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佛茶文化的普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國茶文化對政治、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深厚,特別是文人飲茶風的興起,一些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就脫離飲食形態走入了文化圈,掀起了上至皇家、下到庶民的飲茶熱情,并不斷推動著茶業經濟的發展,陶冶著人們的精神情操。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于日常生活之中,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著不同的追求,但其基本精神“和、靜、怡、真”始終保持著對中國茶文化的至深影響力。中國茶文化奇葩之一的佛茶文化,又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佛理與茶理的結合,使得佛法的魅力深入人心,對人文素養的形成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1佛茶文化與道德 佛教的戒條有很多種,但均以五戒為基礎。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謂不殺生,佛教戒律的中心思想是針對人的,首先以慈悲心來對待人,再進一步擴展到愛護一切動物;不偷盜,很多人覺得這條戒比較好守,因為大家都希望做一個廉潔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做一個對他人東西秋毫不犯的人。只要我們沒有貪心,這條戒還是易守的。但是,如果把它進一步引申的話,還包括不占公家集體的小便宜。很明顯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不去偷、去拿,不會不予而取;不邪淫,也就是說,不能有夫妻以外的關系,并且正當的夫妻生活在時間和地點上亦有一定的規定;不妄語是指不說謊話、不挑撥離間、不罵人、不說挑逗性的花言巧語。要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犯妄語戒。這條戒是最難守的,但守這條戒是最重要的。我們有時會隨口出言傷人,造成人際關系不和,影響團結,影響家庭生活的和諧。所以佛教這條戒很有現實意義,每個佛教弟子都要嚴格遵守;不飲酒,因為飲酒過量會使人喪失理智,從而做出違反道德、敗壞人格的事情,佛教這條戒,要求信徒嚴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完美起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根據佛教這五條戒律去修行,去增進道德,那么,我們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是一個模范成員。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成為佛家弟子的人少之又少,也不提倡大家都去修行,但若能以傳播佛茶文化的方式,讓普通人感受佛家的戒律,提升道德,創建和諧,將是社會精神文明之強勁需求。 2佛茶文化與心靈 一個人的心靈要得到凈化,首先應從安詳、安定做起。這種安詳的心態很難自自然然就能形成,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佛家信徒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與參禪。念佛就是把我們千頭萬緒的心集中到一點上,把全身心都投入當下這念佛號中去,心靈就自然地得到安詳和凈化,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能這樣來修行,這樣來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煩惱、多少妄想,通過一定時間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靈逐步便能得到凈化。參禪也是如此,參禪與念佛在佛教修持上來看其目的是沒有區別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每天去念佛參禪并不現實,我們需要有激情的生活,但也需要寧靜的時光,聽音樂、賞月、佛茶不失為一種高雅的心靈凈化儀式,如果在某一娛樂場所、某一茶樓、某一文化廣場定期或不定期的有一些佛茶表演,有意無意地傳播佛茶文化,對提升民眾素養功不可沒。 3佛茶文化與智慧 佛家通過念佛與參禪的修持以達到開悟。怎樣開悟呢?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說,即怎么樣來認識世界,這也就是佛教的認識論。佛教的認識論包括緣起論和因果論,離開了緣起和因果,就無法開發智慧。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都因緣而生。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于助人、不圖回報,既利于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就是說,佛教理念中的“四大皆空”,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活中,我們常看到窮人為生計奔波而悲天憫人,富人為尋找精神愉悅而不擇手段,很多人為探尋生活的意義而茫然不知所措,通過傳播佛茶文化,使更多的人能正知正見、正確看待和理解人生、開發智慧。 4佛茶文化與人格提升 提升人格從佛教來講,就是要證得果位。在我們當生,在我們這一輩子就要得到一個結果。我們敬仰、效法釋迦牟尼佛,將其教法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一點一滴地融化于做人做事中,按照佛教的道理,遵從社會道德規范,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心靈凈化的人、充滿智慧的人,那么在人格完美的同時即成就了佛果。從佛教的立場和角度看,這樣的人生是最現實的。所以,提升人格,證得佛果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話。只要能夠按照增進道德、凈化心靈、開發智慧這條路走下去,我們自然會成為完美的人,我們的人格自然會提升。雖然我們并沒有成為圣人,更不要說是緣覺,是菩薩,但這種精神、這種道德品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圣人的精神、緣覺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像這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完成佛果,達到最圓滿的境界。如果說,通過傳播佛茶文化就能提升人文素養,是否有點狂妄和不著邊際,但是,如果說傳播茶文化,使人們在生活娛樂中潛移默化地優化自己的人文素養,那也并非不可能,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佛茶文化當之無愧地可作為茶文化的一枝奇葩大放異彩。茶與佛的結緣,形成了底蘊深厚的佛茶文化,當今,佛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傳播,其主要形式是茶書茶文、茶藝表演。在此,鏈接東南網茶葉頻道“禮佛茶”茶藝表演部分解說詞供大家一同學習欣賞。 我們今天為您奉獻佛學茶藝隊演示的“禮佛茶”茶藝,希望您能以平和、寧靜的心情來領略。佛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別具風采。佛茶茶藝作為一種物質、精神和文化現象,帶有佛教文化的濃厚色彩。……佛門僧院,常常是佛樂聲聲,隱隱傳出誦經聲,香煙裊裊,不時飄來茶香味。在幽靜、雅致、清寂、古樸的禪堂里,寺僧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佛文化與茶文化結合,形成了“茶禪一體”的“茶禮規范”。“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師、獻賓客,供自己與善友品飲,談佛論經,修心養性,形成了莊嚴肅穆的“茶禮”,“禮佛茶”便是五臺山佛學禮茶的其中之一。“禮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師的特殊禮儀,也是調茶獻客,結緣行善的特殊茶藝。禮佛茶在禪房中進行,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分為十道程序,謂之功德圓滿。十道程序分別是:蓮步入場、焚香頂禮、禮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禪定、抽衣凈手、燙杯泡茶、敬茶獻茶、收杯接碗、問訊退場。#p#分頁標題#e# 1)蓮步入場 在平和優雅的佛樂聲中,住持師和大師兄、二師兄、兩位沙彌尼身著佛裝,穿海青,披慢衣,輕移蓮步,步步生蓮,魚貫而入,進入禪房。為何叫蓮步?蓮也叫荷,古稱其為花中君子,名列眾花之首,其花未開時包著花蕾的葉片為青綠色,稱為青蓮,與清正廉明的清廉同音,含內心清廉之意,與中國茶德廉字居首心心相印。禪堂中的觀音菩薩是佛國眾菩薩的首席,也是端坐于蓮花臺上,可見蓮字有其特別含意。眾尼拐彎走的是直角,佛家認為無方不圓,也即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要修到功德圓滿,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禮,行走坐臥,皆是佛理。 2)焚香頂禮 第二道程序叫焚香頂禮,進入禪房按次序站于拜墊前,住持師到供桌前,右手抽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持香在油燈上點燃,二指夾香,雙手頂禮,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頭點繞小圈,焚香行禮。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間,三世是佛教中的時間,佛、法、僧是佛教“三寶”,表達恭敬供養,皈依“三寶”虔誠之意。 3)禮佛三拜 焚香之后再拜佛,這是標準的佛教拜佛儀式。兩足呈八字形站好,曲膝彎腰,右手按于拜墊中央代表佛,左手按于拜墊左上方代表法,右手從中央移至右上方與左手并齊,兩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蓮花掌,五體投地,頭磕于拜墊上,心中想著為眾生接福接壽,左手接福,右手接壽,收掌虛握,手心向下,心想將福壽施于眾生。多福多壽,是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種共同心理,古時的五福,是長命、富貴、健康、道德、平和的壽終。五福壽為首,禮佛三拜,為眾生祈求的是福壽雙全,福壽萬代。這與中國茶德;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一脈相承,意蘊相通。 4)普施甘露 住持師到供桌前,合十行禮,取凈杯上一柱香點燃,擺放于供桌。右手持凈杯繞香三匝,左手仰豎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于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于杯上,豎二指靠杯邊,走到拜墊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寫佛字,在左手腕處寫佛字,并用柳枝蘸水點灑。然后長跪拜墊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右、中點灑甘露。佛教教義含普施甘露,普渡眾生。住持師繞四周向四方普灑甘露。古人云: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悟的諸佛,而迷與悟,惑與覺只在吾人方寸之間,佛法是使人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法門。而茶也古稱甘露,先苦而后甘,其滋味在一于自我品嘗,而難以明示,再加以品飲者的精神寄托,似乎就很容易進入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這也正符合佛教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之說,可見佛茶一理,佛茶一味很有道理。住持師回到拜墊前,展具鋪于拜墊上,禮佛三拜。具即僧尼護身護衣之坐具,后取作禮拜之用具。 5)打坐禪定 禮佛三拜后,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便要打坐參禪入定。禪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坐禪要做到半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且又“過午不食”。而茶葉性淡,醒腦提神,利于佛教修練“禪定”,即適應僧尼坐禪時消除疲勞,激勵精神,阻止瞌睡,從而達到止息雜慮,安靜沉思,“靜心”、“自悟”,所以佛家把茶葉稱為“神物”,歷來倡導飲茶,這便也是佛茶的功效。 6)抽衣凈手 在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禪定之時,沙彌尼即做泡茶的準備工作,也就是準備干活,就要脫去慢衣、海青,只留小衣,便于操作。而她們的脫衣動作也完全是按佛教習俗整齊而有序地折疊起來,放于拜墊上,心中默念:阿彌陀佛。顯得多么虔誠、多么認真。然后凈手,將手洗凈,這不僅是講衛生,而且也是講禮貌。有的寺院內還專門設有“茶堂”,有專門煮茶的“茶頭”和負責布施茶水的“施茶僧”,唐朝就有“百鴿飛時日欲斜,禪房寂歷飲香茶”的記載。 7)燙杯泡茶 兩沙彌尼擺放茶幾。二師兄為主泡茶,兩沙彌尼將茶具放在二師兄茶幾上。然后生火燒水。泡茶之水與水質關系極大陸羽《茶經》云:“山溪泉水為上,江上之水為中,井中之水為下”,而五臺山佛茶用的是佛地圣水———般若泉泉水。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的功效,是稀有的難得的珍貴礦泉水,是泡茶的水中佳品。學者曾有“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煮水用的是五臺山千百年來傳統的粘土火爐和無煙硬木木炭,所謂“活火煮活水”,并有“圣火煮圣水”之說。壺是用山西傳統的泥砂壺,保留有泥土的自然本色,有良好的保味和保鮮作用。二師兄溫壺燙杯,注入茶海,靜心分茶,以虔誠的心境,將茶三次分撥,置于壺內,同時心中默念阿彌陀佛。接著以“銀河落天”的手法注水入壺。然后,以“菩薩點化”和“普渡眾生”的妙法沖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了“佛”的含意。 8)敬茶獻茶 敬茶的順序的是先敬佛、再敬師,然后獻賓客。第一杯茶敬佛、敬法,第二杯、第三杯茶敬師、敬兄。佛教講究功德圓滿,主張清心寡欲,明心見性,品茶悟道。在苦澀而又甘醇的茶味里感受悠然怡神,百慮不生,心如圣水的境界。去體會清靜幽雅、平心靜氣、沉凝養性、和平友好的意境,這種精神正是茶性與佛性融為一體的升華。在敬佛敬師后,沙彌尼恭恭敬敬地奉茶獻給各位賓客。賓客接受獻茶時,端坐平視,雙手合十,行合十禮。而不用手去接茶。茶放在桌上要等主持師舉杯向賓客示意舉杯品飲時才端杯品嘗。這時,心境要平和,慢慢細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領略情趣。佛茶品茶講究的是寧靜清逸的情趣,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建樹。 #p#分頁標題#e# 9)收杯接碗 在細心品茶過程中還可行談佛論經、暢敘緣誼之事。在品茶之后,沙彌尼按順序收杯。陸羽《茶經》中說,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而佛教則規定“五戒”、“六度”,這種推崇精神的修養和生活的簡樸,貫穿在茶文化和佛文化之中,對于中華民族勤勞、質樸的美德和精神的形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也具有現實意義。 10)問訊退場 在我們欣賞、享受完禮佛茶的意境和甘苦之后,住持師和眾沙彌尼要向佛問訊、向賓客問訊,以順序退場。希望禮佛茶以獨特的魅力與您結緣,給您帶來好運,使您受到佛的保佑,給您留下回味無窮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