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醫英譯中的難點與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 問題的提出 針對翻譯工作,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曾經說過:“翻譯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文化里卻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加以解釋”。從事中醫藥英語翻譯(以下簡稱“中醫英譯”)的工作者,可能對這番話有著最直接的感受。 我國的中醫藥事業是幾千年來由中華民族對人體疾患從哲學、道教、佛學、儒教、環境與人和諧并存等方面,不斷總結、深化、精煉、提高而自成體系的。據史料記載,中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殷朝,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歷代華夏兒女揚精華、棄糟粕與傳承的結果,承載著厚重的華夏文化。 現代醫學的歷史僅有兩三百年,是16世紀文藝復興以后由傳統的希臘古醫學發展而來的,后來的發展基本上背離了古希臘醫學的原始道路。 很顯然中醫和現代醫學在文化基礎、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發展趨勢、語言(漢語和英語)等各個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這就給中醫英譯工作帶來諸多困難。本文試圖結合上述因素論述中醫英譯中應當引起重視的幾個問題,使中醫英譯既能完整準確地讓目標語讀者真正了解中醫,又能切實保留中醫的特色。 2 中醫英譯中應引起重視的幾個問題 2.1 文化的沖突 中醫英譯過程中存在著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不可調和性。中醫文化當前作為一種弱勢文化,無論是其本身的傳承還是其翻譯著作的推廣,都會受到強勢文化的排擠和沖擊,處于挨打的地位[1]。當今中國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全世界開始矚目中國和中國文化。因此,中醫英譯者應在外來強勢文化與本土弱勢文化沖突中,通過中醫英譯捍衛我們的民族文化,呼吁世界認同[2]。但人們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認知過程,對于中醫也是如此。因此,在西方社會還沒有接受中醫藥文化時,中醫英譯不能僅翻譯中醫的基礎理論、古老藥方和經典著作等,而應該更多地介紹一些中醫藥治療世界性醫療難題的典型案例。大力宣傳中醫藥療效,是讓西方文化接受中醫藥文化的重要措施,這一點應當成為中醫英譯者的首要任務,也是促使中醫文化走向“強勢”的必由之路。 2.2 與時俱進的中醫理論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中醫藥理論也在不斷棄舊更新。如果中醫英譯者不能及時了解中醫藥的最新發展和棄舊更新的知識內容,仍然按照原始的著述進行翻譯,勢必降低中醫藥在新時代的地位。如對板藍根藥理作用的認識,板藍根本身并不具有殺滅病毒的作用,它作用于人體后,對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了作用,激發了人體潛能,促進患者病愈[2]。而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人們對“板藍根”并沒有如此深刻的認識。類似的中醫藥新理論、新發展在中醫英譯工作中必須及時體現,與時俱進,才能確保中醫英譯的準確性。 2.3 學院教育和傳承教育的區別 “默會知識”的概念最早由英國化學家、哲學家波蘭尼提出。他認為人類知識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知識,一種是默會知識。所謂“默會知識”是指高度個體化的、難以形式化的或溝通的、難以與他人共享的知識,通常以個人經驗、印象、感悟、團隊的默契、技術訣竅、組織文化、風俗等形式存在。波蘭尼認為,默會知識是一種理解力、是一種領會。默會知識是一切知識之源,默會知識顯性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知識創新的過程。默會知識的獲得需要經過特定的過程,其中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潛移默化。 潛移默化是個體間共享默會知識的過程,其默會知識的獲取要通過共同的活動來進行,潛移默化得以實施的最佳模式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3]。 學院教育體制使中醫教育的主體脫離了師承教育的模式。學院教育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教材和課堂不能完整的反映中醫的深奧內涵,課堂教育的形式很難實現中醫知識的潛移默化。因為中醫文化的內涵恰恰就是中醫藥知識的隱性部分,師承教育對傳遞這部分隱性知識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給中醫英譯者帶來一個現實問題,即目前的教材和古籍基本上是以學院式教育為基礎的,翻譯成西方文化所能接受的譯文也是學院式教育的文本,這與傳統中醫藥理論和實踐是相違背的。如何在中醫英譯過程中,充分體現中醫的傳承式教育,使西方學者能夠懂得中醫藥的真正內涵從而獲得“默會知識”,這是中醫英譯中一個非常尷尬卻又十分現實的問題。 我們認為,中醫默會知識的獲得離不開師帶徒的傳承模式。因為隱性知識往往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只有師帶徒的形式才能實現對這種隱性知識的傳授。因此,在中醫英譯中譯者應當具有比較豐富的中醫臨床診治經驗,同時具有比較豐富的英語日常俗語,而不是滿篇呆板的直譯。 張功等云:“日讀《黃帝內經》,反復多遍,每讀每有新意,多有不同,最后‘一頭霧水’。查字典,詢國學師,復又明。”“知識像加了密的電碼,要翻譯‘滴滴答’、‘嗒滴答’,只有向‘師傅’要密碼”[4]。簡短幾句感言對肯定師帶徒的傳承式教育很有說服力。 2.4 謹慎翻譯名稱 在漢語中,人的名稱可以用不同字形表示,這是鑒于漢語起源于象形文字。漢語中一種發音可以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不同的漢字相對應,采用繁體字或簡體字也會使人的名稱不同。在中醫英譯中,由于西方文化采用的是字母拼接的形式,中國人的名字又以漢語拼音標注,因此,稍不注意而出現誤解是中醫英譯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在中醫英譯中,劉九茹建議,我國歷代著名醫學家如張仲景、王叔和、李時珍等名稱的英譯按照慣例一般采用漢語拼音音譯的方法,如“張仲景”譯為“Zhang Zhong-jing”,“王叔和”譯為“Wang Shu-he”,“李時珍”譯為“Li Shi-zhen”等;朝代的名稱,如“元朝”譯為“Yuan Dynasty”,“商朝”譯為“ShangDynasty”等。由于漢語拼音在標注名稱類詞匯時經常出現音同字不同的現象,如不加以特別處理極易被誤譯。例如Huang Di可以代表“皇帝”或“黃帝”;Qi可以是“岐”、“齊”、“祁”或“戚”;jin可以是“金”或“晉”等諸如此類[5]。為避免錯譯或誤解,英譯時此類問題建議結合兩種方式,即側重人物和朝代名稱的可以在拼音后加注漢字,例如ZhangZhong-jing(張仲景),Wang Shu-he(王叔和),JinDynasty(晉朝);側重人物和朝代生卒年代的,可以在人名漢語拼音直譯后面加注時間標識,例如:孫思邈Sun Si-miao(AD581-682)、漢朝Han Dynasty(BC206-AD220)等。#p#分頁標題#e# 總而言之,中醫藥英譯與一般性文學資料的翻譯有明顯不同,出現漢字和漢語拼音標注是保持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一個重要標志,不可省略,更不可隨意。文字翻譯又與口譯不同,口譯時遇到這種情況可當場做額外的解釋。 2.5 等值翻譯 等值翻譯,字面理解就是兩種語言的信息量對等,而不是文字、詞匯數量的大致對等。古代漢學文化基本上由古漢語、文言文、詞賦、四字格成語、六字訣、七言五字詩等構成。這些古代漢學文化的特點是文字簡練但信息量大,翻譯成現代文字往往在詞句數量上不成比例。中醫藥文化孕育于漢學文化,發展于漢學文化,上述特點同樣突出。因此,中醫英譯必須重視等值翻譯,即信息量對等。從數學角度理解即為等號兩側的信息量相等而非語言詞匯數量相等,即“漢語詞匯表達的信息量=英譯文詞匯反映的信息量”。 從中醫英譯的角度說,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譯文傳遞的信息量應滿足雙向互譯的原則。如果從漢語譯成英文后,再反向回譯,回譯反映的信息量不能滿足源語言表達的全部信息量,那這個翻譯是不成功的,沒有實現“信、達、雅”的標準要求。郭先英在《中醫英語等值翻譯的語用研究》一文中對此做了比較深入的論述[6]。 2.6 長句的翻譯 中醫英譯工作,除了帶有中醫藥專業特點之外,其本質是語言文字的翻譯。盡管中醫英譯中有大量的漢語拼音標注甚至是漢字直接加注,但是還要遵從目標語的語法結構和順序。特別是長句的翻譯[7],決不能走目前網絡上中式英語的道路。對此曾有人提出順譯法、逆譯法、綜合法、拆離法、改變順序法、插入法和重組法等,還有人提出長句的翻譯應視具體情況結合意群的分布等因素綜合考慮。我們在參與《國際標準化英文版中醫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的編譯工作中遇到不少此類句子,現舉兩例如下。 例1:《難經》內容簡要,辨析精微,涉及生理、病理、診斷、病證、治療等各個方面,尤其對脈學有較詳悉而精當的論述和創見。譯文:The contents in The Classic of DifficultIssues involve various respects of physiology,pa-thology,diagnostics,disease patterns and therapeu-tics,especially pulse lore in which comprehensiveand clear explanation and new ideas are given. 翻譯特點:此例該長句采用的是分譯法。 例2: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形體、官竅組成的,而各個臟腑、形體和官竅各有不同的結構和機能,但它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譯文:The human body is composed of severalviscera,body constituents,and orifices.Each ofthem has it s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however,they are not isolated,but mutually relative,restric-tive and dependent. 翻譯特點:此例采用了重組或綜合譯法。 2.7 不同的學術觀點 出于不同的目的和思想意識,對中醫藥持不同觀點和態度的人很多。近幾年出現了對中醫藥的質疑和毀譽之聲,有的人甚至是某個專業的知名人士。 對待這些對中醫藥持不同觀點或持反面意見的評價和言論,中醫藥從業者或中醫藥事業的熱愛者當然會據理力爭、強力反駁。如文獻[8]從孫中山、魯迅、章太炎等歷史名人對中醫藥的維護,甲骨文及巫在歷史文明進步中的積極作用,對中藥常識的誤解,對“醫為仁術”的誤解等多個方面有理有據地進行了分析和辯駁。類似問題中醫英譯者應當給予充分重視,將這類反駁詆毀中醫藥言論及時翻譯給西方中醫藥學者,使目標語讀者從正反兩個方面認識中醫藥具有現實意義。 2.8 “四字格”語體 人們通常把漢語四字言體形成的格式統稱為“四字格”。“四字格”在中醫古籍書中經常出現,占有很大的比例。有人進行過統計,在《素問》中僅前30篇,“四字格”詞組就占了約39%。在中醫術語類詞典《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和《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中,“四字格”術語所占比例也高達21.4%??梢娫谥嗅t語言詞匯中,“四字格”語句極其重要,中醫英譯針對“四字格”語句也顯得十分重要。 張登峰提出了幾種中醫“四字格”語句的翻譯技巧,即譯語與原文基本保持一致的,可完全對應翻譯;原文與譯語詞序和結構部分對應的,可采取不完全對應翻譯;完全不對應的,即無法對應[9]。 完全對應的翻譯例句:扶正祛邪:reinforce the health qi an deliminatethe pathogenic factors;痰熱結胸:phlegm-heat accumulated in chest;不完全對應的翻譯例句:面色晦暗:darkish complexion;胞生痰核:phlegm node of the eyelid;無法對應的翻譯例句:關節疼痛:arthralgia;經期延長:menostaxis.這里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漢語與英語在詞組組合的規則上存在較大差異,翻譯時應先對“四字格”詞組的修飾關系進行分析,然后再整體考慮符合英語表達方式的譯文。#p#分頁標題#e# 3 結論 中醫英譯工作應引起重視的事項有很多,本文僅從幾個方面做了提示性論述。在中醫英譯過程中考慮多方面因素,不僅不會削弱翻譯水準,相反會大大提高中醫藥信息量的譯釋質量。因此我們主張不僅要翻譯教材、教學大綱、中醫藥古籍、藥典等,還應通過對有利于促進中醫藥傳播的信息資料的翻譯,提升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