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英美文學鑒賞創新維度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王玉明、江源、任維、徐立倡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
創新是21世紀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動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已明確指出,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作為教學的一項主要目標。高等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就英語人才而言,創新力是指在復合型知識結構基礎之上的創新素質、創新精神、創新性思維能力和包括自信、自尊、樂觀、謙虛、責任心、恒心等品質的創新人格等要素的綜合思維能力。新世紀的英語人才不再是單以英語為工具的人,而是具有完善的獨立人格的人,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是內外兼修的復合型人才,更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新型人才。[1]在此背景下,英語人才的創新力培養已成為各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而作為知識的載體、心靈的產物和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英美文學作品不但容有豐富的語言材料和文化知識,也為讀者提供無盡的審美空間、豐富的批判素材和廣闊的想象視野。該文從近年來英語演講中選手思維單一、空乏等現象入手,在深入闡述創新思維和創新英語人才內涵的基礎之上,結合文學文本的知識性、文化性、空白性和審美性特征,就文學鑒賞的創新維度進行了嘗試性研究。
1言之無物與思辨缺席:從英語演講說起
多年以來,我國高校的英語專業教育一直偏重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強調模仿記憶卻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關注。英語專業的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普遍較弱,缺乏思維的多樣性,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2]
以英語演講為例。英語演講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每年舉辦的各種全國性演講大賽中都有大批佼佼者脫穎而出,甚至因此改變命運。但是英語演講中也暴露出一個堪憂的問題。不少選手只注重記憶能力的訓練、模仿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求異思維能力的訓練卻有所欠缺。有些選手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很強,無論從語音語調,還是肢體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無可挑剔,但表達的思想卻極為膚淺,內容空洞,言之無物,特別是在即興演講和評委提問環節,這些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很顯然,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及人才培養模式難逃其咎。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過多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缺乏對學生創新力的培養,學生中則普遍存在懼怕闡述自我觀點的現象,不能勝任深層次語言交際,更不能創造性地表達看法;即使開口表述觀點,往往邏輯混亂,無話可說,或者有話不知如何說,表述空洞,思辨力嚴重缺乏。[3]更令人不安的是,英語演講中凸顯的問題,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群體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有鑒于此,對未來英語人才進行創新力的培養與訓練乃當務之急。
2基于知識的創造與想象:英語人才創新力的內涵
英語人才創新力主要指基于多元復合專業知識的創造性思維與審美想象力。英語創新人才首先應具備多元復合的的專業英語知識,其中文化知識舉足輕重,因為它與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文學修養與藝術修養息息相關。而創造性思維則是人們在已有的經驗與信息的基礎上,開拓新領域、追求獨創的思維能力。它是一種以感知、思考、想象等能力為基礎,以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高層次心理活動。具有創新力的主體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換言之,英語創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并習慣于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在其自身的認識和實踐環節,能積極發現并探求新問題,并能熟練運用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英語專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主要體現在創造性語言活動能力之中。所謂創造性語言活動能力主要指靈動且富有創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它不僅包括語言能力,還包括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這三種能力相互獨立,但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如果只有語言能力而缺少另外兩種能力,那么語言就只是空的外殼,學習者充其量是會說外語的工具或機器,或者完美的幕仿者。學習者的水平限于達到功能性目標的交際者只有完全具備了三種能力,才能夠超越具體的結構和功用成為語言的創造者。[4]英語人才創新力還包括審美想象力。審美是指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活動,而審美想象力則是人們對美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領悟與表達能力等素養的綜合。它可以讓審美主體在欣賞美、感受美、體驗美的過程中,將自我情感與美感融合在一起,創造出色彩斑斕的情感世界。創造和審美在本質及表現形態上,具有諸多一致性和互補性;創新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情感與想象的活動,沒有審美想象力,創新也無從談起。
3英美文學文本:英語人才創新力的知識基礎
知識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之上的活動。[5]就英語專業學生而言,英美文學首先是語言的藝術、知識的集成、文化的載體,也是社會生活的集中體現和典型反映。我們可以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了解各種不同的社會情況和問題,以增加知識,豐富思想,拓寬視野。除此之外,英語專業的學生要真正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還必須從人類學的角度去了解西方文化,即風俗習慣、社交特點和日常語言運用特征等。這一方面的知識與文化更是廣泛地表現于文學作品中。換言之,英美文學文本中有著豐富經典的語言知識和無限的文化知識與審美知識,其中蘊含開放精神的文化知識更是有助于活躍人的思維,催人創新。而源于文學作品中的想象、靈感、直覺、情感等因素不僅是創造美、鑒賞美的思維特點,同樣是鮮明的創造個性所必備的最主要的審美知識與素養。審美知識有助于學生的創新,促進學生敏銳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豐富的自由想象力的發展。英美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而讀者的審美想象過程實際上是其與作者交流的過程,讀者最終將獲得一種認知,或者可以說是知識和能力,似乎難以捉摸,但又實實在在。溝通理論表明,創造力也可以通過人際間的交流和互動得到激發,那么加強文化知識的交流和共享將成為激發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點也是培養人才創新力非常重要的一點。文學閱讀本身就是交流的過程,它為讀者和不同時代背景的作家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可靠且穩定的平臺。讀者和作者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對夯實讀者的知識基礎,激發個體的創造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6]#p#分頁標題#e#
4英美文學鑒賞:基于思辨與想象的創新活動
4.1文學“空白”:批判的空間
俗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英美文學的過程是想象和創造的過程,對一部作品來說,每一個人的閱讀都是一次再創造,都有不同的審美感受。對于同一文學作品進行多樣化解釋的可能性既源于讀者自身背景和認知的多樣性,也源于文學作品的“空白”特質,即文學作品普遍具有的多義性、開放性和模糊性。“空白”是小說創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審美現象,它之所以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應是因為作家為了藝術創作的需要有意為之。同樣,英美文學作品中的“空白”能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是培養英語專業學生想象力的重要素材。文學作品對于讀者而言,都有一個期待視野,通過聯想和想象來填補“空白”,讀者可以創造新的情節,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文學結構的不確定性和空白結構,也給讀者提供了巨大的批判式思維發展的空間。[7]所謂批判式思維也就是思辨力,是一種質疑的精神,即通過對語言的辯證分析來訓練思維的批判性,是人類思維發展的最高形式,是形成創新力的關鍵。文學文本闡釋的多樣性之維度恰恰給讀者提供了充裕的適宜追問的空間,有助于改變讀者單一思維解讀的模式,從而為提升讀者的批判式思維,即思辨力,提供可能。
4.2文學鑒賞:情感和想象的互動
英語人才創新力同樣離不開創新人格與審美想象力的培養。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在文學文本中獲得對世界、對人生形而上的思考和認知,那么長期以往,學生們的人格就會得到潛移默化地完善,[8]從中獲得健全的創新人格。不管是哪個時期、哪個民族的文學經典,其中總是閃爍著思維智慧的光彩、蘊含豐富的審美想象、滲透著人格的力量,英美文學當然也不例外。基于此,英美文學鑒賞活動首先是創新人格塑造的過程。創新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健康的心境和創造情感,因為它反映出創造主體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狀態。英美文學鑒賞同樣是一種情感活動。正是在情感的催動下,讀者馳聘想象去體驗作家表現的心理世界,理解作家傳達的思想,思考作家提出的問題。這情感常常促使讀者與作家的“共鳴”。作家與文學作品中代表人物的成長過程與人格魅力,往往有助于讀者創造情感的積累,而豐富的情感積淀又極易轉化為創新動機和創新潛力。英美文學鑒賞同樣與想象形影不離,因為文學本身就是想象的結晶,也是心靈的產物,閱讀過程則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文學鑒賞過程中,讀者借助想象不僅可以問溯過去,展望未來,而且能夠創造和認識沒有直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使讀者的認識大大地超越時空的限制。想象擔負著通過作品的語言再現形象和創造形象的重要任務,而揉和了情感的想象產生了無窮的力量,把讀者自己的特殊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水乳交融地滲透到文學作品的鑒賞之中,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使文學文本表現的物質材料轉化為生動的形象。[9]基于情感的想象可使“弦外之音”領悟于心,而極富想象的情感活動則使得文學鑒賞活動充滿生機,意趣盎然。換言之,英美文學鑒賞實則情感與想象的互動,其中的文學情感是英語人才創新的人格基礎,而審美想象則是創新力培養的必經之路,兩者在英語人才創新力培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均不可小覷。
5結束語
就像德國作家、理論家盧多爾夫•維思巴爾格所說的那樣,純粹的知識不該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也不該是人生的任務,創造才是是教育的最高范疇。21世紀對英語專業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種掌握英語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別無所長的純“英語人才”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市場經濟呼喚知識面廣、思維敏捷、有獨立人格和相當的思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作為語言和文化知識的載體和心靈與想象的產物,因其知識性、文化性、空白性和審美性特征,英美文學作品為培養英語人才的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提供了豐富的文本素材、寬裕的批判空間、無盡的審美境界和廣闊的想象視野。在狹隘的“工具性”教育理論盛行的當下,在“消費主義”有蔓延趨勢的今天,在英語專業畢業生思辨力嚴重不足、思維日漸萎縮、競爭力日趨下滑的背景下,加強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育,提升英語人才的鑒賞力,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也必將一定成為拯救創造性思維的良方妙藥。