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彝族傳統文學及旅游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羅曲 曾明 李平凡 楊甫旺 王明貴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 畢節地區研究室
一、建設休閑文化的必要性
為了說明彝文長詩與現代彝族休閑文化建設,首先要明確幾個概念。空閑:是指事情或活動停下來,有了閑暇時間。閑暇:是指閑空,沒有事情可做。消遣:把時間度過去,消磨時光。閑:是指沒有事情做,沒有活動。休閑:人的一種精神狀態以及相關的行為狀態。休閑之事古已有之。《詩•商頌•長發》:“何天之休”。對此鄭玄注:“休,美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杜預注:“休,福祿也。”《說文解字》說:“休,息止也。從人依木。”閑,過去有范圍、限制、約束的意思。《論語•子張》說:“大德不逾閑。”閑通嫻,具有嫻靜、純潔與安寧之意。現之所以選擇“休閑”來描述當今的社會生活,就是由于它不同于閑暇、空閑、消遣。休閑的一般意義指兩個方面,一是解除體力上的疲勞,對人遭受的艱辛起補償作用。二是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宣泄消解。休閑是社會勞動時間之外的一種活動,是人的精神狀態及相關行為的表現。而對于人之生命意義來說,它是一種精神的態度,是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一種機會和能力,它對于人之成為人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并在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休閑文化的建設受到當今世界的普遍關注。休閑文化,是人在工作、睡眠和其他必要的社會活動時間之外,將休閑時間自由用于自我享受、調整和發展的觀念、態度、方法和手段的總和。也可以理解為人在完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后,為不斷滿足人類多方面需要而處于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從特點而言,休閑文化具有參與主體的廣泛性,活動方式的自我進行性,自娛、自樂、自教的目的性,形式與內容的豐富性、發展性。從功能而言,一是娛樂休息的功能,二是審美和陶冶情操的功能,三是增進知識、技能和智慧的功能,四是抒發情感、發揮才能的功能,第五具有增強體魄的功能。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看,人類在進入農耕時代時,只有10%的時間用于休閑,當工匠和手工業者們出現時,休閑時間增加到17%。到了蒸汽機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休閑時間增加到23%。到了20世紀90年代,機械化、電子化的廣泛運用,人們已經將生活中41%的時間用于追求娛樂休閑。據國外學者預測,2015年前后,隨著知識經濟和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有50%的時間用于休閑,發達國家和發達社區將進入休閑經濟時代。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彝區與其他地區一樣,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可自由支配時間大大增加,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恩格爾系數也在不斷降低,不再停留在過去的50%以上。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在滿足了物質生活需求后,必然會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費支出。尤其是隨著“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國家科技扶貧、建設小城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工作的推進,彝族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彝族的職業結構、產業結構、勞動方式、勞動空間、生活方式等方面必然發生變化。在這些變化中,會出現一個明顯的現象,那就是閑暇時間增多。在工作中除了必要社會勞動時間的減少而享受雙休日和幾個大假外,在彝族中還有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和彝族年也成為地方自治法定的假日,其休假的時間與春節一樣。這樣,對于彝族社區而言,加上與全國相同的雙休日的節假日及“大假黃金周”的114天,全年的法定假日在120天以上,他們一年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于“閑暇”狀態。閑暇時間的增加,又必然會隨之出現怎樣度過閑暇時間的問題。即出現以什么內容充實閑暇的時間,使人們以怎樣的精神面貌和方式生活于閑暇時間之中的問題。為此,應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于是,建設社會主義性質的、彝族特色的休閑文化,以充實彝族人的精神生活,使閑暇時間成為提升他們消費觀念和生活理念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勢下對生活有更高且健康的追求,從而大大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質量,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否則,人們在無事可做的閑暇時間里,由于缺少或缺乏積極健康的、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及其休閑文化設施而無處可去,無聊至極而出現不該出現的情況(如賭博、吸毒、泛黃等)及由此而引起的其他社會問題。所以,發掘彝族傳統文化資源,特別是具有豐富審美價值的彝文文獻長詩,建設彝族休閑文化,對于閑暇時間越來越多的彝族在新形勢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使他們的閑暇時間充實,從而促進彝區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有極為現實的意義。
二、彝文文獻長詩是文化休閑旅游的重要開發對象
彝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俗、民族語言和文化傳統,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珍品,其中的彝文文獻長詩作品,是彝族傳統文學中的精華,是彝族千百年來的藝術結晶。這些長詩,除以民間流傳的形式傳播外,有的是彝文運用于彝族的社會生活后,彝族知識分子或對民間文學的改編再創作,或以民間文學為素材進行的創作,或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以當時彝族社會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佳作。這些以典籍形式保存下來的彝文文獻長詩,涉及到彝族的歷史、民俗、倫理、宗教等各個方面,對研究彝族文化,尤其對促進彝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旅游是要離開暫住地而到異地他鄉的一種生活體驗,而休閑則可以在家中,在自己周邊也可以進行。當然,到異地他鄉旅游,其內容也包括了享受那里的休閑文化。所以,休閑與旅游往往是不能分離開的。從二者的關系看,離開了休閑內容,旅游就不是一種精神享受,這種旅游活動也會大打折扣,甚至難以開展。雖然休閑有了旅游活動更能體現其價值作用,但沒有旅游,休閑活動仍能照舊實行。現代旅游中,人們為了充分發揮資源的潛力,已經開始注重“休閑資源”,提出了“休閑旅游”的概念。休閑旅游是一項綜合性較強,以文化為內在驅動力,依靠文化支持、支撐和擴張的文化經濟產業。這個產業顯著地標識出它強烈的文化底蘊。休閑旅游是文化與產業的高度結合,旅游文化體現在旅游活動和旅游服務的全過程,是旅游產業整個體系文化的總稱。世界旅游發展的經驗表明:旅游業客源的增長,旅游產品魅力的增強及旅游效益的提高無不與旅游文化發展休戚相關。旅游的文化含量越高,越具有吸引力,產業鏈增長也越快。而這里所謂的文化含量,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占了極為重要的地位。#p#分頁標題#e#
民族傳統文化是各民族的立足之本和生存、發展的“根”。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在當今旅游業中具有舉足舉重的地位。旅游文化構成的四個基本要素中,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是旅游文化的主體,它既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體現、展示民族風情、民族服飾、民族歌舞等,更需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實質,而這些深層的內涵往往蘊藏在大量的傳統文學藝術作品之中。彝文文獻長詩可以說是彝民族文化之根的重要體現,負載了豐富了文化內涵,因而在當今休閑旅游開發中,彝文文獻長詩無疑是彝族重要人文旅游資源的精髓之一。其實,彝族一些地區在開發彝文長詩作為彝區休閑旅游資源方面,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阿詩瑪》是著名的敘事長詩,為整齊的五言詩句,長達1000多行。除眾多的彝文手抄本存世之外,還可以口碑的形式在彝族撒尼人民間口耳相傳,流傳甚廣。長詩《阿詩瑪》自20世紀50年代搜集、整理、出版至今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先后出版過8種版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拍過一部電影,上演過大型舞劇、撒尼劇、花燈劇和歌舞表演,在國外也出版過12種不同版本的《阿詩瑪》。無疑,《阿詩瑪》作為文學藝術典籍,已經成為中國及世界文學中的瑰寶。今天,人們通過敘事長詩《阿詩瑪》或電影《阿詩瑪》,認識了石林,認識了石林豐富多姿的彝族撒尼人文化,并把對石林的這種了解和認識轉變為一種現實的產業,即旅游文化行為。這表明,彝文文獻長詩已經在石林旅游業的發展中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
三、長詩《阿詩瑪》和影視藝術《阿詩瑪》的啟示
《阿詩瑪》已經成為了彝族人的一種標志。一個彝人在北京或上海,當別人問是什么民族時,回答說是彝族,別人會表示不知道;當說是與“阿詩瑪”是一個民族時,別人會贊賞地點頭。由此,《阿詩瑪》在民眾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是很高的。《阿詩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在于人們對其的成功開發。《阿詩瑪》之所以成為中外知名的一個文化品牌,全在于黨和政府的文藝政策及職能部門的正確決策和領導。據知名學者楊知勇先生的回憶,早在1945年他就在《阿詩瑪》流傳之地路南縣(現改稱石林縣)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時馬識途通過隱蔽于基督教青年會中的地下黨員李儲文做工作成立了一個圭山工作隊,楊知勇先生是籌備人員之一。但是當時他們主要開展培訓教師和社會調查工作,沒有注意到搜集《阿詩瑪》的資料。1950年9月,《詩歌與散文》發表了楊放記錄翻譯的《阿詩瑪》曲譜和部分歌詞,引起強烈反響。1953年初,云南軍區京劇團作了將阿詩瑪故事改編為京劇的嘗試,引起有關領導對《阿詩瑪》的重視。經當時任云南省委宣傳部長的黃鐵倡議,組織了由楊知勇先生負責的工作組到圭山地區進行《阿詩瑪》的搜集工作,準備將《阿詩瑪》改編為歌劇。由于有當年在彝族撒尼人地區做地下工作的深厚群眾基礎,僅兩個半月時間,他們就搜集到有關《阿詩瑪》的不同傳說20份,300多首民歌,數量眾多的民間故事。①1954年1月30日,《云南日報》發表了長詩《阿詩瑪》整理本,隨后為《西南文藝》、《人民文學》、《新華月報》等刊物轉載,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少兒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單位以不同的版本出版。接著,先后被譯為英、法、德、日、俄、羅馬尼亞、泰、世界語等8種文字,介紹到世界各國。1964年,海燕電影制片廠根據民間長詩改編攝制了歌劇版《阿詩瑪》。
現代大眾傳媒的傳播,使《阿詩瑪》走進了千家萬戶,走出了國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阿詩瑪》成為了一個文化品牌,在新文化生活中不斷發揮著作用。后來編導的舞劇《阿詩瑪》上演以來,得到各方面好評。首先是在1992年的全國舞劇觀摩演出中,得獎多項,接著又在中國第三屆藝術節上獲多項獎項。時間推進到2005年,人們又利用《阿詩瑪》這張品牌,編導了電視劇《阿詩瑪新傳》,引起轟動。②《阿詩瑪》的出現,對石林乃至云南的旅游業產生了很大作用,今天云南旅游業迅猛發展,云南旅游的名聲越來越大,電影《阿詩瑪》功不可沒。電影《阿詩瑪》無意間扮演了云南文化形象大使的角色。石林縣縣長、“阿詩瑪文化叢書”主編趙德光先生說:“長詩《阿詩瑪》的整理出版和電影《阿詩瑪》的發行放映,讓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的民族走向世界,也讓世界關注這個民族、這個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居住的環境———石林。”云南省有關部門曾做過一個初步評估,用《阿詩瑪》、《五朵金花》片名作商標產生的經濟效益,數十年來給云南帶來超過1000億元的收入。長詩《阿詩瑪》的翻譯整理和電影《阿詩瑪》的成功,給我們很多啟示。
第一,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的。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民族文化被壓制,被埋沒,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阿詩瑪》產生于彝族古代社會,千百年來在彝族撒尼人中口耳相傳,甚至有彝文記載的文本,但一直處在深閨人未識的境地。19世紀,法國傳教士保祿•維亞爾到石林傳教,曾零散地對《阿詩瑪》有所收集、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關方面和個人對《阿詩瑪》的搜集整理成效顯著。到了粉碎,結束極左路線后的1979年,楊知勇等人第二次對《阿詩瑪》進行整理。因此,對《阿詩瑪》的整理開創了翻譯、發掘、整理彝族民間文學的先河。中國民間文藝家研究協會將《阿詩瑪》作為《民族文學叢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時,在“序言”中作了高度評價:“發現和整理出《阿詩瑪》來,應該說是對我國各民族的巨大貢獻,也是對我國文學藝術的巨大貢獻。”事實正是如此,《阿詩瑪》的整理和出版,對我國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產生了很明顯地推動促進作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文藝,是各少數民族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經過不斷沉淀、積累起來并在民間社會廣泛流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不僅在傳統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具有特殊的貢獻,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能探求中華民族凝聚力在歷史上發展的途徑和方式。與此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民族傳統文化可持續利用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以及為民族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等,包括傳統文藝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可提供很好的借鑒。因此,和其他資源一樣,民族傳統文藝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寶貴的文化資源,其本身也是一種生產力,具有獨特而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p#分頁標題#e#
第二,民族傳統文化必須提升、轉型、重構。《阿詩瑪》的整理,采取的方法是“總合”。1953年,黃鐵等人將搜集到的20份異文全部打散、拆開,按故事情節分門別類歸納,剔除其“不健康”的部分,集中其精華,而根據突出主題思想、豐富人物形象,增強故事結構等的需要進行加工、潤飾、刪節和補足。③據報道,迄今已搜集整理出了40多份原始資料。對《阿詩瑪》的搜集、整理,就已經包含著對彝族撒尼人文化的改造與重構,包含著彝族撒尼人傳統文化與漢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對接、融合和轉換等因素。因為這些搜集整理文本都出于漢族知識分子之手,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創作的成分。雖然《阿詩瑪》在整理過程中的選擇、加工、改造比較明顯,如1953年楊知勇等人在石林搜集到的有關阿詩瑪的20個文本,都說阿黑與阿詩瑪是兄妹關系;1958年至1980年研究者們又搜集到9個文本也說阿黑與阿詩瑪是兄妹關系。1955年作為整理者之一的公劉到彝族撒尼人地區住了一個半月,發現民間對阿詩瑪與阿黑的關系除了普通兄妹說之外,有傳說和風俗證實他們是情侶關系。于是,以后的整理就采用了阿黑與阿詩瑪的情侶關系,使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阿詩瑪》又一次得到提升和重構。又如《阿詩瑪》彝文文本稿中的結尾有3種:一是阿詩瑪出嫁后不愿在夫家生活,違反了彝族撒尼人傳統習俗,神給她懲罰,她終于逃不脫神的主宰;二是阿詩瑪留在熱布巴拉家,受苦一輩子;三是反抗到底,在路上被害,死后變成回聲。整理者從表現階級對立的立場出發,選擇了充滿“斗爭到底”作為結尾,對阿詩瑪作了符合時代敘事話語的重構和塑造。以20世紀50年代整理的長詩《阿詩瑪》為基礎,以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阿詩瑪》為高潮,阿詩瑪從西南地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美麗、善良的阿詩瑪成了整個彝族人的文化符號。在這一過程中,敘事長詩《阿詩瑪》提供了基本素材和基調,漢文化提供了與外部世界對接的語言和效果,源于西方現代文化的電影技術和藝術提供了載體和媒介。因此,原生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只有實現與漢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對接,使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經過轉化、提升、整合后,并借助強有力的現代媒介,才能重構出符合時代語境的民族文化,并走向世界。
第三,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掘和重塑必須植根于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長詩《阿詩瑪》的整理者和電影《阿詩瑪》編導者對民族文化資源的發掘和利用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首先,長詩《阿詩瑪》和電影《阿詩瑪》對撒尼彝人傳統文化的發掘和重塑,主要體現在對彝族撒尼人民間口頭流傳和經籍流傳的《阿詩瑪》的整理和發掘。《阿詩瑪》是撒尼彝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不僅長期以來在撒尼民間口頭流傳,在畢摩文獻中也有記載,深受彝族撒尼人的喜愛和懷念,人們贊美她“千萬朵山茶花,你是最美的一朵,千萬個撒尼姑娘,你是最好的一個”。因此,長詩的整理和出版,深受讀者的喜愛。而拍攝成電影公映,使“阿詩瑪”從零星、不完整的民間傳說得到藝術化的提升,從而使之成為云南最響亮的名字之一。其次是對撒尼彝人民間音樂、舞蹈和節慶資源的發掘。電影《阿詩瑪》把彝族撒尼民間音樂如吹笛、吹嗩吶、賽歌、對歌以及舞蹈阿細跳月等有生動的展現,特別是電影《阿詩瑪》表現的彝族“火把節”盛況,讓人們認識了彝族歌舞、節慶的魅力。再次,是對撒尼彝人美麗、壯觀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環境的發掘和宣傳。在電影《阿詩瑪》的尾聲,阿詩瑪被洪水淹死,洪水退后從地上鉆出石峰,上升的陡巖奇峰屹立成石林,石林因此而來,故而人們把阿詩瑪和阿黑的傳說看成是石林的傳說。對于聞名世界的石林來說,有今天的知名度,不能不提電影《阿詩瑪》的貢獻。最后,是撒尼彝人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發掘和表現。長詩《阿詩瑪》對阿詩瑪與阿黑的關系的調整使之更能反映彝族撒尼人的婚俗,同時也滿足了戲劇的需要,電影《阿詩瑪》使得阿詩瑪、阿黑、熱布巴拉、阿支等人物形象更加鮮明。阿詩瑪、阿黑追求幸福,對阻礙其幸福的惡勢力堅決反抗。他們追求婚姻自由,并且勇敢地去爭取自由,但這樣的理想卻在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傳統觀念面前顯得勢單力薄,以致上演了悲劇性的一幕。阿詩瑪和阿黑正是彝族人民在追求幸福和自由中殉道者的化身,也正如此,阿詩瑪的故事才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和共鳴。
第四,民族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必須與旅游業相結合。歷史發展告訴我們,一定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離不開內部或外部的某種“啟動力”。云南石林的發展是一條以“阿詩瑪”文化為支撐,文化與旅游相結合,以旅游促經濟社會的道路。石林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地質公園,以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為基礎發展旅游業,具有增加國民收入的連鎖反應作用和促進其他產業發展的先導作用。旅游業在石林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這種“神奇之力”,使它成為石林縣開放的代名詞。但僅有優勢資源而缺乏文化內涵,即沒有文化作為資源的支撐,優勢資源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石林縣正好做到了資源與文化的互動,品牌與資源的共振,阿詩瑪文化成為石林旅游業發展之魂。可以說,敘事長詩《阿詩瑪》和電影《阿詩瑪》為宣傳彝族撒尼人傳統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融合、轉變、重構“三重變奏”成功的典范,為石林旅游業發展打下了文化根底。長詩《阿詩瑪》和電影《阿詩瑪》成為精品、品牌,又給石林旅游發展帶來了積極效應,就是借文化宣傳了石林,促銷了石林;就是借文化發展了當地的旅游業,壯大了當地的旅游業;就是借文化重塑了一個地區的形象,一個民族的形象。因此,長詩《阿詩瑪》的整理出版,電影《阿詩瑪》的發行,以《阿詩瑪》為代表的彝族撒尼人傳統文化注入旅游業推動石林旅游業發展的連動效應,使彝族撒尼人文化發揮了數千年來未能展現的強力作用,從而使阿詩瑪文化成為石林彝族撒尼人文化的象征,成為云南民族文化最響的品牌之一。阿詩瑪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及其互動,使彝族撒尼人傳統文化在推動旅游業發展中不斷光大、系統化和強化,即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留、繼承,又符合現代文化發展的要求。這既能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光大,又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既具有鮮明的區域經濟特色,又能與現代其他文化相融。在旅游業積極促進和推動阿詩瑪文化及品牌重塑的同時,阿詩瑪文化又為石林旅游業發展注入了靈魂和動力。文化和旅游,構建起了良性互動的發展鏈。
由上述可見,《阿詩瑪》之所以成為中外知名的一張文化品牌,一是在搜集上有一個好的歷史機遇,有黨和政府的文藝政策和職能部門的領導重視,且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搜集到理想的資料。二是搜集了豐富的素材版本,為整理提供了好的基礎。三是在對《阿詩瑪》的改編再創作上,非常成功,使傳統的流傳于彝族某一區域的長詩作品,成為影視藝術,走進了千家萬戶,走出了國門。應當說,這是彝族傳統文學作品開發利用于休閑旅游的典型,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各種文化思想激蕩,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和生態平衡的今天,是值得進一步發揚的。可以這樣說,如果將彝文文獻精品之作都改編為影視藝術加以傳播,對于講究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的當今社會,對于發展彝區休閑旅游,促進彝區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極為有益的。#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