣。石頭、芭蕉不只是對眼前實景的展現,更是內心的禪定在石與蕉的靜動之間的映射。又如孟郊《送淡公》:“橙橘金蓋檻,竹蕉綠凝禪。”徐凝《宿冽上人房》:“覺后始知身是夢,更覺寒雨滴芭蕉。”雨滴芭蕉成為一次佛理的頓悟,皆直指禪機。雨打芭蕉是參禪悟道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一句子,少機杼。作是思惟時,吾心在何許。芭蕉葉上三更雨。”(宋釋可湘《寒山贊》其一)芭蕉夜雨,靈動、空寂、靜穆,凄清,頗符合不可言說的禪境。

結語

芭蕉是熱帶植物,實用開發也以南部地區為主,而我國古代早期的文化中心主要以北方為主,因此芭蕉進入文人的視野相對較晚。芭蕉的發現和審美認識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文化中心逐步南移的過程,永嘉南渡、安史之亂、宋室南遷,每次文化中心的大規模遷徙都相應地出現了芭蕉意象與題材創作的發生、發展與繁盛。相對于影響力巨大的松竹梅蘭菊等植物,芭蕉不占優勢,但人們經過近兩千年的欣賞與書寫,累計了豐富的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展示芭蕉的物色美感,芭蕉偏于陰柔清雅的審美特質也頗符合文人意趣。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文人的吟詠積淀了芭蕉豐厚的文化和情感底蘊,從而成為具有豐富意蘊的文化符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一区 | 水蜜桃网站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 免费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 在线免费黄色网址 | 日本欧美国产精品第一页久久 | 四虎91视频 | 九九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 超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七页在线 | 在线国产高清 | 韩国中文字幕 | 性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第八页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y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久热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免费在线播放 | 成人a毛片久久免费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欧美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麻豆亚洲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97成人资源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性插欧美 |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 在线视频 日韩 | 最新精品在线视频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