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外語教學的民族文化角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0引言 作為文化的重要符號,語言是人類進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導,是存在的家園。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都以其自身的語言來體現其獨特而具體的文化特征。狹義上的文化一般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產物,因此很大程度上語言學習就意味著文化學習,它是一個獲取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進行有效交際所需要的具體文化知識和普遍文化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習者的認知、心理、情感和行為改變與調整的過程。一種全新語言的學習往往會使語言學習者潛移默化地接受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和行為模式。隨著英語在中國的普及,我國英語教育對文化教學的目標定位也逐漸納入規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其教學目標在于“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學大多存在一個誤區:過分注重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卻忽略了母語文化的導入,現行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涵蓋面十分局限,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介紹。這種單向文化導入模式促成了英語霸權主義及文化帝國主義,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世界范圍內某些文化的同化甚至消亡,不利于和諧文化生態的構建。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語學習者,面對英語普及帶來的英語文化,該如何確立本土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立場呢?王輝認為,要使英語真正為我國所用,最重要是要加強用英語來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即強調英語的中國化[2];王芳則強調文化生態觀的確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化平等意識的培養,以樹立正確的文化立場[3];劉雪蓮通過解讀中國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文化生態環境現狀,試圖從多元文化整合的視角解決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中文化生態環境失調的問題[4]。筆者分析了民族地區大學英語教學中課程和教材方面的文化生態失衡問題,建議從教師、課程設置及第二課堂方面拓寬少數民族文化英語的應用途徑以保持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5]。的確,文化教育是中國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目的之一,要真正實現中西國家之間平等的跨文化對話,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角色需要理性定位,這樣才能應對英語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趨同問題。 1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跨文化對話思考 外語教育的本質是一種跨文化教育實踐活動,開展跨文化教育是要“促進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豐富”,“增進國際理解,并使同各種排斥現象作斗爭成為可能。其目的應是從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發展到鑒賞鄰國人民的文化,并最終鑒賞世界性文化。”[6]115-125魯子問認為,跨文化教育是讓受教育者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對呈現某一文化的人類群體養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以及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和世界意識,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和傳播的能力,從而通過教育層面的努力,消解跨文化沖突,建構和諧的跨文化社會,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7]。要真正實現跨文化教育,需要對話,對話是解決沖突、消除矛盾、達成共識的最佳途徑。“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8]。對話是一個語言哲學術語,作為人的存在本質,具有平等性、差異性的基本特征。平等性是指自我和他者之間的平等,相互平等是文明對話的基礎,差異性則使對話成為可能與必要。為此,民族外語教育要真正實現跨文化對話,既要認識到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也要尊重民族文化,樹立民族文化平等意識。 2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中文化角色定位探究 外語教育具有跨文化對話目標,但是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英語教育淹沒了母語及母語文化的教育,身處母語環境下的中國學生怠慢了母語的學習,語文教育止于高中階段。2005年《教育新觀察》雜志上有篇文章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人們的求學和晉升都必須依靠一門不屬于我們的語言,漢語淪為二流語言了嗎?誰動了13億中國人的母語權?[9]。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表示,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標記,中國人必須提高對民族語言的重視。他還認為,重視外語學習、忽視中文教育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已經逐漸顯現出來。西方文化使許多人特別是大學生在節日習俗、生活語言、價值觀等方面受到了強烈沖擊。有學者擔憂英語的普及或許會損害中國的民族語言和文化,甚至有可能使中國的語言文化“殖民化”。的確,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缺失弱化了我國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話語權,加劇了西方文化霸權地位,不利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培養和建立。為此,在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中,要充分樹立跨文化對話思想,兼顧目的語和母語文化,實現文化輸入和文化輸出的平衡,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使他們有意識地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并最終形成正確的文化觀點和立場,這樣才能帶來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從而理性定位外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角色。 2.1擴展教材中民族文化內容,兼顧中外文化特色 “在外語教學研究中,加強對本國文化的研究和闡釋,加強對學生本國文化表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迫切的。”[10]但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中民族文化內容的覆蓋率偏低,中西文化比例失調,出現嚴重的文化赤字,當前缺乏民族文化元素的英語教材已無法滿足實際交流的需要,學習者無法在教材中找到實際有用的表達方式,從而導致“啞巴英語”和“中國文化失語”,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大多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筆者所在的理工學校,情況尤為嚴重,在一次調查中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平時他們不能很方便地獲取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資料。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教材和資料相對缺乏,涵蓋少數民族文化內容的更是稀缺,學生們很難找到表達少數民族文化的范本和背景資源。Byram指出:“雖然外語教材不愿過于強調學生自身的文化,本族文化仍不應就此輕而易舉地被拋棄,因為相互排斥肯定不能取得文化的能力和對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12]為此,外語教材編寫時,要實現中外文化同構的原則,把中國文化及少數民族元素有效融入英語教材中,既注重外語文化的導入和介紹,也注重中國文化的表達和弘揚,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文化選擇的民族主體性,真正做到“將中國介紹給世界”。#p#分頁標題#e# 2.2增強教師文化素養培訓,有效開展文化教學 開展少數民族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由于外語教育的人文特質和功能,外語教師也不能再局限于語音語調地道、語法正確和口語流利等方面的技能,更要對文化在語言交流中的作用有理性的認識,同時能較好地辨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他們在向學生介紹異域文化時,能就文化差異、文化共性及在跨文化交際中應避免的問題對學生進行說明和講解。教師身處教學第一線,直接與學生接觸,他們良好的人文素養與寬廣的知識面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文化的興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他們可以將中西文化雙向打通,有效引入英美國家與中國文化,甚至少數民族文化,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站在本國文化的立場接受英語國家文化,同時也能鼓勵學生用英語有效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讓他們能在較深層次把握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最終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認同。 2.3拓展英語課程設置,融入民族文化亮點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各高等院校應設計符合自身學校實際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語言和文化類課程要有機結合。目前,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能通過課堂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報紙媒體及圖書,了解一些中國文化知識的英語表達,但是由于缺乏輸入,他們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詞匯及表達掌握不夠,用英語表達本民族文化的能力還不盡如人意。為此,民族地區高校在設置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時,要充分考慮民族學生群體的因素,有意識地增加課程的民族性和多元性。學校可以考慮在常規大學英語課程中專門加入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甚至可以鼓勵教師開設一些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的選修課,譬如白族文化、納西文化等。這樣,少數民族學生既能提高英語語言知識的基本技能,又能從英語視角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并學會用英語表達本族文化的亮點,強化向外宣傳本民族文化的意識,有效促進本土文化對外宣傳和推廣。 3結語 語言生態系統中的語言競爭與和諧緊密相連,不同語言共同存在于一個社會中,相互間普遍存在著競爭的關系。隨著英語學習在中國的推廣和普及,英語與我國漢語及少數民族語言的競爭關系逐漸顯現,其文化的輸入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削弱中華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存勢力。李強認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外語教育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外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夠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順利進行交際的人才,即引導學生通過外語的學習去認知“外族”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群體,任何一種民族和其他民族交往時,都需要借助語言教育來實現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化交流。 因此,樹立目的語文化意識是民族文化傳承中對待外語教育重要的理念,語言文化的關系問題則是外語教育中對待民族文化傳承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準則[13]。要實現跨文化對話,民族外語教育要注重以加強民族文化認同為目標的文化教學,要求學生不僅學習英語國家文化,更應該加強中國文化及少數民族文化知識的積累,提高他們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理解和認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意志內涵,有利于定位民族外語課堂民族文化的角色,并最終構建和諧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