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森林的文化功能,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服務功能。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森林的多種功能,而森林的文化功能也愈加得到重視。那么究竟什么是森林的文化功能,森林的文化功能又大致有哪些呢?這正是本文所探討的主題。德國近自然林業理論認為,森林的文化功能是“森林通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發展認知、大腦思考、生態教育、消遣娛樂、美學欣賞以及景觀美化等方式,而使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非物質的服務效益”[1]。筆者認為,森林的文化功能是指在人與森林相互聯系的過程中,森林以自身的客觀品質或者人類所賦予的品質對人所產生的身體和精神方面的影響,從而使人類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當前我國學者認為森林文化服務功能包括美學與文學藝術、游憩與保健療養、科普與教育、宗教與民俗等方面。森林的文化功能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人與森林的相互作用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的。森林是人類的誕生之所,影響著人類生存發展的各個方面,而人在不斷認識和改造森林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著兩者的關系,使森林具有了人類的文化特征,也使人類生活烙上了森林的印記。這是一種森林人格化和人格森林化的過程,也是森林文化功能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具體而言,森林之所以具有文化功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森林自身具有的客觀品質能夠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要,這是森林文化功能存在的客觀前提。例如森林本身具有的美為欣賞和旅游提供了客體,森林豐富的資源為科學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課題和場所,森林中的新鮮空氣和負氧離子能夠緩解壓力治療疾病,某些樹種的生物特性符合人類所向往的品質等。另一方面,人自身有從森林中獲得精神滿足的主觀需求,并在獲得過程中使森林人格化,具備了文化特性。例如人類早期的圖騰崇拜便是神化自然以滿足精神需要的過程。人類送別的時候喜歡折柳相送,便賦予柳樹送別的文化涵義;人們喜歡正直的品質,而松樹以其相似的特征成為這一品格的文化符號。總之,森林以其豐富而獨特的品性滿足人們多樣的文化需求,而人們在尋求這種滿足的同時又賦予森林更多新的品質,這最終形成森林多方面的文化功能。 一、增添美景、激發情感的功能 森林美是自然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形體美、色彩美、山巒美、音韻美、芳香美、泉瀑美、意境美等多種森林景觀。森林之所以給人以美的感受,一方面在于其美的客觀存在,這是森林美景存在的客觀依據。很難想象如果香山沒有紅葉,那么香山是否還可以名聞天下;如果黃山沒有黃山松,那么黃山是否還可以秀美蓋五岳。另一方面是因為人的審美體驗,這種體驗源于人們極易得到一種感觀上的滿足,即奇特的形態、鮮艷的色彩、芬芳的氣味等對人感官的刺激所產生的愉悅[2]。而森林以其豐富多變的景觀、多姿多彩的生態構成、欣欣向榮的生命氣息,讓人能夠不斷地從森林中獲得各種感官刺激。森林不僅具有自然美,還具有社會美或藝術美。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人不僅欣賞森林之美,還在創造森林美。正如德國林學家柯塔所說:“森林經營一半是技術,一半是藝術。”其弟子馮•薩里希在《森林美學》一書中對森林經營就是創造美這一觀點進行了系統論述,從此確立了森林美學在林學中的地位[3]。傳統的園林藝術,當前方興未艾的城市林業、多功能林業,便是將藝術和森林相結合,讓森林的美為普通大眾所欣賞,使祖國的河山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山川秀麗,風光無限。森林不僅可以讓人賞心悅目,還可以激發人類情感。人皆有愛美的天性,而森林具體可感知的美及其組成部分———各種花草樹木,以其靈動和特有的生命力,使人可以感受寓含其中的種種涵義,讓人觸景生情,觀樹思人。人們常將這種情感訴諸筆端形成了無數詩文名篇,如《詩經•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屈原在《離騷》里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馬致遠的《天凈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這些詩篇無不顯示著作者或喜或悲,或沮喪或激昂的各種情感。另外人們也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特定的習俗,賦予了花草樹木以情感寓意,從而在日常活動中也會因看到這些花草樹木而激發個人感情。例如紅豆代表相思,而人們看到紅豆也會自然萌發對戀人的思念之情。此外,萱草忘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等都是寓意于植物中,而反過來又激發人們的情感。由此可見,森林和樹木既可因其自身形態展現美,也可通過各種景象觸發人類的情感,引起精神的共鳴。 二、拓展認知、啟迪智慧的功能 森林是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奇特的生態環境。在古代,森林和樹木曾對漢字的發明和博物學知識作出重要貢獻。到現代圍繞著森林已經形成了林學、生物學、生態學、園藝學等眾多學科,森林也成為了這些學科研究的對象和實驗的基地,特別是生物學、環境科學、林學、生態學和藥物學等學科的實習實驗基地。通過對森林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推動著相關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也讓人們在不斷探索森林的過程中,認識到生命的本質和人類自身的發展歷程。森林不僅對專業人員具有研究意義,而且對普通人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人們通過森林,可以認識生物的多樣性,了解生物與人類、森林與城市環境的關系,從中獲取知識,吸取自然科學的營養,增強對環境的保護意識,獲得生態文化知識。當人們走進森林,沉浸在森林的美麗和神奇的感受中時,能夠更加充分地認識到森林的屬性和價值,油然產生對森林的熱愛之情,更牢固地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觀。這種實地接觸的教育效果往往比課堂教育的效果要明顯很多,畢竟通過這種知性和感性相結合的森林之旅,能把自然帶回生活,使人生充滿對自然之美和生命和諧的感悟,培養充實而美麗的內心世界,從而誘發對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近年來,歐洲國家對青少年開展戶外教育十分重視,且收效頗豐。因此,森林是人們接受科學教育的最佳課堂,也是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理想場所。森林不僅是拓展知識領域、探究自然奧秘的科學圣地,也是激發人類靈感、啟迪人類智慧的圣地。中國儒家“天人合一”、“仁民愛物”等思想便和森林有著重要聯系。《禮記•祭義》記載:“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體現了古人對森林倫理道德的思考[4]。而據傳佛祖更是在菩提樹下參悟得道的,佛家認為萬物皆有佛性,無論是一草一木,還是一礫一塵。牛頭禪成語曰:“青青翠竹,盡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所以禪宗常以樹木花草作為禪境的方便之門,由自然之物來觸發頓悟,使自己的心境一體,完全融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5]。道家的“道法自然”等主張更是自然智慧的踐行者。在德國,偉人們常被形容為樸實無奇的大樹。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赫爾曼•黑瑟曾這樣寫道:“樹木是棵棵獨立體,不同于那些這樣或那樣要避開自身弱點的隱居者,它們是個個孤寂的偉人,它們是貝多芬,是尼采。”[4]總之,森林對人類的哲學和宗教智慧的啟迪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而這些智慧的發揮又會進一步加強森林的文化功能。#p#分頁標題#e# 三、承載歷史、彰顯地理的功能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人類的發展史一直與森林息息相關。一棵古樹便是一部歷史,首先它在悠久的歲月里,記錄了樹木生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氣候、水文、土壤及環境變化等信息;其次因為其與特定年代的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因而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價值,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例如山西洪洞大槐樹、泰山上的五大夫松、新疆的左公柳等都和一定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聯系。此外,特定的森林和一定的歷史事件相關,成為具有歷史功能的紀念林。例如威海劉公島森林公園,因為甲午海戰而成為中國重要的歷史坐標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即便是某一單一樹種也是一部歷史,例如在中國,從夏商開始就種植柳樹,延續至今積沉形成了豐厚而別致的柳文化,像折柳惜別的民俗,對柳樹的崇拜,關于柳的詩文等。而其他如松柏、銀杏、竹、槐等無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歷史文化。森林不僅有其歷史傳承價值,而且還具有彰顯地理的功能。首先樹木由于生長習性不同,其分布帶就會不同,從而形成了以主要樹種命名的區域,也可以通過該區域的主要樹種分布來確定其地理位置,如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沿海的紅樹林、東北的紅松林等。其次很多地方以某種樹木而命名。例如庾信《枯樹賦》稱:“東海有白木之廟,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陸以楊葉為關,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系馬。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6]其中提到了白木廟、枯桑社、楊葉關、梅根冶、細柳營、桃林塞。還有不少以樹命名的宮殿,如五柞宮、長楊宮、葡萄宮,以及秦漢上林苑。北京有很多胡同也是以胡同中種的樹命名的,例如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再者,因為某些樹木與當地文化緊密相關,一提起某種樹木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個地方,從而起到地理標志的作用。例如新疆的胡楊林、香山的紅葉、富士山的櫻花、洛陽的牡丹、海南的椰子樹。因此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樹木便成了該地的市樹,起到一定的地理指示功能。此外,森林還可以發揮道路標志、田地分界等地理指示功能。 四、頤養精神、保健身體的功能 森林與人類的產生、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物質載體之一,更是構成人類精神世界的基礎元素。當人身處森林,會感到身體的舒適,自然地放松精神,壓力得到緩解,這是因為在森林中,人們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全方位立體地感知自然,獲得身心的解放。人可以在森林里接觸森林生機,看到森林美景,聽著鳥叫蟲鳴,嗅著花木芳香,品嘗野果清泉,感覺到充盈的負離子,而這豐富的感官享受,讓人沉浸在美好的境界中并留下深刻記憶,形成生理的快感,同時也刺激心理形成幸福快樂的源泉,而這又反過來加強了人在森林里的美好感受[4]。作為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更是用自己的教義來詮釋了森林重要的精神作用,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自己的圣樹,如佛教的菩提樹、基督教的圣誕樹、道教的松樹[7]。宗教教義中也有著眾多關于森林的記載,例如道教“十善”要求:“放生養物,種諸果林;道邊舍井,種樹立橋;為人興利除害。”[4]中國的苗民們認為祖宗的靈魂存在于和他們有一山之隔的森林里,隨時都在保護著他們,正是因為如此,身為子孫,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劃定公地,植樹造林,為祖先創造棲身之所[8]。可見森林已經成為宗教信仰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森林里充足的負氧離子、優美的環境對人的身體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而在中國對森林養生作用的認識更是源遠流長,西漢辭賦家枚乘在《七發》中寫道,楚太子有病,吳客為他治病時說:“游涉乎云林,周馳乎蘭澤,弭節乎江潯。掩青蘋,游清風。陶陽氣,蕩春心。”[9]明代醫學家龔運賢在《壽世保元》中說:“山林逸興,可以延年。”[10]清代浸士輯的《水邊林木養生》為森林與健康方面的專著,對森林養生有著全面的論述。而現代研究表明,一般城市工業區中負氧離子的含量為300~700個/m3,而在森林中卻高達2000~3000個/m3,負氧離子具有殺菌、降塵等功效,在治療氣管炎、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方面有重要療效[11]。森林中很多植物的分泌物也有重要療養作用,例如薰衣草的香氣可以鎮靜安神,薄荷的氣味可以使人思維敏捷,松樹的松節油具有強大的殺菌作用,人體吸入后可以提高細胞的活性和身體的免疫力。因此從1982年日本提出“森林浴”以來,世界很多國家紛紛建立起利用植物香味來治病的森林醫院、森林療養院或森林浴場等[12]。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已經成為周邊市民最喜歡去的休息和健身場所。 五、寓意品格、塑造性格的功能 森林中的各種花草樹木因為其本性特征經常會引起人們對某種德行的感悟,而人們也因此經常將某些德行品格賦予一些花草樹木,使其成為這種品格的載體[4],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等。它們之所以受人贊賞,是因為它們有著和現實生活中德行高尚者相似的精神品質特點。如松柏本性挺拔獨立,不畏惡劣環境,觀之使人感到一種浩然正氣。故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中曾寫到“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以竹比喻氣節情操,剛正不阿,觀之使人感到志士節操,如鄭板橋在《竹石》中有“淡煙古墨縱橫,寫出此君半面,不須日報平安,高節清風曾見”。梅的本性凌霜傲雪、潔白幽香而又堅韌不拔,觀之使人感覺冰清玉潔、性格堅毅,陸游的《梅花絕句》中有“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此外,胡楊的寧死不屈,鳳凰木的熱烈奔放,榕樹的獨木成林等,集中體現了森林的獨立、堅韌、包容、固守、協作等精神內涵[13]。人類從森林的品格中獲得諸多人生感悟。森林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之一,所以人的性格形成也深受森林的影響。人類在產生之初,森林、自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同時,自然精神的偉大和自然法則的嚴肅、客觀引發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幻想,從而形成特有的圖騰文化。而圖騰深深地銘刻于各民族的心理構造中,歷經長久的發展,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得以傳承,并轉化為不同的宗教理念或哲學思辨[14],從而深刻地影響一個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例如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學說,要求人們與自然、與森林和諧相處。《尚書•大傳》中說“夫山者,愷然高,……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為,四方皆伐焉,無私予焉;出云雨以通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飧:此仁者之所以樂于山也”[9]。人們之所以喜歡山林,因為其性格穩重敦厚如仁者,胸懷萬物而不吝施于人,而這些也促進了中國人形成愛好和平、追求和諧、樂于助人、胸懷天下的品性。#p#分頁標題#e# 六、提升游憩、和諧人居的功能 近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環境污染不斷加重,森林游憩休閑對人們的吸引力不斷加大。因為森林可以緩解人的壓力,人們從喧囂的城市來到安靜的森林,可以讓身心從緊張壓抑中釋放出來,讓人心情舒暢。而中國自古便有森林休閑的傳統,春秋時代,老子在《道德經•十二章》中曰:“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9]在《禮記》里也提到:“故君子之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9]息焉,遊焉便是指游憩,而森林是人們最好的游憩場所,故古人非常熱衷于森林游憩。尤其是士人階層特別注重森林游憩并留下了眾多關于森林游憩的文字,例如歐陽修《醉翁亭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徐霞客游記》等。現代社會,森林游憩也得到人們更多的青睞。在北京,天壇公園、植物園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正是由于那里壯觀的古樹群、優美的植物景觀、濃郁的文化內涵,吸引著無數的北京市民和中外游客前往觀光游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多,走進森林、回歸自然的戶外游憩正逐步成為人們擴大精神文化消費的熱點。根據國家旅游局預測,到2020年,我國國內居民的出游率將達到311%,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45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將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12],其中一半以上游客到森林中旅游。可見,森林旅游休閑在中國擁有廣闊前景。 森林對人居環境有著積極的影響,在城市增加森林能改善小氣候、提供美景、增加空氣濕度、提高負氧離子含量、減少噪音、凈化空氣等,可以直接改善人類居住環境。另外森林也為居住在附近的人們提供游憩、交流的場所,從而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的融洽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中國,堪輿學和“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原則被充分運用于人居。例如《陽宅會心集》里說:“村鄉之有樹木,猶人之有衣服,稀薄則怯寒,過厚則苦熱,此中道理,陰陽務要沖和。”[9]所以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風水林,屋前房后都有相關樹種的栽培和與植物有關的禁忌。近現代以來,森林城市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旋律,各國已經把建設森林城市作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澳大利亞的堪培拉有著“森林之都”的美譽,整個城市和森林實現了完美結合;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20m2,綠化率達到60%,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15]。而中國的城市森林建設已經被納入國家現代林業發展戰略,城市園林綠化也備受重視,可見森林和園林建設已經成為和諧人居、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