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茶文化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國外茶文化論文
一、英國茶文化與民俗
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的茶文化,伴隨著飲茶之風在英國社會的流行,以及英國茶文化的最終凝定表現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文虎表現形式。我們在認識英國茶文化的特質時,必須將其置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語境之中。
“所謂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種實質或現象,它指的是一種客觀的海市蜃樓,緣自至少兩個群體以上的關系。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群體都不可能獨自擁有一種文化:文化是一個群體接觸并觀察另一群體時所發現的氛圍。”
英國人對茶的理解和認知是英國社會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同于中國、日本以農業文明作為經濟的基礎的文化形態,重視商業利益獲得的英國人對紅茶情有獨鐘。一方面,英國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得的他們的社交活動往往限制在室內,貴族婦女往往借助文化沙龍和茶會結交各階層的社會人士;另一方面,英國人對茶的理解并非為追去共同的精神境界,而是細細的品茗中追求自我的精神享受,這也符合以個人為中心的西方商業文明。
對比中西方各國茶文化的表現形式,筆者認識到茶對于飲用他們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人們而言,并非是一種生理層面的必需品,而是一種文化的媒介。正是借助于茶的橋梁作用,中國人從茶中獲得了文人雅士的風度和“茶禪一味”的境界,日本人則從茶中收獲的“茶道”的精神依歸,英國人更是從“英式下午茶”中找尋到了現實生活的伴侶。
英國人對于茶的理解也上升到文學的境界,不同于中國文人試圖在茶中找尋到精神的慰藉,英國人往往是直接表露對茶的熾愛。這是一種超越了歌頌、贊美的情感表達方式,也是一種傾訴詩人情感的表現。
二、結語
中英茶文化論文
一、中英茶文化的內涵 1.中國茶文化內涵(1)“重農主義”的影響。“重農主義”思想本質上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茶從自然屬性上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之后人工種植茶植物,則體現了人類的辛勤勞動和大自然的完美契合。(2)儒道佛主體思想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派別中,儒道兩家應該是最具影響力的。道家講究的是清修,注重的是自然、真,注重依照自然規律行事,個人的意愿要服從自然的發展。他們對茶的理解主要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角度,注重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作為眾多朝代的治國的根本思想,儒家思想賦予了獨特內涵的茶文化成為中國志于為官的士子階層的主要思想寄托。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較晚,但是佛教思想自從其進入中國就占有一席之地,佛教被眾多封建王朝統治者所禮遇,而早期僧侶對種茶、品茶的感悟逐漸形成一種特色的茶禪文化。他們也視這種茶文化為一種修行。 2.英國茶文化內涵 在英國,各個階層和各種行業的人都深受茶的影響。相比于中國人喝茶注重的和大自然的“和”這種“意”,英國人更注重茶飲的規律和格調。英國有早茶的習慣,早餐和晚餐茶比較受英國人重視,早餐茶系精選印度、錫蘭等地紅茶,通過加入牛奶或檸檬,精心調制出奶香濃郁的早餐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英國人把這早餐茶看做是中西飲食習慣和餐飲文化的融合。中國的紅茶也會出現在英國人的早餐茶中,如伯爵茶,就是以中國茶為基茶,加入佛手柑調制而成。這種茶有種特別的香味,功能就像咖啡一樣,飲后能使人頭腦清醒,活力充沛的開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二、對中國茶文化海外傳播的啟示 1.出口品種多樣的茶產品 中國的茶產品品種豐富,有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6大茶類,每個大類中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如信陽毛尖,西湖龍井,武夷巖茶等。中國茶葉雖然品種多,然而在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品牌卻是鳳毛麟角。中國目前的茶還處于前品牌時代,還是僅僅用口味來決定茶的價值,并沒有真正進入到品牌時代。因此,要注重國際市場開拓,發展中國的茶葉品牌。而中國茶具亦是種類繁多,分為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沖飲工具等。經過中英茶文化對比分析得知,英國人主要喝的是紅茶,茶具的選用主要是中國的瓷器,紅茶和瓷器正式彼此溝通和交流的橋梁,是茶文化交流的紐帶。出口多樣的茶葉與中國茶器,作為載體向世界傳播茶中國文化。 2.發展相輔相成的茶精神產品 中英兩國都講究以茶會友,不管是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中,還是國際交流中官方接見,不管是普通人的日常交際,還是貴賓接待,茶都是彼此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中國人講究的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與英國人講究的悠閑靜謐、高雅格調有著太多的類似和契合。文化的溝通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雙方文化的“同”與“異”,剛開始的文化彼此碰撞會擦出很多的火花,彼此交流中的求同存異恰是能找到雙方文化的共同點,并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紐帶。 作者:張進軍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
茶詩詞旅游茶文化論文
1淺析蘇軾在海南所作茶詩詞的文化內涵
1.1蘇軾茶詩詞中茶藝元素的意剖展現
蘇軾的茶藝卓爾不群,對茶藝有精深獨到的見解。蘇軾流放海南時所作膾炙人口的煎茶詩《汲江煎茶》,敘述了他一天乘著月夜親自到宜倫江取水、自煎自飲自娛的過程和感受:“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詩人毫不畏懼于年老體衰,即使夜晚也親自到清深江水中取來活水,在月色下詩人用大瓢舀水,感覺好像把蕩漾在水面上的月影一把掬入甕中,又用小勺把浩浩蕩蕩的江水分入自己的瓶中。取水回來立刻生火煮茶,水開了雪白的茶湯隨著煎得翻轉的茶腳翻涌漂了上來,茶水注入碗里的一剎那,嗖嗖作響好似聽到松風呼嘯聲。夜深入靜,蘇軾枯坐桌前,再飲上三碗茶湯,于是思緒飛揚,才思泉涌,久久難以入睡,此刻耳際傳來由短漸長的更鼓聲,有些許凄清寂寥感。許多文人都對蘇軾的這首《汲江煎茶》詩進行了深刻賞析和高度贊美。南宋詩人楊萬里深入剖析了此詩表露的煎茶要領:“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具五意:水清,一也;深處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這首詩描述了在靜靜的月夜,在荒郊野外獨自饒有興致地汲水、生火、煮茶、品茗的情境,展現了一種引人入勝超凡脫俗的茶藝之美。南宋時的胡仔說蘇東坡在這首詩中“道盡烹茶之妙”,烹茶的絕妙之處在于活水才能將茶的怡人清香發揮到極致,故“東坡深知此理矣”。胡仔所言還不夠確切,烹茶之要,除活水之外,尚須活火。烹茶需要有火苗的活火,在一定時間內將水煮到恰到好處,所以蘇東坡言及“活水還須活火烹”。蘇東坡還注重飲具,常常是“博爐石銚行相隨”,他在海南時身邊有一只愛不釋手的茶盂,貧困時不得已賣掉酒器,卻惟獨舍不得賣掉此茶盂,要北歸告別儋耳時,才忍痛割愛將其送給了一直崇敬并愛戴他的許玨,告訴他說:“無以為清風明月之贈,茶盂聊見意耳。”蘇東坡對品茶感悟之深,“蘇軾如茶”之喻實至名歸,足以見得蘇軾茶詩詞中對中國茶藝特征意剖之深刻。
1.2蘇軾茶詩詞中茶文化內涵的獨到領略
與茶藝相比,蘇軾對茶文化的理解也別樹一幟。“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和“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都是其對茶文化的理解,他在海南時還有對茶文化的另一種高明見解。蘇軾的得意門生姜唐佐自瓊州特地到昌化軍隨東坡學習,一天他來到蘇軾先生住處陪同先生暢談到深夜,次早就派人冒雨給先生送來一包好茶。蘇軾非常高興在此艱苦條件下得到如此來之不易的佳茗。又隔日清早,雨過日出,心情晴朗,蘇軾茶趣一時興起,便馬上托人將寫給姜唐佐的便箋給他送去,信中如是說:“今日雨霽,尤可喜。食已,當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信剛送走,可不得不因巡檢有會而取消此次相邀。但他茶興依舊未減,立馬又寫一箋,說若是會結束得早,你還能來共品茶否?蘇東坡茶興大發,非要與唐佐相飲,而且說“念非君莫與共之”,蘊含著蘇軾在那個相當艱難困苦的條件中萌生的一種新茶文化觀。蘇軾居海南時,這種茶文化觀在其他茶故事中有更精彩的記載。元符元年年底,趙夢德來到儋耳。據清代蘇學泰斗王文誥說,趙夢德是寓居澄邁的儋耳人。蘇東坡剛來儋州經過澄邁時,他熱情招待,其后對蘇東坡的仰慕之心與日俱增,為更多地與蘇東坡交往,經常從澄邁趕到儋耳住一陣子。蘇軾曾抄寫了不少陶淵明、阮籍及自己的作品送給他。一天,蘇東坡寫了一個短箋,命蘇過送過去,上面寫道:“舊藏龍焙,請來共嘗。蓋飲非其人茶有語,閉門獨啜心有愧。”蘇軾對于茶特別講究,他認為茶細膩、清新、淡雅、柔和,富于君子儒雅的品格,因此只有配飲佳茗的君子才可以分享,輕易不會拿出來品用藏之已久的佳茗。若是不能與知己君子共享如此珍貴的佳茗,心中將會慚愧不已,因而他也不會獨自享用。“念非君莫與共之”和“蓋飲非其人茶有語,閉門獨啜心有愧。”足見蘇軾居海南時的一種新的茶文化觀。諸如此類的蘇軾茶詩詞中領略到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實例彌多,此不綴述。
2淺析蘇軾之于海南茶文化融旅游的思考
我們應抓住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這個機遇,旅游島和文化島高度融合,因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對海南又是一次難得的重大發展機遇。在優越的政策背景下,海南文化旅游需要走創新理念,挖掘特色資源,注重品牌建設的新路子。建設地方特色明顯、文化魅力獨特、生態環境一流的海南茶文化旅游,是構建海南國際旅游島提供更多元素之一,使其成為海南旅游不可或缺的產品。
我國公共選修茶文化論文
1教學方法改革
1.1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積極性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程度、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自始至終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第二,以教師為主導,整體把握課程并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選修《中國茶文化》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每個學生家鄉都有與茶文化相關的風俗習慣。每次開課的第一堂課,筆者以湘西苗族風俗習慣中與茶有關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蟲屎茶等為例,親身體會生活中的茶文化。
1.2體驗式教學調動學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講解茶的分類命名、茶的評鑒沖泡以及茶水禮儀等相關章節,筆者將代表性茶類和茶具帶進課堂,并就每種茶和茶具的特點及用途當場示范“綠葉紅鑲邊”、“三龍護鼎”和“鳳凰三點頭”等茶藝用語的真實含義;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隨機抽取一種備用茶,推選代表初步判斷茶葉品種和質量優劣,讓學生對實物有切身的感性認識,增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課余時間到各大商場、超市和茶葉專賣店收集茶樣,或自行調研茶葉價格和消費水平等。
2教學手段改革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把《中國茶文化》課件中文字、圖形、影象、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數位化,并將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實時性的特點。在茶的分類和茶的沖泡技藝等章節講授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穿插播放了教學短片“六大茶類”和“茶藝表演”等短片;在講解茶文化在電影等藝術創作的作用時,以視頻的形式展示了電影“綠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為載體的藝術表達形式。以上多媒體技術將《中國茶文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高校旅游專業茶文化論文
一、茶文化課程的設置
(一)教材編排
教師要結合阿壩州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具體條件來進行教材的編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教學,因此,要結合已有一些教材作為基礎,選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茶藝百科知識手冊》,和其他茶文化相關教材為資料,學校專職教師根據茶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阿壩州的具體情況進行編撰,確保實用。
(二)教學設施
1.教學設施:多媒體演示配套設施、電腦、收錄機、舒緩音樂等設備。
2.教學設備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類茶葉若干、茶葉罐等。
3.教學場地:茶藝學多功能實訓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園、茶藝館等。
旅游專業茶文化論文
一、開設《茶文化與茶道藝術》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一)開設該課程的目的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種茶、制茶、泡茶、品茶都被認為是高超的技藝。現在,從中國人開設,將與茶相關的技藝統稱為茶藝。因此,茶與其他藝術緊緊相連。比如茶與文學,我國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留下的千古絕句中和茶有關的詩歌就有六十首,而且本人也是品茶的行家;“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這是北宋蘇軾在月明的夜晚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茶的藝術還和書法、繪畫、音樂等相輔相成,成為我國茶文化的精髓而源遠流長。然而,我們這里所說的茶道藝術主要指的是學生掌握各種茶類的沖泡技藝,從而為旅游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旅游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的茶文化及茶道藝術,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自身的藝術品位,更為他們在專業特長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培養,更適應旅游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該課程不僅注重茶文化的理論教學,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茶道技術,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培養成為茶藝師。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專業選課的時候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社會對茶藝方面的特殊要求,通過對課程設置中的茶藝實踐學習,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更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
(二)開設該課程的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追溯到茶的起源已有幾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我國的茶文化悠久歷史,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茶都是人們眼里的好東西。《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從發現了茶的其他價值后才有了獨立的名字“茶”。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我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茶的品質不同,喝茶的方式各異。該課程的設置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來說要熟知各地茶葉品牌、種類、喝茶習慣、方法等。高校旅游專業開設茶文化和茶道藝術課程,不僅能夠弘揚我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還能夠為大力發展旅游事業提供專業人才,因此,高校開設《茶文化與茶道藝術》課程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二、《茶文化與茶道藝術》課程設置的思考
(一)培養模式
古代茶文化論文(共5篇)
(一)
一、中唐之后西域茶文化逐漸發展
1.茶入西亞,最重要、可能的路線之一是途經西域
我們也可從后世茶文化的發展來追尋古代西域茶文化。西域的農耕民族、游牧民族都普遍接受了茶文化,不過沒形成地方或民族特色罷了。像南部綠洲居民,除奶茶外,還喜歡飲清茶、鹽茶、糖茶,而北部草原居民善飲奶茶。茶是新疆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柯爾克孜等民族,都非常喜歡喝茶,他們常說“無茶則病”,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可見茶對他們來說顯得格外重要。所以當飲茶風俗傳入西域之后,西域人民,特別是牧區的廣大民眾就逐漸被飲茶的好處所吸引,出現對茶的積極需要,這一需求,正是西域茶文化發展及茶馬貿易逐漸出現的背景。
2.茶文化在吐蕃的發展必定促進茶文化在西域的傳播
應注重和親在飲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親之盟’,這種婚姻關系中對我們特別有意義的是,婚嫁時必定互贈禮品。中國朝廷在公主下嫁時,陪贈絲織品、布匹和各種食物,并且以后每年都必有這類禮品贈送,成為一種習俗。畜牧部落的首領,主要是以馬回贈。”如《漢書•西域傳下》載“:元康二年,烏孫昆彌因惠上書‘:愿以漢外孫元貴靡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愿聘馬、騾各千匹。’”和親公主帶去的異地飲食必將對西域小國上層飲食階層產生一定影響。《漢書》亦記載“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唐曾與回紇、吐蕃和親。唐朝和吐蕃的和親,在促進飲食文化交流方面所起作用明顯。唐朝贈予吐蕃的禮品中,除生產資料外,還有相當多的生活資料,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飲食文化不斷傳入吐蕃。《西藏王統記》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除被賜予金玉告身文書、經史典籍、種種金玉飾等之外,還被賜“諸種食物烹調法,與及飲料配制方”等,該書還記載文成公主得知藏地無蔓菁“,遂攜蔓菁種子,復造車輿,置覺阿釋迦像于其上”而入吐蕃。上述“諸種食物烹調法”及“飲料配制方”是否包括茶文化呢?當時唐飲茶之風如此之盛行,唐宮廷之人受其影響是必然的。因此,也不排除和親公主及隨從帶去中原茶文化,并對回紇、吐蕃的上層飲食階層產生一定影響。但因為沒有茶的明確記載,也只能推測而已。
《漢藏史集》雖寫于藏歷第七饒迥之木虎年,即1434年,但此書是藏族歷史上一份珍貴的資料,在國內屬于罕見的珍貴史料之一。該書認為“在吐蕃國王都松莽布支亦稱龍朗楚吉杰波的時期,出現了以前未曾有過的猶如天界甘露般的茶葉和茶碗”。該書還概述了“茶葉和碗在吐蕃出現的故事”。國王都松莽布支得了一場重病,當時吐蕃沒有精通醫學的醫生,國王只能注意飲食行動,加以調理。當國王安心靜養之時,飛來一小鳥,口中銜著一把樹枝,枝上有幾片葉子。國王摘下樹葉的尖稍放入口中品嘗其味,覺得清香。加水煮沸,成為上好飲料。于是國王召集眾大臣及百姓,表明自己病中對其他飲食一概不思,唯獨小鳥攜帶的樹葉作為飲料十分奇妙,能養身體,是治病之良藥。并許諾重賞找到此樹葉之人。有一大臣到漢地一密林中找到此種樹,并將樹枝送到國王駕前。國王療養病體,亦大獲效益。后吐蕃使臣將漢地造碗的工匠請來,按國王的吩咐制成興壽等六種碗,吐蕃叫作興壽的各種碗,這以前漢地也未曾有過。這即是茶葉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現的情形。吐蕃國王都松莽布支在位時間為676—704年。不管茶入吐蕃究竟是在松贊干布贊普時期還是都松莽布支贊普時期,茶文化在唐代吐蕃已有一定發展,當是無疑的。據李肇《唐國史補》下卷中就曾記載常魯公出使吐蕃,發現吐蕃贊普帳中已有壽州、舒州、顧諸、蘄門、昌明等地名茶。到宋時,飲茶習俗已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普遍風行,《新安志》卷7《洪尚書》記錄“:蕃部日飲酥酪,恃茶為命。”《續文獻通考》卷二二記載“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而一飲食風俗的形成,特別是接受外來食物直至形成風俗是個逐漸的過程,宋代藏族茶文化的發展也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從中可追尋唐代藏族茶文化的發展。吐蕃吞并吐谷渾,開始加入西域爭奪,后來取代唐朝接管西域。吐蕃在唐代新疆歷史舞臺上活躍了一個多世紀并對其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吐蕃在西域活動期間,吐蕃人和西域各族人民互相交往,為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條件。唐開成五年(840)回鶻汗國解體,回鶻西遷,結束了吐蕃的西域統治,成為西域的新主宰。茶文化在吐蕃的發展,必對周邊民族,包括西域民族產生一定影響。也就是說,茶文化在吐蕃的發展必定促進茶文化在西域的傳播。
旅游資源茶文化論文
一、湘西茶文化資源概況
(一)產茶歷史悠久
湘西產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據《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據王威廉考證,武陵七縣包括現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懷化等地。《永順縣志》載:“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貢,其為生產地可知”;《通典》(杜佑)記載:“永順、龍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貢”;《辰州府志》記載:“邑中出茶處,先以碣灘者為最,今且已充上貢矣”。《古丈坪廳志》載:“古丈坪廳之茶,種于山者甚少,屆人家園圃所產,及以園為業者所種,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勝,夫界亭之品”。說明湘西從唐朝開始就有茶葉入貢,在清朝就有了以種茶謀生、靠茶致富的專業化的茶葉生產方式。
(二)茶種豐富且品質出眾
湘西有歷史悠久的古茶樹。例如保靖縣葫蘆鎮黃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們稱為“可以拿來喝的文物”的古茶樹;在桑植、永順等縣,有野生茶樹分布,主要以小茶樹為主(大茶樹因為當地人民的濫砍濫伐而沒有保存下來)。此外湘西還有很多品質出眾的名茶,有聞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上湘西古丈茶獲金獎;1982年在全國供銷商品名茶評選會上,古丈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有“一兩黃金一兩茶”美譽的保靖黃金茶,2012年保靖黃金茶和古丈毛尖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注冊的特色農產品。還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稱的碣灘茶、張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霧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豐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樓或是茶園門口都有有關茶的楹聯,湘西的茶聯可主要分為兩種類:一為贊茶聯,如:“時到茶園自然綠,穿來芳草依舊蘇”、“古丈毛尖清香撲鼻馳名遐邇,獅口銀芽白毫顯露譽天下”等。二為飲茶聯,如:“嶺上綠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萬家”、“飲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結五洲群賢”等。在湘西有許多與茶相關的茶歌,例如“采茶調”、“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調”、何紀光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湘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過趕年時,要喝“眼屎茶”;結婚時講究“三茶六禮”和“三道茶”;相互溝通表達情感時有“扛碗茶”、“篩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