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教學中的動作語言文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幾乎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氛圍是和諧、愉快的,而在實際中,教學的很多內容又沒有像小說那樣情節動人,所以很多時候老師講課就會讓學生覺得無味了。動作語言是實現教師跟學生雙向交流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教師動作語言運用得當,那就可以令教學取得較好的成績。學習動作語言的特點,并且教師能夠在今后教學活動中很好地運用動作語言,那將會意義重大。 一、動作語言在教學中的特點 所謂動作語言,是指人體全部或局部的無聲動作和暗示,傳播著情緒和心意,人們交往時的動作、手勢、眼神、面部表情以及站立的距離等,這些動作均有其固定的含義和信息。它是人類的第二語言,無聲信號傳示出的交際效果是有聲的語言。 (一)公開性。動作語言在教學中表達感情,意思更加直接、公開。因為有聲語言一般都是經過了內心層面的加工之后才表達出來,而經過加工過后的語言往往是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意的,所以就需要動作語言加以輔助。 (二)指向性。有聲語言是需要聽覺接受的,只要在傳播的范圍,它就會自動地進入人耳。而動作語言則需要視覺才能接受。動作語言的這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很是明顯。像如果一個學生對老師講的內容很不在意,就會思想開小差,這時如果老師走下來,站在其邊上,就可以提醒他注意上課聽講。當有學生在下面講話,不聽講,老師可以停止講課來提醒學生需要注意了,不能再在課上講話,要專心的聽講。這些一般的教師行為,學生是可以明白的。把握好動作語言的這一特點,對于教師搞好課堂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三)隱蔽性。因為動作語言的指向性,所以在教師授課時,若有學生不能專心的聽講,教師就可以用暗示的方法比較隱蔽地傳達給那些學生,也不會影響其他正在專心上課的學生。動作語言也是一種模糊的語言,同一種動作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意思,所以,一般只有接受對象才能夠意會。如果在課堂上一個學生因為違反課堂紀律而被老師點名道姓地批評,就有可能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當老師若改成一個責備的目光就委婉一些,學生會不好意思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果老師可以熟練地駕馭動作語言,就可以提高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還可以改善師生關系。 (四)共存性。它可以與有聲語言共存,它們在語言環境中同時出現。教師可以同時使用有聲語言和動作語言來表達意思。在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知識程度也不相同,課堂上隨時會出現一些異常的情況,老師在講課的同時還需要維持課堂秩序,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對動作語言運用自如的老師,可以一邊教學,一邊管理,用有聲語言講課,用動作語言維持課堂紀律,得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動作語言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 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跟學生溝通的動作語言有:手勢語、眼語、臉語、體詩語、人際互動距離、輔助語言、副語言和面具語言等等。 (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手勢來表達感情。手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可以表達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在教學中,招手、推手、雙手交叉、伸出手指放在嘴邊,都表示著不同的意思。這些手勢可以調節課堂的氛圍,但頻率不能過高,幅度不能太大。 (二)在教學中,師生關系要靠眼睛來維持,老師要注意眼神的妙用。一般情況,老師不能長時間地盯著一個學生看,否則會引起學生的不安,學生會認為是自己做了令老師不滿的事情。眼神要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對那些搞小動作的學生,老師可以針對性地直視,讓學生調整自己的行為。老師上課時眼神應該是積極的、熱情的、贊許的,絕對不能總是嚴厲、責備、消極的。熟練地運用眼神的變化,能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情感等信息。 (三)老師上課時,如果面部沒有表情且拉的很長,這時學生就會覺得老師肯定是不高興了,便會敬而遠之,學生和老師就會產生隔閡感。老師的面部表情要以穩重的微笑為主,贊賞學生要微笑地肯定;糾正學生時也要微笑地示意其先坐下再說。 三、動作語言在教學中的重要表現 (一)動作語言原則的重要表現 1.協調性原則。老師的動作語言必須與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協調一致。首先教師的動作語言要與有聲語言協調一致,才能使教師的授課更加精彩、生動。現在動作語言因為文化的差異也有不同的含義,教師在運用動作語言時,要考慮當地的文化、習慣,避免出現不和諧的部分。動作語言還要考慮學生的自身情況,對學習成績、性格不同的學生也要區別對待。像對待那些膽子很小的學生應該多一點的鼓勵,而對調皮的學生就要嚴肅些,對于好動的學生則要多提醒他們,引起他們的注意力,這樣結合起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自我意識原則。我們很多的動作行為大多都是無意識的,它的意義也在無意識中被泄露出來了。所以我們應該進行有意識地控制它們。特別是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的動作語言也就有著自己的特殊要求。老師要很好地運用動作語言和有聲語言,老師既要注意教學內容,又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動作,將動作語言和有聲語言合理分配,既注意到了自己的行為,又授好了教學內容,就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讓不雅的行為在課堂上出現,這些動作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厭惡,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時刻調整自己的行為。 3.控制性原則。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時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動作語言,讓每個動作都符合要求。老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表情、行為動作和姿態等。教師上課其實跟演員演戲是一樣的,要有為人師表的形象。所以教師無論有任何的不愉快,都需要控制住,給學生創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不能遷怒于學生。動作語言控制不得當會影響甚至干擾到學生,妨礙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或專心聽講,并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負面影響。#p#分頁標題#e# 4.適度性原則。老師在授課時的動作語言幅度不能太大,頻率也不能過高。動作語言要簡潔明了,準確得體。對于那些滑稽的行為不可模仿,以免影響教師的威信和干擾課堂氣氛。教師在運用動作語言時要把握分寸,突出重點,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動作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 1.補充和延伸有聲語言 教師可以利用動作語言來烘托課堂氣氛、強化語言行為。豐富、生動的動作語言可以使學生上課如同身臨其境,深刻地受到感染。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提前做好準備,在講課時就可以聲情并茂,靈活運用,提高上課效率。動作語言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縮減有聲語言 老師要在課堂上幾十分鐘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還要解決問題,讓學生真真正正地理解整堂課的內容,需要動作語言的幫助。將有聲語言和動作語言結合可以大大節約時間,并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教師在授課時只是侃侃而談,卻沒有在意學生理解了沒有。當老師在侃侃而談的同時,給一些動作語言,可能會使學生茅塞頓開,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信心。 3.有效地改善人際關系 教師授課的過程是師生間知識、情感雙向傳遞的過程。 教師的表情可以影響學生對待老師課堂的態度。如果教師經常用和藹的眼神來看學生,就可以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倍感親切,學生就會愿意聽講并與教師配合,使課堂氣氛融洽。相反,學生就會有被冷落的感覺。教師調整講課速度、音量,再配合目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使老師更容易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 4.美化課堂教學 教師的表情、姿勢、眼神、手勢等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取向。教師要舉止穩重、表情祥和地授課,不能整節課都板著臉,這樣才能使課堂的氛圍活躍而不是死氣沉沉的。 同時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因此,教師良好的動作語言對學生的舉止行為有著不可忽視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結束語 總之,教師從進入教室的那一刻起,面對著學生,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反復推敲、審時度勢,還要準確地將有聲語言和動作語言結合教學,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老師的動作語言能否運用得當,關系著教學可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了解動作語言,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意義重大。動作語言是實現教師跟學生雙向交流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動作語言運用得當,就可以令教學取得較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